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三大行书的认识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其字体特点是以笔锋的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法,线条较粗,笔画浓重,笔画之间有明显的连贯关系。
行书分为楷行、草行、隶行三大类,对于熟悉这门艺术的人来说,三大行书都有着不同的韵味和表现方式。
首先是楷行,这种字体慷慨、舒展而稳重,意蕴深厚。
楷书是一种正式的官方写法,也是最为常见的书法字体。
乍一看之下,它似乎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却要求非常高的功力与技巧。
楷书更注重结体与笔画的规范性,具有端庄大气、刚中有柔的特质,能带来高贵、沉稳的感觉。
其次是草行,草书飘逸豪放,速度快、字形变化大、筆劃簡略,其笔画的外形像草的轻藐和随性。
草书的书法技巧灵活、神韵激昂、刚柔相济,感性而不受束缚,富有生命力的境界。
它生动跳跃,明快有力,表现出极富活力与动感的艺术特色,是表达书法家独特个性和情感的途径之一。
最后是隶行,这种字体对于写字者的技巧和功力要求极高,隶书的笔画紧凑而有神韵,颇具规矩和秩序。
隶书结体面貌平稳而流畅,拙劣的墨笔却能构成深邃的文意,又使人感到庄重和严谨,体现出一种气韵高雅的感觉。
隶书在石刻、书碑上应用广泛,其正统性和古朴风格备受赞赏与推崇。
三大行书各有侧重,楷书则是最常用最正式的书法字体,草书追求情意和自由,而隶书则是最具古朴与庄重感的书法字体,选择不同行书,也往往是书法家根据作品的特点和情感背景做出的自我表达。
在学习和欣赏书法过程中,多了解这三大行书的不同特点,对于提升我们的美学和文化素养也有极大的益处。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胜军的空间2019-12-28 11:36:05被公认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三大行书都不是“正式的作品”,都是草稿。
可能正是因为“三大行书”都是草稿,所以书写时反而能够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就是你的笔能够随你的心意在流转在流动。
要把书法写最好,必须达到笔随意转的层次,才能“我手写我心”,才可以将心情流露在笔画之中,“心中有神,下笔有鬼”,往往有意为之的创作,反倒写不出精品!但有了技术,也不一定是艺术,就像现代人写书法的态度,就算技术够了,却不讲究文字内容,写字的时候和书写内容没有感应,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艺术而言。
颜真卿《郭家庙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爱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
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
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项穆的论述,他清楚指明了写字的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在写字的当下所表现出来,还是个人的特性!从这个观点,我们才有办法理解,为啥王羲之是潇洒的,颜真卿是正气凛然的,而苏东坡又是多么旷达豁然于人世一时的荣辱。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在文学家眼中,魏晋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政府、社会都动乱到极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灿烂无比。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都是依附政治和政权的歌功颂德上,到了魏晋,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功能”才开始被当作严肃的目标追求,客观的社会条件是,魏晋时期开始把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功能来追求和享受!冯承素的《快雪时晴贴》在文学中,刘义庆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600多人的言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著作行书和内容,因此在此之前的传记,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点滴,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揭示了风流倜傥的文化现象。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又称《兰亭宴序》、《兰亭序》、《临河序》、《修》、《序》、《诀》。
序述兰亭山水之美,相聚之乐,抒发作者无常之感,生死无常。
《兰亭序》表达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凰精神、胸怀情怀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古人说,王羲之行草如“风出袖,明月入怀”,比喻绝妙。
天下第二行:《祭侄手稿》(颜真卿),因为这份手稿是在极度悲愤的心情下写的,并不在意笔墨的笨拙,所以字随书法家的心情起伏,纯属自然的精神表达,心平气和。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是罕见的。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苏轼),以凄凉惆怅的风格书写,正是在这样的心情和情境下,书法才感慨万千。
全程跌宕起伏,快而稳,喜气洋洋,一气呵成。
苏轼把诗中心境和情感的变化体现在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或偏,变又变,易断,自然。
其结亦奇、大或小、疏或密、轻或重、宽或窄、交错、随意、千变万化。
因各世家的赏识和赞誉,世人称《汉史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颜真卿《祭侄稿》合称。
