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山东省泰安市区泰山国际学校2020届高三模拟历史试题(一)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15
绝密★启用前山东省泰安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年级第四轮高考模拟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20年6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王权分庭抗礼;但是秦朝以后,总体上看,士大夫具有的独立人格逐渐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小农经济的发展B. 宗法纲常的束缚C. 专制制度的强化D. 科举制度的僵化2. 下图是出土于山东嘉祥县的东汉画像石。
图中左边拄拐杖的老者是老子,对面躬身捧雁问礼者是孔子,其身后所随四人为颜回、子路等弟子,此类画像石出土约30 余幅。
这些画像石并不出自上层贵族墓葬,其墓主多属拥有一定土地和经济基础的社会群体。
这反映了东汉A. 治国理念的变化B. 绘画水平的提高C. 学术派别的交流D. 儒学下移的影响3. 宋代儒学家通过对《易经·家人》内容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
该观点A. 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B. 对女性的品行要求更加严苛C. 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D. 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4. 下表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秩表”。
该表反映的明朝政治的特点是A. 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国家监察体系日趋完备D. 机构设置重叠臃肿5. 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泰安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卷24.《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材料反映的理念是A.仁政民本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D.家国一体25.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26.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
这表明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宋人商业观念发生变化C.政府允许士大夫兼职经商D.士大夫对理学持怀疑态度27.晚明时期有人主张“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
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发展影响了价值取向B.程朱理学改变了消费者观念C.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28.下列表格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海关两)。
该表表明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较大变化B.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29.史载,清朝中期以前,满人官员在政权结构中占绝对的优势。
然而到了1866年,满汉总督比例为1:6.5,满汉巡抚比例为1:12,汉人在国家政权结构中逐渐占绝对多数,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
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B.清代地方督抚权力的增强C.清朝八旗制度的衰落D.适应列强侵华的需要30.近日,教育部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
对这一要求的正确理解有①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是一个连续和深化扩展的过程②客观反映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③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④中国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31.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80年代,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
这表明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2.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
这说明当时A.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B.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C.出现了后世坊市制度的雏形D.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3.公元前219 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
秦始皇意在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4.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经学已丧失了正统的地位B.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C.科举考试使选官标准发生变化D.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5.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
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A.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B.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C.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6.唐初史家认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而辽朝史官在修撰的《实录》《国史》中,则认为契丹族出于黄帝之后。
元人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指出“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本同出也”。
2020年山东省泰安市高新区泰山国际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6月份)一、单选题1.(4分)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2.(4分)由如图中信息可以推知()A.秦汉时期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B.隋唐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低于西欧C.明清经济增长率开始落后于西欧D.国家政策是14世纪后经济发生逆转的重要因素3.(4分)历史学家何兹全认为。
“秦汉的帝国是统一的,只勉强可以说是集权的。
我说勉强,因为公卿和地方长官都可以通过辟召、察举自选僚属,一郡之守,就是一郡之君。
”其强调的是秦汉时期()A.选官制度存在诸多弊端B.易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C.君主专制阻碍政治统一D.中央集权遭遇严重威胁4.(4分)交纳实物地租的方式中有定额租和分成租两种形式。
定额租制下。
“其农具、籽种皆佃户自备”,而分成租制下,“耕牛、籽种多取于业主”。
有学者对乾隆年间实物地租案例进行考查,发现交纳实物地租的方式中,84.6%的是定额租,剩下的主要才是分成租。
这反映出清代()A.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C.定额租制成为新型生产关系D.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受阻5.(4分)1863年到1891年西方国家在华主要机器工厂和主要经营内容如表,这些企业的创办()时间工厂名称主要经营内容1863年俄商在武汉投资设立“顺丰砖茶厂”砖茶1877﹣1894年德商在烟台设立“缫丝局”;美商在上海设立“旗昌丝厂”后上海增加到七家丝厂缫丝1890年以来与上海、天津、汉口、重庆等地设立“隆茂洋行”“德隆洋行”等打包场,便利了原料出口为皮革、羽毛、毛皮、棉花等打包A.说明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占据主导B.表明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C.反映了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华原料掠夺D.体现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6.(4分)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位28岁的亲王为中国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
2020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历史3月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2.(3分)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如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3.(3分)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反映了()A.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4.(3分)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
