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3.1 第三章 第一节 北方城市的发展与美术的变化
- 格式:pptx
- 大小:44.06 MB
- 文档页数:47
魏晋南北朝美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战乱的时代(除了西晋的短暂安定,其它时间战争不断),但正是这样一个动乱年代,美术却异常繁盛,并在书法、绘画、建筑等诸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特质,对以后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指向性的作用。
对此阶段美术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北方士族和民众大量迁移至长江流域,对南方经济文化起着促进作用,南方相对的稳定使其经济势力繁盛起来。
北魏统一北方后,特别是孝文帝采取汉化的进步措施以来,经济,文化也有了发展。
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的经济、文化势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为强盛的唐朝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魏晋发展了汉末的察举制度而形成了曹魏的九品官人制度,进一步确立了高门士族的特权(高品无寒门)。
士族的思想、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反映在美术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书法,当时最出色的书法家都是士族出身,是显示门第高贵、互相竞比的产物,也利于把书写从纯粹的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
在思想意识上,此阶段冲破了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产生了玄学,是对儒家束缚的反动,崇尚黄、老之学,以老庄思想为主旨的一种哲学思想,被称为继先秦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玄学的发展促进了逻辑思辩与理论探索。
在美术理论方面产生了重要的著作如谢赫、宗炳、王微等人,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基础,而人物、山水画也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得以发展。
另在宗教方面,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南北朝时期被统治者利用(虽然有三武灭佛的挫折,但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被当作国教,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
佛教的传播、中西文化的交流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反映在美术上就是大量寺院的兴建和佛教美术的盛行,推动了建筑、绘画、雕塑的发展。
第一讲: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两汉大兴碑刻之风至汉末建安十年(206)被魏武帝曹操明令禁止,“以天下雕蔽,禁立碑。
”咸宁四年(278),西晋武帝司马炎又下诏:“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断之。
”所以从汉末到两晋到南朝,碑刻甚少,比较著名的如三国魏:《上尊号碑》(《百官劝进表》)、《受禅表》、《正始石经》(三体石经)、《范式碑》、《曹真碑》等;吴碑四种:《天发神谶》奇伟惊世、《禅国山碑》浑劲无伦、《谷朗碑》古厚、《葛府君》尤为正书鼻祖;西晋:《任城太守孙夫人碑》、《太公吕望表》、《左棻墓志》等;东晋《璺宝子》、《好大王》及谢鲲、王兴之夫妇墓志等;南朝:宋之《璺龙颜》(与《璺宝子》合称二璺,西南名碑)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梁之《瘗鹤铭》(或谓陶弘景,或谓顾况)、《萧憺碑》(贝义渊书)在江苏南京,端严遒劲,如长枪大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