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系统1.5信号的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983.50 KB
- 文档页数:20
2019年沈阳工业大学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信号与系统
考试大纲援引教材:
《信号与系统》郑君里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绪论
1.1 信号与系统
1.2 信号的描述、分类和典型示例
1.3 信号的运算
1.4 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
1.5 信号的分解
1.6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1.7 线性时不变系统、
1.8 系统分析方法
第二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微分方程式的建立与求解
2.2 起始点的跳变——从0-到0+状态的转换
2.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2.4 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2.5 卷积
2.6 卷积的性质
2.7 用算子符号表示微分方程
第三章傅里叶变换
3.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
3.2 典型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3.3 傅里叶变换
3.4 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5 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3.6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3.7 卷积特性(卷积定理)
3.8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9 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10 抽样定理
第四章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
4.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
4.2 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
4.3 拉普拉斯逆变换
4.4 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电路、s域元件模
4.5 系统函数(网络函数)H(s)
4.6 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时域特性
精都考研网(专业课精编资料、一对一辅导、视频网课)。
信号的分解原理
信号的分解原理是通过将复杂的信号拆分为若干个简单的成分来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种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号的性质和特征。
在信号处理中,常常使用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等方法来实现信号的分解。
傅里叶变换是一种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的方法。
它通过将一个连续时间域上的信号分解为一系列复指数函数的线性组合,来表示信号的频谱特性。
傅里叶变换可以将信号分解为一组不同频率分量的振幅和相位,从而揭示了信号在频率域上的能量分布。
小波变换是一种将信号分解为一系列小波基函数的线性组合的方法。
小波是一种局部化的基函数,能够更好地描述信号的瞬时特性。
小波变换将信号分解为不同尺度和位置上的小波基函数,从而能够同时提供时域和频域的信息。
通过信号的分解,我们可以获得信号在不同频率、不同时间、不同尺度上的特征信息。
这种分解原理可以应用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音频处理等领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号。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1.1引言系统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指由多个元件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
我们学习过“电路分析原理”的课程,电路是典型的系统,由电阻、电容、电感和电源等元件组成。
我们还熟悉汽车在路面运动的过程,汽车、路面、空气组成一个力学系统。
更为复杂一些的系统如电力系统,它包括若干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网和电力用户等,大的电网可以跨越数千公里。
我们在观察、分析和描述一个系统时,总要借助于对系统中一些元件状态的观测和分析。
例如,在分析一个电路时,会计算或测量电路中一些位置的电压和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在分析一个汽车的运动时,会计算或观测驱动力、阻力、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状态变量随时间的变化。
系统状态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称为信号,包含了系统变化的信息。
很多实际系统的状态变量是非电的,我们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把非电的状态变量转换为电的变量,得到便于测量的电信号。
隐去不同信号所代表的具体物理意义,信号就可以抽象为函数,即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信号用函数表示,可以是数学表达式,或是波形,或是数据列表。
在本课程中,信号和函数的表述经常不加区分。
信号和系统分析的最基本的任务是获得信号的特点和系统的特性。
系统的分析和描述借助于建立系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关系,因此信号分析和系统分析是密切相关的。
系统的特性千变万化,其中最重要的区别是线性和非线性、时不变和时变。
这些区别导致分析方法的重要差别。
本课程的容限于线性时不变系统。
我们最熟悉的信号和系统分析方法是时域分析,即分析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波形。
例如,对于一个电压测量系统,要判断测量的准确度,可以直接分析比较被测的电压波形)(in t v (测量系统输入信号)和测量得到的波形)(out t v (测量系统输出信号),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
为了充分地和规地描述测量系统的特性,经常给系统输入一个阶跃电压信号,得到系统的阶跃响应,图1-1是典型的波形,通过阶跃响应的电压上升时间(电压从10%上升至90%的时间)和过冲(百分比)等特征量,表述测量系统的特性,上升时间和过冲越小,系统特性越好。