这反映出汉唐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B.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5.(3分)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三模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共12题;共48分)1. (4分) (2020高三上·长安月考)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登。
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A . 宗法制的瓦解B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C . 分封制的推行D . 王位世袭制的延续2. (4分)海外汉学界有以明代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如有历史学家写道:“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是中西文化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处。
”以下说法,能证明作者观点的是()A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继传入西方B . 欧洲传教士把西方文化介绍来华C .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3. (4分) (2020高二下·大庆期末) 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
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
据此可知当时()A .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B . 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C .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D . 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4. (4分) (2019高二下·南阳期中)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 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 . 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C .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D . 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解体5. (4分) (2019高二上·那曲期末) “……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元,或多至二千,就算将来因交通发达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
2020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四中历史高考三模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毎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分)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2.(3分)汉代士人心目中,周公是忠、义的完美的化身,是理想政治人物的典范。
但唐太宗却将周公逐出国子监的圣堂,流传汉晋八百年的“周孔之道”也被取消支配意识形态的特征地位。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B.君主权威强化的需要C.科举制度完善的要求D.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3.(3分)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
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4.(3分)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
撰修辞书()A.实行思想文化专制B.达到“书同文”的目的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5.(3分)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
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B.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C.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D.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6.(3分)如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右侧记载:“……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由此可知()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B.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C.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D.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7.(3分)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
2020年高考模拟试题(一)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甚至连纣王之子武庚也被允许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以及部分王畿地区。
这表明西周初期A. 对古代帝王后裔的追封构成分封制的主要内容B. 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C. 分封制中包含着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D. 实行分封制有效地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答案】C【解析】【详解】周代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宗族子弟,而不是古代帝王后裔,故排除A项;虽然周武王分封了纣王之子,但在武庚的封地周围还设有周王室的诸侯进行监视,且题意中并没有体现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的内容,故排除B项;西周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相当于对这些旧有地方的变相承认,故选C项;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但不是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故排除D项。
2.战国《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
日:‘精于道者也,非精于物者也。
’"这一记载折射出战国时期A. 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B. 处于农耕时代农业的地位高C. 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D. 政府注重对农工商业的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以战国典籍《荀子·解蔽》中的记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表明:农民、商人、工匠虽分别精通农业种植、商业经营、器物制造的技巧,但是并不善于管理而有的人虽不完全精通这三种技艺,但却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注重利用精于管理之道的人才对农业、工商业进行有效管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商食官制度,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农业地位高,B项错误;“精于道者”中的“道”是管理之道,不是指道家思想,C项错误。
3.起于元朝末年的倭患,到明朝中期时,由于朝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禁海上贸易,致使民间海上走私猖獗。
《明史》记述,沿海地区“小民迫于贪黠,苦于徭役,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
沿海居民堕入倭伍,使倭患更加猖。
明廷经过长时间的平倭斗争,以及后来逐渐松弛海禁,东南沿海才趋于稳定。
可见,明廷未能短时间内荡平倭寇,主要是因为A. 日本海盗的狡黠和数量众多B. 海禁的负面影响和倭寇成分的复杂C. 明朝廷一贯的闭关锁国政策D. 明廷的武器以及战术战力不如倭寇【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末年倭患严重,明中期实行海禁政策,结果导致民间海上走私严重,而且沿海居民加入倭寇队伍,直到后来开海禁,倭患逐渐平定,说明导致倭患严重的原因是海禁的负面影响和倭寇成分的复杂,B正确;明中后期的倭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排除A;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行的,排除C;D未指出海禁政策的负面影响,排除。
4.《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
“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C. 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D. 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从材料“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的冲击,故答案为D。
鸦片战争期间,出现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不是鸦片战争后才推动向西方学习,A错误。
“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B错误。
