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郭光灿
- 格式:pptx
- 大小:8.82 MB
- 文档页数:35
科学之友 362023-04寻找科研方向已经80岁高龄的郭光灿仍然孜孜不倦地耕耘在工作岗位上,为量子信息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他坚信,量子计算机一定能走出实验室,开始工程化建设,并最终走向产业化,为国人所用。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里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内,郭光灿的办公室每天都会有很多年轻人进进出出。
“年轻人来找我讨论课题、汇报进展、商量对策,或者是聊聊天。
”郭光灿说。
只要不离开合肥,他基本每天都会来办公室。
在这间不大的办公室里,除了满架满桌的书籍报刊、资料文件,还有两件私人物品占据了一席之地:一台咖啡机,一套功夫茶茶盘和茶杯。
每天早上到办公室后打开咖啡机,一杯咖啡开启新的一天。
“这是在国外郭光灿,1942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开拓者、先行者与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光学学会前理事长。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后留校任教。
20世纪80年代,郭光灿率先将量子光学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并身体力行地推进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
20世纪90年代,郭光灿又率先将目光投向量子信息领域,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谋篇布局,培养人才,最终使量子信息科学在中国获得了长足发展,开创了中国量子信息研究与国际同行并驾齐驱的新局面。
做访问学者时养成的习惯。
”郭光灿说。
改革开放之后,郭光灿获得了非常珍贵的出国学术交流机会。
正是这次交流打开了他的眼界,使他寻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
“原来国外对量子光学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国内已经落后整整20年!”郭光灿一头扎进了量子光学的绚丽世界,用只争朝夕的效率迎难追赶。
正是因为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回国之后,郭光灿开始计划并实施推广量子光学,中国的量子光学研究终于开始蹒跚起步,为后来我国在量子信息技术上取得多项世界领先成就打下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郭光灿敏锐地认识到量子信息已经成为当时国际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未来将对整个国家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661期第十二期2018年12月
河南科技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我国成功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基于对半导体及超导量子比特的长期研究,近期成功研制出一套精简、高效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量子芯片的操控并发挥其性能优势。
这套系统被命名为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于12月6日正式对外亮相。
中科院院士郭光灿是我国最早研究量子信息的学者之一,其科研团队成员、中科大教授郭国平是国家“超级
973”项目固态量子芯片的首席科学家,近年来成功研制出2比特的半导体量子芯片和6比特的超导量子芯片等。
郭光灿团队于去年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合肥本源量子公司,到目前为止在量子计算机软硬件方面已申请专利60多项。
近期,他们创新方法成功突破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这一技术难题,并将功能集成在一台能够完整实现对量子芯片控制的机器内,命名为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
“如果把量子芯片比喻成人的大脑,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就相当于人体的骨骼,量子软件则是血肉。
”郭光灿介绍,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的基本功能是提供量子芯片运行所需的关键信号,以及负责量子芯片传回信息的处理,并执行对量子计算机程序的编译。
它不仅能最大程度发挥量子芯片性能,还能应用于精密测量等更广泛的科研领域。
(来源:/html/chany/xxjs/
2018/1210/503335.html)
