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5
新能源发电技术论文1.新能源发展的概况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作为我国的重要任务之一,对煤、石油等化石资源的需求显著增加。
随着电能的广泛应用,煤炭作为当时最易获取的资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火力发电成为了最主要的发电方式。
随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在发展过程中能源的使用量增加一倍。
由于使用了不成熟的发电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能量转化效率较低,且煤炭的过度使用排放了大量的有毒物质。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步伐明显迟缓,为此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促进能源改革,改良发电技术提高能源转化率,并大力开发新能源,使环境和经济共同发展。
目前,我国已形成多种能源结合的多元化能源体系。
2012年,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等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已达到8.3%。
2.电能质量关于电能质量的概述,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
对于供电企业,电能质量指企业所提供的电能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电网运行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为电力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对于电力用户,电能质量指用户在用电过程中,可以确保电力不会受到扰动。
一般用电压、频率和波形等指标进行衡量。
对于电气设备生产商,他们生产的电力设备质量直接关系到电能质量的好坏。
本文主要根据电网实际运行情况,将电能质量分为电压质量、电流质量、供电质量三个方面。
电压质量主要是根据电网预设电压与实际输出电压之间的偏差判断供电企业消耗的电能质量,主要包括电压偏差、三相不平衡、频率偏差、过电压、欠压、电压谐波及电压波动等内容。
电流质量包括电流谐波、陷波等。
供电质量包括技术和非技术两个方面,非技术方面是供电公司对电力价格、电力服务等用户投诉问题的反应速度;技术方面是电压的质量和可靠性。
3.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影响3.1 新能源并网造成电网电压偏差近年来,太阳能发电已经广泛应用和推广。
但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容易受到季节、太阳光照及温度等方面的影响。
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论文标题:我国新能源的发展摘要:新能源是当代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解决能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能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发展现状;挑战;解决策略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面临着日益凸显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首先介绍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我国新能源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我国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我国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36万兆瓦,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
其次,我国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也逐年增加,充分利用了我国广阔的太阳资源。
此外,我国在能源储存、生物质能源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三、我国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然而,我国新能源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新能源的装机容量虽然增加迅速,但是与传统能源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此外,新能源技术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新能源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也制约着其大规模应用。
此外,能源转型需要庞大的投资和政府的支持,这对于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解决策略针对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
首先,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支持,降低新能源技术的成本。
其次,加强能源储存技术的研究,提高新能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鼓励多种能源发展,采取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减少能源供给的单一依赖。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新能源治理,促进能源技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五、结论新能源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虽然我国在新能源的发展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成本高、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以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新能源应用论文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对新能源的应用和开发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相比传统的化石燃料,新能源具有无污染、可再生、取之不竭等优势。
因此,新能源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首先,新能源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传统的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而新能源的应用则可以大大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降低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其次,新能源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传统的化石燃料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能量,但在燃烧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导致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而新能源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或热能,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能量。
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可以直接将光能和风能转化为电能,实现高效利用。
再次,新能源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能源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化石燃料存在资源稀缺和供给不稳定的问题,而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
通过推广和应用新能源,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供给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
最后,新能源的应用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
尽管新能源的投资成本较高,但在长期运行中具有较低的维护和运营成本。
尤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新能源的成本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新能源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
同时,新能源的应用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新能源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通过推广和应用新能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并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的应用,需要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政策支持和推广,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新能源应用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实现经济的繁荣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新能源汽车的论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应用研究摘要: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解决方案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发展现状以及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优势进行研究,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使用新能源替代传统燃油,通过电动机驱动车辆的一种汽车形态。
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方面,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支持政策,如减免购车税、补贴新能源汽车购买等;另一方面,汽车制造商不断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新能源汽车在面临技术瓶颈、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高成本等问题。
