地域文化对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 格式:wps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文学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多样性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又展示了地域特色和多样性。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受到地理、历史、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世界各地文学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本文将从地域特色与多样性的角度探讨文学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文学在地域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作用。
一、文学文化的地域特色1.地域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差异显著,这些因素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进而影响了文学创作。
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山水风光、潮湿气候等特点,孕育了诸如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山水田园诗;而北方地区的辽阔平原、寒冷气候等特点,则影响了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歌创作。
2.地域历史与文学传统: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学传统。
如古希腊的悲剧与喜剧、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我国的四大名著等,都是各自地域历史文化的文学体现。
3.地域语言与文学风格:地域语言的特色对文学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各地方言、土语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
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二人转、陕西的秦腔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语言特色,成为当地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文学文化的多样性1.文学体裁的多样性:文学文化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手法。
如诗歌以凝练的语言、优美的节奏抒发情感;散文则以平实的语言、自由的形式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悟;小说则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展现社会生活;戏剧则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生动的人物关系和冲突。
2.文学题材的多样性:文学作品涵盖了历史、现实、科幻、奇幻等多种题材,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如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神仙、妖怪、神仙眷侣等奇幻题材;西方文学中的吸血鬼、狼人等哥特式题材;现实题材则关注现实生活,如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城市题材等。
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蕴剖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递文化意蕴的媒介。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剖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蕴,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历史与文学的交融历史是文学的重要源泉之一。
文学作品往往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以丹麦王国为背景,通过对王室权力斗争和个人内心挣扎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这种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也使得读者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二、地域与文学的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该地域的独特文化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山水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而美国南方文学中的描写,则强调了南方地区的种族问题和社会阶级的分化。
这种地域与文学的融合,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三、文学与宗教的互动宗教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文学作品通过对宗教的描写和探讨,展现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例如,但丁的《神曲》通过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人对来世的幻想和对道德伦理的思考。
这种文学与宗教的互动,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神圣的意义,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思考空间。
四、文学与社会的互动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人内心的反映,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折射。
通过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描写,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困境。
例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通过对主人公变成甲虫的描写,暗喻了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无力和被边缘化的状态。
这种文学与社会的互动,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也引导着读者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思。
文学作品中的地域特色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体现和表达方式之一,地域特色是指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与具体地点相关的特殊氛围和文化特征。
地域特色可以通过作品的语言、描写、主题等方面展现出来。
本文将以不同地域特色为切入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并探讨其对作品的影响。
一、北方地域特色北方地域特色丰富多样,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气候、人文、风俗等方面。
例如,北方气候寒冷,常常被描绘为寒冷、苍凉的景象。
在北方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对冰雪、冬天和雪景的描绘,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同时,北方的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作品中,北方的人物形象常常被描述为豪爽、坚韧的性格。
此外,北方的民俗风情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例如元宵节、大年初一等传统节日的描写,都能体现北方人民的喜庆和热情。
二、南方地域特色南方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水乡人文、丰富的自然景观等方面。
南方的气候使得南方的文学作品常常被描绘为繁花似锦、四季如春。
文学作品中南方的描述常常充满着温柔、细腻的情感,给人以宜人、舒适的感觉。
同时,南方的水乡文化也是南方作品中的重要特色之一。
对于南方的江南水乡、西湖、杭州等地的描写,常常给人以恬静、温馨的印象。
此外,南方的丰富自然景观,如云雾缭绕的山脉、湖泊和水塘都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三、西部地域特色西部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广袤的土地、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上。
西部地区的广袤土地给人一种辽阔、自由的感觉,这也常常成为文学作品中的背景。
西部的草原是牧民们生活的地方,对西部牧民文化的描写往往带有粗犷、豪放的气息。
而西部的沙漠则常常给人以荒凉、苍茫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对于西部地域的描写,会通过对草原、沙漠等景观的描绘,体现出西部地区的特殊气质和文化背景。
四、东部地域特色东部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发达的城市、繁华的景象以及现代化的风貌。
东部地区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代表,这些城市的繁华景象常常成为文学作品的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这种多元的文化背景赋予了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各个地区的文学作品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点和风情。