《天下三书》,或简称《汉书帖》为《汉书帖》。
天
下第三行书。
”有人对比“天下三大行书”说:“兰亭序”是超人
的体裁,“解解”是最圣贤的体裁,而“寒食”是士大夫的风范,
相得益彰,各显神通,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行书的特点及风格
中国书法的历史久远,它是一种展示文字的美的艺术形式。
行书是汉
字的书写方式,它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一、行书的特点
1. 水墨行书信朴真挚:汉字行书以水墨为写作媒介,写作时要注重按
照笔便原则,勿违其自然而追求艺术美感,使其显得自然而真挚。
2. 画线格局端秀:行书的每个字符都应遵循五行的规律,行书的每一
行都应有始有终,力图将字节排列成有艺术感觉的一篇文章,使空间
显得圆润优雅。
3. 层次分明:行书可以使字体形成层次清晰的排列,上下衔接流畅,
并通过空间来表现字符的大小感。
二、行书的风格
1. 楷书:楷书是以宋、元字体为基础,横、竖线稳定分明,有秩序感,笔画圆润温和,是行书中最为经典的一种书体。
2. 行书:行书更注重行文的美感,重视写字的气势流畅度,使汉字的
质感有突出的强烈感觉。
3. 歇后语:歇后语是古老的中国文字风格,它更着重文字图案的展现,根据文字风格做出一些超出常规字形,让文字在平面上形成一个特殊
的几何图形。
4. 草书:草书是行书中最代表无节制的书体,它在书写时会有自由的
流畅感,在字句之间有更大的张力,使其显得有一种洒脱的自由感。
5. 篆书:篆书是一种最古老而又原始的文字形式,它以文字的节奏感
为重点,采用大量的曲线符号,并有一定的变形规律,使其成形雕琢
感强烈。
总之,中国行书有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古
典文化深厚的艺术美感,在传承与发展中始终贯彻着一脉相承的理念。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中国书法史上,书家辈出,名作灿若星河。
在行书之中,最有影响的三幅作品分别是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三幅作品因其书法特色和情感寄托,深受历代书法爱好者和文人雅士的推崇。
下面依次来赏析一下这三幅作品。
一、《兰亭序》赏析书法之美,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使人“悦目”的外在形象,二是让人“赏心”的内在神韵。
王羲之应该是这个领域里集大成者,而《兰亭序》就像一个民族的记号。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精致的书法、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他的成就是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开晋后妍美流畅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
行书《兰亭序》是王曦之书法代表作,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整篇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有人说《兰亭序》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足以看出人们对他的喜爱。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
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
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
“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纵观中国书法艺术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先后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形式。
其中行书,尤以其结构严密而不拘谨,气韵空灵清疏,体态流畅活泼、圆活自然见称,是最受人喜爱的书体之一。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稿》、盛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文豪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它们正是将行书的这种稳健、率意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至。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稿》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首推《兰亭集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三月三日),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又一次与同道、好友及爱子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báì)之礼(所谓祓禊之礼,是古代一种民俗,古人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书圣”王羲之优游自适,心手双畅,即兴挥毫,用蚕茧纸、鼠须笔,写下了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
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
又如庖丁之中肯綮(qìnɡ。
肯綮指筋骨结合处,比喻关键或要害),神行于虚。
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兰亭集序》充分表现了晋人“优美的自由的心灵”,具有超妙的艺术魅力,不愧为美的典范。
(选自文师华《书法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选自田欣《“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大众文艺(理论)》2022年第8期)。
