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一出现就是高峰

第二节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

第三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

第四节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第五节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

第一节“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

第二节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

第三节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

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第二节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

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

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

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

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

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

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

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

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

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第三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

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

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

第二节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

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

第二节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

第三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

第二节钱锺书和他的《围城》

第三节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

第四节《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

第五节“七月”派的小说、诗歌创作

第六节冯至、穆旦等人的文学创作

第十三章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二节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三节其他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四节十七年的短篇小说

第十四章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闻捷、李瑛、李季的抒情叙事诗

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第三节邵燕祥、张志民等人的诗歌创作

第十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散文

第二节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

第三节杂文在当代的新发展

第十六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老舍的《茶馆》等现实题材剧作

第二节郭沫若、田汉等人的历史题材剧作第十七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状况第一节特殊时期特殊的文学现象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第四节八个样板戏的问世

第五节“高、大、全”审美模式的形成

第十八章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第一节伤痕小说

第二节反思小说

第三节改革小说

第四节文化小说

第五节军事小说

第六节历史小说

第七节先锋小说

第十九章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形态第一节现实主义诗歌的挺进

第二节“朦胧诗”的兴盛

第三节“后朦胧诗”的崛起

第二十章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多样化格局第一节老作家散文的新收获

第二节中青年散文作家群的崛起

第三节女性作家群散文创作的高潮

第四节文化散文的兴盛

第五节杂文与报告文学的复兴

第二十一章新时期戏剧的多方面探索

第一节现实主义戏剧的复苏与发展

第二节戏剧形式的革新与探索

第三节新式戏剧的高品格追寻

第二十二章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的新动向第一节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现实主义主潮的再次勃兴

第三节不断渗入的现代主义思潮

第四节莫言的小说创作成就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台港澳文学

第一节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

第二节香港和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

五、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勇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2、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4、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6、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7、温儒敏编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五)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五) 第5章:寻根小说 1、<<棋王》的文化意蕴 答:阿城的<<棋王》是对庄禅文化的精髓的推崇,显示庄禅人生哲学的文化内涵。王一生是其主人公。 王一生的下棋,又是有文化的深刻含义。(1)以下棋对抗文革乱世。“何以解忧,唯有下棋”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庄子·天运》)(2)棋艺中深含道禅精神。捡垃圾老头说,棋道中“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王一生同意与冠军老者握手言和,也体现了一种平和宽容的文化精神。还有无为的哲学精神。(3)庄子的道。即人有精神的追求,精于某种技艺。 2、<<爸爸爸》中的丙崽形象 答:丙崽是韩少功(民族文化的理发审视者)小说<<爸爸爸》中的主人公。丙崽形象:是个弱智、呆傻的侏儒。生下来只会说“爸爸爸”、“X妈妈”两句话。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说“爸爸爸”,如果别人朝他瞪一眼,他就翻北京哪个考研专业课辅导老师最好个白眼,咕噜一声“X妈妈”,除此之外一律不懂。在鸡头寨人与鸡尾寨人打仗之时,丙崽却被鸡头寨人奉为神灵,称为丙仙,加以顶礼膜拜。鸡头寨人要杀丙崽祭谷神,天却响起炸雷,丙崽躲过一劫。当鸡头寨人要进行民族迁徙时,丙崽属于弱智者,要毒汁,但丙崽又一次大难不死。 丙崽形象的象征含义:(1)弱智,意味着愚昧与落后。(2)人们对丙崽的敬若神明,象征迷信与落后,表明现代精神或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3)丙崽历经劫难而不死,一方面表明民族虽然落后,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一方面由反映出愚昧、落后的古老民族文化的顽固性。

