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任务型教学法任务设计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互动性。
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是任务型教学法任务设计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一:情景对话
任务目标:通过情景对话,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任务流程:
1.教师给出情景,如在餐厅点餐。
2.学生自主组成对话小组,分角色演练情景对话。
3.教师带领学生对对话进行评价和改进。
4.学生再次演练情景对话。
任务二:信息交流
任务目标:通过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表达能力。
任务流程:
1.教师提供一个话题,如旅游。
2.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收集与话题相关的信息,如旅游景点、交通工具等。
3.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任务三:角色扮演
任务目标: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
能力。
任务流程:
1.教师给出一个情境,如生日派对。
2.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并进行角色扮演。
3.学生根据角色进行情感表达,如祝福、感谢等。
4.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以上三个任务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信息获取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一、概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领域中,口语教学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逐渐成为提高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任务为核心,通过完成真实语境中的交际任务来促进语言学习。
这种方法与传统的以语法结构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作为汉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需要建立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包括日常会话、基本表达等。
任务型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为初级口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实践平台。
通过设计各种贴近真实生活的交际任务,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进而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本论文旨在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将详细阐述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接着,分析其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包括任务设计的原则、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评估方式的创新。
通过实证研究,评估任务型教学法在提高学习者口语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并对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 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与特点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真实、有意义的语言使用任务来促进语言学习。
这种教学法认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用语言完成各种真实生活中的任务,教学活动应当围绕任务的完成展开。
以任务为核心: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任务的完成展开。
这些任务通常是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任务,如购物、问路、订餐等,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
强调意义沟通:任务型教学法强调语言的意义沟通功能,认为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用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被广泛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可以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口语课堂中,任务可以设计得有趣且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交际活动中。
设计一个情景任务,让学生扮演旅游导游和游客的角色,进行对话交流;或是设计一个角色扮演任务,要求学生在特定场景中运用所学的口语知识与他人交流。
这样的任务能够让学生感到兴奋和投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任务,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汉语口语知识,加强口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设计一个购物任务,要求学生使用汉语与商家进行谈判和交流,练习购物口语的应用;或是设计一个外出用餐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菜单点餐并与服务员进行交流,训练口语在实际情境下的应用能力。
这样的任务能够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任务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既是任务的设计者,也是学生的指导者和评价者。
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自主地寻找和整理相关的口语知识,并在交际活动中进行实践。
学生在任务完成后,可以通过教师的反馈和点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教师可以设定不同难度和挑战程度的任务,让学生逐步提高口语交流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任务型教学中,很多任务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团队协作。
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借助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也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口语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师在任务设计和评价过程中也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一、引言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课程是学习者掌握语言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很高实用性的教学方式,其将学生置于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境中,让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这种方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实际语言使用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将学生置于实际的语言使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完成各种实际任务。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交际性,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使用,并倡导学生使用语言来完成各种任务。
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 任务设计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口语任务。
可以设计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描述家人或朋友、讨论日常生活等任务。
这些任务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使用语言,从而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
2. 任务呈现任务型教学法强调通过真实情境的任务来呈现语言。
在口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情景模拟等方式呈现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家人或朋友,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进行购物或订餐等任务,通过视频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3. 任务完成完成任务是任务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在口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完成口语任务,比如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完成口语任务,并在完成后进行表达。