领略“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纵观中国书法艺术18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种书体在其约定俗成的基础上由繁化简,先后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形式。
其中行书,尤以其结构严密而不拘谨,气韵空灵清疏,体态流畅活泼、圆活自然见称,是最若人喜爱的书体之一。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稿》、盛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文豪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它们正是将行书的这种稳健、率意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1.“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稿》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稿》(又称《禊贴》) ,前人曾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被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品全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抒发的是作者对人间生死无常、好景不长的感慨之情。
作品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全篇书写的浑然一体,其书风不仅保持着王羲之一贯清雅闲逸,也充满了理性与大气,将不拘小节的魏晋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这幅作品是王羲之在微醉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者借助酒力恣情挥毫泼墨,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作品的内容上,而不是书法技巧上,因此在作品全篇的结构布局以及文字形式上并非有意安排,而是信手拈来,得其自然。
作品中的多处涂抹就体现出了这种随心所欲的书风,它们不但没有对作品整体美感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使作品更加富有神采。
第三,《兰亭序稿》中文字的形式刚柔相济、变幻无穷,却又不逾规矩。
例如全篇共有二十个“之”字和七个“不”字,在形态上各不相同,堪称经典。
2.“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的行书作品《祭侄文稿》 (又称《祭侄季明文稿》) ,是其为悼念抗击安史之乱中因俘被杀的堂侄季明而作的文章草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作品全篇共二十八行,二百六十八个字(涂去34字) ,行草相杂,是颜真卿在极其悲痛的心情下一气呵成的。
作者无意于书,而是想借这幅作品抒发悲伤的情感,因此作品全篇的风格伴随着作者心绪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开始时内心平静,文字也表现得相对工整规矩,随着文字的逐渐展开,作者的情绪也开始跌宕起伏。
天下三⼤⾏书——这才是国风中国的汉字是劳动⼈民创造的,它是⼈类的⼀项伟⼤发明。
⽽书法则是中国特有的⼀种传统艺术,带有⼗分浓厚的中国风。
说到书法,⼈们很容易想到历史上的“天下三⼤⾏书”。
天下第⼀⾏书:《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下以⽂会友,写出来的。
公元353年4⽉22⽇(即东晋永和九年三⽉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谢安、孙绰等数⼗⼈在会稽⼭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集,并作序⼀篇,记述流觞曲⽔⼀事,并抒写由此⽽引发的内⼼感慨。
这篇序⽂就是《兰亭集序》。
⾃古以来,⼈们都喜欢⽤曹植在《洛神赋》中的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据说,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推崇备⾄,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
他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和近⾂,⾃⼰以《兰亭集序》的真迹殉葬。
天下第⼆⾏书:《祭侄⽂稿》《祭侄⽂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夫季明⽂》)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书作品。
据说,现在收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追祭⾃⼰的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234字。
此稿追述了常⼭太守颜杲卿⽗⼦⼀门在安禄⼭叛乱时,挺⾝⽽出,坚决抵抗,以致“⽗陷⼦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的故事。
当代书法家苏⼠澍评论这⼀作品为——“此帖虽是草稿,但通篇书法⽓度⾮凡。
颜真卿以沉着健劲的笔⼒,丰腴开朗的⽓度,纵笔豪放,⼀泻千⾥,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
”天下第三⾏书:《寒⾷帖》《寒⾷帖》⼜名《黄州寒⾷诗帖》或《黄州寒⾷帖》。
是北宋时期的⼤⽂豪苏轼所作,共129字,据说,现在也收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回想当年,苏轼因⽂字狱,被贬带黄州(即今湖北黄冈)。
第三年的寒⾷节,苏轼作了两⾸五⾔诗,⼀⾸是:“⾃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一口气看懂天下三大行书意外到昨天,天下三大行书就在意外艺术的平台上全部说完了。
