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山水画的诗意表达
- 格式:pdf
- 大小:805.01 KB
- 文档页数:4
四川省德阳市2022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
欣赏中国山水画时所说的卧游,是王羲之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是一种身居斗室,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过程。
如何能做到卧游呢?有一些外部的条件要满足。
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
文人士大夫历来就有崇尚“闲”的传统,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
”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的世界。
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的“斗室”。
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内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这种“斗室”有直观的感受。
在偌大的紫禁城内,由养心殿西暖阁改造成的三希堂仅有八平方米大小。
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
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身心讬毫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
再次,展卷也有讲究,中国山水画除了如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这样大幅的屏障外,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
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目之所及总是一段一尺左右长的画面,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能细细品味每一棵树、每一块山石、每一处溪流。
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
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
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有人要问,即使我满足了以上这些外部的条件,但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依然难以取得卧游的效果,怎么办呢?中国山水画有一些主要的题材,通过这些题材传达出大致相同的含义。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中国有着积淀超过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象形文字的发展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支是文字,另一支就是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分支。
画家主要通过概括的写意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及精神内涵,追求心与物象相结合的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超出形象之外的独特的意向表现,所以意境便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应当遵循“天人合一”的规律,也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一、意境美的思想基础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比重,是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审美境界的虚实结合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具体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承载着画家的个人心境、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中万物的感悟。
唐代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这里的“意”就创作对象而言是指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与内在本质,就画家主体来说,就是画家自身的情思与实践体验,二者有机统一,形神兼备。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国画家把意境作为重要范畴提出来的时间晚于文学,是以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为发端的。
在唐代以前,画家的侧重点都在绘画技法研究上,比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取之象外”、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凝意、得意、深奇”等,他们提出的主张都更加偏向于个人创作的主观意向方面,都未提及意境,但这都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正式提出意境的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志契认为可以通过画的意境与神韵美窥探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魅力。
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对景物虚实的把控上,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笔法和技巧能赋予画面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氛围。
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前的立意都有所区别,将情景与意境融会贯通后便会产生不同的山水性情,形成不同的笔墨风貌。
不论是气势磅礴还是山明水秀的景象,经过不同画家诠释出或磅礴崇高之势、或锦绣典雅的意境之后,都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摘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由三个基本构成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即:真实、具体的空间境象;意象统一,情景交融的空间境象;高度的艺术手法所强化的使观者继续再创造诱发媒介。
山水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在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那么,究竟什么是意境呢?意境一词,最早见于诗论,在画论中出现则相对较晚。