3、<<马桥词典》“话份”解读 答:A、“话份”的流行及其含义 意指语言权利,或者说在语言总量中占有一定份额的权利北京哪个考研专业课辅导老师最好。即是有权利的人才占有“话份”的权利,别人才会听你的。B、“话份”拥有者典型个案。“本义成为党支部书记,作为马桥的最高执政者,无论何时说话,都落地有声,一言九鼎,说一不二,令行禁止。”(话份的欠缺者)C、“话份”的权力本质:“‘话份’一词,道破了权利的语言品格。一个成就的政权,一个强大的集团,总是拥有自己强大的语言体系,总是伴随着一系列文牍、会议、礼仪、演说家、典籍、纪念碑、新概念、宣传口号、艺术作品,甚至新的地名或新的年号等等,以此取得和确立自己在全社会的话份。”反映了主流文化向民间文化的渗透,及主流文化对民间文化的控制。 4、<<商州初录》如何展示商州地域文化 答:(一)美丽自然风光的赞美。<<莽岭一条岭》:大凡群山有势,众水有脉,四面八方的客山便一起向莽岭奔趋了。回抱处就见水流,走二十里,三十里,水边是有了一户两户人家。人家门前屋后,绿树细而高长,向着头顶上的天空拥挤,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细线……(二)纯朴乡土风情的颂扬。<<黑龙口》:对客人的信任。<<莽岭一条岭》中的古风——“人的善良在这里却保留着北京哪个考研专业课辅导老师最好、发展着美好的因素。”身怀绝技医术的接骨老汉为人看病不收钱或少收钱。(三)心灵美、人性美的讴歌:<<商州初录》:“勤劳、勇敢而又多情多善的父老乡亲”。<<莽岭一条岭》:过路人将旧草鞋留给过路人。<<桃冲》:好做善事的老汉父子。 5、<<废都》与知识分子精神危机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温儒敏、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大学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二)IP电视课件 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初步拟定6节课,由大学中文系温儒敏、祖谟、高秀芹和中央电大文法部平共同主讲,主要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废名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他于 1929年年在北大外文系任教时出版的 2.四铭是鲁迅小说中的主人公。 3-曾文清这个人物形象出自曹禺的《》 4.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指《秋收》和《残冬》 5.周作人的小品文多以“言志”为主。早期“浮躁凌厉”的作品;多收《》、《谈虎集》中。 6.鲁迅一生中只出版过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隍》和 7.穆旦是现代以来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解放后;,穆但的名字逐渐被翻家的名字所取代。 8.对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除了通俗作家张恨水以外。还有也带有通俗倾向的“新文学”作家 9.关于“京派”的命名,与30年代初发生在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有 关,当时论争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后来又加入了鲁迅等人。 10.新文学以来最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描写广阔气魄深厚的作品”,而最能弥补这一缺憾 的杰出代表作家是——· 11.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So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 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 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o 12.在“五四”初期,缜密漂亮风格的散文广受欢迎,尤其可以——与朱自清为代表。 13.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除了小说《示众》以外,还有 他以华老栓为主人公的第三篇小说《——》。 14.“语丝派”集中了鲁迅和周作人等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散文大家,是现代文学史上的 重要的散文流派,它得名于——年成立的语丝社:和他们创办的《语丝》周刊。 15.“九叶诗派’’的诗人曾创办过两个诗刊,一是《诗创造》,一是《中国新诗》,所以,这个诗 派又被称为“——派”。 16.最早对老舍的创作进行评论,并肯定其创作具有现代品质的是——的《(老 张的哲学)与<赵子曰>》. 17.在“革命文学,,e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优秀作品赏析》课程大纲 【课程类别】公共课 【学分数】4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本专科专业。 【学时数】64 【编写日期】2014年8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并通过对重要作家作品的感悟、鉴赏、分析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涵养学生的中文底蕴,促进其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养成,进而为他们外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河北外国语学院“准职业人”培养授课计划