三季《艺术很难吗》,我们分别讲了这三幅行书作品,意公子建议各位真爱可以按顺序先重温一遍,感受下它们的区别与共性。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寒食帖》看完意公子在视频节目里讲的三大行书,很容易得出这样的感受:这三大行书看起来都是草稿呀,可为什么偏偏最伟大?因为在这三幅作品里都体现了书法艺术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理念和创作观:在超群技艺的基础上有作者审美情感的融入。
而在书法形成这种创作技能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求平正追险绝后会通最开始一招一式、横平竖直的练。
接下来技法成熟后开始炉火纯真、肆意炫技、追求创新。
最后已能达到技法运用开合自如,开始追求书法与心境的合二为一,做到返璞归真。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三大行书最伟大的地方:三人的书法技艺毋庸置疑,但三大行书的产生,都不是在一个刻意写书法作品的状态下成文的。
王羲之是在兰亭的趴体上喝到微醺、感受到了人生的洒脱境界时,挥笔写下。
《神龙本兰亭》冯承素颜真卿是在面对侄子的头颅的巨大悲愤里写下的。
颜真卿《祭侄文稿》而苏东坡的则是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活出了对生命本质的体悟后,写下的。
苏轼《寒食帖》在这三件作品里,都带入了作者的审美情感,那是书法里最动人的部分。
因为,艺术难得不是技巧,而是心境上的不再卖弄。
今天,天下第二第三行书的真迹就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里,第一行书的临摹本也在北京故宫和宁波天一阁可以看到。
《兰亭集序》神龙本摹本石刻板局部关于三大行书,我们已经获得了足够充分的知识,但都不如,你带着被启发后的审美眼光,来到它们面前,亲自看上一眼。
意公子建议真爱们收藏这篇内容,一口气将看懂三大行书的不二法宝收入囊中。
在不缺物质的时代里审美力将会成为最大的竞争力意外艺术为你开启审美力时代的大门。
行书书法流派
行书书法流派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常见的行书流派有以下几种:
1. 武陵流:武陵书法流派起源于湖南武陵山区,以其奔放大气、豪放洒脱的风格著称。
其书法作品横向发展,笔势较为疾速,构图简练,力度张弛有度。
2. 熙宁流:熙宁书法流派起源于江苏淮安熙宁,以其秀丽典雅、行笔遒劲的特点而闻名。
熙宁流注重笔画的变化和架构的准确,力求书写平稳流畅,笔画疏密有致。
3. 文夏流:文夏书法流派源于山东曲阜文夏,以其庄重肃穆、端庄典雅的风格而著称。
文夏流注重结体的规整和方正,用笔简练利落,作品笔画饱满,线条优美流畅。
4. 吴越流:吴越书法流派起源于浙江杭州吴越地区,以其洒脱自然、秀健俊逸的特点而闻名。
吴越流注重笔势的疏密变化,强调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和意境表达。
5. 临安流:临安书法流派起源于浙江临安,以其工整利落、工笔细腻的特点而闻名。
临安流注重书法的字形规整和笔画的清晰,追求墨色浓淡的层次感和细腻的纹理。
6. 钟山流:钟山书法流派起源于湖北钟山,以其端庄正直、筋骨强健的风格而著名。
钟山流注重构图的平衡和章法的规矩,笔画利落有力,行云流水。
天下三大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以其狂草而奔放的风格广受喜爱。
而在行书中,天下三大行书更是被誉为行书界的顶峰之作,它们分别是“颜真卿行书”,“柳公权行书”和“欧阳询行书”。
这三位书法家各自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传世之作,成为行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影响了几百年来的后人。
颜真卿行书颜真卿(709年-785年),唐代与欧阳询、柳公权被并称为“唐三家”,被尊为行书的鼻祖。
他的行书以拓草为基础,结构严谨而有力,筆劃蓋大都是高低错落,曲线流动,极富变化。
他的行书作品中最有名的是《颜勤礼碑》、《颜勤礼碑后碑》和《颜勤礼碑侧碑》。
这些碑石雕刻的作品有独特的气势和艺术价值。
颜真卿行书以其雄浑厚重的特点而著称,堪称行书中的巅峰之作。
他的字体偏于狂草,线条流畅有力,笔画饱满,有着异常沉稳的气势。
颜真卿行书开创了行书古朴豪放的风格。
他的行书作品在书法界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欧、柳、颜,一代天骄”。
柳公权行书柳公权(778年-865年),唐代书法家,与欧阳询和颜真卿并称为盛唐时期的三大书法家。
柳公权的行书作品形态简洁,线条流畅,草势奔放,笔划丰满。
他的行书作品中较有名的有《庄子明堂碑》、《唐武宗碑》和《唐明堂坛碑》等。
柳公权行书在字径的取向上较为细长,横画短而偏倾斜,线条流畅而有血肉之感,给人一种飘逸和疏朗的感觉。
柳公权行书独特的骨法结构和舒展流畅的笔画,呈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柳公权行书的特点是狂草用笔颇多,书体较广,书势独特,展现了他在行书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他的行书作品曾被誉为《欧、颜、柳三家联珠一代之巅峰》。
欧阳询行书欧阳询(557年-641年),隋唐时期的书法家,与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唐三家”,而欧阳询行书更被誉为“行书之祖”。
欧阳询行书以狂草书法闻名,他的行书作品中最有名的是《陈情表》和《九成宫醴泉铭》。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流动的线条展现了欧阳询行书的特点,他的行书作品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欧阳询行书具有独特的气息,它的特征是草法华丽、结构宽大、构图和谐。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天下三大行书、怎样欣赏书法《兰亭序》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天下三大行书——第二行书《祭侄稿》颜真卿不仅是维护大唐帝国的忠臣,以其崇高的人格力量为后世敬仰,还以开创雄伟苍劲的新书风,与王羲之绮靡秀丽的书风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光耀,从而完成了自东汉以来最大的书法变革,成为一代宗师。
