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12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学生姓名:李**学生学号:2007*********学生专业:植物保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二○○八年十一月武汉农业气候概述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的东部,30°38’N,114°04’E,海拔23m,属亚热带,它是湖北省省会,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故武汉素有“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9个城区2个郊区和2个县,人口约800万人,其中郊县人口近220万。
武汉市土地总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5.80%,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物产及生物资源丰富。
素有渔米之乡美誉。
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正在满怀信心的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但是,我们看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农业工作者对于包括农业气候在内的科学技术缺乏了解,仍然在靠经验吃饭。
他们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气候难题知之甚少,更不知道对它们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对武汉近3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明确了武汉一年中辐射、气温、降水等的变化规律,看到一些最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得到了武汉的气候生产潜力。
本文旨在帮助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气象、气候条件加深了解,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本文也能为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图表 1 武汉太阳辐射年变化(×105J/m2·月)1月太阳直接辐射量为一年中最小值,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直接辐射量不断增加,在7月取得最大值;随后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直接辐射量也随之减小。
姓名:***学号:************* 班级:园艺0901武汉农业气候分析一.武汉农业气候概况1.1.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3°41’~ 115°05’,北纬29°58’~ 31°22’。
武汉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海拔高23米。
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称武汉三镇。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湖泊147个,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强。
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岗地。
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1.2.农业气候特征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
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2.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表一:太阳辐射月平均总量(1971—2000)(单位:万焦/平方米)图一: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根据武汉1971年至2000年的累计平均气候资料(表1),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图1)显示,武汉的总太阳辐射从1月到7月是逐月上升的,7月份达到最大值(5379.1M J/m2·月),7月8月基本持平;而从8月到12月,总太阳辐射是逐月递减的,到一月份太阳直接辐射最小为(1983.9MJ/m2·月)。
由于武汉夏季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小,所以在一年中,对武汉来说,直接辐射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总辐射的年变化与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基本上一致。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农业城市,其气候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武汉的农业气候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特点和对农业的影响。
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少雨。
下面分别对这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
夏季是武汉最炎热的季节,气温常常超过35摄氏度,最高可达40摄氏度以上。
同时,夏季也是武汉降雨最多的季节,多数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300-1500毫米。
这种炎热潮湿的气候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容易引发病虫害,特别是对于一些热带作物来说,更需要更好的排水系统和高效的防病虫害措施。
冬季是武汉最寒冷的季节,气温通常在5摄氏度以下,偶尔会有低于冰点的天气。
冬季的降雨相对较少,多数年平均降水量为20-40毫米。
这种干燥的气候使得冬季农作物种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对于一些喜湿耐寒的作物来说,需要更多的灌溉和保暖措施。
春季是武汉气候转暖的季节,气温逐渐回升,但仍不稳定,常常出现倒春寒。
春季降雨量较多,平均降水量约为200-300毫米。
这种温暖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生长条件,特别是对于大部分春季播种的作物来说,有利于其茁壮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增加。
秋季是武汉气候凉爽的季节,气温逐渐回落,但仍较宜人。
秋季降雨相对较少,多数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100毫米。
这种凉爽少雨的气候适宜于一些作物的生长,特别是那些要求冷、干环境的作物,如小麦和油菜。
总的来说,武汉农业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少雨。
这种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生产措施,如加强排水系统,提高防病虫害能力,加强灌溉和保暖措施等。
此外,还需要合理选择适应该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姓名xx班级园艺110x武汉农业气候一、概况1.1 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海拔高23米。
武汉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长江与其最大的之流汉江在此交汇,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众多。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40多个,水域面积达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四分之一。
武汉河流由北部丘陵向南部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区。
1.2 气候属性亚热带季风气候1.3 气候属区北亚热带1.4 主要农业气候特征武汉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一般年均温为15.8—17.5℃,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0.4℃;7、8月平均温度最高,为32.6℃。
武汉夏季极长,达135天,极端最高温度达39.3℃,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
武汉年均降雨量为1269mm,且多集中在6—8月。
武汉年无霜期一般为211—272天,年日照总时数一般为1810—2100小时,活动积温在6000℃*d左右。