一、北方文学的豪迈与坚毅北方地区的文学作品常常展现出豪迈与坚毅的特点。
北方人民历经长期的战乱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对生活的坚韧和对命运的不屈。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展现了北方人民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反思和对自身命运的抗争。
而在北方的边疆地区,如内蒙古和新疆,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出广袤草原和浩渺戈壁带来的壮美与豪情。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北方人民的坚毅和勇敢,也传递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二、南方文学的婉约与柔情南方地区的文学作品则常常展现出婉约与柔情的特点。
南方地区气候湿润,自然环境宜人,这种环境也影响了南方人民的性格与情感。
南方文学作品中常常弥漫着细腻、温婉的情感,如《红楼梦》中的细腻描写和《边城》中的柔情故事。
南方的山水和水乡文化也常常成为南方文学的重要元素,如《桃花源记》中的山水田园和《红楼梦》中的西湖风景。
这些作品中所展现的婉约与柔情,使南方文学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三、西南文学的奇幻与神秘西南地区的文学作品则常常展现出奇幻与神秘的特点。
西南地区地势险峻,山川壮丽,自然环境多样,这种环境也影响了西南人民的文学创作。
西南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神话传说和奇幻故事,如《聊斋志异》中的鬼怪传说和《山海经》中的神秘世界。
西南地区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也常常成为西南文学的重要元素。
西南文学的奇幻与神秘,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想象的空间。
四、东北文学的坦率与豪放东北地区的文学作品则常常展现出坦率与豪放的特点。
东北地区地势辽阔,气候寒冷,人民性格直爽豪放。
东北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坦率直言和豪放不羁的人物形象,如《围城》中的方鸿渐和《林海雪原》中的林海。
东北地区还有丰富的工业文化和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这些也常常成为东北文学的重要元素。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在作家的写作风格与表现手法上。
地域文化所带来的自然环境、历史遗留和民俗传统等独特元素,直接渗透到作家的创作中。
川地文化以其豪放、率真的民风,呈现出磅礴壮阔的风景和豪情万丈的英雄。
作家川端康成在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中,运用了川地文化特有的大胆率真和崇高追求的精神,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与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塑造出了一个富有川地特色的浪漫故事。
苗地文化所表现出的朴素淳朴、质朴朴实的生活状态,也深刻地影响了田园文学的发展。
作家巴金的《家》一书,以其温情的笔调、淳朴的生活描写,将苗地文化的宁静与淳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些都是地域文化对作家写作风格的直接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题材的选择和创作主题上。
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为文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和主题。
西部地区的边疆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作家提供了大量的英雄史诗和少数民族传说等题材。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作品,就深刻地展现了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和山水风光,则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自然题材和人文景观。
在《荷塘月色》中,鲁迅用其独特的南国山水风景描写技法,将人文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南方地区的独特魅力。
东部地区的繁华都市文化和现代化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社会题材和现代生活主题。
巴金的《家》系列作品就生动地描绘了东部地区的城市生活和现代社会的风风雨雨。
这些都反映了地域文化对文学题材的选择和创作主题的深刻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语言和修辞的运用上。
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方言习俗,都对作家的语言表达和修辞运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川地区的川味文学,其文学语言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四川话,它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川味文学中,作家往往以四川话为基础,融入大量的地域俚语和民歌谣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修辞表达。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地域文化因素不仅在文学创作中产生影响,也在作家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及文学风格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入手,探讨其对文学作品的塑造和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个地域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这为现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资源。
位于边疆地区的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的文学作品多以少数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
而位于江南水乡的苏州、杭州等地则多以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景和人文历史为作品背景,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致与细腻。
地域文化所固有的历史变迁、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等因素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题材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二、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想渗透地域文化通过对当地传统文化、历史风情以及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展现,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
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茶馆》,充分展现了北方小城里杂耍茶馆里的繁华与沧桑,凸显了北方地域文化的特有风情和社会变迁。
而巴金的作品《家》则通过对湖南农村的描绘,表现了湖南地域文化的乡土情怀和农村风情。
这些作品通过对地方风土人情的展现,凸显了中国地域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渗透,为中国当代文学赋予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审美情感。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历史积淀和社会发展,为作家的文学风格提供了不同的养分和滋养。
位于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等地的文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作家们以清新淡雅的笔墨,表现出独特的山林情怀和少数民族风情。
而位于东北地区的文学作品多以苦难岁月、战争年代为题材,作家们的笔墨多带有刚毅坚韧,表现出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方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这种多样性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中融入了丰富的地方特色,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情感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方特色,并探索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中国的地方特色在文学中常常通过独特的文化符号来表达。
比如,北京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紫禁城、长城等标志性的建筑,代表了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地位和历史底蕴。
而在上海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外滩、南京路等象征性的地方,体现了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繁荣和活力。
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不仅仅是背景的描绘,更是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一种致敬和呈现。
二、地方特色的情感表达中国各地的地方特色也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情感的表达得到体现。
