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同学们用三分钟的时间,回顾必修一、二的相关知识,结 合材料与课文p11页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
图 一
铁器牛耕的使用, 生产力进步,井田 制瓦解。 学在民间, 私学出现。
图 二
图 三 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
图 四
材料二: 教材 P11页, 阅读与 思考。
稷下学宫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
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 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 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思想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④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观点: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经济、政治 发展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社会形态决定社会意识)
2、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 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 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 争
(二)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道家
•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超然世外, 欲乘物以游心。”
•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服从自然
(三)乱世的平民期待
——墨家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 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敛……百姓饥寒冻馁而 死者,不可胜数。”
以下几则材料体现了法家的哪些主张?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 以明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