第二、三章“五四”文学革命及鲁迅作品赏析《狂人日记》、《伤逝》、《灯下漫笔》(6课时) 主要内容: 1、“五四”文学革命 2、鲁迅作品《狂人日记》、《伤逝》、《灯下漫笔》赏析 教学要求: 1、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以及鲁迅在“五四”文学革命实践中的 地位和作用。 2、赏析《狂人日记》 “狂人”形象及其象征意蕴分析; 作品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日记体的结构模式、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两个对立叙述者(“我”与“余”)的双重叙述视角。 3、《伤逝》赏析 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中的悲剧原因与意义做出自己的分析。 4、《灯下漫笔》赏析 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赏析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为文特点及其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和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新及《女神》赏析(2课时) 主要内容:郭沫若新诗开创性;《女神》赏析 教学要求:通过对《女神》的赏析了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开创性。 1、通过《女神》典型篇章的解读,了解《女神》应“五四”精神激发和感召而生,并进而感受其时代精神。 2、通过《女神》典型篇章的解读,理解其在诗歌形式上的突破性。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习题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习题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基本知识填空 1、的兴起凝结和统一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改变了传统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和书函往来的单向而又有限的思想交流和知识传播方式。 2、在晚清就出现过等呼吁提倡白话文。 3、晚清以来的文学,在维新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 口,”的“ 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提高的“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 4、“诗界革命”始于1895年秋冬之际,倡导者为夏曾 佑、、。 5、晚清以降的和为现代文学的发生准备了语言工具和部分思想资源。 6、1898年8月,()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首次高张 “”的大旗,将“文言”与“白话”置于二元对立的格局。 7、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8、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拥护德先生(民主)和拥护(科学)。 9、在《新青年》阵地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行思想启蒙运动,一是重新评判孔子,倡导思想自由;二是。10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提出“一时代应有()”,“今日之文学应以()为正宗”。 11、()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年9月易名为《新青年》。 12、()年1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认为文学改良须从“”入手。同年()月,陈独秀又在《新青年》第二卷六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上书文学革命的“”,这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鲁迅《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从三部作品之中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及其艺术手法。 答: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以其独特的呐喊与彷徨,或揭示封建礼教,或针砭麻木灵魂,或抨击冷漠的社会,或讴歌诚与爱,呈现出执着的反封建精神。 内容:(1)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的社会。社会环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环境之中,人们自私冷漠,无情无义,给人一种冻僵了的感觉。这种社会是孔乙己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来说,社会不仅没有关爱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老板的无情,长衫的不屑,伙计的鄙视,甚至短衣帮的讥笑,都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本来就千疮

百孔的心,这种社会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冷漠社会。 (3)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小说《药》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4)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与爱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复习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复习点 鲁迅的相关内容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散文集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已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胡适的相关内容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所写的《尝试集》是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巴金的相关内容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目击了大家庭内部种种腐朽丑恶的生活,“五四”后形成民主主义思想。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 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巴金的创作: 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代表作。特别是《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2、《子夜》形象地展示了30年代初,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这就是,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国民族工业加速破产,农村经济急速崩溃,人民大众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国社会日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正从低潮逐步走向高潮。《子夜》中的吴荪甫、赵伯韬等。都是一定阶级或阶级的代表人物、典型形象。 钱钟书的语言风格: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3)教案格式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课程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3) 王炜 2009年8月修订

中国现当代文学(3)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3) (二)学时学分 周2学时,2学分 (三)预修课程 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2.中国现当代文学(1)(2) (四)使用教材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下》(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五)主要教学参考书 1.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吴炫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6.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田中阳、赵树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方式。 教学中注意文学史三种模式的结合: 1.作为资料的文学史。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2.作为鉴赏的文学史。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3.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 (七)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逐步向网络教学发展。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品分析以及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史现象的能力。 (十)其它要求 1.课堂考勤缺席1次,期末考试总成绩扣5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一、鲁迅 1、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鲁迅对传统寿险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批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地势,揭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少看或不看中国书”:“语境”。鲁迅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其中也蕴含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的反感。这是杂文笔法,一种批判式的情绪的表达。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候】,在旧的思想与伦理道德仍在事实上占统治地位、如同罗网束缚人们的自由和发展时,要冲破传统的“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的历史理由,也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常见现象。 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上千年的沉重的旧物,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觉新,恋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 要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中国正受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即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那时代变革需要的。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这当然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鲁迅决非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又用大量精力认真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遗产,发掘其中那些仍有活力、可资借鉴,可能实现转型发展的成分。鲁迅自己的创作也从传统文化中吸纳丰富的养分,特别是与“魏晋文章”的风格一脉相承。鲁迅对传统所采取的是分析的态度,他的褒贬鲜明,常有独到眼光,决非不负责任地将小孩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是深刻的,但他又并非居高临下。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总是带有社会心理研究的性质,而且往往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鲁迅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示众》)“看、被看”构成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鲁迅写的最多的,就是世态炎凉,人心麻木。(《祝福》)对于国民性中这种缺少生命的尊重,少同情、多隔膜,鲁迅是何等深恶痛绝。鲁迅在揭示落后的国民性的同时,总是那样深沉地思考我们民族的处境和命运。鲁迅认为我们民族的衰败首先是精神的衰败,是因为早在几百代祖先那里种下了昏乱的劣根,因此挖劣根,促成人的精神解放,是民族解放复兴的要义。不是要打掉自尊、自信,而是要警醒、疗救。这仍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是鲁迅打年轻时就主张的“立人”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转型的需要。他尖刻的批评中,更多的是在做“社会相”的揭露和研究。但大都不是个人攻击,而是社会文化现象剖析,最终也都是对国民性弱点的研究与批判。鲁迅说他“没有私敌,只有公仇” 三、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鲁迅认为文化的转型,除了对传统进行批判、发扬和继承(更多地做批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这就有一个如何打破闭关自守心态,正确对待外部世界的问题。《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精神的解放与重建。鲁迅指出物欲膨胀所带来的人文衰落,认为这是一种“通弊”,是普遍的,不容易控制的,也就是时代病,或文明病。 但鲁迅又不是抵御物质文明的清教主义,他承认西方的科学和物质文明毕竟有代表社会进步的一面,或者说这是一种趋势。 关于西方传来的“平等”观念:在社会教育水准普遍非常低下,国民精神仍然深受传统束缚的情况下,谈论平等、民主,大概是一种奢侈。鲁迅还担心平等观念的绝对化,可能会消磨个性,折损天才,不利于激发社会竞争的潜能和创造力,最终还是不利于社会的改革和健全发展。鲁迅所探讨的不是要不要社会平等,改革的目标之一正是铲除封建的专制的社会不平等,鲁迅是提醒人们,不要将平等观念绝对化,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民主:不应当盲目崇拜民主,尤其是要防止民主的异化。以独制众是独裁,以众虐独也可能演变为思想专制。 四、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狂人日记》《长明灯》——狂人 2、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药》《风波》《啊Q正传》《示众》 3、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伤逝》 忧愤深广。他在《呐喊自序》写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同时也表明他写作时心情很坏,是为了排遣“苦的寂寞”。和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 1、现代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范伯群、朱栋霖编写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经过不断地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直至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全过程。它以比较文学的特有立场与宽广视域,将历史文献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探涉了一般文学史难以展开的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

