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第三章翻译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3.37 KB
- 文档页数:2
文体学1~7章总结第一章关于文体学本章先阐释了现代文体学的概念,即:文体学是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文体风格的一门学问。
它包括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
我们学习的是普通文体学,学的是多种主要语言形式的文体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体学,首先,得知道语言是什么?现代语言学的开端是索素尔,他认为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
而布卢姆菲尔德把语言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结构,是使用语言习惯的集合。
还有人说语言是社会符号。
从哲学角度看,语言是产生于社会的语言活动。
接着说了言语事件的特点,即具有实物性,形式性和情境性。
根据言语事件的特点可知语言具有多样性,如古英语,现代英语,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口头英语,书面英语等。
接着来了解一下语言的功能。
语言具有表达人们看法的概念功能,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的人际功能,根据上下文和当前情境选词义。
这三种功能表明语言必须适应人的交流需要。
讲了文,再来了解体,即风格。
风格就是个人或群体在一定情境下的语言习惯。
再来了解文体学的研究。
这得提到索素尔,他改变了自古以来历时研究文体学的风潮,他强调共时研究。
我们学习文体学重点在于学习语言多样性的三个特点,多样性的分类标准,语言描述的特点和主要的多样性功能。
第二章学习文体学的必要性1.学习文体学有助于养成得体的言语意识。
不同情境都符合他的不同语言风格,只有学好文体学,才能更好地交流。
2.学习文体学有助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水平,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得考虑选择合适的词句和构建文章的结构,学习文体学,我们才知道作者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说到这,得提一下由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有三个步骤,即描述、理解,评论。
文学评论也是有价值的文学创作。
3.学习文体学有助于达到得体的翻译。
我们知道,语言具有多样性,所以在翻译是有时很难翻出原始意义,译者应该了解目标语言和被翻译语言的习惯用法,这样才能翻出既尊重原文意思又能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好文章。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风格和形式的学科,对于翻译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体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译文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的研究和分析中。
文体学对翻译的意义在于帮助翻译人员准确理解原文的风格和形式,从而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译文风格和形式。
文体学不仅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分析原文的语言特点,还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在译文中恰当地表达原文的风格和形式。
某个文学作品可能使用了比较生动的修辞手法,那么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在译文中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来传达原文的风格。
文体学对于翻译人员研究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文体学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在面对不同的文体时,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
不同的文体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对于一些抒情性的文学作品,翻译人员可以采用诗意化的翻译方式,以保持原文的抒情特点。
文体学对于翻译评价和翻译修订也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文体特点的研究和比较,可以评价译文的准确度和信达性。
如果译文与原文在文体上相似,那么可以认为译文的质量较高。
如果译文在文体上与原文有较大差异,那么可能需要对译文进行修订,以更好地表达原文的风格和形式。
《英语文体学》前七章总结第一章:关于文体学。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语言风格的学科,我们所讲的是现代文体学,其又分为一般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
前者主要是各种文体的一般特征,后者是各种文学作品的特别特征,两者研究有重叠。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交的工具,包括:言语行为,言语事件和文本。
言语事件包括三要素:实体,形式和情境。
语言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场合使用不一样的语言,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如语言的指示功能,表达功能和文本功能。
风格,是个人或群体的语言使用习惯。
学习文体学使我们对不同的语言特色或风格有个系统的知识,熟悉不同文学题材的不同特点,深化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欣赏力。
此外,文体学给翻译和语言教学也提供了有效地方法。
文体学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多个学科如修辞学,文学评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章:文体学学习的必要性。
文体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风格的学科,分析不同的语言特色。
系统学习文体学,有助于培养表达的准确感。
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
这对学外语的学生尤为重要;文体学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欣赏力。
通过对文本的研究。
涉及到描写,理解文章体裁特点和艺术表现力,这一过程就是提高我们理解和欣赏的过程;文体学有助于翻译保有原作的原滋原味。
通过分析通篇的风格,包括词,句子的特征,修辞,陈述方式以及文章的主题译者可以更好的把握原文的特色,使得译文在思想上,风格上更贴近原文,有其韵味。
第三章:语言变体文体学把语言变体主要分为方言变体和语域变体。
前者是由于不同的地域风俗习惯形成的,而后者是由于场合的不同而形成的。
方言变体和语域变体是相互依存的。
方言变体又分为:个人习语,即个人用语习惯;短暂性方言,每个时代的有其特别的语言特点,语言是时代的烙印;地域方言,不同地域的不同方言,每个地方读有其不同的说话习惯;社会方言即社会不同阶层如富人和穷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标准方言,方言也有标准和不标准之分。
