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
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图一:日本经济增速的超级L型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简言之,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一是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二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三是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摘要20世纪80年代,日本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出口贸易的连年黑字,造成了与美国和西欧国家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企业出口更加困难。
日本政府抓住日元升值的有利时间,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首先通过绿地投资,后来发展成为跨国并购等对外直接投资形式,1984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首先突破100亿元,到达101.5亿美元,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对外投资国。
当今中国同样面临着与当时日本同样的问题,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贸易摩擦增多,出口商品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甚至反补贴调查。
在对外出口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的同时,我国企业也抓住时机,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22亿美元,并在此后的几年中逐步走上大规模对外投资的道路。
这一切都与当年日本所经历的非常相似,通过对20世纪日本对外大规模投资的系统研究对我国今后的对外投资道路有着指引和借鉴作用。
但是通过对日本20世纪8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可以看出中日在对外直接投资有着不少的不同点,例如,在行业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第二产业的棉纺织业,该行业处在产业链的末端。
在国别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地是亚洲和拉美,对于经济发达的北美和欧洲的投资规模非常小。
这样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只有加大对欧美等发达西方国家的投资,才能实现对外投资可持续发展,使本国企业获得欧美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前沿的管理理念,为本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在以上的两个方面,日本对外投资与中国有很大不同。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地是美国,其次是欧洲,对亚洲的地位已经被欧洲超过落在第三的位置上。
在行业方面,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投资的重点行业是第三产业。
由于经济的高度发达,和第二产业的日趋完善,需要相应的第三产业的辅助和协作。
这十年来,日本对金融业、服务业的投资高于其他行业,接受了欧美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跨国并购获得了大量产品的专利权,这些为日本本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带来了真的实惠。
日本八十年代经济泡沫对我国经济的启示3200字摘要: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正处在转变增长模式、改变发展战略、开放国内市场、融入国际社会的转型期,而我国当今的经济状况与此有着很多相似。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比日本八十年代经济状况与我国经济现状的相似之处, 论述日本在当时采取的宏观政策的几大问题, 最后提出日本经济泡沫生成与破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经济泡沫货币政策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引言20世纪80年代,日本与美国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引发日元急剧升值,日本国内资产价格迅速膨胀,经济结构较快调整。
90年代初,日本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相继被挑破,资产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增长戛然而止,并出现长达十年左右的停滞,日元升值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
当前中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面临改革,日元汇率剧烈调整的国内外背景、日元升值后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日元升值对泡沫经济生成的促进机制等,都值得中国在推进改革中思考和借鉴。
■一、四相似之处引以为鉴(一)国际经济状况相似。
198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双重危机,政府选择维持高利率以应对,并试图引入外资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然而,高利率使美国的制造业更加艰难。
因此,美国逼迫日币升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股价以每年30%、地价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经济越来越远离实体经济。
当前,美国“双赤字”依旧,人民币面临同样升值压力。
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美国提出再平衡战略,欧洲同样希望通过出口摆脱经济危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国际形势与当年日本的十分相似。
(二)经济发展战略相似。
1970 年初,日本国内产能过剩,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瓶颈,因此日本经济逐渐由“投资主导型”转变为“出口主导型”。
1981年开始,出口拉动日本GDP 大幅增长,对GDP贡献达到23%,日本贸易顺差扩大,出口依赖成为其八十年代的发展战略。
8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中小企业的新动向复旦大学经济学系 焦必方 日本在实现重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在确立大企业体制的同时,也形成了为数众多的与大企业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小企业群。
尽管最近的10年来,大企业在日本企业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但长期以来日本中小企业在整个企业中所占的比重,无论是企业数,还是从业人数,均占有绝对优势。
以1994年为例,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11%,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7810%。
大量存在的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制造业为例,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中的产值及在产品附加价值中所占的比例均达到了50%以上。
80年代后期,受泡沫经济崩溃、日元升值等的影响,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一、中小企业与大(发包)企业间转(分)包关系的变化中小企业与大(发包)企业间因转(分)包关系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分工分业结构,对日本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日元升值的影响,大(发包)企业在“坚决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质量、精度”、“保证质量”等方面,对接受转(分)包的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情况下,中小企业因应变力的差异而出现两极分化。
