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学说发现历程及主要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366.94 KB
- 文档页数:2
细胞学说三大主要内容一、细胞学说的起源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对于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学说最早出现在17世纪,由罗伯特·胡克等科学家提出。
在此之前,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没有深入研究细胞的微观结构和功能。
然而,通过显微镜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发现,生物世界中的每个个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细胞学说的核心内容细胞学说有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 1. 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这包括了人体中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它们都由细胞构成。
2.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功能单位: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通过细胞的各种活动,生物能够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呼吸、运动和繁殖等。
3.细胞来源于细胞:新的细胞只能通过已经存在的细胞产生,即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这个过程被称为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持续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三、细胞学说的意义和应用细胞学说对于现代生物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细胞学说的提出,推动了生物学从传统的形态学研究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转变。
它为生物学的其他学科提供了基础,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
2.解释了生物现象与机制:细胞学说提供了生物现象背后的解释和机制,比如通过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能够了解许多生物进化、发育和生理过程的本质。
3.应用于医学和药物研究:细胞学说的发展为医学和药物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细胞的病理变化以及药物对细胞的影响,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4.促进了生物技术的发展:细胞学说的发展推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
现在我们能够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等手段对细胞进行修改和利用,从而创造出各种新的生物产品和应用。
在细胞学说的基础上,人们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细胞器的概念,揭示了细胞内部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和信号传导网络。
细胞学说的发展历程细胞学说被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它对于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细胞学说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凝聚了众多科学家的智慧和努力。
在古代,人们对生物体的构成就有了一些初步的观察和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认为,生物体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但他并没有深入探讨细胞的概念。
直到 17 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为人们观察微观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 1665 年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切片时,发现了许多小室,他将其称为“细胞”(cell)。
然而,胡克所观察到的只是细胞壁,并非完整的活细胞。
真正对细胞进行深入研究的是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
他制造了性能更优越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到细菌、红细胞等多种活细胞。
但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和科学认知水平,他没有能够形成关于细胞的系统理论。
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通过对大量植物的观察研究,提出了细胞是植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植物的发育是从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开始的。
几乎同时,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在研究动物组织时,发现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许多相似之处,并提出了细胞学说的两条重要原则: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施莱登和施旺的工作为细胞学说奠定了基础,但细胞学说的发展并未就此停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对细胞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在 1858 年提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这一观点揭示了细胞的增殖和生物体生长发育的机制。
细胞学说的建立,使人们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不仅为生物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后续的遗传学、生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细胞学说让我们明白,生物体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个细胞都执行着特定的功能,共同维持着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活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在20世纪初由细胞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而得以发展的。
活细胞学说认为,生命系统本质上都是由活着的细胞组成的,并且有着细胞增殖,分化和运动的特性。
其建立过程如下:一、古典细胞学的创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建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细胞学逐渐被认可。
细胞学者们对生物体及其组织细胞进行研究,由此创立了放大显微术,这项技术使研究者能够观察到单个细胞及其机构特性。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发现细胞干细胞特性,如分裂,繁殖,分化等。