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在实际情境中使用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 任务反馈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在口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听力训练、口语表达评价等方式给学生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语言使用中的不足,从而改进和提高。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对外汉语教学陈文博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100083 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830052xndcwb@xndcwb@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1.1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任务型教学法( 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以下简称TBLT)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以计划和操作为其中心内容。
它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使第二语言学习者自然地习得语言,促进语言学习的进步。
“任务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练习方式,组织学生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
1.2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宗旨任务教学法代表着一种教学理念,其宗旨是“在活动中学,在使用中学”。
也就是 “从做中学”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模式,是交际法的最新发展。
它追求把语言运用的基本原理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任务教学法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国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对任务的定义、任务的分类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理论总结已经相对完整。
简单地说,任务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通过采用任务的形式,让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者自然而然地、灵活熟练运用目的语的目的。
任务教学注重意思表达而不强调具体的语言形式,相对于学生在大量练习中有意识的习得(Intentional),任务教学提倡无意识的习得(Incidental)。
在任务教学中,交际不是简单的提问加回答,而是一个对意思的表达、解释、协商过程,使得学生从语言的学习者(Leaner),变为语言的使用者(User)。
任务型教学法主张用所学的语言来完成任务,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强调用语言来做事。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中的应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概述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生的任务为目标,以任务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方式。
任务是指教学内容中的任务,而不是科目的任务。
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完成课堂活动,自主策略运用等。
1. 任务选择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上一般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任务,比如买水果、点菜等。
为学生提供一些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和掌握相关语言。
2. 任务实践任务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任务实践。
学生在任务实践中,根据任务所需的语言能力展开实践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语言水平,更好地掌握汉语口语。
3. 任务评估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评估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任务要求的语言能力,给学生提供反馈,以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汉语口语的学习。
任务评估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评分,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
1. 优点(1) 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3) 任务型教学法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掌握与实践相关的语言知识。
2. 缺点(1) 任务型教学法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3) 任务型教学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个体合作。
四、结论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动机,还能够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和掌握程度。
任务型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完成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语言环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从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特点、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任务型教学法概述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然而然地运用语言,从而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它符合汉语口语学习的规律,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时,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兴趣的任务,同时注重任务的层次性和连贯性。
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还需要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改进方向。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设计和实施任务型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摘要】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已经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教学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其优势及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实际应用。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任务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能方面的有效性。
结论部分则总结了任务型教学法对口语教学的意义,并对其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展望部分展示了任务型教学法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改进。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及其重要性,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对外汉语初级口语、应用、定义、特点、优势、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意义、总结、展望1. 引言1.1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是指通过任务设置和设计,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通过任务设置,可以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应用,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和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置具体的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语言技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 正文2.1 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
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参与和实践,强调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规律。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习者的语言环境和真实语境的模拟,使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嘿,你有没有想过,教外国人说汉语就像带他们探索一个神秘又超级有趣的新世界?这其中啊,任务型教学法可真是个超棒的“魔法棒”呢!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是对外汉语老师。
有一次,他要教一群外国学生关于在餐厅点菜的口语。
要是按照传统方法,就只是干巴巴地讲单词、语法,多无聊呀。
可他用了任务型教学法呢。
他把学生分成小组,就像把一群探险家分成一个个小团队似的。
然后给每个小组一个任务,比如说,让他们设计一份中文菜单并且要能用中文给其他组的“顾客”介绍菜品。
这时候,那些外国学生就像被点燃了小宇宙。
有个叫大卫的学生,他一开始只会说几个简单的汉语词,可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开始积极地翻字典,向周围的中国朋友请教。
小组里的成员也都互相帮忙,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像一群小蜜蜂在共同建造一个蜂巢一样。
他们不再觉得学汉语是件苦差事,而是像在玩一个超酷的游戏。