一部分企业间的转(分)包关系得到加强,另一部分企业间的转(分)包关系则被削弱。
然而,日本中小企业的转(分)包交易比率,从总体上看,经过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上升后,从80年代中期起开始下降。
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厅1996年的调查,中小企业的转(分)包交易比率已降至5116%(参见表1)。
表1 日本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转(分)包比率变化(%)1966年1971年1976年1981年1987年1996年中小企业转(分)包比率53.358.760.765.555.951.6 由于企业间的转(分)包交易比率降低,进而降低了中小企业对大(发包)企业的依存度。
如1987年全部依赖转(分)包交易方式的中小企业占整个中小制造业企业的8115%,然而到1996年这一比率已降至4814%。
日本的经济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就再也没有真正的东山再起过。
1991年到2000年这十年,被日本人自己称为“失去的十年”。
在这10年中,日本的经济状况总体上,虽有个别年份的增长,但都是昙花一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停滞呢?本文认为,当时国内特定的经济环境和国际的经济因素是引起经济萧条的背景原因,但是其政策的反复无偿和政治的脆弱性才是之后一直走不出经济陷阱的真正原因。
基于此,日本的经济改革首先应当从政治改革开始。
关键词:泡沫经济经济萧条财政政策财政重建政府干预日语中的平成景气,是用来描绘日本19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今天更多的叫法叫做“日本泡沫经济”。
之后出现的平成大萧条,显然即平成景气变成了“平成不景气”。
这段时间,是指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经济萧条阶段。
日本人自己称之为“失去的十年”,即1991年到2000年。
在这10年中,日本的经济状况总体上,虽有个别年份的增长,但都是昙花一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停滞呢?一、日元升值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
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
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泡沫经济从日元对美元升值开始。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
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
此后,日元迅速升值。
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
由於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也是一个具有极高竞争力和开放性的经济体。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医疗卫生、汽车制造等领域取得不小成就。
当时日本经济是蓬勃发展的。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经济出现了停滞状态,即“负增长”现象。
主要原因有金融危机、销售价格下降、资本积累减弱等。
另外,日本的财政赤字和国内债务水平也大大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
为了扭转局面,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转型政策,其中包括增加国际竞争力,提高货币供应量来抵消经济衰退,加强经济结构,改善企业盈余状况,实施投资和消费支出等等。
此外,日本还实行了多项财政改革政策,以缓解财政赤字压力,增加宏观经济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由于政府的努力,日本的经济正在慢慢复苏和转型,逐渐重回繁荣发展的轨道,2014年日本经济首次出现了增长。
从上面可以看到,日本经济发展及其转型历经了昙花一现和复苏之路,这坚定地说明了日本政府智慧的政策。
同时,日本还需要加大投资,创新经济,推进转型和发展,以实现更大的经济繁荣。
日本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经济发展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日本 20 世纪70 年代和 80年代经济发展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摘要以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个指标作为基本依据,日本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形势大体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1971-1972;1973-1975;1975-1978;1979-1980;1981-1988;1989-1990。
其中,第一、三、五阶段的特征是高增长低通胀,而第二、四、六阶段的特征是低增长高通胀,两种特征的经济形势依次轮换出现。
在 70-80 年代期间,日本出现三次显著贸易失衡:1969-1972;1976-1978;1985-1988,相应的,日元汇率出现三次比较明显的升值过程。
按照不同的指标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阶段大体上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 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对美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升值压力;石油危机导致发展成本大幅增加;投资过热的问题;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威胁;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严重环境公害问题;政策运用上,二者都面临“米德冲突”的困境。
日本 20 世纪 70 年代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 日本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服了石油危机,促进了经济发展。
由于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日本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的通货膨胀率大大低于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水平,而且大大低于同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开发节能技术、新能源和石油替代技术同时治理环境公害;顺应当时的发展环境,日本改变 20 世纪 70 年代前采取的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贸易立国战略,在经营战略上强调兼顾内需型贸易;制造业升级,日本式管理在危机下全面创新。
借鉴意义: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借鉴日本 20 世纪 70 年代的发展经验,我认为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的有效方法;汇率、货币、财政政策应在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制定, “米德冲突”要渐进解决;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强大,正是因为注重制造业的发展,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获得了巨大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
当前中国经济和80年代日本经济状况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001-02摘要在某些方面,中国经济的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惊人的相似,如轻监督重协调的企业治理模式,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本币升值的压力等。