三、新能源汽车的环境优势新能源汽车通过减少尾气排放和降低噪音污染,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电动汽车零排放,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问题。
四、新能源汽车的经济优势新能源汽车在长远来看具备经济优势。
首先,新能源汽车能够降低能源依赖,减少对石油的需求,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其次,新能源汽车的维修和运营成本更低,对用户更具吸引力;最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产业化可以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五、新能源汽车的社会优势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可以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交通工具,提升公众出行体验。
六、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前景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前景广阔。
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成本的不断下降,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成本会逐渐降低,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推动和社会意识的提高,也会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推广应用,需要从多个方面继续努力。
首先,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其次,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用户的使用便利性;最后,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范文目录一、内容概括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三)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4)(四)论文结构安排 (5)二、新能源概述 (7)(一)新能源的定义及分类 (8)(二)新能源的特点与发展历程 (9)(三)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11)三、新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12)(一)全球新能源发展总体概况 (13)(二)主要国家和地区新能源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14)(三)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情况 (15)(四)新能源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7)(五)新能源市场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 (18)四、新能源发展趋势分析 (19)(一)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 (21)(二)新能源产业布局与发展格局变化趋势 (22)(三)新能源市场发展趋势与机遇挑战 (23)(四)新能源政策调整与引导预期效果展望 (24)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26)(一)新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27)(二)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创新的措施建议 (28)(三)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探讨 (30)(四)完善新能源政策体系与保障机制的思考 (31)(五)推动新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32)六、结论与展望 (33)(一)研究成果总结与论点阐述 (35)(二)对新能源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36)(三)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分析 (38)一、内容概括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分析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以期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对新能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新能源是指能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
从全球范围出发,分析了新能源发展的历史背景、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产业链的完善与整合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
新能源的应用论文新能源的应用新能源是指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传统能源的短缺,人们对于新能源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重视。
本文将分析新能源的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讨论。
首先,新能源的应用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传统能源,新能源具有低碳排放和无污染的特点。
例如,太阳能是一种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发电的清洁能源,不会产生任何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
而风能和水能也是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使用这些能源进行发电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
其次,新能源的应用可以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并提高能源安全。
传统能源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且存在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
新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解决能源供应不足和能源价格波动的问题。
此外,新能源的分布广泛,可以减少单一能源的风险,提高能源安全性。
再次,新能源的应用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创新,包括光伏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水力发电技术等。
这些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新能源的效率和成本竞争力,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新能源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成本问题。
目前,新能源的成本仍然相对较高,特别是与传统能源相比。
例如,光伏发电的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导致电价较高;风力发电则需要大量的风力资源,不适用于所有地区。
其次是技术难题。
虽然新能源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例如太阳能的储能和风力发电的风电场规划。
此外,新能源的不稳定性也是一个问题,例如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都受到天气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新能源的应用是解决环境问题、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新能源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为了推动新能源的应用,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新能源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提高新能源的效率和降低成本。
新能源论文3000字篇一:风能发电3000字论文风力发电技术在不断持续的能源紧张中,不少人想到了新能源利用。
利用洁净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是科学技术的开展、是环保理念的表达。
洁净能源指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这都是可再生取之不尽的能源,特别是风能技术最为成熟,经济可行性较高,是一种较理想的开展能源。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换形式,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能源。
太阳照射到地球外表,地球外表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
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是十分可观的。
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我国风能资源总量约42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3亿千瓦。
目前东南沿海是最大风能资源区,风能密度为200W/M2~300W/M2,大于6m/s的风速时间全年3000h 以上就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
一风力发电的现状21世纪是可再生能源的世纪,由于风能非常丰富、价格非常廉价、能源不会枯竭,又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取得,非常干净、没有污染,不会对气候造成影响,因而风力发电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在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和东北的草原、戈壁滩以及东部、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和岛屿上。
这些地区缺少煤炭及其他常规能源,并且冬春季节风速高,雨水少;夏季风速小,降雨多,风能和水能具有非常好的季节补偿。
另外,在中国内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有些地区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适合开展风电,比方江西省都阳湖地区以及湖北省通山地区。