二、French主义美国生物学家Lous French将活细胞学认为是生物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多种动物细胞的研究发现,French认为“细胞复制是基础的和重要的部分”,并且他认为,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在分化特性上的不同,这种思想也被称为“French主义”。
三、细胞增殖和分化20世纪50年代,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家们发现了细胞和基因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本质,并发现DNA的循环复制及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基本机制。
此外,根据French主义,研究者们也发现了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机制。
20世纪60年代,基因组学的发展以及正式成立的细胞技术学习中心,把活细胞学从古代细胞学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这也标志着活细胞学说的诞生。
有了这种基础,细胞生物学家们进一步建立并发展了活细胞学说,把细胞生物学发展出一系列相关领域,如发育生物学,细胞衰老学,细胞免疫学,病毒学等。
活细胞学说的建立,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结构,而且有助于深入探讨和研究生物的运作机制,以及生物进化的规律。
细胞学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多位科学家的贡献。
主要的发展历程:
1.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切片,首次发现了蜂窝状的植物细胞,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胞。
2. 随后的一百多年间,许多学者对动植物细胞进行了广泛的观察,但对细胞的内在结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地位尚不明了。
3. 1801年,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但仍未明确指出这些结构组织就是细胞。
4.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的基本构造,细胞不仅本身是独立的生命,并且是植物体生命的一部分,并维系着整个植物体的生命。
这是细胞学说的初步建立。
5.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受到施莱登的启发,结合自身的动物细胞研究成果,把细胞说扩大到动物界,提出一切动物组织均由细胞组成,从而建立了生物学中统一的细胞学说。
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6. 1858年,德国病理学魏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的著名论断,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生命自然发生说的观点。
至此,细胞学说才全部完成。
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
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并誉为19世纪三大最重大的自然科学发现。
《细胞学说的创立》学说创立:科学里程碑在漫长的科学发展历程中,细胞学说的创立无疑是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还为现代生物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细胞学说的创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积累。
早在 17 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为人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罗伯特·胡克便是其中的先驱之一,他通过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软木塞的薄片,并将其中的小室命名为“细胞”。
然而,此时的“细胞”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细胞还有很大的差距,胡克所观察到的实际上只是细胞壁。
真正为细胞学说的创立奠定基础的是 19 世纪的两位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施莱登是一位植物学家,他通过对大量植物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植物细胞学说。
他指出,植物的组织和器官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施旺则在此基础上,将这一理论扩展到了动物界。
他认为,动物和植物一样,其机体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施莱登和施旺的工作使得细胞学说的核心观点逐渐清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这一学说的提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打破了传统生物学中对生命现象的模糊认识,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统一的视角。
细胞学说的创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无论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还是复杂的多细胞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这表明了生命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细胞学说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从而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例如,癌症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对癌细胞的深入了解之上的。
再者,细胞学说推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
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的出现,为生物制药、农业育种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然而,细胞学说的创立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细胞学说的创立》细胞学说:生命新章在探索生命奥秘的漫长历程中,细胞学说的创立无疑是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丰碑。
它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开启了现代生物学的大门。
细胞学说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逐步积累。
在 17 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为观察微观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其中的先驱之一,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时,发现了许多类似蜂巢的小室,并将其命名为“细胞”。
尽管当时胡克所观察到的只是细胞壁,但这一发现为后来的细胞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科学家投身到细胞的研究中。
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用更为先进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许多活细胞,包括原生动物和细菌等。