本刊视点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专访郭光灿院士:量子信息技术何时飞入寻常百姓家据媒体报道,不久前,由五角大楼前官员组建的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在一份新报告中警告说,中国对量子技术的重视可能有助于其超越美国军方。
该中心的报告作者之一埃尔萨·卡尼亚说,美国面临受到另一个国家拥有的技术的危险,这是近代史上第一次。
近日,借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问天量子-泰克科技三方成立“量子信息联合创新平台”之际,EEWORLD专访了中科院院士、量子信息学科带头人郭光灿,郭光灿院士就量子信息技术的基本现状,国内外量子信息技术的生态环境等方面问题进行了阐述。
郭光灿院士其人郭光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密码学会量子密码专业委员会主任。
自196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担任国际刊物《International J. of Quantum Information》的Managing Editor;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科技部中长期规划“量子调控”重大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项目《基于固态系统的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和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多功能固态量子存储器》的首席科学家。
曾荣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安徽省重大科技进步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在包括Nature子刊(22篇)、Phys. Rev. Lett(49篇)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0多篇,他引超过16000次。
培养博士80余人,其中5人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郭光灿带领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则是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长期从事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国际一流水平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是中国量子信息领域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承担多项重大项目。
*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1997-11-24收到初稿,1998-07-17修回讲座量子信息讲座第五讲 量子克隆与量子复制*郭光灿 段路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非线性科学中心,合肥 230026)摘 要 量子态不可克隆体现了量子力学的固有特性,它是量子信息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文章简要介绍了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物理内容以及量子复制机的基本原理,通过幺正坍缩过程我们构造了一种概率量子克隆机,并论证所有线性无关的量子态都可以被概率量子克隆机克隆.关键词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量子复制机,概率量子克隆机,幺正坍缩过程QUANTUM C LONING AND QUANTUM COPYINGGuo Guangcan Duan Luming(De p artment o f Physics an d Nonlinear Science Cente r ,University of S 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 f ei 230026)Abstract No-cloning of quantum st ates is an int rinsic property of quantum mechanics,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quantum informat ion t heory.We review the quantum no-cloning theo rem and t he principle of the quantum copying machine.We const ruct a probabilist ic quant um cloning machine by a unit ary-reduc t ion process and show t hat all the linearly independent quant um st ates can be cloned by this machine in a probabilistic fashion.Key words quant um no-cloning t heorem,quantum copying mac hine,probabilistic quan tum cloning machine,unitary-reduction process1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自从克隆羊 多莉 问世以来,克隆一词已家喻户晓.