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大网膜及腹膜后囊肿的临床、影像与病理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234.78 KB
- 文档页数:2
⼤⽹膜和⼩⽹膜的正常解剖及常见病变的CT特征腹膜是⼈体内最⼤的浆液性膜,也是结构最复杂的膜。
⽹膜是连接胃与邻近器官的双层腹膜的延伸。
腹膜折叠形成⼤⽹膜和⼩⽹膜,腹膜内液体的⾃然流动性决定了进⼊腹膜腔内的液体的蔓延路线,也决定了腹腔内疾病的扩散路线。
⽹膜既是限制疾病蔓延的分界线,⼜是疾病扩散的通道,它常被感染、炎症、肿瘤、⾎管性病变及外伤等疾病所侵犯。
CT是评估⽹膜疾病的主要诊断⽅法,这些疾病⼤部分都表现为⾮特异性临床特征。
多排螺旋CT多平⾯重建⽅法为准确检查腹腔内复杂的解剖结构提供了可能性,对腹腔内解剖结构的认识是理解⼤⽹膜和⼩⽹膜病理过程的关键。
01引⾔CT是⼀种评价⽹膜病变(尤其是表现为⾮特异性临床症状的病变)的主要诊断⼯具。
⼤⽹膜和⼩⽹膜是可以⽤CT充分评价的解剖结构复杂的区域。
同样,⽹膜病理改变可以表现为从液体聚积到弥漫性⽹膜渗透等多种不同的⾮特异性结果。
⽹膜不但是限制某些疾病蔓延的分界线,⽽且是疾病扩散的通道。
因此,⽹膜可以被多种疾病侵犯,这包括感染、炎症、肿瘤、外伤及梗死等病变。
⾼分辨多排CT多平⾯重建有助于⽹膜解剖结果的显⽰和⽹膜病理改变的发现。
对⽹膜解剖结构、侵犯⽹膜的疾病种类以及病变特异性CT表现的熟知是正确诊疗疾病所必须的。
本⽂主要回顾⽹膜的正常解剖、常见的⽹膜疾病进程及其特异性CT表现,讨论多排CT多平⾯重建技术⽤于评价⽹膜病变时的重要性。
02CT的诊断意义⼤部分⽹膜病变都表现为⾮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这样,疾病诊断建⽴在CT表现的基础上,这对患者的治疗⾮常重要。
CT是能够证明⽹膜疾病及其病因存在的最佳成像⽅法。
⽽且,冠状位和⽮状位CT重建图像可以帮助描绘⽹膜病变的确切位置、起源及其扩散⽅式,同时也可以详细阐明⽹膜复杂的解剖结构。
03正常解剖⼤⽹膜是由悬挂在胃⼤弯和近端⼗⼆指肠下⽅像围裙⼀样的双层腹膜组成的,下⽅覆盖着⼩肠,其上升和下降的部分相互融合形成⼀个四层含有⾎管脂肪的类似围裙的东西(胃结肠韧带),其内有⼀个潜在的腔隙与⼩⽹膜囊相通。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一、引言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和处理该疾病。
二、背景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以肠系膜和脂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常见的包括自身免疫异常、感染、外伤等。
该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因此影像学检查成为其诊断的重要手段。
三、影像学检查方法1·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能够帮助观察肠道壁的增厚、血管扭曲和脂膜的厚度等特征。
2·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全面观察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表现,包括增厚、增强、水肿等。
3·MRI检查:MRI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肠系膜脂膜炎有一定优势,可以观察到肠道壁的充血、水肿和脂肪浸润等特征。
四、影像学表现1·肠道壁增厚:肠系膜脂膜炎的最主要影像学特征之一就是肠道壁的明显增厚。
增厚部位通常呈现节段性分布,以回肠和盲肠最为常见,常伴有弥漫性腹腔气液或脂液积聚。
2·肠系膜增强:CT增强扫描时,肠系膜和脂膜的血管呈现明显的增强,在炎症发生时,肠系膜的增强程度明显大于正常情况下,且呈团块状分布。
3·肠道血供改变:肠系膜脂膜炎常伴随肠道血供改变,CT或MRI检查可见纵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的扭曲和增粗。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学检查示例图像。
2·相关研究论文和案例报告。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肠系膜脂膜炎:一种炎症性肠疾病,以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为主要特征。
2·影像学检查: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观察和分析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以辅助诊断和治疗。
3·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4·MRI检查:磁共振成像,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一、背景介绍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疾病,主要发生在肠系膜和脂膜之间。