他的观察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细胞形态和种类的认识。
然而,真正为细胞学说的创立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施莱登在 1838 年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指出植物的所有组织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他认为细胞是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施旺在 1839 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明确提出了细胞学说的两条重要原则:一是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二是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施旺还指出,动物和植物在细胞结构和生长发育方面具有相似性,这一观点打破了动植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们对生命的统一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细胞学说的创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从微观层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无论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还是复杂的多细胞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人们对生物界的模糊认识,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其次,细胞学说的创立推动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在细胞学说的基础上,细胞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等新兴学科逐渐兴起。
细胞⽣物学发展简史细胞⽣物学发展简史⼈类第⼀次发现细胞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和实验⼿段的进步,⼈们对细胞的认识由浅⼊深、由表及⾥,导致了当今细胞⽣物学的兴起与发展.根据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细胞学说的创⽴、细胞学的经典时期、实验细胞学的发展和细胞⽣物学的兴起.(⼀) 细胞学说的创⽴1665 年,英国的物理学家胡克(R. Hooke) ⽤⾃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 栎树⽪) 和其他植物组织,发表了《显微图谱》(micrographia) ⼀书,描述了软⽊是由许多⼩室组成,状如蜂窝,称之为“细胞” (cell 原意为⼩室) .实际上,胡克在软⽊组织中所看到的仅是植物死细胞的细胞壁.这是⼈类第⼀次看到细胞轮廓,⼈们对⽣物体形态的认识⾸次进⼊了细胞这个微观世界. 1675 年(A.V.Leeuwenhoekia) ⽤⾃制的⾼倍放⼤镜先后观察了池塘⽔中的原⽣动物、动物的精⼦,在蛙鱼的⾎液中发现了红细胞;1683 年,他⼜在⽛垢中看到了细菌. 1831 年,布朗(R. Brown) 在兰科植物的叶⽚表⽪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1835 年,迪雅尔丹(E.Dujardin) 在低等动物根⾜⾍和多孔⾍的细胞内⾸次发现了透明的胶状物质的内含物,称之为“⾁样质” (sarcoide) . 1836 年,⽡朗丁(Valentin) 在结缔组织细胞核内发现了核仁.⾄此,细胞的基本结构都被发现了.在19 世纪以前,许多学者的⼯作,都着眼于细胞的显微结构⽅⾯,主要从事于形态上的描述,⽽对各种有机体中出现细胞的意义,均未作出理论上的阐述和概括. 1838-1839 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chleiden) 和动物学家施旺(T ·Schwann) 根据⾃⼰研究和总结前⼈的⼯作,⾸次提也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 .他们认为“⼀切⽣物从单细胞到⾼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此论证了⽣物界的统⼀性和共同起源.恩格斯曾对细胞学说的建⽴给予了⾼度的评价,认为它是19 世纪⾃然科学上的三⼤发现之⼀( 细胞学说、达尔⽂进化论、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他指出,⾸先是三⼤发现,使我们对⾃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踏步地前进了:第⼀次发现了细胞,发现细胞是这样⼀个单位,整个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是从它的繁殖和分化中发育起来的.由于这⼀发现,我们不仅知道⼀切⾼等有机体都是按照⼀个共同规律发育和⽣长的,⽽且通过细胞的变异能⼒指出有有机体能改变⾃⼰物种并从⽽能实现⼀个⽐个体发育更⾼的发育道路.由此可见,只有在细胞学说建⽴之后,才能明确提出细胞是⽣物有机体的结构和⽣命活动的单位,⼜是⽣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显然,细胞学说的创⽴是细胞学发展史上的⼀个重要⾥程碑,此后细胞学很快发展成为⼀门新的独⽴学科,并成为细胞⽣物学发展的起点.细胞学说⼀经创⽴,很快深⼊到各个领域中去.在1885 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R.Virchow) 把细胞理论应⽤于病理学,证明病理过程在细胞和组织中进⾏,提出了“疾病为外⼒引起细胞间内战”的著名论断,发展了细胞病理学,⽀持与丰富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的经典时期从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初叶,这⼀时期细胞学得到蓬勃发展,研究⽅法主要是显微镜⼀的形态描述,称为细胞学的经典时期.这⼀时期,⾸先是实验技术的⾰新.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应⽤固定和染⾊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的分裂活动. Corti(1851 年) 和Hartig(1854 年) 等使⽤洋红、B ō hm(1865 年) 使⽤苏⽊精,对细胞进⾏染⾊;Oschatz 设计出第⼀台切⽚机,⽽Ernest Abbe ' (1887 年) 设计出⼀台复式显微镜并具有消⾊差物镜、载物台下聚光器和照明,这些技术和仪器观察细胞形态和微观结构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1841 年,雷马克(Remak) 在观察鸡胚的⾎球细胞时,发现了细胞的直接分裂.其后,费勒明(Flemming) 在动物细胞中以及施特拉斯布格(Strasburger) 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间接分裂. 1882 年,费勒明⼜把直接分裂称为⽆丝分裂(amitosis) ,间接分裂称为有丝分裂(mitosis) . 1883 年范·贝内登(Van Beneden) 、1886 年,施特拉斯布格⼜分别在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减数分裂(meiosis) .此外,赫特维希(O ·Hertwig) 发现卵的受精和精卵两亲本核的融合. 1888 年,沃尔德耶(Waldeyer) 把分裂细胞核内的染⾊⼩体命名为染⾊体(chromosome) .19 世纪末叶,⼈们对细胞质的形态观察也较注意,相继观察到⼏种重要的细胞器. 1883 年范·贝内登和博费⾥(Boveri) 发现了中⼼体, 1897 年,斑达(Banda) 发现了线粒体, 1898 年,⾼尔基(Golgi) 发现了⾼尔基体.由于诸多发现,使⼤家对细胞结构的复杂性有了较为深⼊的理解.(三) 实验细胞学的发展从20 世纪初叶到中叶,为实验细胞学的发展时期.此期间,细胞学的研究从形态结构的观察深⼊到⽣理功能、⽣物化学、遗传发育机制的研究.