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之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 格式:ppt
- 大小:417.50 KB
- 文档页数:12
1. 旅游活动内容要素:行游住食购娱;体系构成要素:旅游主体,客体,中介体2.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1、普及型2、综合性3、地理集中性4、季节性3. 奖励旅游出自: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4. 社会旅游:对于低收入的贫困家庭,国家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雇主、工作单位。
工会等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办法,是他们能够实现外出旅游度假的愿望。
也叫做社会补贴性旅游5. 旅游活动的性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6. 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现象的综合体现7. 按外出旅游的目的进行划分:消遣旅游、商务旅游、修学旅游、会议旅游、探亲旅游、公务旅游;按旅游活动组织:团体旅游、散客旅游、自行旅游8. 旅游活动基本测量标准: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旅游者停留天数9. 入境旅游的口径:入境游客,入境旅游者,入境一日游游客。
入境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居民,至少停留一夜10. 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并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11. 客观条件:具备足够的支付能力,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主观条件:必须要有外出旅游的动机12. 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和距离。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13. 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
异地性。
暂时性。
非移民或非就业性14. 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1、国际旅游:所谓国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活动。
2、国内旅游:所谓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他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3、二者差别:(1从便利程度上看,后者不存在语言、文化等障嗳,而后者则不然,而且还需要办理入出境手续。
(2从直接的经济影响方面看,后者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前者则会造成国家间的财富转换。
旅游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旅游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旅游管理B. 旅游经济C. 旅游活动D. 旅游文化2.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哪些?A. 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服务B. 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C. 旅游者、旅游产品、旅游市场D. 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3. 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通常考虑的因素有哪些?A. 价格、距离、兴趣B. 安全、文化、环境C. 价格、文化、兴趣D. 安全、距离、环境4. 旅游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旅游收入B.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C. 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D. 增加旅游就业机会5. 旅游市场细分的依据是什么?A. 旅游者的收入水平B. 旅游者的消费习惯C. 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D. 旅游者的年龄和性别6. 旅游产品开发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市场需求、资源条件、文化特色B. 价格定位、服务水平、宣传推广C. 旅游者偏好、竞争对手、政策环境D. 旅游季节、旅游时间、旅游成本7. 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什么?A. 服务标准化B. 服务个性化C. 服务效率化D. 服务人性化8.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通常包括哪些方面?A. 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风貌B. 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产品C. 旅游政策、旅游法规、旅游管理D. 旅游者评价、媒体宣传、口碑传播9.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什么?A. 经济利益最大化B. 社会文化保护C. 环境资源保护D. 旅游者数量增加10. 旅游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预防和减少危机发生B. 快速响应和处理危机C. 恢复和重建旅游市场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1-5 CADCA,6-10 ABBC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旅游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案:旅游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管理、旅游市场的研究与开发、旅游服务的质量管理、旅游经济的影响与评估、旅游政策与法规的研究、旅游目的地的规划与管理、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旅游危机管理等。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
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
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
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
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
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第一章1、旅游的定义:非居住地的居民到另一地方去旅行或逗留所引起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2、旅游学体系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旅游者、地理区域、旅游业。
3、19世纪以前旅行活动的发展特点: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商务旅行;统治阶级。
4、产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带来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第二章1、旅游活动:人们出于休闲、商务以及其他目的,短期(不超过一年)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环境,前往他方的旅行活动以及停留在该地期间的访问活动。
2、旅游活动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
3、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介)。
4、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行为的流动性、空间的异地性、时间的暂时性、影响的综合性、目的地的非移民和非就业性。
5、旅游活动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现象。
6、旅游活动的本质:审美、社会、心理本质。
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社会文化性。
7、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大众、奖励、社会旅游)、地理集中性、季节性(天气状况、假日时间、传统习俗)第三章1、旅游者:任何一个人到他惯常居住环境以外的地方去旅行,时间停留在24小时以上、一年以内,主要目的不是通过从事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
惯常环境的两个维度:发生频率、空间距离2、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客的区别:国内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但不足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客:目的地超过惯常居住环境10km远,且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的国内游客。
3、入境旅游者和入境一日游客的区别:入境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但不足一年的国际游客。
入境一日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国际游客。
4、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因素:主观条件:人格、年龄、性别、文化水平、支付能力客观条件:金钱(支付能力)、时间、身体或家庭状况5、影响旅游动机的类型:身体、文化、人际、地位和声望。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想一想,做一做青海省旅游六要素的“六色”目标“吃有绿色、住有暖色、行有个色、游有绝色、购有特色、娱有本色”是青海省旅游工作的“六色”目标。
