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254.50 KB
- 文档页数:41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CY∆∆或MPC=CY∂∂,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APC=CY。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即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C+ΔS,因此, 0<MPC=CY∆∆<1。
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例如,在图13-5中,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
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与横轴所成的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平均消费倾向CY>1。
图17-5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也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之后的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保持不变。
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
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3.为什么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解答: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大于富者,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产出或者说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乘数原理凯恩斯的国民收入乘数原理国民收入乘数原理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最为著名的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乘数原理的核心是指出,国民收入的增加,可以通过一系列链式反应,进一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对于经济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民收入乘数原理的概念国民收入乘数原理是指,在一个全球经济体中,如果通过提高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或增加投资等手段,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然后这一增加的收入将不断地继续增加,并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进一步增加。
这样,原始的收入增加会不断地扩大,并最终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比如,如果政府增加1美元的建设投资,这个1美元的投资将会在建筑公司、钢铁工业、矿产业等地带动更多的投资,这些行业的投资额将对经济有更为积极的影响。
通过这一简单的建设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国民收入乘数原理的计算方式国民收入乘数原理代表了当经济出现变化时,经济成长所扩大部分的数值。
这个乘数与以下公式有关:1/(1-MPC),其中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这是指在一定收入水平下,一个消费者多消费1美元的比率。
边际消费倾向的确定边际消费倾向是影响乘数大小的关键因素。
边际消费倾向为0.5时,国民收入的乘数为2,这意味着每增加1美元的支出,国民收入将增加2美元。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则乘数将越来越低,因为更多的收入将被消费。
当边际消费倾向为1时,这意味着消费者将会消费更多的收入,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的乘数几乎是无限的。
国民收入乘数原理的作用国民收入乘数原理对于宏观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多。
通过国民收入乘数原理,可以了解政府支出的实际作用,以及个人所能扮演的角色和需求。
同时,国民收入乘数原理并非只是应用于政府的财政政策,也可以在企业和消费者领域应用。
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也有可能在国民收入乘数原理的帮助下产生连锁反应,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宏观经济学乘数原理宏观经济学的乘数原理是指一个经济系统中的一次性投资支出,会随着消费者和企业者的间接和直接支出而形成一系列的增加支出,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
乘数原理的核心思想是投资的增加会引发消费的增加,然后又引发更多的投资和消费,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效果,最终使整个经济增长。
乘数原理的数学表达方式是一个简单的乘法关系,即增加的总收入等于初始的投资支出乘以一个乘数。
乘数的大小取决于收入的边际倾向消费和边际倾向储蓄,即人们对于收入的一部分究竟倾向于消费还是储蓄。
一般来说,如果边际倾向消费较大,那么乘数就会比较大,经济的增长效应就会更明显。
乘数原理的应用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
假设一个企业决定投资100万元来建设一家新工厂,假设这100万元的边际倾向消费为0.8(即80%的投资最终转化为消费支出),那么根据乘数原理,初始的投资支出所引发的总收入增加为100万乘以1/(1-0.8)=500万元(初始投资额除以(1-边际倾向消费))。
这些额外的总收入会部分用于消费,并进一步刺激其他企业增加投资,从而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的连锁反应。
乘数原理的实际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经济政策的效果。
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
根据乘数原理,增加的公共投资会引发更多的消费和私人投资,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复苏。
另外,乘数原理也解释了财政政策的效果,当政府通过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时,乘数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这些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
然而,乘数原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批评。
首先,乘数原理的计算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和简化,比如假设边际倾向消费是固定的,这在实际中并不一定成立。
其次,乘数原理往往只考虑了其中一个特定的投资项目,而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
最后,乘数原理的效果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可能有差异,例如在资源闲置较多时,乘数效应可能更为明显;而在资源利用率较高时,乘数效应可能受到限制。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他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巨匠,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西方经济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不论是对西方经济学说,还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都有重大影响。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有人把他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它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其主要观点:一、凯恩斯重新解释了充分就业概念。
凯恩斯认为:在大萧条的环境下,政府应该追求充分就业,这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大萧条也使他意识到:经济现实中还往往存在着第三种失业——非自愿失业。
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乘数原理和有效需求原理。
三、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认为决定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三大心理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应量。
四、凯恩斯提出三大心理规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3.流动性偏好。
五、乘数理论。
凯恩斯认为,初始的投资增加可以引发诱致性投资增加,通过连锁式效应,最终可以带来数倍于初始投资的社会有效需求扩张;同样,初始投资的减少也最终会造成数倍于它的社会有效需求的缩减。
乘数原理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乘数原理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导语:乘数原理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经济领域中投资支出对总产出和收入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乘数原理,并通过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概念。
一、什么是乘数原理?乘数原理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的。
它描述了一种特定经济政策如何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
乘数原理指出,投资支出的增加将会产生比投资额本身更大的总产出和收入增长效应。
简单来说,通过增加投资支出,经济系统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产出。
二、乘数原理的运作机制乘数原理的核心机制在于通过增加投资支出,刺激了经济中的其他支出和消费。