语域变体在文体学中,又包括语场,语式(说和写)和语旨。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结构、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文学的形式、文学的结构、文学的风格、文学的表达技术等方面。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和翻译技巧。
翻译过程中,文体学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翻译工作中比较复杂的一种。
不同文学作品的文体各不相同,翻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对各种文体的综合把握,同时对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比较和分析,最终得出符合原作文体的翻译。
例如古典文学作品往往使用一些古体词汇、成语等,这就需要翻译者特别注意文化背景和词义的准确把握,以便恰当地再现原作的文学特色。
在翻译中恰当地应用文体学理论,有助于翻译工作的深入和精准。
翻译者首先需要在翻译前认真阅读原文,对原作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在翻译时,翻译者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充分体现原作的文体特点。
翻译的最终结果应该是符合原作文体的翻译,不失原意、流畅自然。
总之,文体学对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工作需要翻译者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原作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文体的综合把握和恰当运用,最终达到原作和译文的文体相似,意思相通的效果。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具有指导作用。
文体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和特点,通过对文体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出不同文体之间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熟悉不同的文体特点,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然后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的翻译涉及到文学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熟悉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把握原著的意境和情感,保持原著的风格和气质。
文体学也对于翻译工作者进行文体转换时具有借鉴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文体特点可能和目标文体不一致,这就需要翻译工作者进行文体转换,将原文的文体特点重新表达出来。
文体学的研究可以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对照文体,有助于翻译工作者更好地进行文体转换,使得译文更加贴切和生动。
文体学的研究也可以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对照样本。
通过对比不同文体之间的语言现象和表达方式,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进行文体转换和译文编写,提高译文的品质。
文体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的学科,对翻译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文体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进行文体转换,提高译文的质量和水平。
翻译工作者应该重视文体学的研究,加强对文体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中国文化教程unit3课文翻译
摘要:
1.介绍中国文化教程Unit3 的内容
2.概述课文的翻译过程
3.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4.总结Unit3 的学习收获
正文:
中国文化教程Unit3 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核心概念和价值观,包括孝道、礼仪、仁爱等。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通过学习这些概念和价值观,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在课文翻译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原文的含义,然后准确地表达在英文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一些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处理,但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我们最终完成了翻译任务。
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包括:孝道,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礼仪,即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礼仪;仁爱,即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这些概念和知识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Unit3 的内容,我们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语言学习和文化理解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语言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教程Unit3 的学习收获是丰富的。
我们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英语文体学》1-7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文体学相关研究内容文体学分为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二者有重叠部分,但在此我们所研究的是普通文体学,文体学研究的是语言风格,对语言,人们的理解有很多种,但不管哪种说法,无可否认,语言都是人类表达思想、互相交流的手段,并且有很多具不同意旨的言语事件;风格是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时代背景相关的,是人门特有的表达方式,因人而异,对语言起到一定修饰作用并且关系到语言表达的有效性。
因此,文体学研究会涉及各种语言变体及相关特征、功用。
文体学对提高理解力和鉴赏水平有很大帮助。
此外,文体学还与语言学、修辞学及文学评论等相关联。
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具体阐述相关内容。
