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颂诗歌 闻一多诗歌作品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红烛诗歌意象及意象特点
嘿,朋友!今天咱就来聊聊红烛这个超有意思的诗歌意象。
你看哈,红烛就像是黑暗中的那一抹亮光,哇,那是多么温暖又耀眼啊!就好像在漫长的黑夜里,突然有人点起了一支红烛,照亮了整个世界。
比如闻一多先生的《红烛》里写的“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红烛不就代表着诗人那炽热的心嘛!
红烛的意象特点那可多了去啦。
它首先给人一种热烈的感觉,红彤彤的,就像是燃烧的火焰。
你想想,那火焰在跳动,不就像红烛在诉说着什么似的?就像过年时家里点的红烛,让人感觉喜气洋洋、充满希望。
“蜡炬成灰泪始干”,红烛还代表着奉献啊!它为了照亮别人,不惜燃烧自己,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令人敬佩吗?这不就跟咱生活中的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一样嘛!
而且红烛还有一种坚定的意象特点呢。
不管周围环境多么黑暗,它始终稳稳地立在那里,持续地发出光亮。
这不像那些面对困难依然勇往直前、绝不退缩的人吗?哎呀,咱谁身边还没几个这样的好汉呐!红烛不熄灭,就如同他们的信念不灭。
咱再来说说红烛的颜色,那鲜艳的红色,多夺目啊!这不就跟咱的热血一样嘛?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在诗歌里,只要一提到红烛,那感觉一下子就上来了,气氛瞬间就被点燃了。
总之啊,红烛这个意象在诗歌里那可真是太妙啦!它温暖、热烈、奉献、坚定,还充满激情,就这么个小小的红烛,包含着无尽的情感和意义。
所以啊,下次咱再读到有红烛的诗歌,可一定要细细品味,感受那独特的魅力哟!我的观点就是,红烛作为诗歌意象,真的是超级有魅力,能让人深深沉浸其中啊!。
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
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它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又还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的历史遗产。
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熠,赋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以灵感。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
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
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
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闻一多的《红烛》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首先,诗的题目“红烛”既是一种象征,又是一种比喻。
红烛本身具有照亮黑暗、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特点,这与闻一多自身的品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有着共通之处。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是闻一多所推崇的。
他通过红烛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并呼吁人们像红烛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去照亮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红烛燃烧的过程是短暂而痛苦的,但它的燃烧却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同样,人的生命也是短暂而有限的,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奉献,我们可以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闻一多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残风来侵你的光芒”、“流泪”、“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等等,这些意象和象征都与红烛的特点和燃烧的过程密切相关,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总之,闻一多的《红烛》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对红烛形象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奉献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
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
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
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
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
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红烛闻一多讲解与赏析红烛是一种古老的照明工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而闻一多的诗作《红烛》则是以红烛为题材的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红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爱情的向往。
本文将对《红烛》这首诗进行讲解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烛》这首诗的全文:红烛映青楼,红颜易老头。
不知绮罗郎,犹自思亲友。
这首诗共有四句,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红烛和红颜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亲友和爱情的眷恋之情。
接下来,我们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首句“红烛映青楼”,描绘了红烛在青楼中照亮的情景。
青楼是古代妓院的代称,而红烛则是青楼中常见的照明工具,这一句通过对红烛和青楼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场景,同时也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红颜易老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红颜在这里可以指代年轻貌美的女子,也可以指代青春年华。
而“易老头”则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促的认知。
这一句通过对红颜易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第三句“不知绮罗郎”,绮罗郎是指美丽的男子,也可以指代诗人自己。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在这里通过对绮罗郎的提及,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犹自思亲友”,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句中,诗人通过对亲友的提及,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红烛》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红烛、红颜、绮罗郎和亲友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和亲情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这首诗还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运用了红烛、红颜、绮罗郎和亲友等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和组合,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
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
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导语】:《红烛》是闻一多写的一首诗,那么关于《红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闻一多《红烛》的原文及赏析吧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谈谈闻一多红烛的新诗美
闻一多的新诗美在三个方面: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1.绘画美:闻一多在诗歌中善于运用色彩和画面感强的词语,使诗歌呈现出
绘画般的美感。
《红烛》中描绘了“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以及“灰”、“光芒”等配色,通过这些意象的融合,呈现出独特的绘画效果。