武汉属于东南季风区,水分充沛,雨热同季,属于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也属于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2.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2.2光合有效辐射表一、(1971—2000累年平均)太阳辐射月平均总量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1112直接辐射平均月总量(×10^5J/m^2 .月) 738.7802.6994.41427.4186.9193928422673.4186.61519.91187.919.2散射辐射平均月总量(×10^5J/m^3 .月) 1245.21419.61834.42296.62592265825372599288165713161166. 9 .9.1.6.1.3.6光合有效辐射(×10^5J/m^2 .月)9921111.11414.418622199.92298.952689.552636.21974.61588.51252.1187.9图一、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分析由图可以看出1月到7月太阳辐射是增加的,7月份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都达到最大值;然后7月到12月太阳辐射降低。
湖北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湖北省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湖北省的降水气候变化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湖北省的农业、水资源管理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湖北省的降水分布、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湖北省的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异特征。
湖北省东部是长江流域的一部分,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较多,分布较均匀。
而湖北省西部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少,呈现出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特点。
此外,湖北省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特点,如武汉市周边降水量较高,黄冈市和孝感市降水量相对较少等。
其次,湖北省的降水季节变化明显,特别是夏季和秋季的降水量相对较高。
夏季是湖北省的主雨季,受到东亚夏季风和西南气流的共同影响,降水量较多。
而秋季是湖北省的次雨季,受到季风气候的转变和台风的影响,降水量也相对较多。
冬季和春季是湖北省的旱季,降水量较少。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湖北省的降水季节分布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夏季降水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可能会提前或延后。
最后,湖北省的降水年际变化呈现出一定的不规律性。
在长期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湖北省的降水量呈现出起伏波动的趋势,但并没有明显的线性趋势。
一些研究表明,湖北省的降水年际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和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密切,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发生会对湖北省的降水造成影响。
此外,湖北省的降水年际变化还受到许多内部气候波动的影响,如大气环流异常和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等。
综上所述,湖北省的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包括分布不均匀、季节变化明显和年际变化不规律等方面。
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湖北省的降水气候可能会发生更加显著的变化,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监测,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学生姓名:李智华学生学号:2007301203775学生专业:植物保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二○○八年十一月武汉农业气候概述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的东部,30°38’N,114°04’E,海拔23m,属亚热带,它是湖北省省会,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故武汉素有“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9个城区2个郊区和2个县,人口约800万人,其中郊县人口近220万。
武汉市土地总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5.80%,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物产及生物资源丰富。
素有渔米之乡美誉。
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正在满怀信心的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但是,我们看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农业工作者对于包括农业气候在内的科学技术缺乏了解,仍然在靠经验吃饭。
他们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气候难题知之甚少,更不知道对它们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对武汉近3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明确了武汉一年中辐射、气温、降水等的变化规律,看到一些最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得到了武汉的气候生产潜力。
本文旨在帮助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气象、气候条件加深了解,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本文也能为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图表 1 武汉太阳辐射年变化(×105J/m2·月)1月太阳直接辐射量为一年中最小值,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直接辐射量不断增加,在7月取得最大值;随后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直接辐射量也随之减小。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目录一、概述 (2)二、太阳辐射和日照 (4)三、温度 (8)四、降水 (13)五、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18)六、农业气候分析 (21)七、参考文献 (23)八、附录 (24)一、概述1.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位于中国腹地,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全市土地面积8467.11平方公里。
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2.大地构造武汉市平均海拔23米,中间低平,大部分在海拨50米以下;北部丘陵林立,为大别山绵延部分。
海拨2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5%左右,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低洼,长江汉水横亘其间,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
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
3.气候特点武汉市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以夏季最长约130多天;春秋二季各约60天。
年平均气温15.8 ℃~ 17.5 ℃,极端最高气温41.3 ℃(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8.1 ℃(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O小时~21OO小时,年总辐射1O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O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 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O%左右。
3.土壤和植被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其中水稻土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5.5%,其次为黄棕壤、潮土、红壤等。