人人都在谈论克隆爱因斯坦和克隆希特勒是否可能,人们进一步关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克隆技术是否万能.量子力学中有一个基本定理告诉我们,一个未知的量子态不可以克隆,这就是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它限定了克隆技术的适用范围.早在1982年,Wootters 和Zurek 就在英国著名刊物 自然 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题目为 单个量子不可能被克隆 [1].这篇论文在发表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只是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才体会到该论文的重要性,并重新激发起研究量子克隆的热情.W-Z 的论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种物理过程,实现对一个未知量子态的精确复制,使得每个复制态与初始量子态完全相同?该文证明,量子力学的线性特性禁止这样的复制,这就是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最初表述.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证明很简单.以两态量子系统为例,其基矢选为|0 和|1 ,设|s 代表此二维空间任意量子态,量子克隆过程可以表示为s Q x s s Q s x,(1)式中右端s s 表示初始模和复制模均处于s 态,Q x和 Q s x分别为装置在复制前后的量子态,复制后装置的量子态 Q s x可能依赖于输入态s .假如存在(1)式的变换,那么对基矢0 和1 应该分别有0 Q x 0 0 Q0 x,(2-a)1 Q x 1 1 Q1 x.(2-b)现假定s 是一个任意的叠加态,即s = 0 + 1 , 2+ 2=1,(3)由(2)式及量子操作的线性特征,不难得到在操作后,s 将演变为s Q x=( 0 + 1 )Q x0 0 Q0 x+ |1 1 Q1 x.(4)如果复制机的态 Q0 x与 Q1 x不恒等,那么上式给出的初始模和复制模均处于0 与1 的混合态;如果态 Q0 x与 Q1 x恒等,则初始模和复制模将处于纠缠态 0 0 + 1 1 .无论哪种情况,初始模和复制模都不可能处于直积态s s .因此如果一个量子复制机能精确复制态0 和1 ,则它不可能复制两态的叠加态s ,此即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内容.量子态不可克隆是量子力学的固有特性,它设置了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是量子信息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量子信息是以量子态为信息载体(信息单元).量子态不可精确复制是量子密码术的重要前提,它确保了量子密码的安全性,使得窃听者不可能采取克隆技术来获得合法用户的信息.鉴于这个定理的重要性,近年来人们对它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更丰富的物理内涵[2 5].在W-Z的证明中,假设了输入态是完全未知的.但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往往知道输入态属于一个确定的态集合.例如在基于非正交态的量子密码术中,输入态是两个非正交态的其中之一[6,7].W-Z的证明基于量子叠加原理,该证明行之有效至少需要3种可能的输入态,如上面的0 ,1 及 0 + 1 ,因此它没有排除克隆两个量子态的可能性.文献[3,4]推广了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使之适用于两态情况,指出如果克隆过程可以表示为一幺正演化,则幺正性要求两个态可以被相同的物理过程克隆,当且仅当它们相互正交,亦即非正交态不可以克隆.该结果的证明很简单.设两个态 0 和 1 同时被一幺正过程U所克隆,即U( 0 Q x)= 0 0 Q0 x,(5-a) U( 1 Q x)= 1 1 Q1 x,(5-b)其中Q x, Q0 x, Q1 x均为归一化的量子态.(5-a)和(5-b)式的内积给出1= 0 1 2 x Q0 Q1 x0 1 2,(6)当且仅当 0 和 1 相互正交时,上式成立,此即推广的量子不可克隆定理.该结果在量子密码术中有重要应用,我们知道,一个简单的量子密码方案就是随机地传送两个非正交的量子态[6,7],正因为非正交态不可克隆,所以窃听者无法窃取信息[8].适用于两态的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经文献[5]进一步推广到混合态情况,并证明了一个更强的定理,文献中称为量子不可播送定理.设系统A处于两个可能的混合态{ 0, 1}中的一个, 0, 1为密度算符,如果要将系统A的态克隆到系统B上,则演化后系统AB的态应为 s s,其中s=0,1.但量子播送的要求更弱,记演化后系统A B的态为 s,量子播送只要求tr A( s)= s,tr B( s)= s,(7)其中tr A,tr B表示对系统A,B求迹.因此量子播送只要求系统AB的约化态与演化前系统A 的态一致.