2.音乐美:闻一多的诗歌注重押韵和音韵的起伏,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红烛》中重复句的使用和押韵形式,以及作品的节奏起伏,都使诗歌在朗诵时更具韵律感和音乐美感。
3.建筑美:闻一多的诗歌结构匀称、句子整齐,前后呼应,使诗歌具有建筑
般的美感。
《红烛》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
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
这种结构使诗歌更具有建筑美感。
总的来说,闻一多的新诗美体现在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的结合上,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红烛诗歌三美中的体现蜡烛本是用于照明的,但因其具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即便化为灰烬也要发出自己的光亮的特点,于是人们便赋予它特有的象征比喻意义(在微观诗学理论中可称之为意象的象喻性);而自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金句”传世之后,“蜡烛”就更多地成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象征;至于“红烛”呢,本意是红色的或火红的蜡烛,在我们传统的民族习俗中多用于喜庆节日,则有“喜庆、吉祥和激情”的象喻意义。
诗人闻一多有一现代诗即以“红烛”为题(此指其第一部诗集《红烛》同题序诗)。
那么,作为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的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又赋予“红烛”以怎样的含义?诗人又借此意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小文拟从分析诗歌意象入手,简要赏析《红烛》的意象建构及其人格凸现,进而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意象典型而富有新意。
诗文开篇即引用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作题记(引子),这表明诗人仍旧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奉献”作为“蜡烛”意象寓意的基调;接着,诗人又选取另一意象“心”与之相组并置,且以“颜色”相联立意,从而凸现出蜡烛的人格意义,这就是:红烛——红心,它们是赤诚的象征,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我们也由此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我们完全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因此,诗歌开篇第一节就奠定了全诗的思想感情基调。
接着,诗歌从第二节开始,仍以“红烛”为中心意象,配之以“躯体”“灵魂”“灰”“光”“火”“泪”等子意象,叠加在一起,与中心意象形成辐射式组合(建构)方式,从而传达出由衷地赞美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主题立意;同时,又选取“梦”“血”“监狱”“残风”“脂膏”“花儿”“果子”等子意象,从而赋予“红烛”(诗人自喻)新的象喻意义:唤醒民众,追求光明,驱散黑暗,“我”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道路艰险;但“我”会义无反顾,“但问耕耘”,“创造光明”,将“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籍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评析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第2、第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不误,不误!”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
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第4节含义比较深刻,应作为教读的重点。
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红烛原文赏析
《红烛》是闻一多的诗作,全诗节奏明快,语言强烈,情感炽烈。
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便不落他人窠臼,独辟蹊径,赋予蜡烛以“红”的意象,突出其象征意义。
“红烛啊!‘烧’着你的心!”这发自肺腑的咏叹,是诗人内心热感情怀的观照,是对光明的礼赞。
其次,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翱翔在想象天地。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一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献身精神的崇高评价。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更见诗人思想的深刻。
再次,“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既是对红烛精神的诠释,也是诗人以之自况,抒发抱负。
最后,“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首尾连珠、回环复沓的诗句,不仅富有节奏感,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红烛》一诗语言强烈,情感炽烈,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以红烛为象征,表达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诗人也借红烛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在困境中挣扎、迷茫的人们的同情和关怀。
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字友三,本名闻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民主战士。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整体感知】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
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费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闻一多《红烛》读解作者:王雷来源:《语文天地》2022年第06期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选编了闻一多的诗《红烛》。
《红烛》是该单元的精读课文,一线教师只有在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设置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一线教师对这首诗把握得还不够。
原因一:这首诗以前没有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师对这首诗比较陌生。
原因二:目前比较少关于这首诗方面的文本解读论文。
基于此,笔者尝试解读闻一多的《红烛》,希望能让一线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把握这首诗。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往往是“总分总”的过程。
下面,笔者先初步总体对《红烛》进行解读,再逐节进行解读,最后再次进行总体解读。
一、初步总体解读要想初步总体解读一篇文章,最好的方法是先研读标题。
四川师范大学的李华平教授提出了“打开天窗法”,指“读文先读题”。
把握标题有利于把握文章。
李华平教授认为,标题作用之一就是帮助读者“知体裁”。
体裁就是文体。
读者可以根据标题以及阅读经验去推断文体,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原文进行判断。
把握文体非常重要。
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教学要以文体为终点。
”当然,把握文体不仅仅要把握“一类”文体,更要把握“二类”文体(亚文体)。
从标题和内容来看,《红烛》是一首诗。
诗歌的特点是抒发情感,读者要注意作者运用意象去抒发情感,还要注意意脉(作者情感的变化)。
但仅仅看出《红烛》属于诗歌是不够的。
事实上,《红烛》是属于诗歌中的二类”文体——詠物诗。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或者借物抒情。
作者往往融情于物。
咏物诗的标题往往是所咏叹之物,比如虞世南的《咏蝉》、贺知章的《咏柳》。
从标题来看,“红烛”就是诗人所咏叹之物。
“红烛”其实就是“火红的蜡烛”。
标题的表面含义是写“火红的蜡烛”,深层的含义是描写具备“红烛精神”的自己。
写“红烛”就是写自己。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要由物及人。
二、逐节解读《红烛》共九节,在诗歌的前面还有一个引子,引用了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