还有一次,小李要教学生们如何描述一个人的外貌。
他又使出任务型教学法这个绝招。
他让学生们先在校园里找一个想要描述的人,然后回来向大家描述。
有个女生安娜,她找到一个穿着传统中国服饰的姑娘。
安娜为了能准确描述,又是比划,又是查资料,努力把那些关于外貌的汉语词汇都用上。
她的伙伴们还会时不时地给她补充,这个过程就像大家一起拼凑一幅美丽的拼图一样。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里,任务型教学法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大门。
你看啊,传统的教学法就像是让学生们坐在教室里看别人旅行的照片,而任务型教学法是直接把学生们拉到旅行的路上,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交流。
我觉得啊,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那简直就是不可或缺的。
它让学生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让学习汉语口语变得像一场欢乐的冒险。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口语能力,还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汉语文化的魅力。
所以呀,这任务型教学法就是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一大法宝呢!。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中的探索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中的探索范文苑顾顺莲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摘要: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以计划和操作为中心,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来完成任务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教学中,留学生出现的“高原期"现象,我们尝试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三个阶段出发,以具体的口语课文为实例,探索对外汉语中级阅读的教学。
【关键词】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引言对外汉语口语课,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一门单项技能训练课。
口语教学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说",使学生明白如何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中,与不同的对象说什么和怎么说。
但是目前在实际的口语教学中,往往没有很好地体现“说"这一本质特点。
口语课上,学生开口的机会少,或者以句型的机械操练代替了模拟情境中的对话交际。
在这样的口语课中,学生往往只学到了语言的形式——语言结构,而没有掌握语言的功能——交际手段,特别是在承前启后的中级口语阶段,学生易进入语言学习的“高原期",口语能力地提高更加缓慢。
“如何使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启动自身的库存,活化已掌握的语言规则,巩固已有的话语结构,习得新的表达方式,是目前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孙宁宁,2004)针对目前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教学的现状,本文通过探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适用性,探索任务型中级口语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是“任务"这个词,那么“任务"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对“任务"的解释是:“指定担任的工作;指定担负的责任";《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对“任务"的解释是:(项,个)担负的使命或担当的工作;《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这样解释:“`task'(in teaching) an activity which is designed to help achieve a particular learning goal. (语言教学中)指为达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
任务型教学法任务设计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运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学习和教学需求日益增加。
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的方法,以其注重实际运用、提倡学生参与和合作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及其在国内外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明确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通过分析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特点,结合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原则,提出适合初级口语教学的任务设计策略。
这些策略将着重于任务的真实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有效实施这些任务设计策略,包括任务前的准备、任务中的指导与监控以及任务后的反馈与评估等方面。
还将讨论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确保任务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任务型教学法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法概述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是一种以完成任务为主要教学途径的语言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其核心理念在于将语言学习与真实生活的任务相结合,使学习者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提高语言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及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
在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是教学的核心,任务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任务通常具有真实性、实用性和挑战性,旨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提高语言能力,还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作者:毛金霞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3期摘要:对外汉语口语课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训练课,使学生在口语课上学到实用的、新鲜的汉语是该课的根本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上好口语课的途径。
本文介绍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异同及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进而以教学实例浅析了其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上的运用,最后总结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要素,得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能给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带来新的思维和动力的结论。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任务交际对外汉语口语课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训练课。
大量的口语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培养他们用外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达到实际交际的目的,因此许多学校都把口语课定为从初级到高级贯穿始终的必修课。
口语课是大部分学生最主要的锻炼口语的机会,而目前口语课存在一些问题:口语课精读化、阅读化;在交际训练方面多采用简单的分角色对话、师生问答和一些口语句式的替换操练;语言输出比较盲目等。
在这样的口语课中,学生往往只学到了语言的形式,而没有掌握实际语言的功能,所进行的交际训练只能算是一种“准交际”。
针对这些不足,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提供了一条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是“任务”,本文中的“任务”是指汉语课堂上所进行的类似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交际活动。
“任务”不同于传统语言教学中的“练习”,“练习”侧重于语言形式,而“任务”重在语言的意义,重在完成一个个独立或相互关联的任务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拓展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空间。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语言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使教学过程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正日益受到推崇。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口语课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训练课,使学生在口语课上学到实用的、新鲜的汉语是该课的根本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上好口语课的途径。
