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达标39(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7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达标34(含解析)不分版本课时达标34一、(XXXX·大连第八中学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盲厨师□[俄]巴乌斯托夫斯基冬天的黄昏,维也纳近郊一间小木屋里,一个盲眼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
花园里堆满了被风吹落的腐朽的树枝,一条带链的狗像主人一样奄奄一息,衰老得不能吠叫了。
几年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眼睛后,和18岁的女儿玛利亚住到这里。
小屋里只有一张床,几条跛脚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一个布满裂缝的洋瓷罐,还有一架非常古旧的翼琴。
玛丽亚替父亲擦洗身子,穿上干净的衬衫,老人说:“我不能叫牧师,但死前我要洗净自己的灵魂。
〞“那怎样办呢?〞玛丽亚问。
“到街上去,〞老人说,“请求你碰到的第一个人来听临终者忏悔。
他不会拒绝。
〞“我们这条街这样荒凉……〞玛丽亚喃喃地说,披上头巾出去了。
街上空旷无人,风把落叶吹刮得满街跑,阴霾的天空下着冰冷的雨点。
玛丽亚长久地等待着。
有人沿着围墙走来,她走上去把父亲的请求说出来。
“好吧,〞那人说,“我不是牧师,但是也一样。
〞他们进了屋子。
身材瘦削矮小的陌生人把淋湿的斗篷放在凳子上。
烛光把他的黑坎肩、透明的纽扣和饰有花边的衣领照得闪闪发亮。
陌生人很年轻,顽皮地摇晃着脑袋,很快把凳子移近床边。
“您说吧!〞他说,“我不借上帝的权力,用我从事的艺术的力量,使你在生命最后获得轻松,并卸下心灵重负。
〞“我干了一辈子活,直到眼瞎,〞老人喃喃地说,“妻子玛尔达得了肺病,医师开了各种贵重的药,我没钱,就偷了伯爵夫人一个小小的金盘子卖了。
现在回想起心里很难受,我向女儿隐瞒着:教她不要动别人桌上一点点小东西。
〞“伯爵夫人的仆人中有谁为这件事吃过苦头吗?〞陌生人问。
“没有。
〞老头哭了起来,“如果知道黄金对玛尔达没有帮助,我何必偷呢!〞“你叫什么名字?〞陌生人问。
“约翰·梅叶尔,先生。
〞“约翰·梅叶尔,〞陌生人说,“你做的这件事不是罪过,不算是偷窃,相反,算是你对爱情的功绩。
课时达标251.(2015·山东滕州1月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代圣人在自身已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2015·河南郑州第一次质量预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2)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2015·贵州七校联盟1月考试)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达标35一、(2014·哈尔滨第三十二中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公□凡夫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
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
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
一天在讲曹植七步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
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
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盆泼也瓢倒也一滴雨一个大豆也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
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
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
“这不是字!”“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
“这个字念——一堆人!”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
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
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
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到河边求雨。
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课时达标4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为官________,勤政爱民是评价每一位领导干部德行的重要标准,也是人民群众心中用来衡量领导干部的一把重要标尺。
②目光短浅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打自己的小算盘,________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令人无奈。
③在________的各种“门”事件中,网络不仅再难为匿名网友“保密”,相反,个人隐私通过网络外泄的几率正在增加。
A.廉正进而层出不穷B.廉政进而数见不鲜C.廉政因而层出不穷D.廉正因而数见不鲜解析:廉政,使政治廉洁;廉正,廉洁正直。
结合语境此处应当用形容词,当选“廉正”。
因而,表示结果;进而,表示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
前面有“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后面接的是“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应选“进而”。
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语境中强调的是出现次数多,而不是看见,应选“层出不穷”。
答案:A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学者认为,清明节成型于大唐盛世,是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三者________而成的节日。