《红烛》评析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第2、第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不误,不误!”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
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第4节含义比较深刻,应作为教读的重点。
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闻一多诗集《红烛》的艺术追求
红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浪漫的符号之一,它反映了中国文人的现实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审美想象,这种追求在吴文英的诗集《红烛》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红烛》由吴文英编写,共收录117首油花香诗,节奏优美,艺术表现力雄厚,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红烛》以豪放的文字叙述将抒情诗化,使其具有濈湮流淌,运动与华丽,并带有深刻的哲理。
此外,诗集中也融入了许多浪漫色彩,展示了一种离情别绪的叹息。
诗中勾勒出的童话式的爱情不仅具有柔情的伤感,更有动人的激情。
有的作品把童话式的叙事化为意境,笔触轻轻涂抹出刀剑挥舞,争端激烈;有的表现出痴心等待,超乎想象的磨难中滋生出永恒的爱情。
“北极星,紫气东升,想念同双烛思苦”,“深宫认知不暗,豪迈千嬉千笑,金砂拂坤龙腾”,犹如刀剑舞,芳馨之韵激荡人心,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此外,《红烛》中红烛的主题也有更哲学的层次,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情感象征,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追求,抒发着中国爱情文化的浪漫追求。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描述了爱情活跃,成就辉煌,慨叹艰难;在雨中,空中,现实生活中,用凝望来表达深沉的情感,一种不灭的希望,一种不死的爱。
如此活跃的情感,多情的诗句,点缀精致的文字,使诗集穿越年代,流传至今。
据说,《红烛》为后世寓言故事提供了灵感,并在俞樾等人的诗作里得到体现,一直地被现代诗人反复提及,以证明其传世之精彩。
《红烛》的诗集艺术追求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把微妙的心理变化、流动的爱情,还有无限的景致,都凝结在一支红烛之中,提示大家勇于追求、勇敢去爱,在这激烈的竞争社会中,体会生活给予的温暖和情谊。
总的来说,《红烛》的艺术追求可以说。
《红烛》课件一、引言《红烛》是中国现代诗人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25年。
这首诗以红烛为主题,通过描绘红烛的燃烧过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本课件旨在对《红烛》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二、诗歌解析1.第一节:红烛的诞生诗歌开头,诗人用“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表达了对红烛的惊叹和赞美。
红烛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引起了诗人的关注。
接着,诗人用“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了热血”来形容红烛的诞生。
这里的“烧破世人的梦”暗示了红烛的火焰能够照亮黑暗,给人以希望和启示;“烧沸了热血”则暗示了红烛的火焰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斗志。
2.第二节:红烛的燃烧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你流着泪,你流着血”来形容红烛的燃烧过程。
这里的“泪”和“血”象征着红烛的奉献和牺牲,暗示了红烛在燃烧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和磨难。
然而,红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一心只想,照亮世界”。
这里的“照亮世界”表明了红烛的使命和责任,它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世界的黑暗,为人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3.第三节:红烛的消逝在诗歌的一节,诗人写道:“你灭了,你化了,你变成灰了”。
这里的“灭了”、“化了”、“变成灰了”暗示了红烛的消逝和死亡。
然而,红烛并没有因此而被遗忘,因为“你的灰里有火,火里有你”。
这里的“灰里有火”暗示了红烛的精神不死,它用自己的灰烬孕育着新的火焰;“火里有你”则表明了红烛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行。
三、诗歌主题《红烛》的主题是奉献和牺牲。
红烛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用自己的燃烧照亮了世界的黑暗,为人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红烛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诗歌通过描绘红烛的燃烧过程,表达了对红烛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启发人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使命。
四、诗歌意义《红烛》的意义在于启示人们要像红烛一样,用自己的奉献和牺牲照亮世界的黑暗,为他人指引前行的方向。
红烛虽然消逝了,但它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行。
闻一多红烛意象和形象特征闻一多,字雪堂,号临川,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
他的作品以清新、纯净的风格著称,其中不乏以红烛为意象和形象特征的作品。
红烛,是闻一多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红烛,象征着温暖、希望和生命力。
在闻一多的作品中,红烛常常被用来表达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在他的诗歌中,红烛往往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
比如在他的《红烛》一诗中,他写道:“红烛照墙空,明光如太阳。
照尽东西南北天,照尽人间万物间。
”这里的红烛就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它照亮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红烛的形象特征也是闻一多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他的作品中,红烛往往被描绘得非常细腻、生动。
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通过对红烛的描写,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在他的《红烛》一诗中,他写道:“红烛短笼明,照尽窗纱背。
红烛小灯烛,照亮人心窄。
”这里的红烛被描绘成短笼明亮的样子,它照亮了窗纱的背面,照亮了人们狭窄的心灵。
这种细腻的描写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红烛的温暖和力量。
除了红烛,闻一多的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意象和形象特征。
比如他常常以花朵、鸟儿、山水等自然元素为意象和形象特征,通过对它们的描写,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他的诗歌中,花朵象征着美丽和纯洁,鸟儿象征着自由和快乐,山水象征着宽广和深邃。
这些意象和形象特征丰富了他的作品,使其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闻一多的作品以红烛为意象和形象特征,通过对红烛的描写,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
红烛的形象特征被描绘得非常细腻、生动,使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红烛的温暖和力量。
除了红烛,闻一多的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意象和形象特征,丰富了他的作品,使其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启发。
闻一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红烛颂诗歌闻一多诗歌作品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红烛颂诗歌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
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
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
不易的光明。
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红烛颂诗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