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69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教学要求: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 知觉的特性;教学重难点: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教学过程: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
〔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略作解释〕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知觉,1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第四章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第一节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选举与选举制度选举:意为挑选,是指人们根据公认的规则,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或一个人担任一定职务的行为。
自由选择是选举的关键,因此,选举与自由、民主相联系,是自由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
最早出现选举制的国家是雅典。
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起源于13世纪英国议会代表产生的办法。
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员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指由选举法规定的有关选举国家民意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机构、选举程序、选举方法等。
选举原则是指在选举中有关选举权、选举方法、选举程序的规定中体现的民主原则。
我国《选举法》规定的选举程序包括:成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出与确定代表候选人、计票方法和确定当选。
二、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当代中国第一部选举法,标志着我国选举制度的正式形成。
“凡年满18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二节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原则《宪法》第34条和《选举法》第3条分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善和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的两个条件限制:年龄条件(满18周岁)的限制和政治条件的限制(是否被剥夺政治权利)。
二、选举的平等原则首先体现在“一人一票制“上。
《选举法》第4条规定:“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选举的平等原则还体现在选区的划分上。
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
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间接选举是指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上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第四章决策一、单项选择题1、决策遵循的原则之一是( C )。
A、最快原则B、最优原则C、创新原则D、准确原则2、决策的依据是( B )。
A、大量的信息B、适量的信息C、资源D、绩效3、与战略决策相对应的决策者是( A )。
A、高层管理者B、中层管理者C、基层管理者D、一般管理者4、与业务决策相对应的决策者是( C )。
A、高层管理者B、中层管理者C、基层管理者D、一般管理者5、与战略决策相对应的时间特点是( A )。
A、长期性B、中期性C、短期性D、瞬时性6、与业务决策者相对应的时间特点是( C )。
A、长期性B、中期性C、短期性D、瞬时性7、能够运用常规方法解决重复性问题以达到目标的决策是( A )。
A、程序化决策B、非程序化决策C、确定型决策D、风险型决策8、为解决偶然出现的、一次性或很少重复发生的问题作出的决策是(B )。
A、程序化决策B、非程序化决策C、确定型决策D、风险行决策9、德尔菲技术是一种集体决策法,参加决策的专家一般为( A )人较好。
A、5-6B、10-20C、30-40D、10-5010、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就是使后悔值( A )的方法。
A、最小B、最大C、相等D、等于零11、为解决经常出现的、或重复发生的常规问题作出的决策是( A )。
A、程序化决策B、非程序化决策C、确定型决策D、风险型决策12、各种方案所需的条件已知且知道每一方案各种后果发生概率的决策是( C )。
A、程序化决策B、确定型决策C、风险型决策D、不确定型决策二、多项选择题1、从决策影响的时间看,可把决策分为( AB )。
A、长期决策B、短期决策C、战略决策D、战术决策E、业务决策2、从决策所涉及问题的重复程度看,可把决策分为( DE )。
A、管理决策B、执行决策C、战略决策D、程序化决策E、非程序化决策3、从决策的重要性看,可把决策分为( ABC )。
A、战略决策B、战术决策C、业务决策D、程序化决策E、非程序化决策4、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看,可把决策分为( CDE )。
初二物理概念定理——光现象一、光的传播1、光源: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注意:有的物体能反射光但自身不会发光,如月亮行星,它们不是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途径和方向的带有箭头的直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为一种方法,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
4、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影子、日蚀、月蚀、小孔成像等。
5、小孔成像的特点:a、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b、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像是缩小的;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像是放大的。
c、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与小孔成像中“像”的异同点:A、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与小孔成像中“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是光到达不了的地方形成的阴暗区域,小孔成像中“像”是由光线进入而形成的;C、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的形状不一定和物体一样,而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和物体是一样的。
6、光、声、在传播中的区别:a、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空气中最慢。
c、一般来说,介质的密度越小,光的传播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d、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8、光年: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是长度单位。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a、一点:指入射点,用字母O表示。
b、二角:入射角(i),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第四章动态数列一、填空题1.绝对数动态数列可以分为数列和数列。
2.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有和。
3.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增长速度= 。
4.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和。
5.某企业1996年至2000年的产品产量(公斤)为550、570、600、630、700。
则该企业1996年至2000年平均产量为。
6.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累计增长量= 。