目前我国的风能利用方面与国际水平还在一定差距,但是开展很快,无论在开展规模上还是开展水平上,都有很大提高。
据资料显示,“十一五〞末九江电网电力开始出现缺额,2022年缺额将达158兆瓦。
新能源论文2000字新能源技术论文你认为21世纪中期的主要能源是什么?人类如何最终解决能源问题?能源是人类藉以克服困难,维持生存的原动力,譬如太阳给我们光热,风吹动风车可以发电,燃烧汽油可用以推动汽车,使用瓦斯可以烹调、取暖,凡此种种如太阳、风、汽油、瓦斯等都是能源。
而20世纪以来世界能源消费大幅增长,人均消费能源的多少,往往被看作一个国家贫富的标志。
进五十年来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有赖于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21 世纪,随着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煤炭等常规能源直接燃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等的加剧,新能源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
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
包括了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
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21世纪中期的主要能源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到21世纪中期,还是会以天然气、石油、煤炭为主要能源,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将会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做为辅助能源。
为什么把天然气放在第一位,且天然气、石油煤炭仍然会作为主要能源的原因在下面会做详细分析。
一、世界新能源发展情况⑴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①核能:在新能源开发中比较现实的是核能,它将逐渐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一种重要能源。
我们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核聚变能可能成为核能新秀。
利用核裂变,人们已经通过反应堆加以人工控制,实现了原子能发电。
要使核聚变释放出的巨大的能量转变为电能,即实现核聚变发电。
新能源发电论文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加重,新能源发电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能源发电是指利用自然界中可再生能源或者人工合成的能源进行发电的方式,包括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水能发电等。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发电的意义和可行性。
首先,新能源发电的意义在于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传统的能源发电方式,如煤炭和石油的燃烧发电,不仅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还会排放各种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等,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而新能源发电方式则是利用可再生的能源进行发电,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也减少了碳排放和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友好。
其次,新能源发电的可行性体现在其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不断存在的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供给。
相比之下,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存在限量的,使用一次就消耗一次,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也会越来越显著地制约能源发展。
因此,新能源发电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新能源发电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和成本问题。
目前,新能源发电技术尚不成熟,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等间歇性能源的储存和利用仍有待突破。
同时,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发电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
其次是传统能源发电的利益团体的抵制。
传统能源行业在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条,面临改变可能会受到利益团体的阻碍。
为了促进新能源发电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政府可以加大对新能源发电的研究和发展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和减少税费等方式激励企业参与新能源发电项目。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传统能源发电的监管和减少对其的补贴,鼓励企业转型升级。
社会可以加强对新能源发电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新能源发电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同时,个人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做起,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新能源发电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是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新能源技术论文未来的新能源技术论文篇一物质新能源有关技术的探讨摘要:生物质炉前给料系统是生物质电厂的难点。
由于分料器属于进口设备,其价格比料仓+仓底活化装置组成的系统的总价格高得多,故推荐采用料仓+仓底活化装置组成的系统。
关键词:生物质炉前给料系统选择1概述生物质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
目前可供利用开发的资源主要为生物质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薪柴、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城市固体有机垃圾等。
在众多生物质中,一些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产生的副产品(稻壳、棉壳、花生壳、棉秆等)有着特有的优势。
利用生物质能发电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新能源出路的最好途径之一。
生物质电厂与常规火电厂的区别主要在于燃料的性质不同,对给料装置的要求有其特殊性。
由于生物质燃料具有比重小、流动性差、易着火等特点,因此,炉前给料系统是生物质电厂的难点。
2生物质给料装置简介生物质料均具备密度小、流动性差的特点,而纤维类生物质如秸杆、树皮等相互间易缠绕,在料仓中易搭桥起拱,因此生物质料仓一般均需设置料仓给料装置。
目前国内几种典型料仓给料方式:(1)平底方形料仓,在料仓底部设置给料装置如翻板、螺旋轴等来保证将料仓内的物料给到后续输送装置内。
根据料仓的高度不同,这种破拱给料装置可以设置一层或多层。
(2)平底圆形料仓,在料仓内设置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螺旋给料装置,垂直螺旋装置起下压破拱作用,水平螺旋装置则将物料向给料口聚集给到后续输送设备内,并保证料仓内的物料正常循环。
其中垂直螺旋装置可根据料仓大小设置一条或多条。
(3)方形仓带椎体小仓,在方形料仓内设置旋转耙子,将上部物料通过耙子耙到下部的椎体小仓内,再给到后续输料装置中。
根据料仓的高度不同,这种耙子可以设置一层或多层。
平底方形料仓方式应用较为普遍,国内应用的炉排炉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虽然这种方式应用最多,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如在料仓高度较高时对底部的给料装置压力较大,启动时电机电流过大易烧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有的电厂将此处的电动装置改为液动装置来减少故障;在料仓超过一定高度时料仓内会出现起拱而断料,因此,每隔一定高度需设置一层破拱给料装置使系统更加复杂并增加电耗。
新能源的意义及开发现状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
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据估算,每年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为17.8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500~1000亿度。
但因其分布很分散,目前能利用的甚微。
地热能资源指陆地下5000米深度内的岩石和水体的总含热量。
其中全球陆地部分3公里深度内、150℃以上的高温地热能资源为140万吨标准煤,目前一些国家已着手商业开发利用。
世界风能的潜力约3500亿千瓦,因风力断续分散,难以经济地利用,今后输能储能技术如有重大改进,风力利用将会增加。
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理论储量十分可观。
限于技术水平,现尚处于小规模研究阶段。
当前由于新能源的利用技术尚不成熟,故只占世界所需总能量的很小部分,今后有很大发展前途。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传统生物质能等。
下面分别对新能源做简单地介绍。
一、太阳能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
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主要方式。
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由太阳能导致或转化成的能量形式。
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主要有:太阳能电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等。
现在很多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利用太阳能,例如青岛凌鼎新能源有限公司就利用太阳能研发了太阳灶、太阳能烤箱、太阳灶反光膜、太阳能开水器等系列产品。
太阳能清洁环保,无任何污染,利用价值高,太阳能更没有能源短缺这一说法,其种种优点决定了其在能源更替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核能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
核能的释放主要有三种形式:1.核裂变能:所谓核裂变能是通过一些重原子核的裂变释放出的能量。