第二章文体学研究的必要性学习文体学可以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精确性,犹如不能在婚礼上穿牛仔装一样,语言使用要合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这就涉及文体学中的言语事件;学习文体学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水平,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不可避免会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做选择,在文学评论三部曲(描述、解读、评估)中会涉及相关内容;文体学对满足翻译适应性有很大帮助,翻译很难做到完全对应,但基本原则一致是必须的,如作品基调、作品体裁等一致。
以上文体学内容中都有涉及。
第三章语言变体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有不同的约定俗成的语体。
根据特定场合的语言习惯及其中特定说话人的语言使用,语言变体可以分为两种:方言变体和语域变体。
方言变体与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相关,分为个人方言、时间方言、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标准方言;语域变体与不同社交场合相关,其构成要素是语场、语式和语旨。
两种变体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在同一种族、同一领域或同一社会地位,为了增进了解,说话人可能会选择这一具某种共同特征人群的行内语言。
此外,从语言变体中,我们还可以获知说话人的某些相关信息,如职业、国家和说话意旨等。
文体学与翻译文体学是研究文本语言运用情况的学科,从而探讨文本语言的构成、特点、规律和效果。
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需要深入了解文体学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效果。
本文将从文体学与翻译的关系、文体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以及文体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文体学是研究文本语言运用情况的学科,而翻译则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文体学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而翻译的目的就是将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效果在译文中得以保留和再现。
翻译者需要在翻译时深入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译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效果。
只有深入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效果。
二、文体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文体学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体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效果。
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方式,对于翻译者来说,只有深入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译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效果,从而实现译文的准确传达和再现。
文体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特点和表现效果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保证译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效果与原文一致。
文体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从而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实现译文的准确传达和再现。
文体学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文体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体学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体学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文体学知识,以更好地把握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效果,从而实现译文的准确传达和再现。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翻译者深入研究文体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翻译实践中,从而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3。
文体学的定义透纳和《劳特利奇语言和语言学字典》都对文体学下了定义。
教材中对文体学的定义是:文体学是用科学且系统的方式对不同层面的语言变化做研究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4.文体学的发展在西方:得益于修辞学和文学解释,现代文体学在19和20世纪得到发展。
但是文体学常常被视为即是一门新学问,又是一门老学问。
它的“老”,因为它源于古老的“修辞学”,古希腊等等大学问家都对它做过研究,它的“新",源于1882年“文体学”这个名称才得以问世。
Charles Bally Traite de stylistique Francaise法国学者巴依1902年著的《法语文体论》被视为现代文体学的一个里程碑。
巴依认为语言中的弦外之音暗示了不同情感含义,文体学就是要搞清影响情感的语言学标志。
德国学者斯必泽通过文体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被视为文体学之父。
1930~1950缓慢发展,俄国形式主义者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结构学派在这一时期对文体学发展做出贡献.1950年至今,现代文体学达到鼎盛。
期间第一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形式主义文体学占主流.第二阶段:70年代功能主义文体学更流行。
第三阶段是80年代语篇文体学更胜一筹。
第四阶段文字化文体学得以发展。
21世纪以来,文体学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中国:中国的文体学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其后是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的贡献。
陈望道《修辞原则》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文体学的诞生。
中国对西方现代文体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这是奠定基础的阶段,王佐良、许国璋、徐燕谋、杨仁敬等等开始以现代视角研究。
王佐良1963年撰写《对英语文体的研究》。
在这近30年间,中国文体学文章发表不足30篇。
没有一本关于现代文体学的学术作品出版。
事实上,“十年文革”期间,国内几乎没有学术研究进行.第二个阶段是1977年至今.这仍然是王佐良先生领导现代文体学的时代,越来越多作品发表。