武汉市是中国内陆城市,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本文将对武汉市积温与年降水量进行分析。
首先,积温是指年平均气温超过10摄氏度的日数总和。
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积温变化,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气候趋势和季节变化。
根据武汉市的气象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武汉市的积温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表明武汉市的气候变得更加温暖,年平均温度较以往有所增加。
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也可能与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的大量建筑物和道路导致的热岛效应有关。
2.武汉市的积温季节变化明显。
夏季的积温高于其他季节,冬季的积温最低。
这符合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炎热湿润,冬季相对较冷干燥。
3.在积温变化中,存在年际和季节性的波动。
年际波动可能与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或拉尼娜)有关,而季节性波动则可能与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关。
接下来,我们将对武汉市的年降水量进行分析。
降水量是一个有关水资源和农业的重要指标,对了解武汉市的水文环境和气候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武汉市的年降水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则相对较少。
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致,夏季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大。
2.武汉市的年降水量存在年际波动。
有些年份的降水量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有些年份则明显偏低,这可能与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的影响有关。
3.在降水量变化中,还存在着区域差异。
武汉市的降水量在城区和郊区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城市的建设和土地利用变化有关。
总之,武汉市的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地的气候变化和季节特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武汉市可能会继续面临气温上升和降水量变化的挑战。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观测和研究,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武汉市1951-1965年与1996-2011年年积温及年平均降水量的比较分析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地理科学普通类武汉市1951-1965年与1996-2011年年积温及年平均降水量的比较分析『摘要』通过收集武汉地区1951-1965年和1996-2011年的温度和降水来计算年积温和年平均降水从而确定武汉所属的积温带和适宜的农作物类型和所属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两个时间段的降水和年积温变化趋势『关键词』年积温,年平均降水量1数据与方法1.1数据收集武汉气象站1951-1965和1997-2011年积温和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包括当年第一天出现》=10℃和最后一天出现》=10的日子1.2方法1.2.1年积温统计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
10℃是大多数作物生长的下限温度,我们把从每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这天起,到稳定结束10℃这天止,其间逐日平均气温细加起来,其和就是大于10℃活动积温。
它可以代表当地的热量资源状况。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有效温度。
1.2.2年平均降水量统计年平均降雨量也叫年平均降水量,简称年均降雨量(年均降水量)。
是指某地多年降雨量总和除以年数得到的均值,或某地多个观测点测得的年降雨量均值。
年平均降雨量是一地气候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2分析与结论2.1.年积温数据分析2.1.1 1951-1965和1996-2011年积温数据分析表一:武汉地区1951-2011和1996-2011年积温表格表二:武汉地区1951-2011和1996-2011年积温折线图表二‘2.1.2结论1.由图知武汉年积温处于5000-8000℃故从温度带划分来看属于亚热带2.武汉地区年积温在4500-7000℃故适合种二季水稻3.1996-2011的年积温明显高于1951-1965年年积温,气候有变暖迹象4.由表格知近年来年积温天数明显增加也说明气温变暖5.连续几年年积温无明显变化规律,只在近年有年积温降低趋势2.2.年平均降水数据分析2.2.1 1951-1965和1996-2011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分析表三:武汉地区1951-2011和1996-2011年平均降水量表格表四:武汉地区1951-2011和1996-2011年平均降水量折线图表五:武汉地区2010年农业四季降水总量饼状图表三表四表五:2.2.2结论11951-2011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000之间;而1996-2011年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之间21951-1965年和1996-2011年的年平均降水无明显规律3 1951-1965年的年平均降水明显比1996-2011年年平均降水高4 1951-1965年有几个异常高的点,且极差很大;但1996-2011年相对比较平稳5可以推测1951至今年降水量是逐渐减少的6分析表五知年降水量集中在春天和夏天,故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年积温的单位是0.1℃,年平均降水量单位是0.1mm,农业四季划分是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和次年1.2.月为冬季X。
武汉农业气象学分析报告一、概况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因为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故而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地被俗称为武汉三镇。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中部散列东西向残丘,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
沿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小洪山、珞珈山、喻家山一带,连同辐射到两翼的马房山、桂子山、伏虎山、凤凰山等构成了武汉地形上的龙脉。
沿着这条龙脉,武汉的绝大部分重要机构分布两侧,构成了一条美丽的文化、经济长廊。
这条龙脉的头是喻家山,腰部是洪山,尾部则是躺在月湖中的梅子山。
平坦平原位于长江、汉江及其支流两岸以及湖泊周围。
是棉花和蔬菜产区。
垄岗平原位于湖泊周围和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盛产水稻和鱼。
丘陵分为三列,均被林木覆盖:北列分布在新洲区、黄陂区北部;中列横穿城区;南列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北部。
低山主要分布在黄陂区和新洲区东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
黄陂区和孝感市交界的双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汉最高点。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特点。
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3.7℃;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极长达133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
极端气温最高44.5℃,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
武汉≥5。
C活动积温在6000℃*d左右,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左右。
本文通过武汉地区1971-2000年,30年间的气象统计资料,从太阳辐射和日照、气温、降水的变化规律、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等多方面对武汉地区的农业气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武汉农业气候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一座大城市,拥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