查阅典籍可以发现,唐代的正史、野史、诗歌文论中________清明的记载比比皆是,向我们展示了时人过清明的真实图景。
②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________的争论。
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________,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各有千秋,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A.融合关于旷日持久大相径庭B.融合对于经年累月南辕北辙C.融汇对于旷日持久南辕北辙D.融汇关于经年累月大相径庭解析:融合:若干种事物互相渗透,合为一体。
融汇:融合汇集。
蓬勃向上:繁荣旺盛。
朝气蓬勃:多形容人。
关于:突出相关性。
对于:强调针对性。
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太久。
经年累月:指经历很长的时间。
大相径庭: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
南辕北辙:指行动与目的相反。
答案:A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桂花雨还在下。
课时达标39一、(2014·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林琴南先生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
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
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
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
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
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
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
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
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
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
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
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
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
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
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
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
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
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
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
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
课时达标38一、(2014·河南方城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浮子酒香穿过后河上了公路,往县城方向的不远处,有个三岔口。
这是两条省道的交汇,连着安徽,通着江南,自是车水马龙。
五大爷的浮子酒摊,就安静地立在三岔口的一隅,干净的白褂、白瓷碗、白抹布,在车流交错中,一尘不染。
天刚亮,五大爷就推出架子车,平稳地摆了三五个红瓦盆、水桶、木板凳,外八字的步子,咕咕噜噜地往后河里去。
东方天边云彩抹着红,薄雾像一缕一缕的丝绸,正如五大爷褂子的雪白,淡淡的酒香随着他走,一条小黄狗,跟到后河的入口处,停下来摇着尾巴,远远地目送。
我在县城读书,逢周末步行回家,到五大爷的浮子酒摊处,刚好一半的路。
每次到那,五大爷都是忙碌的,温和的笑写在脸上。
三两棵高大的杨树,遮出一片树荫,有客人用瓷勺子慢吞吞地舀着吃,有时没客人,五大爷就静静地刷着碗,洗着抹布。
“五大爷。
”我腼腆地叫。
他乐呵呵的,“星期天!”指给我板凳坐,一边拿了碗,一边取了铁勺子。
五大爷的铁勺是用薄铁片做的,小碗口般大,平平的,浅浅的凹下去一点点。
铁勺在酒盆里平着薄薄的切,三下两下地放进碗里,从水桶里取了凉开水冲,稳稳地递给我。
白色的细瓷碗里,成片的浮子散开着,像是傍晚的云彩,泛着幽幽的黄。
我喝一口,浮子一下就化了,甘甜的津水冲涨着口腔,轻轻一咽,满身子都沉浸着清凉的酒香了。
五大爷戴着礼帽,眯着眼看我,眼角挂满微笑。
“再来一碗!”他伸手去接我的碗。
“不要了。
”我躲闪着,五大爷呵呵的,也没强求,接着洗碗,问我学习的事情。
“好好学,你大、你娘多辛苦。
”“嗯。
”我重重地点头,跟他道了别,朝后河的方向走。
村里人赶集上店的,走那歇歇脚,他就薄薄地冲上一碗。
五大爷的浮子酒摊从不收村里人的钱,也有硬给的,五大爷都会送还,一边笑着说,“不值钱”。
一来二去,村人也习以为常了,走到那停下来,口渴的喝上一碗,不渴的,也会坐树荫下,陪他说说话。
正午的太阳毒,树下边却有风,杨树叶哗哗地响,好听,凉快。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第391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龙山育秀林,大岭迎旭日,二泉映明月,行髻靓美妆”,这是陂头村自然风光,也特别点出了这里古木成林、延续一方文脉、人与树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生态好,人也生活得更好。
所以,爱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就融入了村民的血脉中。
不少超过300年的古树,就在这里年复一年地生长着,枝繁叶茂,①。
后龙山古树是陂头村繁盛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也如同一位长者,见证着陂头人修祠堂、勤劳作、享生活,并且②与困难作斗争的英雄历史。
古树见证了历史,本身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当年,村里有近7000棵果树被日寇砍伐,用于烧炭。