山水画的意境说,似乎可以视宋人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其发端。
其后,意境便被作为衡量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品评标准。
至明代笪有光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而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的发挥,之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有所阐述,其中不少精辟见解构成了我国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那么意境就可以定义为:作者在绘画创作中通过时空景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总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即写情,在这种有机结合中,山水画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深厚、耐人寻味的意蕴。
正是这样的意蕴和境象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独具特色的境界。
它不仅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
关键词: 山水画构成因素意境传统一、山水画意境的理论构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的美好景致与人的想象相结合,是意境形成的根源。
春山如笑,夏山积翠,秋山如妆,冬山似睡;泰山雄伟,华岳险峻,峨眉神秀,衡岳苍翠⋯⋯大自然人格化的特征,给予画者深刻的启示。
清人黄钺就总结了前人经验,概括出意境的二十四种品位特征: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超脱、纵横、淋漓、简洁、明净、空灵、韵秀⋯⋯较为全面地阐明了以气韵生动为主的自始至终气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意境特征。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所著的《诗格》中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三境说,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
山水画的意境中心论点及论证思路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表达艺术家关于大自然美景之美的艺术独特性。
中
国山水画描绘的是以大自然风景为主题的精彩画面,如山石峰峦、水草如茵、鸟兽活跃,
其中的所有物象都以其特殊的观念被构建出来。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心是大自然之美。
艺术家表达的精神,正是以大自然美景为载体,把
它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融汇而成的一幅独特之画,它融合了美丽风景与和谐美感,寄寓了
人们心中对自然界的崇拜、思考和爱护,也把大自然之美放大地呈现出来,令人眼花缭乱、屏息赞叹、发现新的美景。
究其“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心”的论点,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宋代的《资治通鉴》
中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大自然对人们的普通生活深深地影响及带来的精神追求,
更为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带来的精神支柱。
比如,唐诗士李白写下的伊人游园形容,花坛落露滴,屋漏甚慢,蝉声黄日叮,鸟语夜,把大自然美鉴描绘的淋漓尽致,也把大自然美的重要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故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心就是大自然之美,它把普通的风景描绘的栩栩如生,充满了
生机,贴切理解的大自然规律,在这里大自然之美得到艺术家独具创意的描绘,就如同自
然中的生机,正好与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相符,令人喜爱。
总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心就是大自然之美。
它融合了美丽风景与和谐美感,寄寓了人们心中对自然界的崇拜、思考和爱护,把普通的风景描绘的栩栩如生,充满生机,刚好也是人们对自然最真挚的追求。
山水画文艺描述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山川、树木、云雾、水流等元素为创作主体,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情感。
山水画往往采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构图方式,将画面分为近、中、远三个层次,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构图的虚实等手法,表现出山水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在近景处,画家们常常描绘出细节丰富的山石、树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在远景处,则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墨色渲染,表现出山水的壮阔和深远。
在山水画中,云雾的描绘也是一大特色。
云雾缭绕在山间,给人以神秘、梦幻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画家们通过墨色的浓淡和线条的虚实,将云雾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于其中。
水流是山水画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
画家们通过描绘溪流、瀑布、江河等水流形态,表现出水的动态美和静谧美。
水流的描绘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生命力。
总的来说,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瑰宝。
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传递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
山水画的意境论证方法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山水画被誉为“山水画的万卷书”,比较经典的画家有张大千等。
山水画的清冷灵秀,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文化,这里将通过对山水画意境的论述,来证明山水画在中国审美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首先,山水画的语言是具有抽象性和意涵性的。