颜书为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奉为典范,也成了日后宋体印刷的张本,影响有增无减。
其人其书突出体现了儒家至大至刚的人格力量。
第二行书《祭侄稿》《祭侄稿》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戍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衬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天下三大行书——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黄州寒食诗帖》是一种心情的自然流露,一段生活的诉说,一种境遇的超脱方法,还是寄托在诗歌里的情绪,使他能够在极其艰难的困苦中有了定力,是没法说清楚的。
最好的五种书法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
以下是五种被认为是最好的书法风格:
1. 行书:行书是书法中的一种流行风格,其特点是笔画流畅,形象自然。
行书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他被誉为“书圣”。
2. 楷书:楷书是书法中的一种正式风格,其特点是笔画清晰,端庄大方。
楷书的代表人物是颜真卿,他的《颜勤礼碑》是楷书的代表作之一。
3. 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件上常用的一种书法风格,其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
隶书的代表人物是刘徽,他的《碑经》是隶书的经典之作。
4. 草书: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自由流畅的风格,其特点是笔画奔放,线条流畅。
草书的代表人物是张旭,他被誉为“草圣”。
5. 篆书: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古老的书写体系,其特点是线条粗犷、简洁明快。
篆书的代表人物是李斯,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春秋》等作品被誉为篆书的经典之作。
以上五种书法风格各有特色,代表了中国书法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书写风格。
它们都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欣赏。
书法论文院系: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班级:2010级二班姓名:王文娟学号:10101100131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晋对于行书,古有多种论述,唐代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
”又说:“案行书者,反汉款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
”清宋曹曰:“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流行,如云行水流,浓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这正如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的比喻。
从已经出土的《居延汉简》、《武威医简》和《流沙附简》等汉人所留下的墨迹看,类似今日行书的用笔和结体比比皆是,西安出土的“桓帝永寿二年瓮”(即东汉末年,公元156年)上所写的行草,可能出自当时工匠之手,浑厚质朴,颇有流动感,从中可窥视楷隶向行书的转变,因此,行书的出现可推至两汉时期,并非汉末刘德升所造。
我们说,一种书体之形成,从草创到臻于成熟,城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演化过程,有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才智,决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
说刘氏“以行书闻名于当时”,则更更为合适。
行书的演变发展达到高潮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宗霍《书林藻鉴》曰:“晋人书以韵胜,以度相高,夫韵与度,皆须求工于笔墨之外也,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斡,然后韵敛而度凝。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中国书法史上,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
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
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它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麻纸本,行书纵 28.2 厘米横 75.5 厘米,23 行,每行 11—12 字不等,共 234 字;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
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
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祭侄稿》卷面并不清爽,字迹匆促,涂抹删补之处时时可见。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
书法论文院系: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班级:2010级二班姓名:王文娟学号:10101100131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晋对于行书,古有多种论述,唐代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
