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水的浮力(物体浮沉的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27
第十章浮力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知识点及练习本节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⑴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⑵说明: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V排/V)·ρ物=2/3ρ液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F浮=G 不同:悬浮ρ液=ρ物;V排=V物漂浮ρ液>ρ物;V排<V物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Gρ/(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漂浮问题“五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即:V排:V物=ρ物:ρ液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练习一、单选题1.农村常用盐水选种,它的依据是下列物理量中的哪一个物理量的不同而区分种子的优劣()A.形状B.密度C.体积D.质量2.如图所示,一个中学生佩戴游泳圈后,能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
该同学受到水的浮力大小符合实际的是()A.50N B.150NC.500N D.5000N3.将同一长方体分别水平与竖直放置在水中,如图所示,它所受到的()A.向上、向下压强差不等,向上、向下压力差相等B.向上、向下压强差不等,向上、向下压力差不等C.向上、向下压强差相等,向上、向下压力差不等D.向上、向下压强差相等,向上、向下压力差相等4.同一支密度计分别放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静止后如图所示,密度计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甲、F乙,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则()A.F甲=F乙,ρ甲>ρ乙B.F甲=F乙,ρ甲<ρ乙C.F甲<F乙,ρ甲=ρ乙D.F甲>F乙,ρ甲=ρ乙5.悬浮在水中的潜水艇能够上浮,是通过下列哪种方法来实验的?()A.减小浮力B.增大浮力C.减小自身重力D.增加自身重力6.将一枚鸡蛋放入均匀盐水溶液中,静止时如图所示。
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案物体浮沉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涉及到。
物体浮沉的条件及应用十分广泛,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析。
一、物体浮沉的条件1. 浮力大于重力。
在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相等,也就是说,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时,其体积将会增大以排开与其体积相等的液体,从而所受的浮力将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才能浮起来。
2. 密度相同的液体,重力相同的物体在液体中等体积时所受的浮力相同,而密度不同的液体中,物体的相对密度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大,从而物体浮起来的几率就会增大。
3.物体的形状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物体的形状将改变液体所反向作用的垂直面形状,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随着物体形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例如,球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与所受重力相等,因为液体在球体上施加的浮力垂直于施力面,是恒定的。
而如果物体的形状不规则,例如艇船,因为其底部承托液体更多,所以受到的浮力会更大。
4.液体中的密度与温度。
液体的密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同样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几率也会随着液体密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例如,在水中,冰的相对密度比液态水的相对密度小,因此它浮在水中。
二、物体浮沉的应用1. 船舶和潜艇的浮沉原理。
船舶的船体首尾高低不同,以船底为圆弧形,体积较大,重心较低,从而使船体产生浮力,船才可以在水上行驶。
潜艇通过控制内部的水的加入和排出,达到增加或减少浮力的目的,从而使其在水中浮起或沉下。
2. 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气球和飞艇的浮力是由于气球内部的气体向外施加压力,从而排开空气承受来自重力的力量,实现相对轻松的飞行。
3. 人类潜水浮沉。
当潜入水中时,人体感受到渐增的水压,并且受到来自水力方向的总浮力(浮力是由于呼吸时所吸入的空气产生的肺部体积增大而引起的)较小,从而身体将变得更加沉重。
人潜水时可以通过控制排气或吸气的方法达到浮沉的目的。
4. 多孔材料浮沉原理。
多孔材料通常有较大的浮力,可以被用来制作救生衣和救生圈等救生用品。
初中物理浮沉条件
1.上浮:
-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_浮`大于物体的重力`G`时(即`F_浮>G`),物体将会加速上升直至浮出水面或达到平衡状态(比如部分浸没的物体上浮至漂浮状态)。
2.漂浮:
-当物体完全或部分地浸没在液体中,若其所受浮力`F_浮`等于物体的重力`G`(即`F_浮=G`),物体将保持在液体表面上不动,形成稳定的漂浮状态。
3.悬浮:
-物体在液体内部,如果它受到的浮力仍然等于其重力`F_浮=G`,那么物体将在液体中保持静止,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处于任意深度的稳定悬浮状态。
4.下沉: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F_浮`小于其重力`G`时(即`F_浮<G`),物体将会加速下沉,直到完全沉入液体底部或者由于其它因素(如容器底的阻挡)而停止。
浮力来源于阿基米德原理,即浸没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开的流体重量。
物体的密度和流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物体的浮沉行为:
-若物体的密度小于流体的密度,则物体会上浮。
-若物体的密度等于流体的密度,则物体可以悬浮在流体中任意位置。
-若物体的密度大于流体的密度,则物体将会下沉。
八年级科学上册 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3课《水的浮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以及浮力计算。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物质与力量》第三节《浮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的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沉子、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浮力实验器材,包括浮沉子、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 实践探索:(1)学生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观察物体浮沉现象。
3. 知识讲解:(1)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讲解物体浮沉条件,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
(3)分析一个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潜艇、热气球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