量子不可播送定理指出,两个混合态经过幺正演化可以被量子播送,当且仅当它们相互对易.该定理是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强化,当 0, 1表示纯态时,显然量子不可播送定理回到两态的量子不可克隆定理.2 量子复制机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断言,非正交态不可以克隆,但它并没有排除非精确克隆即复制量子态的可能性.现在文献大多同时用到术语量子克隆和量子复制,两者含义的差别为,一般前者指精确复制,而后者允许输出态与输入态有一定偏差.最近,量子复制引起人们很大兴趣[9 14],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寻找最佳的量子复制机,尽可能精确地复制所有输入态.为了表征量子复制机的性能,必须引入描述输入态和输出态接近程度的物理量.有许多物理量能满足这个要求,其中最简单的有两个:一个是施密特距离(Schmit distance),另一个是态的保真度(fidelity ).两个态之间的施密特距离D 定义为D =tr [( a - b )2],(8)其中 a , b 为两态对应的密度算符,该距离的性质在文献[15]中有详细描述.近期文献中更常用的是态的保真度[16],设输入态为| 0 ,输出态为 ,则保真度F 定义为F = 0 0 .(9)W-Z 证明中描述的物理过程显然也可以当作一种量子复制机,该复制机精确复制态0 和1 ,但对于它们的叠加态,复制效果则很差.现在的研究目标多为寻找一种通用量子复制机,其复制效果不依赖于输入态的形式.二维空间一般的量子变换可以写为0 Q x1k,l=0k l Q kl x ,(10-a )1 Q x1m,n=0m n Qmn x ,(10-b )式中左边的0 ,1 表示输入模的态,右边的k 1 和m n 表示输出模的态,复印机的态 Q mn x 不一定要求正交归一.一般地讲,这个复制变换是相当复杂的,它包含许多可供自由选择的参数x Q kl Q mn x ,这些参数决定了该复制机的性能.换句话讲,通过选取不同的参数,我们可以设计出性能不同的量子复制机.文献[9]选择了一组合适的参数,使得量子复制机的性能与输入模的态无关,且两个输出模的态完全相同,但不等于输入模的态.这表明输入态在复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该文选择的一组最佳参数使得这种破坏达到最小程度,并证明,输入、输出态之间的保真度最高可以达到5/6.以上考虑的是一个输入模、两个输出模的复制机,文献[14]考虑了更一般的量子复制机,它具有N 个处于相同态的输入模和M 个(M >N )处于相同态的输出模,输入、输出模之间的态的保真度定义了该复制机的性能.该文构造了N 输入M 输出的普适量子复制机,并证明其保真度最高可达到F N ,M =M (N +1)+NM (N +2).(11)显然,当N =1,M =2时,上式给出了单输入双输出的量子复制机的最佳保真度5/6.3 概率量子克隆机前面已指出,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W -Z 证明基于量子力学中的叠加原理,至少需要3个以上的量子态,该证明才能行之有效.两个非正交态不可克隆是由量子演化的幺正性决定的.但是在量子力学中,并非所有的过程都能用幺正算符来表示,测量就是一个典型的非幺正演化.于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是,把幺正演化和测量过程结合起来,是否可以提高量子机器的克隆能力?更具体一点,两个非正交态是否可以通过一个幺正坍缩过程来精确克隆呢?我们证明该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17].在我们的克隆方案中,体系包括原始模A 、复制模B 和一个附加模P.模B 和模P 被制备到一个确定的初始态0 ,模A 的输入态为 s ,其中s =0或1,且 0 和 1 为非正交.首先我们让一个幺正演化作用在整个体系ABP上,通过设计此幺正演化的形式,可以使得演化后的态由如下两部分叠加而成: s A s B|0 P+1- AB |1 P,(12)其中1 P为模P的一个与0 P正交的态.无论输入态为 0 或 1 ,演化末态都具有(12)式的形式,而且 不依赖于输入态.(12)式中的前一项表示体系AB处于输入态的一个精确复制态,而后一项表示体系AB的态与复制态存在偏差,为非复制态.复制态和非复制态通过模P纠缠在一起.设0 P和1 P为模P 的某个力学量A P的本征态,测量A P,以 的概率我们得到测量值0,并且系统A B坍缩到复制态 s A s B,此时克隆机输出输入态的精确复制态.反之,如果测量值为1,系统AB 坍缩到非复制态 AB ,此时克隆机无输出.以上我们把幺正演化和测量过程相结合,实际上构造了一种概率量子克隆机.此机器以确定的大于零的概率产生输出,而且输出态一定是输入态的精确复制态.为构造概率量子克隆机,测量和合适的幺正演化都是不可缺的.如果只有幺正演化,显然非正交态不可以精确克隆;另一方面,如果只有测量,当输入态为非正交态时,机器不可能对其中任意一个输入态都以大于零的概率产生输出,且输出态是输入态的精确复制态.因此构造概率量子克隆机的关键是要设计出合适的幺正演化并要联系测量过程.在(12)式中, 为概率克隆机成功产生输出的概率,定义为克隆效率,它决定了该机器的性能.显然,对于确定的输入态集合,我们希望设计一种机器,使得它具有最大的效率,且该效率不依赖于具体的输入态,此时该机器称为最佳概率量子克隆机.我们证明,如果输入态属于集合{ 0 , 1 },则概率量子克隆机的最高效率为max=11+ 0| 1.(13)显然只有对于正交输入态,该效率才能达到1,这一点保证了基于传送两个非正交态的量子密钥体系的安全性.我们可以进一步考虑具有N种可能输入态的情况.在量子力学中,无论是幺正演化,还是测量过程,都是线性的,因此,类似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W-Z证明,线性相关的量子态不可能被同一物理过程克隆,即使是采用最一般的幺正坍缩过程。