比如,江南地区的文学作品往往流露出柔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温暖人情。
而西南地区的文学作品则常常表达出豪放、奔放的情感,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民的豪情。
这些情感的表达方式与地方特色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情感体验。
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方特色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在当地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四川地区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川剧、火锅等四川特色文化,展现了四川人民的豪爽和乐观。
而福建地区的文学作品则常常描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福建特色,传递了福建人民的勤劳和坚韧。
这种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四、地方特色的社会反映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方特色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社会的差异和问题。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情况,这些差异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比如,农村地区的文学作品常常揭示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农村问题,呈现了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而城市地区的文学作品则更多地关注都市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反映了城市人民的追求和困惑。
论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坛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他的乡土小说带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他是湘西地域文化的抒写者。
文章论述了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地域文化小说创作创作风格一、湘西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沈从文独特的地域“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在沅水流域的凤凰县,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
几千年来,这里聚集了古楚文化、蜀文化与苗族文化,进而形成了特殊的湘西文化,也因此造就了湘西浓厚的文化底蕴。
沈从文从小生长在这样的氛围下,形成了喜欢探索自然、思索自然的敏感性格,也因为湘西文化及人民的朴实、抒情、唯美及温暖,让他儿时便在心里种下了湘西的种子。
由于他受湘西地域文化的影响,便在鲁迅带领的“乡土小说”的树枝上长出了一个新杈,开创了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学”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湘西的山水经历对他的创作题材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不论是孩提时代的游玩,还是从戎之后的奔波,都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最多的便是湘西山水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题材主要为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
不难想象,湘西故土从正面影响了他的湘西生活题材,从反面成就了他的都市生活题材。
家乡湘西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他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向母体,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湘西地域小说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
二、自然、淳朴的民风民俗对沈从文创作的启发及影响。
湘西是一个静谧、和缓、永恒的世界,那里有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永远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和沅水文化,有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
那里的人展示着最本真的生活态度及最本能的真善美。
“爱美”表现于妇女的装束方面给人一种简单、朴素、异常动人的印象,“热情”多表现于歌声中。
沈从文敏感而善于捕捉个人感受体验,他继承了湘西人激情、质朴、敏锐的特性,喜欢接触新事物,害怕沉溺于一成不变的生活中。
文学与地域的关系引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地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地域的特点、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都会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地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地域对文学题材的影响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社会背景都会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题材。
例如,山水田园的自然景观常常成为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如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和田园小说。
而城市的喧嚣和现代化的冲击则成为现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如《城南旧事》等。
二、地域对文学风格的影响地域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也会对文学作品的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的描写,而东方文学则注重哲学思考和人生意义的探索。
三、地域对文学主题的影响地域的特点和社会环境也会影响文学作品的主题选择。
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问题。
例如,非洲文学作品常常关注种族歧视和殖民主义的问题,而拉美文学则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政治压迫。
四、地域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地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灵感。
作家可以通过描写地域的特色和人文景观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同时,地域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代表性。
五、地域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地域与文学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写地域的特点和文化传统来传递地域的形象和精神。
同时,地域的发展和变迁也会对文学产生影响,作家们会通过作品表达对地域变化的思考和感慨。
结论:文学与地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地域的特点、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都会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独特的风格和多样的主题,同时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背景。
地域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推动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为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作者:赵晓璐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1期内容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的统称,主要是指利用现当代的文学形式以及语言,对现当代的一些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进行描述的文学。
其中现代文学指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三十年的文学,而当代文学主要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文学,两者加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本文针对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现当代作家的影响展开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地域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分析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发展,对于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以及依赖性很强,因此地域文化能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而在地域文化中,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前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更为复杂以及深刻,人文环境中如民族关系、风土人情、方言乡音等等都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地域文化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的发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多数都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开展的,不过文学的发展构成并不仅仅与时间有关系,文学所产生的地域空间对文学发展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1]。