二、判断题1.各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增长速度。
()2.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3.某产品产量2003年是1998年的135%,则1999年——2003年的平均发展速度135。
()为6%4.在用按月平均法计算季节指数时,各月季节指数之和应等于1200%。
()5.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产量2002年比2000年增长了8%,2003年比2000年增长了12%,则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8%×12%。
()6.某高校学生人数2001年比2000年增长2%,2002年比2001年增长5%,2003年比2002年8%,则2000年到2003年该校学生总的增长了15.67%。
()7.在用按季平均法计算季节比率时,各季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1200%。
()8.增长1%的绝对值=基期水平∕100。
()9.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10.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11.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增长速度。
()12.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平均发展速度-1。
()13.如果现象发展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等于0。
()14.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15.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
()三、单项选择题1.累计增长量等于()。
A.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B.报告期水平减去前一期水平C.相邻两个逐期增长量之差D.最末水平比最初水平2.环比增长速度等于()。
第四章流动资产管理学习目标掌握流动资产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以及存货管理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提升运用上述知识解决涉及流动资产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重点及难点重点:现金最佳持有量决策方法、现金日常管理方法、应收账款信用条件决策方法、应收账款信用评估方法、存货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存货资金占用额度的确定与分析。
难点:应收账款信用条件决策方法、存货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本章的主要内容一、流动资产管理概述流动资产指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运用的资产,具有占用时间短、周转快、变动大、易变现等特点。
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短期投资等等。
其中,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存入银行的各种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等;存货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修理用备件、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外购商品等;短期投资包括各种短期债券、股票等。
(一)流动资产的特点(1)流动资产的资金占用形态具有变动性。
企业的流动资产必须同时分别占用在生产储备资金、未完工产品资金、成品资金和货币资金与结算资金等各种资金形态上,并且不断地由货币资金转为生产储备资金,由生产储备资金转化为未完工产品资金,由未完工产品资金转化为成品资金,再由成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或结算资金。
(2)流动资产的占有数量具有波动性。
随着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变化,流动资产占用的数量时高时低,占用的时间时长时短,具有波动性。
(3)流动资产循环与生产经营周期具有一致性。
生产经营周期决定着流动资金的循环时间,而流动资产周转又综合反映企业供、产、销全过程。
(4)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具有灵活多样性。
由于流动资产占用数量具有波动性,因而企业筹集流动资金的方式比筹集长期资金的方式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
(二)流动资产管理的要求(1)既要保证生产经营需要,又要合理节约使用资金。
流动资产管理,必须首先保证企业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合理需要,增产与节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保证生产经营需要和节约合理使用资产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_血液循环复习题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心动周期、血液循环、每搏输出量、心力储备、心指数、每分输出量、期前收缩、代偿间隙、窦性节律、异位节律、心电图、降压反射、有效滤过压、微循环、射血分数二、单项选择题1. 心动周期中,左室内压升高速率最快的时相在:A.心房收缩期B.等容收缩期C.快速射血期D.快速充盈期2. 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A.血液的重力作用B.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C.胸膜腔内负压D.心室舒张的抽吸3. 心动周期是指:A.心脏机械活动周期 B. 心脏生物电活动周期C.心音活动周期 D. 心率变化周期4. 心指数是指下列哪项计算的心输出量:A.单位体重 B. 单位身高C.单位体表面积 D. 单位年龄5. 可引起射血分数增大的因素是:A.舒张末期容积增大B.动脉血压升高C.心率减慢 D. 心肌收缩能力增强6. 用于分析比较不同身材个体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A.每分输出量B.心指数C.射血分数D.心脏做功量7. 用于分析比较动脉血压值不相同的个体之间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A.每分输出量B.心指数C.射血分数D.心脏做功量8. 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A.有效不应期长B.肌质网不发达,储钙量少C. 有自律性D. 呈“全或无”现象9. 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A.肌小节初长B.肌钙蛋白活性C.肌浆游离钙浓度D.心肌收缩能力10. 心肌的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A.肌小节初长B.肌钙蛋白活性C.肌浆游离钙浓度D.心肌收缩能力11. 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A.心室收缩期延长B.等容收缩期延长C.心室射血期延长D.心室舒张期延长12. 下列哪一心音可作为心室舒张期开始的标志:A.第一心音B.第二心音C.第三心音D.第四心音13. 下列哪一心音可作为心室收缩期开始的标志:A.第一心音B.第二心音C.第三心音D.第四心音14.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2期复极形成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A.Na+内流与Ca2+ 内流B.Na+ 内流与K+ 外流C.Ca2+ 内流与K+ 外流D.Ca2+内流与Cl-内流15. 心室肌细胞绝对不应期的产生是由于:A.Na+通道处于激活状态 B. Na+ 通道处于失活状态C.Ca2+通道处于激活状态 D. Ca2+通道处于失活状态16. 心室肌细胞具有兴奋性的前提是Na+通道处于下列哪种状态:A.开放B.备用C.激活D.失活17.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哪一期的时程长:A.0期除极B.1期复极C.2期复极D.3期复极183. 心室肌细胞不具有下列哪一生理特性:A.兴奋性 B. 自律性C. 传导性D. 收缩性19. 浦肯野细胞不具有下列哪一生理特性:A.兴奋性 B. 自律性C.传导性 D. 收缩性20. 传导速度最慢的心肌细胞是:A.心房 B. 房室交界C.浦肯野纤维 D. 心室21. 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区别在于动作电位的哪一期电位变化速率不同:A.0期除极B.1期复极C. 2期复极D.3期复极22. 