首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名企名校院士行——中山大学站题目:百年光子主讲人:郭光灿院士时间:3月30日(周一)上午10:00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怀士堂主题介绍1905 年爱因斯坦首次提出“光子”概念,不仅宣告了“量子光学”的诞生,而且对其后量子物理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一百多年来,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光子”究竟经历什么样的历程,在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人们对“光子”的量子本质理解到什么程度?本报告将科学回答这些学术界所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光子”如何诞生,光子有何特性,光子的魅力:在量子密码,量子网络,量子模拟,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应用,光子究竟是什么?报告人简介:郭光灿,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12月出生,福建泉州人。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首次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推导出最大克隆效率,在实验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
发现奇偶相干态的奇异特性和在环境作用下不会消相干的“相干保持态”,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研发出新型可望实用的量子处理器。
在实验上验证了K-S理论,有力地支持了量子力学理论。
在Nature子刊、Phys. Rev. Lett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0多篇。
曾荣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安徽省重大科技进步奖,2013年当选“CCTV 科技创新人物”。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郭光灿-简介】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
1942年生于福建惠安。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系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中科院-北京大学超快光科学和激光联合中心双聘院士。
华南师范大学双聘院士。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光灿-研究领域】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推导出最大克隆效率,在实验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
发现在环境作用下不会消相干的"相干保持态",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被实验证实。
提出一种新型可望实用的量子处理器,被实验证实。
在实验上实现远距离的量子密钥传输,建立基于量子密码的保密通信系统,并提出"信道加密"的新方案,有其独特的安全保密优点。
在实验上验证了K-S理论,有力地支持了量子力学理论。
发现奇偶相干态的奇异特性等。
【郭光灿-人生价值】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郭光灿说,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基本硬件都已具备了,目前需要关注的是研究人员的人生价值和科学理念。
在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他特别强调3个方面。
第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人便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然而,科研工作者若缺乏雄心壮志,在科学事业上便难以有所作为。
从事科学研究,必须要把一生的精力投入科学事业。
第二,关于量子信息的研究,中国若想更上一层楼,当前最需要的是团队精神。
郭光灿说:“科学发展到21世纪,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不仅要将量子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紧密结合、互相补充和推进,而且要依靠团队的整体优势,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把人类科学资源和积累发挥出最大效益。