它强调了“以画为主,以言传之”的审美理念,表达了文化理念和个体审美观念。
“梅花三弄”,“柳色不改”等古代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说明文化的重要性。
笔触在画面中总是默默深沉,描绘出对自然界的深情怀抱,抒发出清静宁谧的境界。
其次,山水画可以帮助人们追求理想境界。
它以一种温和柔顺、赋有深邃思想的方式,象征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审美。
道家认为,“天地有道,人与道合”,古人用山水画的意境去表现“自然”的可贵,并通过它用人性的审美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
最后,山水画也可以抒发一种超脱的情感,让人得以看到古代文
化的宏伟和伟大,进而激发自身的精神力量。
山水画中淡绿的水凝,
深秋的叶落,大山的辽阔,小溪的流水让人看到自然的伟大,激发人
们追求审美和精神自由胜利的动力。
从上文可以看出,山水画作为中国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抽象
与意味深长的语言,有助于人们实现理想境界,抒发一种超脱的情感,这是山水画在中国审美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所以,精进山水画,不仅可以让我们继续把持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更可以帮助我们追求理
想境界,感受审美之美。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颜景龙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谁许多画家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29卷第2期,2017年4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 29 No. 2, Apr. 2017doi:10. 3969/j. issn. 1671-8798. 2017. 02. 005论中国山水画的诗意表达曹雨(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杭州310023)摘要:以魏晋时期山水诗和山水画产生为契机,论述进仕无门而“性好山水”的士人在玄学影响下生成的独具 超世情怀;阐述此类画家寄情于山水诗、画,为山水画追求诗意表达所提供的必然条件,并通过对王维、苏轼、郭若虚和石涛等人诗与画相互感发的脉络梳理,以古代诗论画论为依据论证了中国山水画的诗意表达。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表达诗意;阐发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798(2017)02-0103-04Analysis on the poetic expressions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CAO Yu(School of Desig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Zhejiang,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inspiration of the landscape poems and paintings in theDynasties of Wei and Jin, to dwell on the fact that the ancient scholars who could be an officialnowhere, changed their interests to landscape and natural living sty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taphysics. Their love for landscape poems and paintings has created preconditions for the poetic expressions pursued by landscape paintings. Taking WAN Wei, SHU Shi, GUO Ruoxu and SHI Tao as examples, the article traces spiritual roots mutually interwoven by poems and paintings, and illustrates the poetic expressions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through the technical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between them.Keywords:landscape paintings;artistic conception;poetic expressions;expound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有云:“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方滋的不只是以谢灵运、陶渊明山水田园 诗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文学,还有以顾恺之为代表的山水画,魏晋后承庄老精神以文学和绘画为载体的山 水画得到更好的延续与发展。
顾恺之传神、置陈布势的绘画思想直接影响了山水画诗意性创作,诗与画 逐渐协调发展,相互影响。
意境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画家借景抒收稿日期:2016-05-25基金项目: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6-k28)通信作者:曹雨(1973 — ),女,浙江省杭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绘画研究^E-mail:cozycozy@126. com。
104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29卷情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境界[>3],掌握话语权的文人士大夫,也为中国画中的诗意表达提供了发展的契 机。
中国艺术推崇写意,写意写的无非是诗意而已,因此,中国传统艺术都追求诗意的表达,尤其是书画。
所以高尔泰直言:“有没有诗意,是艺术与非艺术的分水岭。
”[4]63这些都决定了山水画的诗意原则,决定了 在中国古典山水画中追求诗意的阐发与表达,并把诗意性发展视为中国山水画的特色[5_6]。
这也是中国 山水画经久不衰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最主要原因。
1山水画中诗意表达的发展历程魏晋玄学的兴起,士人谈玄论道,促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自觉形成。
他们在生活和思想上都追求师 法自然,回归本心,以成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和人生理想。