在后龙山上,一棵被日本人破坏的老格木,树头的受损痕迹如今仍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当时的苦难。
然而,就在伤痕旁,老格木顽强生长的枝条已超过十米,向天空伸展,生机盎然。
在村民看来,老格木的坚韧品质正如其别名一样:铁木,③,受尽打压,依然能破土重生,激励陂头村民面对困境不畏艰难、奋起向上。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①②③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4分)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
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
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①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声情并茂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
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
《追寻》以一种②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
第39练时间:15分钟分值: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近代的文史大家都有________的记忆力,先生也是多部文学典籍烂熟于心。
但我那时________,听不进劝告,还自以为志当存高远。
在后来的两年里,背的是牛津字典,而不是文史典故,我要为我新的人生梦想准备一块________。
A.耳熟能详心浮气躁试金石B.过目不忘心浮气躁敲门砖C.耳熟能详诚心正意敲门砖D.过目不忘诚心正意试金石答案 B解析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过目不忘: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此处修饰“记忆力”,用“过目不忘”更恰当。
心浮气躁: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
诚心正意: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
后文说“听不进劝告”,用“心浮气躁”恰当。
试金石:比喻精确可靠的检验方法。
敲门砖:比喻借以取得名利的初步的工具。
这里强调的是“手段”而不是“检验方法”,用“敲门砖”恰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保护母亲河”活动的举办者认为,要让环保理念进入生活,关键在于能否建设好绿色队伍和绿色基地。
B.3月22日,斯特恩正式向法庭提起诉讼,状告伯克尔、《纽约每日新闻》报、克林顿夫妇对他进行人身攻击,阻挠他在《纽约邮报》上发布不利于他们的消息。
C.通过举办“七彩云南夏令营”“七彩云南野外科学考察”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大自然中培养了环保意识。
D.调查表明,此次受访者中30%的青年都有自己的创业愿望,但付诸于行动的只有1%。
专家分析认为,青年创业缺乏一条引导创业的“绿色通道”。
答案 B解析A项,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去掉“能否”。
C项,成分残缺,“通过……让……”,介词结构掩盖主语,去掉“通过”或“让”。
D项,成分赘余,应去掉“付诸于”中的“于”。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上海弄堂的房屋,看上去鳞次栉比,挤挤挨挨;________。
课时跟踪练39(60分钟68分)1.欣赏下列漫画,请从漫画的表现形式以及寓意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要求:语言简明、准确、连贯。
不超过150个字。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幅漫画由图画和文字组成。
图画中两个人的头部分别被“榔头”与“钉子”替代。
作者把“榔头”与“钉子”画成两个人,代表大人物(指导者)的“榔头”指着代表小人物(被指导者)的“钉子”谆谆告诫,而代表“钉子”的小人物显得很顺从,在恭敬地听“榔头”训话。
显然,这幅漫画采用拟人手法。
漫画既寓理于形,又辅之以文字解说。
漫画右边的文字写着:榔头对钉子的帮助是直率和无情的。
因为只有这样,钉子才能有所作为。
漫画形象地展示了批评与被批评者形象,揭示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也就没有作为的道理。
启示人们只有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压力,学会坦然接受,才能有所成就。
答案:(示例)作者将“榔头”与“钉子”拟人化,一边是“榔头”大人物的谆谆告诫,一边是“钉子”小人物的顺从恭听。
漫画既寓理于形,又辅之以文字解说,形象且鲜明地展示了批评与被批评者(或“指导与被指导者”)的关系,揭示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也就没有作为的道理,启示人们只有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压力甚至是打击,坦然面对并接受,才能有所成就。
2.下面的漫画名叫《乌鸦喝水》。
漫画中,一只乌鸦站在水瓶口往瓶里扔石子,想喝瓶里的水,而在水瓶的下方却有一只可以打开的水龙头。
请根据漫画内容拟写一句关于工作方面的建议。
要求:语言简明、准确。
(不超过15个字)(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漫画中乌鸦、喝水、水龙头等信息,可以看出乌鸦墨守成规,在如今可以用水龙头轻松喝到水的情况下,乌鸦还用老办法喝水。
课时达标91.请将下列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句式协调一致的排比句。
俗话说:“江山也要文人捧。
”凭借文学作品捧红景点的例子数不胜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竟使绍兴城的菜地和民居成为名胜古迹,天天游客如云;兰亭,原是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4公里的兰渚山下的一座普通小亭,由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名闻天下;南京的秦淮河,则因俞平伯、朱自清等人的同题散文被收入语文课本而名声大噪。