”第三,量子信息实验室对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因才施教、独立指导。
导师要发扬学生的长处,但不袒护他们的缺点。
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要严格训练。
该实验室之所以多年来能不断地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就得益于“精心培养,严格要求”这种理念和做法。
中国量子光学先行者:一片反对声中令世界震惊郭光灿在中国科技大学修读无线电专业的时候,量子力学是基础课。
当时全校参加量子力学这门课考试的有200多人,一半人考不及格。
郭光灿考了满分5分。
但是他还是不懂。
“量子世界太神秘了,很陌生,但又很诱惑我。
”从那时起,郭光灿就盘算着要研究量子光学。
“我这个人就是有这样的兴趣,我不了解的,就想弄明白。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郭光灿30岁时,国内对激光的理论研究,大概分为全经典、半经典和全量子理论三种。
当时看来,经典理论已经成熟,半经典也趋于完善,足以解释几乎所有的激光现象,都认为没必要再去搞量子。
当郭光灿决定要去研究“量子光学”的时候,听到的几乎都是反对和质疑声。
“完全是一种好奇,我大概是国内第一个认为,这可能很有趣——我有对奥妙的追求。
”他想都没想前途的事。
他开始去旁听理论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却还是不太清楚玄妙的“量子”。
1981年,他被公派到加拿大访问学习。
在多伦多大学郭光灿才发现,国际学术界开展量子光学研究已20多年。
1983年,第五届国际量子光学会议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召开。
参加那次会议的中国人只有8名。
会后,几个中国年轻人,血气方刚,畅谈直至凌晨两点多。
聊中国科研落后,甚至没人懂量子光学!他们觉得应该把祖国在量子光学领域的科研搞起来。
他们相约:谁先回国,谁就来组织国内的队伍。
郭光灿先回国。
第二年,他在安徽琅琊山醉翁亭,召集了全国量子光学会议,当时仅有50多人参加——大家是来瞧新鲜的。
郭光灿不馁:总算有人知道量子光学了。
震惊量子光学界毕竟国外20年前就开始做了。
跟着做想赶超?太难。
上世纪90年代初,郭光灿接触到一个新词:量子信息。
他想,这可能是个突破口。
可他连“经典信息”都不清楚。
于是他请来中科大信息学院的教授,从“0101”开始学编码。
他们找了一个题:量子编码。
“量子性很容易受干扰而被破坏,有人提出用编码的办法,保护信息不受干扰。
但是很难为量子编码。
国际上,一开始是11个码编1个,后来9个编1个。
赵鱼广__评郭光灿量子力学二次革命----卡-丘空间精准量子力学二次革命(下)赵鱼广葛代序序次性就是负熵。
乱序也被称为熵。
例如自然数的1、2、3、4……是一种“编码”,但它同时也存在序“熵”,这和时间的起源一样。
肖钦羡拿“以太起伏”创生万事万物,但只用50%的正负以太起伏。
其实对应最基础物理、数学原理的数字“0”,推演的正负对相加等于0的“量子起伏”,所有的自然数数目、实数数目、虚数数目的50%正负配对,都是等于0的。
这就会出现乱序的“熵流”。
因为具体联系到生命元素碳核和氧核的卡西米尔效应平板间的量子起伏,出现何种数目的50%大小正负配对的“量子起伏”,也与碳核和氧核外层的原子电子轨道回旋的电子数目有关,这是上帝的方程式分配的熵程。
另外还有如何解决类似太阳光球的气体只有五六千度,而它的日冕顶层的温度远超过200万度问题?因为这不完全是绕磁场线回旋的入射离子流,就能传递给日冕太阳风顶层磁场的能量。
这也类似形成黑洞视界周围,有一圈高能粒子组成的火墙。
反之,如对星球间的里奇张量收缩效应,发出的引力介子是分成经典的光速传输和量子信息隐形虚数超光速传输两部分,这把回旋被绕的星球也分成了两半。
一半是对着回旋的卫星,类似属韦尔张量的牛顿引力是经典的光速传输;另一半是背着回旋的卫星,由于里奇张量整体收缩效应,逼迫这一半需要量子信息隐形传输的虚数超光速引力介子,两半收缩才能同步。
这里有个疑问:小小的回旋卫星,何来对大的星球发出如此R_uv里奇张量大的收缩作用力?如果把卫星回旋轨道圈层,类比黑洞高能粒子火墙视界、太阳光球太阳风日冕顶层高温视界,这里比下面星球的能量是如此的低,用什么原理才能统一解释这两种相反的现象?仍然是编码,而且是双曲线的宇宙量子编码。
因为类似太阳风中的某种带电粒子(氦离子)携带的编码“信息”,就在指令要组织这一圈火墙,即信息并不等于物质,信息守恒并不等于物质守恒。
信息守恒是在“质”上,而不是在“量”上。
郭光灿量子计算机工作原理
郭光灿量子计算机原理是基于形状识别的思想,又称为郭光灿反映性阈值(RTC)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数学模型简化为若干模糊逻辑量,再将这些量以确定的方式组合,以形成几个特定阈值。
采用该原理建立的量子计算机,可完成传统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复杂计算,为相关工程的实施和研究做准备。
简而言之,郭光灿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是:使用经过训练的反映性阈值模型,根据给定条件,检测出特定计算目标。
之后,采用预置的阈值限定算法,实现相应数学操作并获取最优值,以完成指定的计算任务。
这种计算机技术对解决复杂数学模型和进行大规模计算有着潜在的应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