2.核聚变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叫做核聚变反应,其释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聚变能。
3.核衰变:核衰变是一种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因其能量释放缓慢而难以加以利用三、水能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
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
是常规能源,一次能源。
水不仅可以直接被人类利用,它还是能量的载体。
太阳能驱动地球上水循环,使之持续进行。
地表水的流动是重要的一环,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
随着矿物燃料的日渐减少,水能是非常重要且前景广阔的替代资源。
目前世界上水力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
河流、潮汐、波浪以及涌浪等水运动均可以用来发电。
四、风能风能是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
风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蕴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广泛,永不枯竭,对交通不便、远离主干电网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尤为重要。
目前风能最常见的利用形式为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目前有两种思路,水平轴风机和垂直轴风机。
水平轴风机目前应用广泛,为风力发电的主流机型。
风力发电是是当代人利用风能最常见的形式,自19世纪末,丹麦研制成风力发电机以来,人们认识到石油等能源会枯竭,才重视风能的发展,利用风来做其它的事情。
截止2009年底,全球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1.59亿千瓦,2009年全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3千万千瓦,涨幅31.9%。
从累计装机容量看,美国已累计装机3516万千瓦,稳居榜首;中国为2610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二。
五、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来源于生物质,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于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质能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燃料。
地球上的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是一种无害的能源。
地球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有1730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
生物质能(又名生物能源)是利用有机物质(例如植物等)作为燃料,通过气体收集、气化(化固体为气体)、燃烧和消化作用(只限湿润废物)等技术产生能源。
只要适当地执行,生物质能也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能源,但要看生物质能燃料是如何产生出来。
六、地热能地球内部热源可来自重力分异、潮汐摩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
放射性热能是地球主要热源。
中国地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有5500处地热点,地热田45个,地热资源总量约320万兆瓦。
七、氢能在众多新能源中,氢能以其重量轻、安全环保、无污染、高温高能、热能集中、热值高、自动再生、即产即用、应用面广等独特优点脱颖而出,将成为21世纪的理想能源。
氢能可以作飞机、汽车的燃料,可以用作推动火箭动力。
八、海洋能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
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
此外,还有海洋渗透能、波浪发电、潮汐发电等。
海洋渗透能是一种十分环保的绿色能源,它既不产生垃圾,也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更不依赖天气的状况,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全球范围内年度发电量可以达到16000亿度。
据科学家推算,地球上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0万亿度。
大型波浪发电机组也已问世。
将来的世界,每一个海洋里都会有属于我们中国的波能发电厂。
波能将会为中国的电业作出很大贡献。
同时,据世界动力会议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潮汐发电量将达到1000-3000亿千瓦。
近年来,曾支撑20世纪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的石化能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除其储藏量不断减少外,更严重的是科学研究发现,石化能源在使用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后,人为地导致了全球变暖,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动力来源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不少国家的能源战略都有一个明显的政策导向——鼓励开发新能源,这既是国际市场上石油等传统能源产品价格高昂压力所致(非常时期除外),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因此,新能源开发有可能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成为最有创造就业和财富能力的新经济支柱。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
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在党中央领导集体下,把能源作为关系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摆在重要地位。
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在各地区、各部门长期的、共同的努力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能源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很低。
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能源生产快速发展,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0.6亿吨标准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
煤炭,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原油产量达到1.81亿吨,居世界第6位。
天然气产量达500亿立方米。
电力方面,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时,自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
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发展迅速。
第二,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迅速增长,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近年来,通过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方面,煤炭消费的比重趋于下降,另一方面,优质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
第三,能源技术进步不断加快。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石油天然气工业,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生产加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复杂段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煤炭工业,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广泛使用。
电力工业方面,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及核电机组正在成为新一代主力机组。
三峡左岸最后一台机组国产化水平达到85%,电网发展进入了大规模跨省跨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
第四,节能环保取得进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的指导下,我国节能提效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逐步降低,,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有所提高,同时,能源领域污染治理得到加强。
第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目前已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
煤炭生产和销售已基本实现市场化,煤炭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
能源需求侧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推广完善了峰谷电价、丰枯电价、差别电价办法,引导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大型企业制定了节电改造、优化用电方案,这对近两年顺利完成迎峰度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能源立法明显加强。
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制定和完善了《电力监管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能源法制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能源开发利用正在走向依法管理的轨道。
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人前途的社会。
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多地使用洁净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矿物燃料,坚持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应是我国能源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