如自然环境的变迁、人文环境的改变等等都会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从时间和地域两个因素中去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才可以真正的呈现出文学历史的发展全貌。
在以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进行研究时,多数研究者通常都是以时间的角度展开研究,而总是忽略从地域中展开研究,曾有学者指出,在过去,人们对地域的理解,思考角度大多数都放在了对山川、河流、气候以及物产等各类自然条件中,但是对于地域中各项因素产生的人文环境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而实际上地域对文学的影响不仅呈现在地形、气候等各种自然条件上也呈现在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条件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人文环境上。
例如:在八年抗战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时期,由于战争形势的原因导致我国当时的政治区域划分为国统、解放以及沦陷、孤岛四区,而在四个不同区域中,其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心理促使各种不同风格的文学逐渐呈现而出。
简论地域文化对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刘超091120080 南大物理基地
摘要本文简要讨论了地域文化在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地位。
浅层分析了古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语言运用的差别,地域文化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影响。
另外讨论了作者的个性在其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学作品作者个性
引言
地域文化对现代作家和当代作家的影响很明显,很多人在评论一位作家的作品是,都会结合这位作家的出生地或生活的地方来分析。
从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来看,区域文化作为区域历史的投影总是深深地烙印在生于斯长于斯世代相传永生不灭的群体身上,而这群体又借助于人的生活和心理因素把这种文化复印于每个单个的人的身上,从而铸造出一个个既凝聚着区域的历史文化内容,又活动于现实社会中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人来。
这样一来,每个个体虽然因为生命的有限而不能直接面对该群体所面对过的全部历史,但又成了特定区域历史文化的鲜活的载体。
因此,我们要研究一个作家的文学世界,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透过纷繁的现象,去深入地透视和把握这个作家在其生命的初始阶段所经历的那个具体的感性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及这种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深深烙印于这位作家身上的文化心理特征[1]。
但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却很少会提及作者受到了生长地的区域文化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的建立,在语体上以现代白话文取代了具有超越地域书写性质的文言文,使得地域文化经验的呈现成为了可能。
更重要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对“写实性”的重视,强调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对生活的观察和描摹,使得地域文化经验的呈现成为了现实。
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贡献出一大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物、故事、场景、细节等,一些作家以文学的地域色彩作为明确的追求目标,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学现象。
无疑,这一切拓展了文学探索和表现的领域,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道风景线[2]。
白话文取代文言,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得方言大量出现在小说中,这样使得小说更加真实更具有地方特色。
鲁迅《阿Q正
传》里的大量对话都有方言色彩,比如“阿Q ,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 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
“阿Q ,你的妈妈的!你连赵家的用人都调戏起来,简直是造反。
害得我晚上没有觉睡,你的妈妈的!……”这些都使得阿Q显得非常真实的活在某个地方。
沈从文《萧萧》里“我唱花狗大告我的山歌。
”,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对话很能使小说更亲近。
[1] 《沈从文论》王继志1992年4月
[2]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由于文言文占主体,这种具有方言特设的对话就无法体现,用文言文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人物个性就大于其所代表的地方特色。
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就是这样,人物各具个性却不拘泥于其出生地的特色。
另
外,意象的选择也具有代表性。
古人思乡多是写月,“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明月是各处都有的,体现不了地域文化。
而老舍的《想北平》里却完全不同了“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
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大量北京生活中的意象丰富了作者的情感。
古文中的语言、意象大多一致,故分不出什么地方色彩,
[1] 《沈从文论》王继志1992年4月
[2]
但区域文化对现代文人的影响却很大了。
近现代中国各地的开化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城乡的差距更是巨大,这就使得现代作家的生长地对其产生的作用于古代相比要大很多。
古人读书多为做官,文人多是官员,他们往往在外地做官,而且古时文人喜爱游历,所以古代文人的见识经历区别不大。
到现代社会,各地区域文化迥异,开化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差别很大,作家少年时的生长环境就有很大区别,至其成年,文化烙印的影响仍在,这就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沈从文出身湘西土著“中国湖南省的西部接近四川和贵州的地方,有一片土地名叫‘湘西’。
1923年‘五四’运动落潮后,从湘西的土著部队走出来一个穷困潦倒的20岁的青年,名叫沈从文。
湘西是一块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的地方,而沈从文的脉管里恰恰流淌着苗族、土家族和汉族三个民族的血液——他的祖父和父亲虽然都是汉族人,但他的祖母是苗族人,母亲是土家族人。
神奇、浪漫、多情的湘西赋予了沈从文一颗热情、浪漫、爱美的诗人性格,而热情、浪漫、爱美的沈从文则以美丽动听的歌喉吟唱了湘西,从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为中外的读者第一次完整生动地塑造出一个神奇、浪漫、多情的湘西世界,因而也就为中国的新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声部,增添了一种新的色彩,营造了一份新的气象[3]。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
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
地域文化哺育了文学。
那么,地域文化会不会遮蔽作家的个性呢?拿鲁迅和周作人来比较,作为亲兄弟,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是相同的,而且两人都是留学日本,但两人作品的风格迥异,这就是作家的个性体现了。
朱自清受到了江南的影响,文章清秀隽永,周作人也是江南人文风平和淡泊。
而鲁迅的文章却是辛辣、尖刻、张扬。
这是鲁迅自身个性对作品的影响远远大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了。
古代文人体现的也多是他们自身的人物个性,而不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
古代文人大多接受的是主流文化,各地的主流文化是相同的,这样在文化背景上就没有太多区别,自身的人物个性就能更好的体现出来。
但在中国现代地域文化迥异,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每个作家的成长经历会很不一样,这就从客观上给他们的文风带来了差异,区域文化就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作家自身的个性仍在。
用自己既具有地域色彩、又具有独创意义的作品去丰富故乡的地域文化,以出色的创新意识和相应的文学成果去写出地域文化的新气象来便是对当代作家的要求了。
[1] 《沈从文论》王继志1992年4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