这是由于经济中的各个部分相互关联,一种支出的增加会引发其他部分的支出增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倍增的效应。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乘数原理的运作过程。
假设政府将10亿元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资金将直接投入到经济中。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人力、原材料和设备等,这就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们需要购买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这进一步推动了消费支出的增加。
工资和利润的增加又促使了更多的消费。
这样,原始的10亿元投资支出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最终产生了比10亿元更大的总产出。
三、乘数原理的影响因素乘数原理的具体数值取决于多个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边际倾向消费倾向和边际倾向储蓄倾向。
边际倾向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在收入增加时倾向于增加消费的比例,而边际倾向储蓄倾向是指人们在收入增加时倾向于增加储蓄的比例。
乘数原理还受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而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
这些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乘数的数值。
四、乘数原理的局限性和争议尽管乘数原理是一种有力的解释工具,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乘数原理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可能受到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乘数原理乘数原理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用来描述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变化。
乘数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初级支出的增加将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总需求的增长,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增加。
乘数原理的计算公式为:乘数=1/(1-边际倾向消费)其中,边际倾向消费(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是指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会消费的比例。
乘数的计算是通过消费的多次循环效应引起的。
例如,假设边际倾向消费为0.8,即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他们会消费80%的收入,那么乘数等于1/(1-0.8)=5、这意味着一个增加一单位的初级支出会引发5单位的总需求的增加。
乘数原理的含义是,当经济政策增加初级支出时,这将引起人们的收入增加。
一部分增加的收入会被消费者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被储蓄下来。
当消费者将一部分收入用于消费时,这将导致经济中其他企业的收入增加,从而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
这样的多次循环效应会使总需求进一步增长,最终推动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增加。
乘数原理的应用有助于理解经济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
例如,当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时,乘数原理指出,这将引起更大规模的总需求增长,从而推动经济的复苏。
然而,乘数原理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它假设边际倾向消费是恒定不变的,但实际上消费者的行为可能会随着收入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其次,乘数原理没有考虑到一些经济因素的复杂性,如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乘数原理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乘数原理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影响,并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第一节宏观均衡的概念一、最简单的经济体系1、从简单到复杂——这是分析的一种方法2、简单经济的假设①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庭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
②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③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二、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1、均衡产出的数学表达:Y=C+I2、图形表达:ACY3、均衡产出的条件:E=Y 也可用I=S表示。
(注意这里的I是计划投资而不是实际投资)第二节消费函数一、家庭消费函数1、分析均衡产出的决定就要分析总支出。
2、消费是总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影响消费的因素①居民可支配收入:Y d =Y-T②物价水平。
③利率。
④收入分配。
⑤消费者的财产。
⑥其他因素。
4、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家庭收入。
5、消费函数①概念:所谓消费函数,是指居民户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一般情况下,消费函数只表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②数学表达:C=C(Y)6、消费曲线:7、边际消费倾向MPC和平均消费倾向APC①概念:MPC表示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APC表示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
②递减规律8、线性消费函数:C=a+bY二、储蓄函数1、储蓄及其影响因素2、储蓄函数3、①概念: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4、②数学表达:S=S(Y)5、③图形表示——储蓄曲线:6、边际储蓄倾向MPS和平均储蓄倾向APS7、①概念:MPS表示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APS表示一定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8、②递增规律9、线性储蓄函数:S=S0+sY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1、二者之和总等于总收入2、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且APC>MPC。
则APS和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且APS<MPS。
3、APC和MPC之和恒等于1,APS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
29 消费、储蓄与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二章 第四节乘数原理与投资乘数既然均衡国民收入的大小受投资影响,那么是不是投资增加多少,国民收入也增加多少? 一、乘数概念通过上一节对两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总需求的变动对均衡收入水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要深入理解这种影响,就要掌握乘数理论的相关内容。
一般认为,乘数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在1931年所发表的《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中提出来的,而后为凯恩斯所借鉴。
凯恩斯把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联系起来,并将乘数原理发展成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乘数(Multiplier )是指均衡产出的变化量与导致均衡产出发生变化的自主支出变化量之比。
简单地说,就是每增加一笔需求支出(如增加投资ΔI ),由此引发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支出,而是原来支出的若干倍。
例如,政府购买支出增加1元,会导致GDP 产生1元以上或多倍于1元的变动。
因此,乘数就是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外生支出量变化之间的比率,即:Y K EΔ=Δ 其中ΔY 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量,ΔE 表示支出的变化量,k 就表示乘数。
二、乘数原理我们首先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乘数的产生原理。
假如由于利率的降低导致投资增加10亿元,这10亿元的投资增量对国民收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最初,这10亿元的投资由于增加了需求,会促使国民收入增加10亿元。
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会直接增加国民可支配收入。
所以,当一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时,增加的10亿元收入中会有8亿元作为新增消费(这是经济中的第一轮反应)。
增加8亿元消费又会使GDP 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8亿元。
这是经济中的第二轮反应。
接着,第二轮增加的8亿元收入按0.8的边际消费倾向,会再增加6.4亿元的消费,从而进一步使GDP 和可支配收入增加6.4亿元。
这是经济中的第三轮反应。
这个反应过程会持续进行下去。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因此,随着这一反应过程的持续,GDP 的增量和消费的增量会一轮小于乘数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