鉴于日本经济在上世纪末经历了从繁荣到停滞的巨大转变,这便不免令人担忧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本文从分析日本经济繁荣与停滞的根源出发,与中国经济的现状进行对比,力图给中国经济以启发和警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中国经济企业治理社会保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经历了一次堪称现代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泡沫经济过程。
但是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一般认为,日本经济之所以经历了从繁荣到停滞的巨大转变,关键是日本经济的制度性缺陷本身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并不试图解释日本经济这一由盛而衰的过程,而是力图通过揭示日本经济逆转的因果机制,比较中日两国经济体制的相似点,这种比较涉及到微观的企业治理层面,也涉及到宏观的政府的财政政策及社会保障乃至国际经济环境。
一、企业治理结构青木昌彦、奥野正宽认为:“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股东、债权人、职工、关联企业、顾客等企业权益人之间有关经营与权利的配置机制”。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日本在微观的企业治理层面进行一些制度安排,在企业内部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在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持股建立密切的联系;在企业融资方面则主要建立主银行制度来协调贷款。
这些制度安排有着很强的增长取向,从而为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
但是,这种企业模式偏向于重协调而轻监督,从而弱化了企业所有者的功能,会导致企业监督机制作用流于形式,容易导致经营者权力膨胀。
中国的企业治理与日本的企业治理相似,也向来有重协调轻监督的传统,尽管两国在形成这一机制的制度性安排方面有很大差异。
首先,我们知道,计划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国家层面对生产进行统一协调,对监督机制的构建并不热心。
二战之后日本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 经济迅速崛起,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八十年代甚至传出了日本将超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坐上世界第一宝座的传言。
当时有美国报纸评论:世界上唯一侵略过两次美国本土的国家就是日本,第一次偷袭珍珠港,第二次就是八十年代日本经济。
当时大量日本商人控股美国银行,收购美国企业。
当时华尔街很多企业背后的老板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日本人。
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为自身战略角度出发,开始大力援助日本,帮助日本快速崛起,共同牵制苏联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中国。
为此美国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
2.日本二战结束后,将自身的发展中心进行了重新制定,改变国策重点发展经济,借鉴计划经济,为日本的崛起创作了根本的条件。
3.日本重视现代化教育,积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参与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背景当时国际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前苏联正在进行冷战,在每一方面都进行着竞赛。
美国考量全局,放松了对日本的经济及科技等方面的封锁,并且帮助日本快速发展,想利用日本扩张在东亚的势力以此达到牵制前苏联的目的。
同时在1955年到1975年,发生了越南战争,美国和社会主义国家各保一方。
在此期间日本获得了大量的军事基础物质订单,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会。
启示日本经济七八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开启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归功与一些外部力量的帮助,但主要是凭借对机遇的把握,适时的改变政策发展科技,才获得了成功。
但众所周知,在这之后,日本遭遇了泡沫经济的冲击,造成了日本经济的大倒退,九十年代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第一,汇率的调整并不能阻止经济的泡沫化;第二,尤其在CPI的稳定时期,我们更应该担心资产的泡沫化;最后,我们应处理好眼前的经济繁荣与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
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从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到19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再到2008~2009年出现的次贷危机,经济危机伴随着人类历史上经济的发展从未被消除,也无法彻底完全的解决,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完成经济的腾飞,就必须逐步探索,从前人跌倒的过程中避免自己的再次受伤!日本同样作为一个东亚国家,中国的经济和日本的经济又很多的相似之处,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日本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
尤其是日本八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学习!日本作为世界上的一个持续经济增长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也一直令全世界经济界,学术界所瞩目。
众所周知,日本是从战乱的废墟上所建立起来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却足让各个国家惊叹,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的池田内阁提出在十年内,使日本的国民收入翻一倍,这个目标,然而这个目标仅在七年内就已经达到了。
1970年的GNP是1960年的245%,而到了1973年则达到了301%,14年就实现了翻两番。
八十年代初期日本也就用了几年时间就连续超过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成为仅此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强国。
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9月,美国、日本、英国等5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这便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署以后,各国开始抛售美元,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阶段,为了应对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1986年9月,将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具体化。
为应对因日元升值导致出口受阻所带来的“高日元萧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则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可堪回首:上世纪80年代的日元升值作者:高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10年第11期1985年,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并成为此后日本长达10年经济衰退的商接导火索。
25年后,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为中国对美出口设置障碍。
引子进入9月以来,随着中期选举的日益临近,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声调不断提高。
9周16日,美国财长盖特纳在国会作证日十表示,他呼吁中国允许人民币大幅且持续升值,并称奥巴马政府已开始寻找有助于鼓励北京允许人民币更快速升值的工具组合。
9月24日,美国国会议院筹款委员会以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小为由,通过了一项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的法案。