《信号与系统》知识整理16040003 李田焰第一章绪论1.1信号与系统人类信号媒介的发展过程,信号的处理过程系统: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食物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1.2信号的描述,分类和典型示例信号的分类:确定信号与随机信号,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一维信号与多维信号常遇见的信号:(1)指数信号:(2)正弦信号:(3)复指数信号:(4)Sa(t)信号(抽样信号):(5)高斯信号:1.3信号的运算1.移位,反褶与尺度(1)移位:f(t)变成f(t+t0);(2)反褶:f(t)——f(-t)(3)尺度:f(t)——f(at)(a为一个常数)2.微分与积分(1)微分运算:(2)积分运算:3.两信号相加或相乘1.4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1. 单位斜变信号:2. 单位跃阶信号:3. 单位冲激信号:4. 冲激信号的性质;性质一:性质二:t1.5 信号的分解1. 直流分量与交流分量:2. 偶分量与奇分量:偶分量:奇分量:3. 实部分量与虚部分量:1.6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系统模型:系统物理特性的数学抽象,以数学表达式或具有理想特性的符号组合图形来表征系统特性。
对于复杂的系统,其数学模型可能是一个高阶数学微分方程。
如:R,L,C串联回路元件的理想特性与KVL可以建立如下的微分方程:当知道系统的数学模型,起始状态以及输入激励信号,就可以运用数学方法求解其响应。
还可以借用如下的方框图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三种基本单元方框图也可以采用这种表示方法:d系统的分类: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即时系统与动态系统;集总参数系统与分布参数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时变系统与时不变系统;可逆系统与非可逆系统1.7 线性时不变系统讨论的系统:集总参数线性时不变系统(LTI )包括时间系统与离散系统。
其基本特性如下:1. 叠加性与均匀性2. 时不变特性:对于响应和激励:e(t)——r(t); 则当激励变为e(t-t0)时,响应变为:r(t-t0),波形延迟t0,波形不变 3. 微分特性:在系统中有:相应的:4. 因果性:因果系统:(r 非因果系统:(1.8 系统分析方法数学描述方法:1. 输入-输出描述法:着眼于系统激励与响应之间的关系,不关心系统内部的情况。
信号与系统教案(10信工)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内容标题第1章绪论1。
1信号与系统1。
2 信号的描述、分类及典型信号示例1。
3 信号的运算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讲授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运算,并对本课程中经常遇到的典型信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学要求:⑴掌握信号、系统的概念;⑵熟悉常用信号并了解其基本特征;⑶熟练掌握信号运算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及其处理重点:典型信号的基本特征及函数表达式。
难点:信号的平移、反褶和尺度变换的运算。
处理:理论讲解配以实例和有课堂练习。
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练习. 参考文献1.郑君里,《信号与系统》(第二版),高等教育版社,2005年5月2.管致中,《信号与线性系统》(第四版),高等教育版社,2004年1月课外作业及要求课后习题:1-10后记教案专用页内容标题第1章绪论1.4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1.5 信号的分解课时2课时课外作业及要求课后习题:1-14,1-18(a),(b)后记教案专用页内容标题第1章绪论1.6系统模型及分类1.7 线性时不变系统*习题讲解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及教学目的:讲授系统模型及分类,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定义、条件,建立系统模型及数学分析方法。
教学要求:⑴掌握系统模型及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外作业及要求课后习题:1-19后记教案专用页内容标题第2章连续时间系统的分析2。
2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2.3 起始点的跳变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讲授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起始点跳变量的分析计算教学要求:⑴掌握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方法;⑵掌握起始点跳变量的分析计算方法;后记教案专用页内容标题第2章连续时间系统的分析2.4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2.5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讲授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的分析计算,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⑴掌握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的分析计算;⑵掌握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及重点: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的分析计算,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之间的关系。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课程代码:ZX36096
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
授课专业:网络工程
授课教师:徐沁
职称/学位:讲师/博士
开课时间:二○一六至二○一七学年第二学期
第1次课程教学方案
第10次教学活动设计
第11次课程教学方案
第11次教学活动设计
第12次课程教学方案
第12次教学活动设计
第13次课程教学方案
第13次教学活动设计
第14次课程教学方案
第14次教学活动设计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15次课程教学方案
第15次教学活动设计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16次课程教学方案
第16次教学活动设计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17次课程教学方案
第17次教学活动设计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程教案审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