像这样由语文而促进旅游新产品开发的事例不胜枚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使“兰亭”这座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的普通小亭名闻天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绍兴城的菜地和民居成为天天游客如云的名胜古迹;被收入语文课本的俞平伯、朱自清等人的同题散文使南京的秦淮河名声大噪。
2.不改变原意,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句,每句均以“静”字开头。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独特的韵律。
有了“静”,全部构建都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自己所具备的独特的韵律;“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静”一旦失去,中国古典园林内在的整体风致就不可寻找。
课时达标39一、(2014·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林琴南先生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
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
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
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
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
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
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
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
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
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
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
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
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
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
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
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
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
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
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
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
读他《先母行述》、《女雪墓志》一类文字,常使我幼稚心灵受着极大的感动。
他忠君,清朝亡后,居然做了遗老。
他前后谒德宗崇陵十次。
至陵前,必伏地哭失声,引得守陵的侍卫们眙愕相顾。
他总勉励学生做一个爱国志士,说到恳切之际,每每声泪俱下。
琴南先生在前清不过中过一名举人,并没有受过皇家什么深恩厚泽,居然这样忠于清室,我起初也很奇怪,阅世渐深,人情物理参详亦渐透,对于他这类行为的动机才有几分了解。
我们读史常见当风俗最混乱,道德最衰敝的时候,反往往有独立特行之士出于其间。
譬如,旷达成风的东晋而有槁饿牖下不仕刘宋的陶渊明,满朝愿为异族臣妾的南宋而有孤军奋斗的文天祥,只知内阅其墙不知外御其侮的明末而有力战淮扬的史可法,都可为例。
我觉得他们这种人行事,与其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的话来解释,不如说这是一种有激而为的心理表现。
他们眼见同辈卑污龌龊的情形,心里必痛愤之极,由痛愤而转一念:你们以为好人是这样难做么?我就做一个给你们看!还有一个原因。
中国文化经过了四五千年长久时间,也自有他的精深宏大,沉博绝丽之处。
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信条,所谓先王圣人的微言大义,所谓文学艺术的典丽高华,无论如何抹不煞它们的价值。
文化不过一个空洞的名词,它的体系却由过去无数圣贤明哲英雄名士的心思劳力一点一滴建造成功。
这些可爱的灵魂,都在古书里生活着。
翻开书卷,他们的声音笑貌,思想情感,也都历历宛在。
我们同他们周旋已久,就发生亲切的友谊,性情举止一切都与他们同化。
对于他们遗留的创造物,要当做家传至宝,誓死卫护。
我们不大读古书的人,所以对于旧文化还没有什么眷恋不舍之意;至于像琴南先生这类终日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自然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了。
他把尊君思想当做旧文化的象征。
不顾举世的讥嘲讪笑,抱着这五千年僵尸,同入墟墓,那情绪的凄凉悲壮,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王国维先生之投昆明湖也是一样。
与其说他殉清,不如说他殉中国旧文化。
总之,林琴南先生可谓过去人物了,但我个人对他尊敬钦慕之心并不因此而改。
(选自《人间世》1934年10月第14期,有删改)【注】林琴南先生:即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文学家、翻译家。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作者通过阅读林琴南先生的译著,习得了一些文言知识,并能用文言写小文章,因而作者称林琴南先生为自己“最初的国文导师”。
B.文章描写了绒线胡同的一个场景,寥寥数语勾画出先生的形貌,以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作者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敬畏之情。
C.文章写林琴南先生孝顺长辈、重视亲情,后写先生忠君爱国,作者这样安排,意在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