本文介绍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异同及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进而以教学实例浅析了其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上的运用,最后总结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要素,得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能给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带来新的思维和动力的结论。
标签: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任务交际对外汉语口语课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训练课。
大量的口语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培养他们用外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达到实际交际的目的,因此许多学校都把口语课定为从初级到高级贯穿始终的必修课。
口语课是大部分学生最主要的锻炼口语的机会,而目前口语课存在一些问题:口语课精读化、阅读化;在交际训练方面多采用简单的分角色对话、师生问答和一些口语句式的替换操练;语言输出比较盲目等。
在这样的口语课中,学生往往只学到了语言的形式,而没有掌握实际语言的功能,所进行的交际训练只能算是一种“准交际”。
针对这些不足,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提供了一条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是“任务”,本文中的“任务”是指汉语课堂上所进行的类似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交际活动。
“任务”不同于传统语言教学中的“练习”,“练习”侧重于语言形式,而“任务”重在语言的意义,重在完成一个个独立或相互关联的任务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拓展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空间。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语言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使教学过程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正日益受到推崇。
在世界全球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各国家、各民族的语言开始为人们所熟知。
在语言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法的形成、发展与流行都与语言教学实践和社会需求紧密相连。
加强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就是方便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喜欢中国的重要环节。
而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可促进子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此,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十分必要。
1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1.1定义所谓任务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活动中,所从事的具有目的的事情。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当前任务也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即任务型教学法。
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语言教学中时,其强调的是把语言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景结合起来,并通过交流来获得需要的信息,以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任务型教学法其实是一种建立在第二语言学习研究基础上的重要语言教学模式。
其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明确了教师的引导、辅助作用。
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一个个带有目标的独立活动,并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下,通过口语训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其实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了,教师不但能从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的角度来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进而准确理解并掌握所学语言。
1.2特点从上文中对任务型教学法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任务的范围是广泛的、多样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任务都可以运用于教学中,只有选取科学准确的任务设计才能保证任务教学的理想效果,为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要线了解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有着很强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能有效开展下去。
当然,在任务型教学法中其核心是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课堂的灵活设计,会不断启迪学生思维,使之摆脱思维束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的提升。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口语课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训练课,使学生在口语课上学到实用的、新鲜的汉语是该课的根本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上好口语课的途径。
本文介绍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异同及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进而以教学实例浅析了其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上的运用,最后总结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要素,得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能给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带来新的思维和动力的结论。
标签: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任务交际对外汉语口语课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训练课。
大量的口语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培养他们用外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达到实际交际的目的,因此许多学校都把口语课定为从初级到高级贯穿始终的必修课。
口语课是大部分学生最主要的锻炼口语的机会,而目前口语课存在一些问题:口语课精读化、阅读化;在交际训练方面多采用简单的分角色对话、师生问答和一些口语句式的替换操练;语言输出比较盲目等。
在这样的口语课中,学生往往只学到了语言的形式,而没有掌握实际语言的功能,所进行的交际训练只能算是一种“准交际”。
针对这些不足,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提供了一条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是“任务”,本文中的“任务”是指汉语课堂上所进行的类似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交际活动。
“任务”不同于传统语言教学中的“练习”,“练习”侧重于语言形式,而“任务”重在语言的意义,重在完成一个个独立或相互关联的任务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拓展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空间。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语言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使教学过程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正日益受到推崇。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课程理论,教育论等,最主要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的社会互动学习理论。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首先来自Krashen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即只有当语言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略高于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时,才能促成习得。
虽然输入和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输入和输出的质量以及学习者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经历的认知过程。
Long (1981)认为在习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意义协商过程,互动活动有利于促进意义协商。
他的交互修正理论使任务型教学得到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即交际任务给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能促进语言习得。