思考:旅游活动中涉及哪些最基本的要素?一、旅游“三要素”说三要素论: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介——旅游业(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实践者,在旅游活动的三个构成要素中,旅游者处于主体的地位。
旅游者的存在使旅游资源的价值得以实现。
旅游者的数量、消费水平、旅游方式等都会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内部构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1978-2007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国内旅游者人数(万人次)(二)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作为主体的旅游者的实践对象。
没有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具有吸引力的环境,旅游者便不会前来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也无法展开。
旅游资源按属性分为两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
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活动的规模、类型、发展水平及发展前景。
(三)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业在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
旅游业把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和客体——旅游资源联系在一起,使旅游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旅游业是旅游活动发展的产物,但在其诞生后,又反过来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和普及。
二、旅游“六要素”说(一)食食,即餐饮,是旅游供给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
对于旅游者来说,用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也是为了追求心理上、精神上或情感上的满足。
美味可口的饭菜、安全、整洁、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具有当地特色,体现深厚饮食文化传统的饮食则更能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餐饮本身就能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来访。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
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
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1.以求知为目的的修学旅游潮流,后来被人称为“大游学”。
2.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生活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开展的旅行和逗留访问活动。
3.给定时期内入境来访并停留过夜的国际旅游者人次数指入境旅游者人数。
4.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可供公众参观游览或开展其他消遣活动的场所,皆可被看作旅游景点。
5.旅游收入指某一给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者地区因接待国内外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直接实现的收入额。
6.对于旅游业的定义,世界旅游事理会将其定义为“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
7.旅游零售商指那些主要从事零售代理业务的旅行社。
8.政府支持发展旅游业的动机有:政治动机、社会动机和经济动机。
9.出境旅游即出国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家前去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国际旅游活动。
10.“Globe’90”国际大会以及199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可持续旅游的内容以及发展目标。
11.由于自然的因素或特定人为的因素,人类早期迁徙活动具有求生性和被迫性的特点。
12.新中国的旅游业,当时我国旅游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外交工作的需要,负责来华国际友人的接待任务,是政治性接待而非经济性经营。
13.1949年成立第一家国营旅行社是华侨旅行社。
14.对于一个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客源国的国家或地区来说,旅游人数应分为外来游客的来访旅游人数和本国或本地居民的外来旅游人数这两个指标。
15.按照“三要素”的观点,旅游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媒介。
16.按照地理范围划分,一般将旅游活动划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
17.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本质,直接具体对象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
18.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排碳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19.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当代环境结构不发生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有害变化,并且并不降低人旅游质量与旅兴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量。
3.专升本考试-《旅游学概论》各章节问题及重难点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为什么?答:不属于。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的特点,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答: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方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减缓产品或货物,对外旅行的需要由此而产生。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答:①在一个社会中,旅行活动的发展与该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②旅行活动的类型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活动类型始终都是商贸旅行③虽然这一时期也存在消遣性的旅游活动,而且其规模和类型也时有扩大,但参加者多限于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5、铁路运输的出现何以会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答:①费用低②速度快③运力大④通达范围广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答:①1841年,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从赖斯特市至拉夫堡市参加禁酒大会活动②1845年,商业性的尝试,组织团体性消遣旅游,从莱斯特至利物浦,历时一周③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前往巴黎参观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④托马斯·库克还创造性的推出了一种代金券。
⑤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首例环球旅游团7、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旅游活动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认识这些原因有何实际意义?答:一、推理因素:①世界人口的增加②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③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④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出现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⑥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二、拉力因素:①很多旅游目的地的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所持的积极态度和所推出的鼓励性政策②很多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接待设施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投入③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与推广8、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演进情况。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1.原始社会早期的迁移活动有被迫性和求生性的特点。
2.人类早期的旅行是出于商贸目的,最初的年代中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道路。
3.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西方代表罗马帝国东方夏商春秋时期)4.奴隶制时期旅行发展的两点基本结论:●就整个世界的情况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所有这些变化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关。