D.文中采用了衬托手法,比如列举东晋的陶渊明、南宋的文天祥和明末的史可法等人,正面衬托林琴南先生的特立独行和伟大人格。
E.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肯定了中国旧文化的价值,交代了当时社会对旧文化的态度,表达了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
解析:C.对作者的意图理解牵强,作者这样安排是按照叙述的逻辑,并无“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的意图;E.“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理解错误。
根据文意,作者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深表同情。
答案:CE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内容上,简要交代了“我”与林琴南先生的交往情况,“我”爱读先生的作品和“我”对先生的了解情况。
②在结构上,交代对先生的性情、思想、癖好、整个人格的了解,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交代先生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自然引出下文。
③在思想情感上,直接抒发对林琴南先生的敬佩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3.林琴南先生对清室非常忠心,请简要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面对衰败的清朝风俗混乱、道德衰敝的现状,他内心悲愤,从而以自己的忠心为世人做表率。
②他深受中国旧文化的熏陶,把尊君思想当作旧文化的象征,极力卫护,努力践行。
4.有人认为,林琴南先生不懂外国作品的原文却从事翻译工作,是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不负责任的表现,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认同这一看法。
恰恰相反,林琴南先生的翻译工作正体现了他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的负责态度。
①他虽然不懂原文,但他倚靠朋友的帮助,凭借自己对中国文学的阴柔之美的研究和古文的造诣,能很好地表现原文的精神。
可以说,他对作品抱着负责任的态度。
②他的译品使国人更多地接触到外国文学作品,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可以说,他对读者抱着负责任的态度。
③林译笔调影响到很多人,甚至一些作家也受到影响,如苏曼殊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他的译品客观上推动了中外文学的交流,有助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进步。
可以说,他对文学做出了贡献。
二、(2014·江西定南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万启盈:鲐背之年坦荡行□曹玲娟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
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与印刷史相关的书籍与材料。
谈起七八十年前的人与事,老人声如洪钟、思维清晰,那段投身革命洪炉的激情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万启盈,93岁,从他1933年进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开始接触印刷算起,迄今已有80年。
“咱们还是同行,我当过几天记者。
”一见面,万老笑着回忆。
1920年5月4日出生的万启盈,本在北平市第四中学读书,为实现当“无冕之王”的理想,1933年转学到以“手脑并用”为校训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
在那里,万启盈接受了社会科学和包括印刷课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系统教育。
80年后,老人出版了一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
不是挂名,也不为“钓誉”,一字一句都由老人亲笔写出后由助手整理,他有时一天伏案七八个小时。
近年来,老人听力减弱很多,他自嘲:“我现在是‘半个废物’。
”不过他仍在坚持,偶尔也会担忧,“后面续篇还有50万字,不知道能不能写完”。
真正与印刷结缘,是在1937年。
那年,这位热血青年千里迢迢赶赴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又转去延安。
按中央组织部的安排,一心想进抗大继续学习的万启盈因为懂得印刷技术,被分配到党报委员会领导的中央印刷厂。
在延安清凉山脚的万佛洞,万启盈排过字,拼过版,管过工务,当过厂长,甚至还书生挎枪当连长,在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时率领工人游击支队在延安附近打游击。
延安时代,万老同其他青年一样,全心全意投入革命事业中,“没有一丝一毫私心杂念,纯洁得像清水,透明得像玻璃”。
已是鲐背之年,老人仍然关心很多事情,也对时事了如指掌。
老人对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很是心痛,他说,经常听到各种消息,“现在本位主义问题仍然很严重,思想和观念的问题不解决,有些事情上不去”。
老人骄傲地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作担子比过去重了,也经受住了考验。
他自我评价是:“热爱专业,敢挑担子,廉洁清正,不徇私情,正派向上。
”1954年,万启盈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主管印刷、科研、教育、物资等,周恩来总理签的任命状他珍藏至今。
被称为中国印刷事业奠基人之一的万启盈,于1953年创办了上海印刷学校,对中国印刷工业影响至今。
首届学员没有现成教材,万启盈只能边编写讲义边授课。
“上海有人提出停办,北京有人提出撤销学校的实习工厂。
为此,我曾很不冷静地拍桌子瞪眼睛。
”万启盈回忆。
万启盈的坚持,令上海印刷学校顺利起步并办学至今,而同样是这份坚持,成为他后来的一条罪行。
1957年,因为在如何接管、改造上海文化单位的问题上和领导意见不一致,万启盈被打成右派,直接下放到印刷厂劳动,后调到上海印刷研究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