”又说:“案行书者,反汉款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
”清宋曹曰:“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流行,如云行水流,浓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这正如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的比喻。
从已经出土的《居延汉简》、《武威医简》和《流沙附简》等汉人所留下的墨迹看,类似今日行书的用笔和结体比比皆是,西安出土的“桓帝永寿二年瓮”(即东汉末年,公元156年)上所写的行草,可能出自当时工匠之手,浑厚质朴,颇有流动感,从中可窥视楷隶向行书的转变,因此,行书的出现可推至两汉时期,并非汉末刘德升所造。
我们说,一种书体之形成,从草创到臻于成熟,城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演化过程,有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才智,决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
说刘氏“以行书闻名于当时”,则更更为合适。
行书的演变发展达到高潮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宗霍《书林藻鉴》曰:“晋人书以韵胜,以度相高,夫韵与度,皆须求工于笔墨之外也,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斡,然后韵敛而度凝。
”又曰:“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这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对晋代的书风可谓推崇备至。
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古代法书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初后世誉为“书圣”的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
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临水“修禊”,古时风俗,每年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游,以表示用水来消除不详,叫做修禊。
那天,大家坐在水边随意取饮,作诗唱和。
这些诗集江在一起称为“兰亭诗”,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兰亭序》,又称《禊贴》。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得极其自然潇洒。
《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如第14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势倾斜,忽左忽右,气韵生动,这种特点正如清代包世臣所说:“《兰亭序》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
在结构上,极尽变化,唐何延之指出:《兰亭序》里“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
”如“暮春之初”的“之”,因“暮春”二字都是长形,故“之”写成扁状,长中带扁,相得益彰;又如贴中第十行“不”字,提按分明,收起得当,一笔不苟,十分精到,总之,《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之造诣。
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作者:颜真卿唐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今天已经看不到,在唐代,以双钩摹拓的办法才得以复制下来,王羲之偶然创作的背后,究其原因,应当隐藏着一件绝妙艺术杰作所产生的必然性规律,那就是“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再加上“五合”的“汇萃”,《兰亭序》的美,最主要就是这种和畅之美。
正如后汉蔡邕所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这种因天时、地利、人和而构成的创作时空,是永恒的,唯一的。
梁武帝对王羲之的书法才气倍加赞赏,评云:“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故历代把《兰亭序》奉为“天下第一行书”,那就不足为奇了。
唐代,是书法艺术大发展的时代,不仅产生了许多知名的书家,还有数目更多的民间书法家,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手写经卷,很有法度和特点。
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入唐,书法艺术经历了由隶到楷的发展,经历了南北书法的融合,又经过书法家们的共同努力,逐步产生了继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书法大家颜真。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故又称“颜平原”,官至“鲁郡公”,故亦称“鲁公”。
颜真卿中唐代是一个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相传他少时家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后褚遂良楷法,并从师张旭,得“锥画沙”笔法,书乃大进,其楷书点如坠石,丰腴雄伟,质朴自然,与王羲之追求的妍雅之美截然不同,他的行书,多为手稿,竟从不经意处发挥,故显得很自然洒脱。
当时北方安禄山发动叛乱,很快就南下攻占了东都洛阳。
当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他的从兄太守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境内起兵讨伐叛军,颜杲卿的幼子季明往来平原、常山之间做过联络工作。