《英语文体学》1-7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文体学相关研究内容文体学分为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二者有重叠部分,但在此我们所研究的是普通文体学,文体学研究的是语言风格,对语言,人们的理解有很多种,但不管哪种说法,无可否认,语言都是人类表达思想、互相交流的手段,并且有很多具不同意旨的言语事件;风格是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时代背景相关的,是人门特有的表达方式,因人而异,对语言起到一定修饰作用并且关系到语言表达的有效性。
因此,文体学研究会涉及各种语言变体及相关特征、功用。
文体学对提高理解力和鉴赏水平有很大帮助。
此外,文体学还与语言学、修辞学及文学评论等相关联。
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具体阐述相关内容。
第二章文体学研究的必要性学习文体学可以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精确性,犹如不能在婚礼上穿牛仔装一样,语言使用要合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这就涉及文体学中的言语事件;学习文体学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水平,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不可避免会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做选择,在文学评论三部曲(描述、解读、评估)中会涉及相关内容;文体学对满足翻译适应性有很大帮助,翻译很难做到完全对应,但基本原则一致是必须的,如作品基调、作品体裁等一致。
以上文体学内容中都有涉及。
第三章语言变体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有不同的约定俗成的语体。
根据特定场合的语言习惯及其中特定说话人的语言使用,语言变体可以分为两种:方言变体和语域变体。
方言变体与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相关,分为个人方言、时间方言、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标准方言;语域变体与不同社交场合相关,其构成要素是语场、语式和语旨。
两种变体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在同一种族、同一领域或同一社会地位,为了增进了解,说话人可能会选择这一具某种共同特征人群的行内语言。
此外,从语言变体中,我们还可以获知说话人的某些相关信息,如职业、国家和说话意旨等。
复习版笔记(3)第三部分:不同文体翻译散文翻译一、散文的特点散文是文学中常见的体裁,它选材广泛,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如叙事!抒情!议论等,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行散神聚。
―形散―是指散文运笔如风,不拘形式,清淡自然; ―神聚‖指意旨明确,紧凑集中,既散得开,又收得拢;既有豪放的特色,又有清幽的特征。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里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语)。
优美的散文艺术性在于新颖的构思,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简洁精粹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散文也常常被比作小而境界深邃的园林。
作者运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斟句酌,环环相扣,使读者浮想联翩。
文论家刘勰说道: ―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由此可见散文贵在以巧取胜,以巧妙的语言、巧的意境来打动读者,给读者以最大审美愉悦。
既然散文有丰富的艺术魅力,那么它的审美效果又如何在译文中传达呢?俄国著名翻译家吉加切奇拉泽在《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一书中谈到文艺翻译的总的指导原则时认为:―理想的文艺翻译首先是在艺术上,而不是在语言上和原文一致。
即使达不到这一目标,也应全力以求,离目标越近越好‖。
在加氏看来,作家的思想表现在文字形象以及一定的语调和节奏结构上,每个句子由若干语调、意群或若干句素组成,它们的意义合构成句子。
因此,他认为文艺翻译的过程也应当根据上面的模式进行。
不过译者不能机械地重复创作过程的所有阶段,译者应努力把通过文字形象表达的原作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当然同时要有兼顾文学文本所特有的语调、节奏和句构特点,作为文学翻译形式之一的散文翻译,自然也要求译者在传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语流!节奏和句子结构等语义信息,更应着重传达原文的艺术神韵,以使目标读者在读译文时可以获得和原文读者读原文时同样的语义和美学的双重享受。
二、散文英译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一)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从理论上说,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相比,英语句子―常常是环扣相嵌,盘根错节,句中有句‖,也就是所谓的―楼房建筑法‖(architecture style) 。
文体学与翻译文体学是研究文学作品风格和形式的学科,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探讨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风格特点及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翻译则是一种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本文将结合这两个学科,探讨翻译对于文体的影响以及文体对翻译的要求。
翻译对于文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特点,选择适合的译文风格。
比如英语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与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将英文作品翻译成中文时,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特点,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风貌。
译者还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适合读者接受的译文风格。
文体对翻译的要求也是重要的。
不同的文体要求译者具备不同的翻译技巧和能力。
比如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体,它要求译者具备对音韵和韵律的敏感,能够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而散文则更注重表达的清晰和准确,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思想和内容的基础上,将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文体学还强调文学作品的风格和形式与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的关联。
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形式特点和风格特点,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文体与作品的主题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对于翻译而言也是重要的。