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A.4期自动除极速度慢B.阈电位与最大复极电位差距大C.0期除极速度慢D.自律性高23. 在相对不应期内,使心肌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的特点是:A.阈强度大B.0期除极快C.时程长D.传导快24. 心脏正常起搏点位于:A.窦房结 B. 心房C.房室交界区 D. 浦肯野纤维网25.下列哪项不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律性:A.最大复极电位B.阈电位C.有效不应期D.4期自动除极速度26. 超常期内心肌兴奋性高于正常,所以:A.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 B. 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C.自动节律性高于正常 D. 刺激阈值低于正常27. 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A.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 B. 阈电位水平高低C.动作电位2期时程 D. 钠泵功能28. 可引起心肌细胞传导性降低的因素是:A.细胞长度缩短 B. 0期除极速度增大C.0期除极幅度增大 D. 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降低29. 下列哪种心肌细胞4期自动除极速度最大:A.窦房结细胞 B. 心房肌细胞C. 房室交界细胞D. 浦肯野细胞30. 当细胞外Ca2+浓度降低时,主要引起心肌:A.收缩减弱B.舒张减慢C. 收缩增强D. 舒张增快31. 房室交界区传导减慢可致:A.P波增宽 B. QRS波群增宽C.T波增宽 D. P-R间期延长32. 外周阻力是指_____对血流的阻力。
第四章光现象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第四章“光现象”,主要涉及教材第4章第14节内容,具体包括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及光学仪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规律,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2.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认识光谱,并能解释彩虹等现象。
3. 掌握光学仪器的构造及原理,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反射、折射规律,光的色散,光学仪器原理。
难点: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光学仪器的设计与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三棱镜、光学仪器模型。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激光笔照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问题:“光是如何发生反射的?反射光与入射光有什么关系?”2. 例题讲解(15分钟)(1)讲解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反射光、入射光、法线、反射角等概念。
(2)讲解光的折射定律,介绍折射角、入射角、临界角等概念,并通过实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介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的过程,解释彩虹等现象。
(4)讲解光学仪器的构造及原理,如凸透镜、凹透镜、望远镜等。
3. 随堂练习(15分钟)(1)让学生绘制光的反射、折射光路图,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2)学生观察光学仪器模型,分析其工作原理。
4. 小组讨论(10分钟)(1)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光学仪器的设计与使用。
六、板书设计1. 光的反射定律2. 光的折射定律3. 光的色散4. 光学仪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雨后的彩虹、近视眼镜的原理。
(2)绘制光的反射、折射光路图。
2. 答案:(1)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光的反射;雨后的彩虹:光的色散;近视眼镜:凹透镜原理。
(2)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反射、折射定律掌握较好,但对光学仪器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环节。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四章因式分解(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关系——方向相反的恒等变形;
2.复习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因式分解的过程,会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的结构特点,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思路】情境导入→知识回顾→例题讲解→练习巩固→中考链接→小结→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环节三:例题讲解
1.本单元复习题。
八上物理第四章光现象期末复习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1.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A.洁白的雪B.璀璨的宝石C.昏暗的烛焰D.明亮的镜子2.下列四种光现象中,形成的原因,其中一种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A.小孔成像B.手影游戏 C.水中倒影 D.树下阴影3.如图四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里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因为漫反射B.白光发生色散,说明白光是由红光和紫光组成的C.用红外胶片拍摄的“热谱图”可以反映人体不同位置的温度D.我们可以看见验钞机发出的紫光是紫外线4.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电视机画面上丰富的色彩是由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而成②红外线是不可见光,可以用来识别钞票的防伪标记③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④光年是时间单位⑤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所以人需要适当晒太阳⑥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但光能在真空中传播A.①③⑤B.①③④⑤⑥C.①⑤⑥D.②④⑤5.如图为一液位感应装置原理图,光束经液面反射后照射到光电屏的S点.如入射光方位、光电屏方位、容器的方位保持不变,且容器没有发生歪斜,则当液面降低时,反射光将()A.照射到S点左侧B.照射到S点右侧C.仍然照射到S点D.无法确定6.蓝天上飘着白云,平静清澈的池塘中鱼在自由游动.人向池塘中看去,好像鱼在白云中游动.关于人观察到的鱼和白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鱼是实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B.鱼是实物,白云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C.鱼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白云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D.鱼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白云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7.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则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要()A.减少20°B.增大20°C.减少10°D.增大10°8.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A.2.1m B.2.5m C.4.6m D.5m9.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