9月29日,美国会众议院通过了《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声称将对相关国家输美商品征收反补贴税,进一步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
自6月19日中国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的三个多月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近2%。
其中,9月当月上涨1.74%,创2005年汇改以来最大单月涨幅。
25年前,由于不满日本出口带来的巨大贸易顺差,1985年9月美国联合其他三国强迫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
在此后十年里,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先后AZ240:1提高到79。
日元迅速大幅升值,直接助长7日本国内的经济泡沫,为日后经济泡沫破裂引发长达10年的经济衰退埋下了祸根。
历史回放“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1986年,在日本银行已经做了两年局长的矶部朝彦,辞去了银行的工作,来到日立制作所,成为该公司的一名董事。
虽然有专业金融知识,又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多年,但到日立后矶部却感到束手无策。
1973年日元开始实行浮动汇率。
在此后的12年内,日元兑美元汇率尽管总体呈现升值态势,但汇率基本在250:1上下波动。
但是到了1985年9月,日元兑美元汇率的这种相对平衡格局突然被打破。
9月21日,日元汇率较上一个交易日升值一下子超过了4%。
中国经济发展与日本80年代经济模式分析内容提要: 80年代,适应制造业发展成长起来的日本市场经济,表现出对制造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优势。
而从那以后日本经济出现长期不景气,从深层次看,实质原因是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经济时代的失灵问题。
从调整模式的角度进行制度和结构的改革来对应新经济的挑战,不仅是日本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中国经济发展中借鉴的问题。
关键字:市场经济模式制造业新经济中国人口城市化金融结构市场经济模式制造业新经济曾被誉为创造了亚洲奇迹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表现出强大的增长和竞争活力,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却显得对应迟钝,缺乏竞争活力。
在短时间内将成功与失败两面的先后展现,为我们全面熟悉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提供了正反两面资料。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经济模式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全面的熟悉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征:1、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看,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权利。
从所有制的角度看,日本的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市场经济。
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看,日本的市场经济属于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
从大范围来看,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西欧和北美的市场经济大都属于市场导向型市场经济,具有东亚文化背景的东亚地区的市场经济大都属于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而日本的市场经济则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
2、从国际与国内市场看,是对国际市场高度依靠的外向型经济由于两大原因,使日本的市场经济表现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靠性:一是国内资源的短缺。
二战后日本推进大规模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大量进口原料和能源。
为了解决在大量进口中形成对外汇的大量需求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在增加进口的同时,必须增加出口。
所以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靠性,就成为日本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日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腾飞下与美国的关系——追随下的抗争背景: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但是在美国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后改革,使经济的到了一定的复苏。
这也使日本实际上变成了美国的追随者,不论是经济或是外交方面都对美国人亦步亦趋。
从1951年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然后1952年美国结束了对日的公开占领,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受美国控制,演变为旧金山体制。
旧金山体制是对日本民族尊严的嘲弄和挑战,但是,它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保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
(日美安全条约,新日美安全条约)(朝鲜战争的军事订单,为与苏联对抗对日本大量援助)(中国以及其他受害国对日本的战争赔款竟然豁免,这让日本没有任何负担,虽然日本战败,但是本国的基础设施并没有遭到毁坏,工业的基础依然存在)因素造就了它奇迹般的经济发展历程: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1946 年采取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的“倾斜生产方式”。
由于当时的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
“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的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的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的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的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的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1956 年发表的《经济白皮书》宣称:“现在已不是战后了”。
这句话一时成为流行语,甚至被后人认为是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宣言”。
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
考点: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的危机、发展和影响1.危机: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大打击,发展速度一度减缓;2.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80年代后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超过苏联)。
3.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加强。
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易错微析日本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加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例题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采取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科技立国”政策B.利用美国的军事订货C.允许土地买卖D.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答案:解析:()例题220世纪80年代,下列国家中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是A.日本B.英国C.法国D.德国答案:解析:1.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
