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等。
2.材料:地球仪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3.场地:教室空间足够进行地球仪制作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椭球体等,并通过地球仪模型进行直观演示。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构成。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过程中,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地球仪,讲解其特点和优点。
教师点评,总结地球仪的制作要点。
5.拓展(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地图、导航等,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
2.掌握地球仪的种类、构造和用途。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仪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仪的种类、构造和用途。
2.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地球仪的构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大小。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地球在宇宙中有什么特殊的位置?2.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讲解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提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
展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提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影响?4.学习地球仪的种类、构造和用途展示不同种类的地球仪,如标准地球仪、地形地球仪、气候地球仪等。
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球体、支架、底座等部分组成。
讲解地球仪的用途:地球仪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用于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5.实践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
提问:通过实践活动,你们对地球仪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地理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四、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
2.观察地球仪,了解不同种类的地球仪及其用途。
3.思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相关推荐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
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个球体(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一、《地球的认识》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
b.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c.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b.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模型、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b. 讲解: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椭球体)、地壳、地幔、地核等结构。
c.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认识。
d. 演示:通过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其特点和意义。
e.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f.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二、《地球仪的使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
b. 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操作和读图技巧。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仪的基本操作b. 地球仪的读图技巧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教学法、演示法、指导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图、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 讲解: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c. 演示:通过PPT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d.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熟悉其基本操作。
e. 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球仪上的地图,掌握读图技巧。
f.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b. 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b.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模型、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
b.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如方向、周期等。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2. 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和测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的形状;2. 借助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 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教学难点:1.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模型;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地球的形状是如何得出的。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利用地球模型,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
三、介绍地球仪(5分钟)1. 教师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2. 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
四、学习地球仪的使用方法(5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定位和测量。
2.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注重课堂实践,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和测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
六、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2. 借助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能简单读取地球仪上的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2)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仪的构造;(2)地球仪上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2)地球仪上距离、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经纬网图;3. 教学PPT;4.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2)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
2. 探究地球的形状:(2)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3. 学习经纬网:(1)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2)引导学生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地点的经纬度。
4. 地球仪的使用:(1)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
5. 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观察地球仪,记录下家里、学校的位置及经纬度;2. 制作简易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仪的构造有了初步了解,能熟练使用地球仪。
但在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经纬度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地球仪的特点。
2.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讲解地球仪在地理学、航海、航空、军事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地球仪和经纬网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球仪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点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地轴倾斜等。
3. 地球仪的构造:纬线、经线、坐标网格等。
4. 地球仪的作用:地图的放大、地理位置的表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 难点: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椭球体形状,讲解赤道、极点等概念。
3. 讲解地球的运动: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动画,讲解地轴倾斜对气候的影响。
4. 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展示地球仪模型,讲解纬线、经线、坐标网格等构造要素。
5. 讲解地球仪的作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地理观察和分析中的应用。
6.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模型,观察和分析地球仪上的地理位置。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仪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例如地图查找、旅行规划、学术研究等。
2. 学生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体验和收获。
七、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案例:以实际地理事件为例,如地震、台风等,利用地球仪进行观察和分析,讲解地球仪在地理预警和救援中的应用。
2. 学生实践: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理事件,利用地球仪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课堂小测1. 设计一组关于地球仪构造和作用的题目,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课堂小测。
一、教案主题:《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地球仪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地形等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的识别。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教学PPT3. 地图4. 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识别经纬线、如何查找国家和地区名称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实践,尝试识别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如校园地形调查或地球仪制作比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终结性评价则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来评估学生对地球仪知识掌握的程度。
八、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给予更多的时间和帮助;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能够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及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操作方法;(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3. PPT课件;4. 教学素材(地图、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2)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3)提问:地球仪有什么作用?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地球仪使用说明书,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操作;(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教师示范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学生跟随操作;(3)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演示。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制作地球仪模型;2.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3. 收集有关地球仪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这一工具,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和自转公转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