利⽤20 世纪的新技术、新⽅法,在相邻学科的渗透下采⽤了实验⼿段,使细胞学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从⽽逐渐形成⼀些分⽀学科.特别是这⼀阶段后期,由于体外培养技术的应⽤,使实验细胞学得到迅速发展.1887 年,赫特维希克弟(O.Hertwig 和R.H) ⽤实验⽅法研究海胆卵的受精作⽤和蛔⾍卵发育中核质关系,将细胞学与实验胚胎学紧密结合起来,发展了实验细胞学.此后,⼈们⼴泛应⽤实验⼿段与分析的⽅法来研究细胞学中的⼀些基本问题,为细胞学的研究开拓了⼀条新途径.从1900 年孟德尔(Mendel) 遗传法则被重新发现, 1902 年博韦⾥(T.Boveri) 和萨顿(W.S.Sutton) 提出“染⾊体遗传理论”,到1926 年摩尔根(Morgan) 的《基因论》⼀书的出版,使细胞学与遗传学相结合,形成了细胞遗传学. 1943 年, Cloude 应⽤⾼速离⼼机从活细胞中把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如线粒体、叶绿体、微粒体等) 分离出来,分别研究它们的⽣理活性,这对了解各种细胞器的⽣理功能和酶的分布,起了很⼤作⽤.在细胞化学⽅⾯, 1924 年,孚尔根(Feulgen) ⾸创核染⾊反应,即Feulgen 染⾊法,测定了细胞核内的DNA .其后, 1940 年,布勒歇(Brachet) 应⽤昂纳(Unna) 染液染⾊,测定了细胞中的RNA .与此同时,卡斯柏尔森(Casperson) ⽤紫外光显微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中DNA 的含量.还有实验说明,蛋⽩质的合成可能与RNA 有关.从20 世纪40 年代开始,电⼦显微镜的应⽤,使细胞形态学的研究深⼊到亚显微⽔平. 1933 年, Ruska 设计制造了第⼀台电⼦显微镜,其性能远远超过了光学显微镜.电⼦显微镜的分辨率由最初的500nm 改进到现在的⼏个? 魡,放⼤倍数可达到⼏⼗万倍以上. 1949 年, Soverdlow 发明了异丁烯酸定理, 1952 年, Palade 使⽤锇酸固定法, 1953 年,设计了超薄切⽚⽤的切⽚⽤的切⽚机.由此,许多学者⽤电镜技术观察了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亚微结构,如内质⽹、⾼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等.因⽽,对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的认? 览识⼜深⼊了⼀步,使细胞学的研究得到全⾯的发展.(四) 细胞⽣物学的兴起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逐步开展了在分⼦⽔平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的研究成果以及分⼦⽣物学取得的巨⼤成就,⼤⼤促进了细胞⽣物学的兴起和发展.20 世纪40 年代,随着⽣物化学、微⽣物学与遗传学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分⼦⽣物学开始萌芽. 1941 年,⽐德尔(Beadle) 和塔特姆(Tatum) 提出了“⼀个基因⼀个酶”的理论. 1944 年,艾弗⾥(Avery) 等在⽣物的转化实验中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1948 年,博伊⽂(Boivin) 等从测定⽣殖细胞和各种体细胞中DNA 的含量,提出了DNA 含量恒定理论. 1953 年沃森(Watson) 和克⾥克(Crick)⽤X 射线衍射法得出了DNA 双螺旋分⼦结构模型,这⼀划时代的成就,奠定了分⼦⽣物学的基础. 1956 年科恩伯格(Kornberg) 从⼤肠杆菌提取液中获得了DNA 聚合酶,并以该菌的DNA 单链⽚段为引物,在离体条件下第⼀次成功地合成了DNA ⽚段的互补链. 1958 年,梅塞尔森(Meselson) 等利⽤放射性同位素与梯度离⼼法,分析了DNA 的复制过程,证明了DNA 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同年,克⾥克⼜创⽴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法则”. 1961 年,尼伦堡(Nirenberg) 和马泰(Matthaei) 等通过对核糖核酸的研究,确定了每⼀种氨基酸的“密码”.同年,雅各布(Jacob) 和莫诺(Monod) ⼜提出了操纵⼦学说.由于这些分⼦⽣物学的新成就、新概念、新技术渗⼊到细胞学各个领域,于是从分⼦⽔平、亚细胞⽔平和细胞整体⽔平来研究细胞各种⽣命活动,如⽣长、发育、遗传、变异、代谢、免疫、起源与进化,就形成了⽣物学的⼀门新的分⽀学科——细胞⽣物学,即细胞学发展到细胞⽣物学阶段.⾃1965 年 E.D.P.Derobetis 将原著《普通细胞学》更名为《细胞⽣物学》,到1976 年,在美国波⼠顿召开的第⼀次国际细胞⽣物学会议为界标,⾄今细胞⽣物学在分⼦⽔平上的研究⼯作⼜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细胞⽣物学则进步发展为细胞分⼦⽣物学(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
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一.细胞学说的建立◆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指出,器官是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意义:它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蛋白质是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1970年,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人和小鼠的细胞,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的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同的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648年海尔蒙脱,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提供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6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k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细胞学说研究的科学探索历程
细胞学说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当时,英国的罗伯特·胡克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物质下观察到的小单元,这些小单元后来被称为细胞。
然而,在这个时期,人们并没有认识到细胞的重要性。
直到18世纪,法国解剖学家拉比乌斯提出了“细胞学说”的概念。
19世纪初期,德国生物学家提奥多尔·施维恩制定了“细胞学说”的三个基本原则:所有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所有细胞都是由已有生命的细胞产生的,细胞是所有生命体的基本化学和生理单位。
这一时期也见证了与细胞学说密切相关的其他重要发现。
英国生物学家小罗伯特·布朗发现了细胞核的存在,瑞典解剖学家马提亚斯·舒莱登和德国解剖学家约翰内斯·穆勒发现了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形态上的差异。
20世纪初期,对DNA及遗传物质的发现进一步强化了细胞学说的地位。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确定了DNA的结构,这一发现为在细胞中发生的基因转录和DNA合成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此外,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广泛地研究细胞的微观结构。
目前,细胞学说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研究人员不断利用新兴技术对细胞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为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