译者除了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词义和句意之外,还需要考虑原文的文体对作品意义的影响,通过选择适合的译文风格和形式,使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注意平衡原文的文体特点和目标文化的习惯和需求。
由于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和习惯,在将文学作品翻译成目标文化的译者需要适当调整译文的文体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这也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文学素养,能够在保持原文艺术性的将其转换成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译文。
文体学与翻译密切相关,翻译对于文体的选择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体也对翻译的要求提出了挑战。
通过研究文体特点和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实现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第一章文体学相关研究内容文体学分为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二者有重叠部分,但在此我们所研究的是普通文体学,文体学研究的是语言风格,对语言,人们的理解有很多种,但不管哪种说法,无可否认,语言都是人类表达思想、互相交流的手段,并且有很多具不同意旨的言语事件;风格是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时代背景相关的,是人门特有的表达方式,因人而异,对语言起到一定修饰作用并且关系到语言表达的有效性。
因此,文体学研究会涉及各种语言变体及相关特征、功用。
文体学对提高理解力和鉴赏水平有很大帮助。
此外,文体学还与语言学、修辞学及文学评论等相关联。
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具体阐述相关内容。
第二章文体学研究的必要性学习文体学可以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精确性,犹如不能在婚礼上穿牛仔装一样,语言使用要合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这就涉及文体学中的言语事件;学习文体学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水平,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不可避免会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做选择,在文学评论三部曲(描述、解读、评估)中会涉及相关内容;文体学对满足翻译适应性有很大帮助,翻译很难做到完全对应,但基本原则一致是必须的,如作品基调、作品体裁等一致。
以上文体学内容中都有涉及。
第三章语言变体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有不同的约定俗成的语体。
根据特定场合的语言习惯及其中特定说话人的语言使用,语言变体可以分为两种:方言变体和语域变体。
方言变体与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相关,分为个人方言、时间方言、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标准方言;语域变体与不同社交场合相关,其构成要素是语场、语式和语旨。
两种变体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在同一种族、同一领域或同一社会地位,为了增进了解,说话人可能会选择这一具某种共同特征人群的行内语言。
此外,从语言变体中,我们还可以获知说话人的某些相关信息,如职业、国家和说话意旨等。
第四章语言描述了解了语言变体,本章节探讨各种语言变体的具体表述问题,即具体语言表述。
在这个层面上,文体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使我们对付各种文章轻而易举。
英语文体学3,4Chapter 3 Varieties of Language语言变体(varieties of language)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方言变体(dialectal varieties), 俗称方言;另一类是话语类变体(diatypic varieties), 亦称语域(register)。
方言是以语言的使用者(users)为基准而区分的语言变体;语域则是按照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使用(uses)而区分的语言变体。
因此,方言多与交际者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地域、年龄、性别及所处的时代等因素有关,比较稳定;语域则多与交际者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
方言(Dialect):1) 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特征(individuality)--Idiolect(语言的流利度、清晰度、表达能力大小等。
例:Mr X’s English, Mr Y’s English。
)2) 时代特征(temporal features)--Temporal Dialect3) 地域特征(geographical feature)--Regional Dialect4) 社会特征(social features)--Social DialectSocioeconomic status varieties 社会经济变体Ethnic varieties 种族变体Gender varieties 性别变体Age varieties 年龄变体5) 可理解的程度和范围—Standard Dialect方言(Dialects)具有社会指示功能,方言不仅能体现人物的地域特征,而且能反映出人物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乃至个人性格,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最为明显语域(Register)1) Field of Discourse(话语范围/语场)Non-technical fields of discourseTechnical fields of discourse2) Mode of Discourse(话语方式/语式)Speech: conversing, monologuingWriting: texts written to be spoken as if not written/ written to be read3) Tenor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语基)Personal Tenor(个人基调)Functional Tenor(功能基调)1) Field of Discourse(话语范围/语场)话语范围指的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进行的活动,论及的事情或表达的经验等,它能体现语言使用者在特定情境语境中所要实现的交际目的和作用。
文体学与翻译文体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风格、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运用以及对读者产生的美学和审美体验。
文体学对于翻译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翻译是一种将一种语言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表达的过程。