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腹部CT扫描:腹部CT扫描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肠系膜和脂膜的显像。
通常采用薄层扫描,可进行增强扫描以更好地观察血管和炎症灶。
2·磁共振成像(MRI):MRI提供了较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以显示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变范围和炎症的程度。
常用的序列包括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系膜和脂膜的病变情况,对于明确病变的性质和伴随病变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增厚:肠系膜脂膜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肠系膜的增厚,可导致肠系膜血管受压和狭窄。
在CT扫描中,可见肠系膜密度增高,MRI中肠系膜呈现高信号。
2·肠腔变窄:由于肠系膜的增厚和炎症的影响,肠腔可出现狭窄。
在CT扫描中,可见肠腔变窄,MRI中肠腔呈现狭窄及变形。
3·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肠系膜脂膜炎可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的增大和增生。
在CT和MRI中,可见肠系膜淋巴结的增大,并伴有炎症的信号改变。
4·脂肪炎症: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变范围主要包括脂膜的炎症反应。
在CT和MRI中,可见脂膜的密度减低,信号异常,呈现炎性改变。
四、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1·腹部CT扫描影像资料2·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资料3·结肠镜检查结果报告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肠系膜脂膜炎:一种炎症性肠疾病,主要发生在肠系膜和脂膜之间,可导致肠系膜和脂膜的病变。
2·腹部CT扫描:一种通过X射线扫描腹部器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供高分辨率的肠系膜和脂膜的显像。
3·磁共振成像(MRI):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具有较好对比度的人体影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放射科黎凤媛一.腹膜的解剖及组织学:腹膜为被覆腹腔内面及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分脏层与壁层,壁层较厚,被覆于腹腔或盆腔内侧,光滑。
脏层很薄,被覆胃、肝、脾及部分被覆胰腺、膀胱、子宫表面后固定于后腹壁移行为壁层腹膜,并形成一些皱折和间隙,最大的皱折是网膜和系膜,脏壁两层的腔隙为腹膜腔。
大网膜为包绕胃的浆膜所组成,从大弯开始覆盖于横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其间富于血管及脂肪。
肠系膜:包绕肠管后相互融合附帖在后腹壁上,由两层腹膜组成,其间包含血管、淋巴管及脂肪组织。
腹膜的被覆上皮为间皮,单层扁平上皮和其下的薄层纤维结缔组织。
二.影像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可用于诊断腹膜的炎性病变,化脓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和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出血及腹膜肿瘤等,准确性较高。
但由于受肠道气体回声、病人肥胖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如肠间小脓肿,超声诊断困难。
CT扫描检查密度分辨率高可弥补超声检查的不足,在腹水的衬托下,使用恰当的CT调窗技术可很好显示腹膜病变。
窗宽最好采用400-500HU。
必要时可以做多种窗技术扫描以帮助鉴别病变的性质及病理基础。
同时为了解胃肠道与腹腔内病变的相关性,在增强扫描前应口服造影剂和水。
采用高分辨率CT可提高腹膜的显示率。
MRI由于成像时间长,容易受肠道蠕动和呼吸运动的的影响,腹膜和腹膜腔病变的MRI图相质量欠佳,临床较少应用。
三.腹膜正常CT、MRI表现:由于腹腔是一个潜在的腔隙,只有腹腔积气、积液时才可显示其边界及范围。
正常情况下,利用腹膜外脂肪层与腹腔内脂肪衬托出腹膜的轮廓,瘦者难以显示。
采用高分辨率CT或较宽的窗宽,腹膜较易显示。
腹壁肌层CT扫描显示清楚。
大网膜,肠系膜,韧带由于其内有脂肪结构显示为低密度。
腹膜MRI扫描表现:腹膜外脂肪,大网膜,肠壁脂肪T加权和T加权均为较高信号,腹膜为相对低信号。
正常胸膜腹膜不超过2mm.四.腹膜病变的影像表现:(一)腹膜炎性病变:1.化脓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常见,病因:继发于胃肠,胆囊穿孔或腹腔术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