不久常山被叛军攻陷,杲卿父子被俘,先后被害。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杲卿一家的流落人员,结果由常山携归季明的首骨,所以颜真卿为文致祭,在这篇手稿中,他把抑制不住的感情,倾泄在磅礴迅疾的笔墨中,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将长期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分挥出来,笔墨一气呵成,因而枯笔极多,愈至后来,愈加纵逸,不仅记录了这场悲壮的历史悲剧,也传达出书者的激烈情感,令人难以忘怀。
如果拿《兰亭序》与《祭侄季明文稿》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行书的不同风格,一书用笔多露锋,侧笔取势,妍媚俏丽,神气纵逸,提按内恹,而颜书用笔多藏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顿笔外拓。
宋苏东坡评云:“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句)。
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作者:苏轼宋这一篇234字加上涂去的34字,合计268字的文章草稿,被元代鲜于枢品评为“天下第二行书”,为世人所珍重,这是必然的,不过这样的行书佳作在唐代为量不多,不能与唐楷比肩,如果说唐代用隶书与建立丰碑的唐楷奠定了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到了宋代,上到皇帝与大小臣、僚,下到文人雅士,平民百姓,都把书法作为一项普通的爱好艺术,染墨挥笔成了是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于是更适应怡情养情、随意挥洒的行书便有了相应的地位,宋代行书十分昌盛,代表人物是蔡邕、苏轼、黄庭坚、米芾,世称“宋四家,”而苏轼则当排在首位。
他是继颜真卿之后,行书变法的第二代成功者。
他的《黄州寒食诗》为举世公认的“天下第三大行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又是书画家。
苏轼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作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主张不必泥古,提倡适意,为所谓“宋人,尚意”起了开端,如果把唐宋两代书法整体相比较,唐人尚法,楷法精严;宋人崇意,书表心声,故由楷至行,宋人为先。
苏轼很佩服颜真卿、杨凝式的书法,他作书进多出侧笔,有妍媚之姿,但风蕴还是非常深厚的,字的笔划肥厚,字形扁丰,用笔较多侧锋,结字紧密,与晋人的行书相比“尤不合古法,”这在当时,曾引起一些人的评论,认为不太合古意,但知苏轼者,当推其好友、著名书示家黄庭坚。
黄在评价当时书法家时指出:“本朝善书,当推(苏轼)为第一,”又说:“东坡先生常自比颜鲁公(真卿),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
”《黄州寒食诗》贴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
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沧,字字含泪,令人感受深刻,此贴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同,从一字到一行,从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
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比如“年、中、苇、纸”等字,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的气息。
通观全贴,有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小及大的字体,有由细变精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愈愈洒脱,笔墨与心境相随起伏,如滔滔江河之泻,渲泄于纸卷之上,确是东坡兴到之笔致,当为“苏书第一”,明张亚在《清河书画舫》称此贴为“当属最胜”,想必是捕捉到了此贴所包孕的感情色彩,更有的是以此为坡公之《兰亭》,予以极高的评价。
苏轼作书十分强调书家修养,自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重“神韵”,轻“形似”。
正所谓“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朱熹也评论:“东坡笔力雄健,不能居于人后,故其临贴,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较鉴,而其英气逸韵,高视古人,未知其熟为先后也。
”苏轼自云:“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
观其《黄州寒食诗》贴,应当说,苏轼的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兰亭序》到《祭侄季明文稿》,从《祭侄季明文稿》到《黄州寒食诗》,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三位建立丰碑的书示巨匠的成就和书者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上,这些作品抒情的一脉相承,是书法史上最为珍贵的美学财富,这些名作被历代书者奉为圭臬,成为学习法书的典范,临池者都在学其书、品其行、修其德、养其性、悟其道。
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伟大书法家已行书杰作为中国书法的地位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民族的性格、气质与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述:“我们现在已达到了我们的终点,我们用哲学的方法把艺术的美和形象的每一个本质的特征编成了一种花环。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编织的‘花环’为中国书法的发展迈上了很高的台阶,剩余下来的是后人的承接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