在翻译中,文体的转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存在,同一个文本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往往会有所不同。
翻译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文体来表达原文的意思,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风格上的一致性。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如果原文是一种严肃的文学作品,那么翻译者需要使用更正式和文雅的表达方式来保持原文的风格。
如果原文是一种幽默或口语化的文本,那么翻译者需要使用更通俗和活泼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翻译过程中的文体选择也涉及到目标语言读者的审美和文化背景。
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习惯和审美偏好来选择合适的文体。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通常会根据目标语言读者对于文学的期待和喜好来选择合适的文体,以确保译文更好地接近目标语言读者的心理预期。
在翻译中,文体的转换还需要考虑到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翻译的文体选择。
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来保持原文的风格。
文体学对于翻译来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
文体的转换是翻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学作品的风格和表达方式的保持,以及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习惯和审美观念的考虑。
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特点和目标语言的表达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文体,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简介《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一、引言申丹教授的《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五章主要论述了小说文体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特点等。
第六到第八章是具体运用小说文体学来研究文学翻译的。
该书语料丰富,体现了语言学理论的实证性和文学研究中审美艺术的相互结合,是一次多层次地对翻译本体进行细化研究的可贵尝试。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作者首先从反面论述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学文体学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过去的近30年里,英美文学研究者在这一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所以作者认为,我们迫切需要用更为精确和深入的文体模式和方法替代当前传统的研究方法。
该书主要论述了文学翻译研究中运用文体学方法的有效性与必要性,并特别探讨了该方法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
第二章作者将文学文体学视为一门学科,并说明其性质、功能和有效性。
本章还重点区分了语言形式和小说事实,也就是histoire(话语的内容)and discours(这样说话的原因)。
作者随后又提出,该书不会涉及文体学的历史进程,也不会研究或比较文体学家所运用的语言学模式。
第三章作者以roger pearce 和stanley fish为例,对他们对文体学的批评一一加以反驳,同时提出小说文体学的特点、分析过程和理论基础。
第四章作者关注的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
提出一个基本的假定,即客观性是约定俗成的,而主观性是个人的兴趣。
以此为基础,他总结出三个特点:结构特征、心理价值和文学意义。
第五章重点探讨的是把文体学应用到文学翻译当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作者首先指出,纯粹的语言学翻译研究对文学翻译的问题解决没有帮助。
作者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就是文学文体学,因为这一学科既包括现代语言学也包括文学能力和敏感性。
作者将其探讨的重点放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翻译上。
而对其进行文体分析则能解决“deceptive equivalence(虚假对等)”的问题。
这是作者多次提到的一个概念,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译者对原文中的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的关系缺乏认识,所以有意识地对原文进行改动或“改进”,以求译文更加客观可靠,合乎逻辑和自然流畅。
第三章语言学对象的文体学功能
一、语音的文体学功能
尽管有的学者一直认为语音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不同的语音确实能表现出说话者想要强调的意图并且具有不同的文体学功能。
在口语的交际中,语音、重音、停顿、语调等都能表现说话者的情感态度以及暗示的一些内容。
重音
重音就是语音的重读。
a)表现强调。
b)表现吃惊、生气、怀疑等。
c)区分同一词的不同意义。
(以suspect为例,动词重音在pe而作名词时重音在sus)。
停顿
停顿是在连续的语言单元间的短暂中断的分节过程。
英语中有三种停顿:浊音停顿、插声停顿和无声停顿。
音调
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可以辨别出说话人某些音相对调值较高或较低,这就是音调的区分。
a)降调b)升调c)降升调d)升降调e)平调f)降+升调
语速
语速就是说话的速度。
快的语速反映出兴奋、气愤,慢的语速表现出疑惑、犹豫、悲伤、劳累。
二、笔迹的文体学功能
标点
a)破折号:①表示句中的突然中断或者没表达完毕。
②引出总结或同位语。
③附加说明。
b)冒号:①在复杂正式的引用前。
②介绍一系列项目。
c)感叹号:用在强有力的感叹和命令之后。
大写
大写使用在如下场合:a)句首单词首字母b)诗行首单词首字母c)引用的第一个单词d)神的名字e)语言的名字f)国家e)货币f)地名
斜体
斜体使用在以下场合a)书名、杂志、电影、飞机、船名。
b)强调一个句子中某个单词。
c)标明不能用英语书写的词汇。
分段
分段有两种分法:a)长段用来谈论完整、正式的事项。
b)短段用来衔接、总结。
新闻工作者喜欢用短段,因为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新闻;律师、科学家通常喜用长段用来阐述说明。
三、词汇的文体学功能
概括与详细
详细词的使用更加生动、可以给读者直观感受;在没有必要详细的时候使用概括词即可。
词源
安格鲁萨克逊词源:基本词汇,有“非正式感”
拉丁词源:科学、宗教、官方交流,正式感强。
其他
四、语法的文体学功能
从句类型:
a)限定分句b)非限定分句c)无动词分句d)独立分句e)从句
句子类型:
a)依据句子的复杂程度或成分数量,可以分为简单句、多子句、复合句、复杂句、复合复杂句。
b)从语法角度分析,可以分为主要句和不完全句。
不完全句主语或谓语不齐全。
c)功能角度分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义疑问句),命令句和感叹句。
d)从橘子的长短,可以分为长句和短句。
e)从结构或强调的美感分析,分为圆周句和结构平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