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面,还没有意识到传播平等观念,C错误。
5.1863年到1891年西方国家在华主要机器工厂和主要经营内容如下表,这些企业的创办A. 说明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占据主导B. 表明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C. 反映了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华原料掠夺D. 体现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列强所创办的企业主要涉及原材料生产领域和打包领域,可知这是对中国原材料掠夺的表现。
因此,列强所创办的企业增加,代表列强加紧了对华原材料的掠夺。
C 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A错误;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40、50年代无产阶级已经在外商企业中产生了,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数量变化,不能得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D错误。
故选C。
6.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
”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A. 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B. 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C.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D. 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针对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这表明陈独秀肯定钱玄同反封建的热情,但认为“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的主张过激,因此可以判断,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理性批判,B正确;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这与当时儒家学说是不一致的,A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学说,C错误;材料说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涉及对西方文明的态度,D 错误。
7.1925年到1926 年间,《向导》和《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纪念文章。
在内容上,多为纪念五卅运动、列宁、孙中山、十月革命、二七惨案、义和团运动、五九国耻、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些纪念文章A. 服务于各阶级联合的革命活动B. 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指导思想C. 旨在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D. 说明近代民主的群众基础广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以及纪念文章的内容可知,都是为了服务于当时国内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国民革命活动,A 项正确;当时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时间内国共两党正处于第一次合作,因此材料所述内容不是为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C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国民大革命期间,《向导》《新青年》的纪念文章,不能代表整个近代民主的群众基础,D 项错误。
8.边区政权建设受到各阶层关注。
抗战期间,沦陷区绅士邹鲁山等参议员冒险参加苏北盐阜区第一届参议会;解放战争时期,逃亡地主纷纷返回边区,其中许多人后来还参加了政权工作。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民主革命即将走向胜利B. 三民主义在边区全面实施C. 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D. 中东部沦陷区人口的内迁【答案】C【解析】【详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政权建设得到包括绅士、地主等社会各阶层关注、支持和参与的主要原因是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C 项正确;民主革命即将走向胜利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统战政策的结果,A 项错误;“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纲领不是中共建设边区政权的指导思想,B 项错误;中东部沦陷区人口的内迁不是根据地政权发展的主要原因,D 项错误。
9.下图描述了1952~201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就业)人数的演变路径。
据图示“①、②、③”三处非农就业人数大跳跃可以推知A. 计划体制一直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B. 非农就业大跳跃是政策调整的结果C. 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D.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图中A、B、C三处的非农就业大跳跃大致是在1958年、1978年和1992年。
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量农业劳动力被大炼钢铁和工业虚假膨胀性生产所占用,非农就业人数出现非正常性大量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推进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出现显著增长;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非农就业人数出现明显增长。
故答案为B项,A项排除。
C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遭遇重大挫折,排除;D项,从图片内容中得不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
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0.世界银行2011年5月1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25年,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和俄罗斯将占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国际货币体系也不会再由单一货币主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的多币种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
这表明A.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初步建立B. 新兴经济体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C. 美国已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D. 发达经济体难以主导经济全球化【答案】B【解析】【详解】国际货币体系被一个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的多币种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所取代,体现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选B;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建立,排除A;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且C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1.雅典诗人兼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说,一个不负责任的公民大会,今天可能因一时冲动投下票第二天又懊悔不已。
西方学者莫根斯・赫尔曼・汉森认为: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之前,公民大会可以行使最高立法权。
而到了公元四世纪,民众法庭(陪审法庭)逐渐成为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了更多的司法、监察、行政权力,可以审査并推翻公民大会的决议。
足见A. 防止民主权力滥用要用法治来制约B. 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并不是固定的C. 民众法庭代表雅典公民的集体意志D. 雅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民众法庭(陪审法庭)逐渐成为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了更多的司法、监察、行政权力,可以审査并推翻公民大会的决议”体现的是法治对雅典民主政治权力的制约,主要是为了保护民主政治果实,A正确;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雅典的司法并不完全独立,D排除。
故选A。
12.18世纪中叶以来,英国经济学界兴起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认为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这体现出A. 经济理论决定政府政策B.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C 工业化改变了英国面貌D.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思想,让市场自我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