现在把我这次读《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所作的一点笔记记下,或许能对自考的朋友有点帮助。 1、被称为“东北李”:李辉英,“西南艾”的是:艾芜。 2、首倡传记文学:郁达夫。 3、散文名称确立:“五四”以后。 4、30年代出现两种新形式:杂文、报告文学(五四时期)。 5、创立叙事、抒情两大散文体制:先秦时。 6、扫荡我国古典小说中美人名士之局:林纾。 7、以“信达雅”为宗:严复。 8、最早、最积极提倡文学革命运动的是:《新青年》。 9、开创“随感录”:《新青年》。 10、五四运动“四大副刊”:《时速新报》的《学灯》,《京报》的《京报副刊》,《晨报副埂》,《民国日报》的《觉悟》。 11、现代散文史上第一个专载散文的刊物:《语丝》。 12、王统照的《去来今》“唱着时代之歌,激发着人类的向上自尊心”(唐弢)。 13、王统照把散文称为:“纯散文”。 14、最早提出“文学斯文”概念的是:刘半农(1917.5《我之文学改良观》)。 15、专门论述白话散文:傅斯年的《怎样做白话文》(1918.12)。 16、率先把文学散文称之为“美文”、“创作之一种”的是:周作人。(第一个把议论性和批评性的杂文称之为“美文”、“创作之一种”)。 17、周作人最先把自己的散文称为:“抒情的论文”。(《自己的园地?旧序》)。 18、陈独秀大量写随感,数量公次于:邵力子,常署名“只眼”。“独秀文章究竟爽快”(鲁迅称赞)。 19、“幽默”最初出现于:《语丝》(曹聚仁的《论幽默》)。 20、“简直可以当做普通名词读,就是认做社会上的某种典型”——瞿秋白评鲁迅杂文形象。 21、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瞿秋白主编,1925.6.4-27)。 22、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又称为《新俄国游记》。 23、孙福熙最早的游记:《赴法途中漫画》。 24、创造社发起人:成仿吾。 25、开创“斥妄”新路子:丰子恺的《还我缘缘堂》。 26、抗战散文诗的勇敢的先驱者:林英强(《麦地谣》、《苗徭自歌》)。 27、“此书在游记文学中,当时算是最好的最有社会性的一部”:梁绍文的《南洋旅行漫记》。 28、“一部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的血书”:鲁迅的《野草》(阿英称道)。 29、徐蔚南、王世颖合著:《龙山梦痕》。 30、以“世上最孤立的人”“倔强者”自诩:高长虹(《心的探险》)。 31、现代散文中“涩如青果”一派:废名、俞平伯。(周作人评) 32、“零余者”的感伤之歌:郁达夫、钟敬文。 33、飘泊者的哀歌:《长跪》、《秦淮暮雨》、《纪念碑》、《流浪集》。 34、新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专集:《夜哭》。 35、鲁迅称“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 36、最早出现的北伐从军记:《北伐从军杂记》(金声) 37、巴金称缪崇群的散文“洋溢着生命的呼声,直接诉于人类善良的心灵的文字”。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现当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汇总