首先,作为士大夫的他们具有尊贵 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可以摆脱功利,具有随着心性自由创作、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审美 理想的条件。
其次,魏晋时期几乎同时诞生了山水画与山水诗,它们具有相同的时代和思想背景,分崩离 析的社会现状使士人进仕无门,进而追求一种超世的境界。
超世是一种情怀,既不遁世归隐,也不出世建 功立业,在世俗的社会中建立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升华到逍遥之境,即庄子所谓“吾丧”“心斋”,放弃一个 为俗世所缚的我,成就一个自由的精神上的我。
游走于山水田园之间无疑是性好山水的他们一个不错的 选择,广阔的山川万物可以展示一种豁达胸襟、超然物外的高蹈。
如高尔泰所表达的那样:“绘画中的高 人逸士,玄学清流,是山水画的先导,正如当时诗歌中的漆园义疏,王乔赤松是山水诗的先导。
”[4]128善于“迁想妙得”的顾恺之即是第一位专业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他的《画云台山记》就是一篇山水画的 构图稿,他的画中常存有一种诗意的静寂,有那么一两个人物坐忘于山水之间,追求精神与自然的高度契 合,并重视人的精神境界正所谓“妙想实与诗同出”而后“兴来漫写秋山景”。
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 《叙画》等山水文献也出现于同一时期[7]。
魏晋时风又滋养出陶渊明、谢灵运等山水诗人,这种在山水画 中表现诗人情怀的风尚到唐代的吴道子、李昭道、王维开始定型并发扬光大乃至大行于世,经五代的荆 浩、董源、范宽等发展到宋代苏轼、米家父子时已经成熟,至元四家时已经运用得出神人化,又由董其昌时 代的南北宗之论使其达到顶峰,达到抒情写意的最高境界。
在画工地位还相对低下的唐代敢于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的王维不但是第一流的诗人,更 是第一流的山水画家,他将中国的古典诗的精神、境界和技巧都巧妙地融人山水画中。
他用诗的情怀和 气韵作画,将为灵秀所钟的山川万物赋予诗情画意,成为南宗的开派先师,为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不可泯 灭的贡献。
自王维起,绘画开始明确承载士人的精神意趣[4]13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境界来源于作者 的诗意与文心,他把诗人的气质与修养融人画中,用“破墨”的方法创作出具有诗的意境的画面,使画具有 耐人寻味的诗意和神韵,使画具有独立的地位和品格。
试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画的氤氲与流 动,诗的感动与感发全在其间了。
《辋川集》之“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 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8]98是诗,不更是一副虚实相生,而又流动的生意盎然 的山水画卷吗?作者运用绘画的技巧,不断转移观者的视线,开合收放都处理得灵活巧妙。
王维着意追 求画外之意、无尽之意,目卩诗意、文意和气韵,以求建立优美、高雅、简洁、抒情的山水画意境,树立起山水 画的地位。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如此评价王维的画:“山谷盘郁,云水飞动,意出尘外”M,不正是如 前所述诗意的境界吗?无独有偶,“诗意”一词首次出现在画论中即是在唐代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中,内记《美人诗意图》《纪年诗意图》等画卷,这说明唐代画家和画论家已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诗意表达了。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无疑为山水画中的诗意表达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经苏轼和米家父子的提倡再有画院 这一官方机构的设立,绘画也可以成为文人进仕之阶,画家身份不再是地位低级的匠人,从而为文人画的 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苏轼更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主张[8]316。
而画院的考试常以诗 句如“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等命题,强调诗的意蕴在画面中的表现,无疑为画面中的诗意表达 起到巨大的导向作用。
宋代文人特别重视绘画的意境与技巧和作诗相通,主张“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 诗”,画以有诗意为贵。
并且自盛唐以来到宋代,山水画家们注重景与情的有机结合,着意表现耐人品味第2期曹雨:论中国山水画的诗意表达105的深厚意蕴,注重提供给观者以想象和感发的空间,这都与诗是异曲同工的。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 底见青山”。
“月映林塘静,风涵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少立伫幽香”,诗画相映,都在平凡的自然景致中捕 捉富有生活气息的诗情画意,现实生活中的山川风物总可以引起这样那样的诗的意境[1°]216。
宋代的画史 画论如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等便记录着《山居诗意图》《雪江诗意 图》等画迹,表明宋代的山水画中表现诗意已习以为常了。
《图画见闻志》更有如此记录,唐郑谷有雪诗 云:“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时人多传颂之。
段赞善画,因采其诗意景物图写之,曲尽潇洒之思,持以赠谷[11]m。
所以,郭若虚坦言:“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禽竹鸟,则古不及近”。
文人山水画中的诗意生发无疑是“古不及近”[12]89的主要原因,被论者认为是中国山水画鼎盛时期的宋代的地位奠定正得益于此。
以王蒙、倪云林、黄公望为代表的元代绘画继承宋代山水的余绪并更注重写意,在宋代“意在言外”的基础上做到了“得意忘言”。
宋代开始出现在画上直接题诗这一直观表达诗意的形式,从元代起“诗意”一 词也被画家本人广泛题写于自己的画面之上,历史的车轮发展到明末,阳明心学的发展使诗人更注重自 我的诠释与表现。
董其昌对王维推崇备至,明确提出画“以士大夫为佳”,表示变幻无穷的水墨意蕴是中国画的气韵产 生的基础,正是诗中要求脱络形骸、高畅豁达以传达“不尽之意”思想的再强调。
石涛在诗与画的结合上 更是完美的,他用单纯的笔墨表现出不可言传的至美意境,画增诗色,诗为画魂。
诗画融合并相互生发是 石涛的主张,也是他取得画史地位的原因。
所以,他有资格认为“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以拟 张拟李而后作诗。
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诗不是便生吞生剥而后成画。
真识相触,如镜写影,初何容 心?今人不免唐突诗画矣”[13]175。
石涛明白,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下作画却抛弃诗意于不顾,纵然是他“搜 尽奇峰打草稿”也只会落得“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