世界各地在旅行发展方面出现差异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同旅行活动的最初产生并不是出于消遣性目的一样,就旅行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而言,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同样也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多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贸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5.封建社会时期旅行发展(中国):文史考察旅行司马迁、公务旅行张骞、士人漫游李白杜甫柳宗元陆游等人、宗教旅行玄奘和鉴真、航海旅行郑和、药物考察李时珍、地学考察徐霞客(这个时期占据支配地位的旅行活动始终是商贸旅行)(西方)英国威廉特纳发现温泉疗效。
18世纪起温泉在上层社会中很时髦。
6.封建社会时期旅行发展的特点:7.综上,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普遍都表现出以下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地讲在国家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繁荣的和平时期,旅行活动便会朝向新的广度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在封建社会时期,虽然旅行活动的规模和类型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但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乡村人口占绝对统治地位。
传统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乡村居民普遍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他们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而他们的消遣旅行活动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
一、名词解释1.旅游“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旅行和逗留活动的开展不会导致(在到访地区)长期居住,并且无涉于任何(在该地谋生的)赚钱活动”2.旅游活动:人们离开自己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他乡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的各种活动。
(1974)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之外的任何原因,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前往其他某一或某些地方的旅行和(在该地逗留的)活动。
(美国参议院)3.闲暇时间: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不得不占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用于消遣娱乐以及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
简言之,闲暇时间就是可由个人任意支配的自由时间。
4.可自由支配收入(可随意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
5.旅游动机:旅游动机就是激发一个人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驱使一个人参加外出旅游活动以使其某种需要能够得以满足的内在心理动因。
6.旅游资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7.旅游基础设施指那些直接目的是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或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但也必须向外来旅游者提供或外来旅游者也必须依赖的相关设施。
8.旅游上层设施:指当地居民虽然也可使用,但建造目的主要是供外来游客使用的那些服务接待设施。
9.旅游业:以旅游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经济产业。
10.旅行社:指“从事招徕、组织、接待旅游者等活动,为旅游者提供相关旅游服务,开展国内旅游业务、入境旅游业务或者出境旅游业务的企业法人。
”二、简答题1.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推动因素:(1)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2)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5)城市化进程的加快(6)教育事业的发展拉动因素:(1)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为发展该地的旅游业,特别是为了吸引和便利旅游者来访而采取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2)目的地在旅游景点开发和接待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投入(3)便利而廉价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和推广2.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2)除了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之外,产业革命还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3)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4)产业革命推动技术进步3.简述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旅游学概论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如下:1. 出行性质:旅游活动是指人们离开常居地前往其他地区或国家进行休闲、观光、度假等目的的行为。
旅游活动与日常生活的起居、工作不同,是人们主动选择离开常居地的行为。
2. 休闲性质:旅游活动旨在通过改变环境和活动来获得身心上的放松和满足。
旅游活动往往与休闲、娱乐等相关,人们选择旅游去寻求新奇、刺激、放松和快乐。
3. 游客身份:旅游活动的参与者通常被称为游客或旅行者。
游客是指离开常居地前往他地旅行、观光的人群。
游客的身份不同于当地居民,他们在旅行期间享受特殊的权益和待遇。
4. 目的地选择:旅游活动的核心是选择合适的目的地。
游客选择目的地时会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景点的吸引力、文化特色、自然环境、历史遗迹等等。
目的地的选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决策。
5. 时间限制:旅游活动通常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的。
游客会根据自身时间条件和需求制定旅游计划,包括游览时间、交通安排、住宿等。
时间限制也影响着游客在目的地内的活动安排和体验。
6. 交通工具:旅游活动离不开交通工具的支持。
游客会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前往目的地。
交通工具选择与旅行距离、方便程度、费用等相关。
7. 消费行为:旅游活动是一种经济行为,涉及消费和支出。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花费金钱购买食物、住宿、交通、门票等旅游产品和服务。
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旅游活动是人们离开常居地,前往其他地区或国家进行休闲、观光、度假等目的的行为。
它具有出行性质、休闲性质、游客身份、目的地选择、时间限制、交通工具和消费行为等基本特征。
旅游学概论名词解释1. 旅游活动内容要素:行游住食购娱;体系构成要素:旅游主体,客体,中介体2.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1、普及型2、综合性3、地理集中性4、季节性3. 奖励旅游出自: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4. 社会旅游:对于低收入的贫困家庭,国家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雇主、工作单位。
工会等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办法,是他们能够实现外出旅游度假的愿望。
也叫做社会补贴性旅游5. 旅游活动的性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6. 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现象的综合体现7. 按外出旅游的目的进行划分:消遣旅游、商务旅游、修学旅游、会议旅游、探亲旅游、公务旅游;按旅游活动组织:团体旅游、散客旅游、自行旅游8. 旅游活动基本测量标准: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旅游者停留天数9. 入境旅游的口径:入境游客,入境旅游者,入境一日游游客。
入境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居民,至少停留一夜10. 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并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11. 客观条件:具备足够的支付能力,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主观条件:必须要有外出旅游的动机12. 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和距离。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13. 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
异地性。
暂时性。
非移民或非就业性14. 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1、国际旅游:所谓国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活动。
2、国内旅游:所谓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他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3、二者差别:(1从便利程度上看,后者不存在语言、文化等障嗳,而后者则不然,而且还需要办理入出境手续。
(2从直接的经济影响方面看,后者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前者则会造成国家间的财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