重要知识点 一直称自己是“乡下人”的作家是沈从文。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社团主要是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喊出这妇女个性解放呼声的人物是子君。▲“第三种人”的代表人物是苏汶。 ▲被鲁迅赞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冯至。 ▲宣称“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把人性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的作家是沈从文。 ▲《雷雨》的一组人物是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长河》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 ▲爱姑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离婚》。 ▲施蛰存一般被认为是心理分析派作家。 ▲《七月》杂志和“七月”诗派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国统区。 ▲“袋里无钱,心头多恨”、“于世无补”、自卑颓唐的“零余者”形象较多出现在郁达夫笔下。▲以“平和冲淡”风格的美文小品见称于世的作家是周作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老舍所属的民族是满族。 ▲《马凡陀的山歌》属于政治讽刺诗。 ▲无名氏的两部小说是《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立于武汉。 ▲周树人一生使用过的笔名无数,但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温柔诚挚乃朋友中朋友,纯洁天真是诗人中诗人。”指的是徐志摩。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冲积期化石》。 ▲早期小说以异域色彩、宗教氛围和爱情线索的交织融合为特征的作家是许地山。 ▲小说《啼笑因缘》的作者是张恨水。 ▲胡适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中心议题是提出文学改良“八事”主张。 ▲抗战时期的“南玲北梅”所指的两位女性作家是张爱玲,梅娘 ▲郭沫若《风凰涅槃》采用的诗体形式是自由体. ▲中国现代第一个“讲组织,讲纪律,讲方法”的话剧团体是戏剧协社 ▲丁玲对知识女性性爱的矛盾心理进行大胆、细腻描写的作品是《莎菲女士的日记》。 ▲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原野》。 ▲陈独秀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的《文学革命论》的中心议题是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1930年。 ▲1921年1月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 ▲认为“和平静穆”是诗的极境,是美的最高境界,是人生哲理的“最高理想”文学理论家是朱光潜。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冲积期化石》。 ▲“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银。”“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出自《沉沦》。▲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贡献是发表《人的文学》等论文。 ▲《雅舍小品》的作者是.梁实秋。 ▲以《骆驼草》为主要刊物的文学流派是“京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2001年10月7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小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限选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学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木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冇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冇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苦导读》为基本教材。《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音像教材 木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產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录像课为IP 电视,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并下载存储。 (三)计算机课件 本课程计算机课件(CAT)为网络版,主要用于网上教学辅导。 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二是各章综合 练习题与自测,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内容,以使学生开启视野,扩展知识,提高水平。

四、教学建议 (一)主教材《屮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以作家、作品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文学现象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教学中要紧扌II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作家的创作思路和艺术结构,培养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屮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本科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尤其是冇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如果学生在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木课程。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为研究对彖,I 犬I而涉及的文学现彖比较多。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需要了解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涉及。 (I川)木课程同其它文学课程和比,实践性较强,抽象的问题较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实践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注意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自学。 五、阅读建议 1. 主教材《中国现当代名著导读》,以精选作品为主,引导学生对文学名著作文木细读,进行“鉴赏性阅读”,即强调学习者心灵的投入,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不仅注意作者“写什么”,更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反复揣摩作品的言语,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并提倡对作品的多样化的阐释。 2. 在鉴赏性阅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部分幕础与条件较好的学主进行“研究性阅读”,即进入文本乂跳出文本,进行质疑与乳观评价。要引导学生把作品放冋到“文学史”中,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等等)。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 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3. 文学史知识不是本课程的重点,却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也就是说,它是在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及本科阶段《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 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课程的基础上,着重于捉高学生的鉴赏与分析文学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