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实际交际为本,从这方面看,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建构主义。
其代表人物Fosnot (1996)指出,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内心建构并受社会文化影响的,人的认知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真实自然的教学任务恰好为学习者提供了这种宝贵的体验过程,易于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而且由于任务中包含有待实现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必然会激发学习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在“旧”和“新”的循环中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提倡自主、探索、互动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关键要素,这些都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理论基础。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课中的实践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任务型教学法能凸显口语教学的交际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帮助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让留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活学活用汉语。
为了方便说明和展示,任务型教学法可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这三个阶段:(一)任务前1.语言准备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词汇学习活动,比如让学生说出一些与任务话题有关的词和短语。
例如有关城市交通的话题,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汽车、自行车、打的、司机、交通警察、天桥”等词汇;或者提供一些词,让学生挑出与话题有关的词汇;也可以介绍后面任务链阶段可能要使用的词汇和短语。
比如说到“红色”,我们可以联想到“火、春节、西瓜、日落和玫瑰”等,而从“火”又能想到“消防车”等,依此方式联想,绵延不绝。
学生可以通过建构这种思维网络,学生使用并记住学过的词汇。
看图或看实物说话也是词汇训练的有效方式。
语言准备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该环节也可让学生在课下提前准备。
2.介绍任务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范围对任务进行介绍,可用直观的视觉材料,如照片、图画、实物、广告等;也可以用文字材料,如故事、说明书、菜单、书信等,把读和说结合起来。
然后用抽签的方式(或学生认为比较公平的方式)确定学生在任务中的角色,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制订计划,来思考该使用哪些语言形式等。
比如在高级班可进行辩论与讨论——“市区内是否应该禁止摩托车通行”,将学生分为“市长、交警、公交司机、赞同的市民、反对的市民、摩托车司机”等角色,各角色需要根据身份和利益来设计自己的发言。
如果任务难度较高,该环节可让学生在课下提前准备。
(二)任务中这个环节也叫任务链,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此环节的关键是如何围绕课堂主题进行课文学习及完成相应任务。
1.课文学习在前述环节中为学生激活了语言之后,可以设定情景,采取听或读的输入方式向学生展示课文,之后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讨论。
课文的处理要体现整体性原则及输入性原则,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可以帮助完成任务的语言形式。
比如,买东西是初级班最为实用的任务之一,先进行课文学习,给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参考模式。
2.在情境中完成任务将语言任务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
比如完成一个“告别”的任务,就可以设计成机场、火车站、电话、出租车站等一系列场景,可以设计成旅游结束、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等具体的事件,然后确定各个场景中的角色关系,如新结识的朋友、父母和孩子、学生和老师、同学和朋友等等。
在具体的情景里,学生分别饰演自己的角色,完成各自的任务。
情境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语言图式、文本图式、事件图式或角色图式,对意义、语言结构的理解和预测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强调所有的语言材料都应该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记忆和掌握,而不是孤零零地记忆单个的词和句式。
比如初级班要掌握的重要句型“是……吗”这种是非问句,可以放在任务里加以强化练习。
将情境设置在教室里,两人一组来猜教室里的物品,这个物品须是学过的生词,A用“是……吗”来提问,B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直到A问出来为止,然后交换角色。
教室为任务提供了场景,也限制了谜底的范围,使学生在游戏中强化了“是……吗”的句型,也复习了其他词汇和句型,比如:“这个东西是黑色的吗?”,又如:“这个东西在每个人的桌子上吗?”。
这个任务有悬念,猜到谜底后学生很有成就感。
在中级班,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会话,他们希望在中国旅游,因此可以结合课文设计一个任务——“制定旅游计划”。
设置在旅行社的情境里,A充当旅行社的工作人员,B充当想去外地旅游的客人,B提出要求,A根据B的要求及自己的工作经验制订一份计划书,双方就地点、季节、景点不断协商,在咨询与建议的过程中完成任务。
在高级班,可以通过“热线电台”的任务形式,让学生轮流当主持人和听众,说说自己在中国生活的喜怒哀乐,学会用劝慰与探讨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处理一些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如与房东的纠纷等。
3.报告任务结果任务完成后,可以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小组任务完成的情况;可以进行学生互评与自评;可以谈论任务活动中的感受。
(三)任务后任务完成以后,全班学生一起听教师结合任务对重点语言项目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行必要的操练。
比如讨论周末生活,可以用这个句式——“双休日安娜是大干特干,海伦是大玩特玩,路易是大睡特睡。
我呢,大吃特吃。
”通过讲述,学生学会了“主语十大v特v”这一强调动作的程度和频率的语言结构。
在这个阶段更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来进行学习语言形式,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
任务前阶段是为任务的成功执行做准备;任务中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执行任务,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环节;任务后阶段跟总结任务和语言分析有关。
可见,任务型语言教学并不排斥语法和结构,它以任务和话题为主线,以语言结构为暗线,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各种交际策略有助于交流,而掌握了正确的语法则能提高口语表达的效果。
下面根据笔者借鉴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教口语课的经验,以“学生们自我介绍与互相认识”这个任务为例,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来分别设计教学。
1.初级班学生的相互认识:任务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词汇,如“请问、名字、国籍、学习、住、电话、喜欢、觉得……怎么样”;用抽签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
任务中:任务链一,分角色朗读相关课文,为完成情景中的任务寻找自己需要的语言形式;任务链二,将情景设置为开学第一天,两个人在教室里初次见面,互相介绍自己。
任务链三,用自告奋勇的方式和抽签的方式各选出一组在全班进行公开表演,作为汇报。
任务后:针对学生出现较多的语言错误进行集体纠错,重点练习“请问……”“你觉得……怎么样?”的句式。
通过这个任务可以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会话和交流方式,而且这些语言形式又可以帮助他们认识更多的人,在交流中建立说汉语的信心。
2.中级班学生的相互认识:任务前:教师给出一些词语,请学生按外貌、爱好、习惯等归类,然后请学生补充说出或写出其他词汇。
任务中:任务链一,学生们自由交谈,进行自我介绍,这其实是初级班自我介绍的任务复现;任务链二,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观察并思考如何描述同班同学;任务链三,由学生甲描述一个同学的特征,请其他同学来猜“他”是谁,特征的描述遵循由不明显特征到明显特征的顺序,让学生们循序渐进地猜,以增加学生甲表达的机会。
任务链四,猜中以后,换成学生乙进行描述,依次类推,。
任务后:针对学生出现较多的语言错误进行集体纠错,重点练习“他长着……”“他喜欢做……”“他常常+V”的句式。
通过这项任务,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国籍、爱好、外貌等方面的词汇和句型,练习成段表达,而且可以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猜谜的游戏形式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高级班学生的相互认识:任务前:提前给学生介绍“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媒体形式,让有条件的学生课后观看此类节目。
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思考如何叙述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及如何采访并应答他人。
次日在课堂上,先启发学生罗列一些追问、应答和总结类的词汇和句型,如“对……抱有好感”“就……来说”“以至于”“到……的地步”“实不相瞒”“之所以……也是”等,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语言策略应付一些棘手的问题,避免尴尬局面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