”这表明当时的日本A.俨然已经成为政治大国B.经济强国地位显著C.国际地位可与美欧匹敌D.在联合国中举足轻重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
这说明日本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A.实行新政,摆脱经济危机 B.对外战争获胜,综合国力增强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重视科技教育,成为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从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你认为导致日本飞速发展的原因有①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②重视教育③美国对日本的扶持④加强对外的经济掠夺和物质掠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战后,西方经济出现“黄金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是()DA.美国 B.苏联 C.联邦德国 D.日本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出现了军国主义复活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变化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进入了新一轮结构调整。
引起这一轮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有:日本对外贸易摩擦加大,美国和西欧国家对日本的出口加强限制,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制造业出口价格比较优势下降;日本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制造业劳动成本上升;国内主要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内需相对不足。
这些因素导致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向海外转移。
8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向欧美以及亚洲投资,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步伐加快,带动日本制造业生产的海外比率上升,国际化程度加深。
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
与制造业外逃不同,日本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信息产业出现较快增长,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扩大。
仅从就业来看,1980年日本服务业就业人口1001万,占总就业人口的18.08%,到1990年,服务业就业人口增加了393万人,达1394万,占总就业人口的22.31%。
1980年金融业就业人口只有191万人,在总就业中占3.45%,1990年金融业就业人口增加到259万,占4.14%。
(参看表1-2-4)针对80年代日本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日本提出发展新的比较优势产业,适应扩大内需和提高国民实质生活福利的要求,发展需求潜力大的产业,生活服务业、娱乐业的发展受到重视。
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求也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转变。
提出要借信息技术发展之势,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产业、节能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日本虽然提出好的产业发展战略,但由于日元升值的冲击和扩大内需政策不利,80年代后期,大量过剩资本没有进入创新产业领域,而是涌入股票、房地产等金融资产领域,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泡沫崩溃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低迷。
自1968年日本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连续几十年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这一现象由一个协议而彻底中止,80年代的“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可见一斑。
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投资主导型”转向了“出口主导型”,具体表现在:出口快速增长。
石油危机后的1974~1980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
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提高。
1974~1985年,出口对整个GNP增长的拉动上升至34.5%。
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1985年上升至14.6%,贸易盈余不断扩大。
同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比价也逐渐低估,日元汇率处于“抵抗升值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9月,美国、日本、英国等5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这便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署以后,各国开始抛售美元,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阶段,为了应对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1986年9月,将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具体化。
为应对因日元升值导致出口受阻所带来的“高日元萧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则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连续调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1987年2月进一步调低至2.5%的历史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1987~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从而造成国内过剩资金急剧增加。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下,过剩的资金纷纷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间,低利率和充足的货币供给刺激了泡沫经济投机活动。
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价迅速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业银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为贷款抵押担保。
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的股价也在一路上涨。
另一方面,在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表面美丽”现象。
而此时,日本的物价水平(CPI)则始终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中央银行迟迟没有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的原因之一。
在危机发生的数年之后,日本前中央银行行长应中国金融学会邀请来华演讲时,曾经多次以日本的这一教训为例,提出“中央银行不仅要关注一般商品价格,同时也要关注资产价格”。
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而被称之为“失去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