它位于长江中游的北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温差较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转换期气温较为宜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农业在武汉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武汉的农业气候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温度武汉的气温较为适宜,年均气温为17-18℃,日平均气温在夏季可以达到30℃,而在冬季则可以降到0℃或以下。
夏季长,炎热潮湿,冬季短,寒冷干燥。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最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种植。
同时,在武汉,气象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每年4月份至10月份是武汉的植物生长发育期,夏季是文化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盛期,而在冬季,则是适合种植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的时候。
二、降雨武汉的降雨量在全年中相对较为平均,全年的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
同时,武汉也存在着明显的旱涝气候交替,每年的6月至7月期间是高温、雨量少、湿度低的夏季干旱季节;而每年的5月至6月和10月至11月则是武汉的降水高峰,此时,多数农作物都处于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水分滋润,因此这个时候也是武汉农业的重要季节。
三、环境污染武汉作为一个大城市,其环境污染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武汉的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和建筑也处于高速发展期,这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例如,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导致了土壤和水源的严重污染,这对于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城市里的交通也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土壤和水源是武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应对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武汉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减少排放污染物,采取科技手段防治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其次,改善城市交通,减少机动车使用量,推广绿色出行方式,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
同时,推广绿色农业,降低和防止化肥、农药、兽药的使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创造优质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地理位置:30 °38'N 114 ° 04'E气候属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属区:北亚热带武汉农业气象分析主要农业气候特征: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特点。
年均气温15.8 ℃ -17.5 ℃,一年中, 1 月平均气温最低, 3.7℃;7、8 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极长达133 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 3 0 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 °,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 ℃,十分闷热,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
极端气温最高44.5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 毫米左右。
武汉≥ 5 。
C活动积温在6000 ℃ *d 左右,年无霜期240 天左右,年日照总时数2000 小时左右。
此报告根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30 年的气象统计资料,从太阳辐射和日照、气温、降水的变化规律等多方面对武汉地区的农业气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望对武汉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能是地面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中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基本动力,因此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首要因素。
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根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30 年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统计资料,计算其光和有效辐射,作武汉地区逐月太阳辐射的直方图,如下图所示:1武汉农业气象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太阳直接辐射量在 1 月份最少,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辐射量逐渐增加,在7 月份是达到最大,7月份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减小,太阳辐射量逐渐降低。
通过比较发现,太阳散射辐射与太阳直接辐射有同步效益,在5月份—8月份散射辐射量较大,在 1 月份最小,但最大散射辐射量在 6 月份,这主要是因为太阳散射辐射除了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还受大气透明度、大气质量数等的影响,而武汉地区的降水量在 6 月最大(武汉地区的降水情况见图5)。
武汉的农业类型和分布,特点介绍回答武汉的农业内型主要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主要是因为武汉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并且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丰富,有充足的光照,也有着足够的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
一、武汉的农业类型和分布
1、武汉的农业内型主要是季风水田农业,也就是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2、分布原因
(1)地形:武汉的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小部分地区是丘陵,适宜种植农作物。
(2)土壤:土壤以中性的黄棕壤为主,并且位于长江旁边,水流冲击周边平原,增加了土壤的肥沃度。
(3)光照: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光照充足,特别是在水稻成熟期时,每月光照时数在170小时以上。
(4)水温:降水量丰富,处于长江周边,并且有很多小湖泊,有足够的水去灌溉农田;年平均温度在15.8-17.5℃之间,夏天时温度较高,并且雨热保持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
(5)人口:处于平原地区,人口居住密集,有足够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生产,并且当地人长期种植水稻,种植经验丰富。
(6)市场:我国南方地区主食就是水稻,消费市场较广,并且武汉交通便利,有利于运输。
二、武汉农业特点介绍
1、主要种植水稻,种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属于小农经营。
2、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并且种植的水稻主要以自给为
主,少量用于商品出售。
3、劳动方式主要以人力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
4、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是一年两季。
5、由于位于长江周边,每年汛期时对农作物的威胁较大,所以修建的水利工程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