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 第二讲
- 格式:ppt
- 大小:6.87 MB
- 文档页数:22
后现代社会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具有的一系列特征:首先,从后现代的社会特征来讲,它是后工业社会、是信息和科学技术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
科学技术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科技的力量符号化、信息化、复制化的、人为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压倒自然的因素。
社会生产不再是前工业社会中“人同自然的斗争”,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其次,后现代的知识特征是,一切知识都被信码化或数字化、符号化及商品化,不能信码化、计算机化的知识,几乎不被看作知识。
掌握和传递信息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生产和制造各种新的信息,也成为提高社会地位和扩大权力的重要途径。
掌握信息成为权力的象征,一个国家控制和占有信息的多少成为国力的一种象征。
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大的权力;相反,权力越大,经费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可能获取和垄断更多的信息,就会有更多发现真理的机会。
第三,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是,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
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通过各种炫目的符号、色彩和光的组合去建构使人唤不起原物的幻象和影像,满足感官的直接需要。
第四,后现代的心态和思维模式特征是,“后现代”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
后现代人反对传统的思维模式,后现代文化产品显示出“一看就懂”,“一看就照着做”的特征。
因此,文化快餐像漫画、卡拉OK等边看边唱、边玩耍、边思考的思维方式,迅速地在后现代文化的泛滥中扩散和蔓延。
第五,后现代生活方式的特征是游戏式的生活。
人们醉心于赌注式的游戏活动,不再遵守传统道德和规范所规定的协调而祥和的生活,宁愿在不断突破传统规定的叛逆性生活方式中尝试各种新的生活的可能性。
充分利用当代消费社会所提供的休闲生活条件,宁愿过着以消费旅游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游牧式”生活。
第七章后现代主义地理学伴随六十年代初西方社会后工业阶段的来临,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以其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Revolt)和“承续”(Continuity)从众多理论对立与兼容中迅速崛起,引发了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学、神学等诸领域的持续论争,后现代主义理论已已对人文地理学产生影响,尤其对学科内部各种对峙的理论、观点的反思与重新评价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一、后现代主义地理学渊源后现代主义这一名词首先被系统地用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建筑学领域。
建筑师以此来定义一种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新建筑风格与时代,突出表现为:以大众艺术替代个人理念,以繁复多样的视觉美感取代简朴单一的功能要求。
但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根源由来,理论界观点不一。
文艺美学家从文学作品中追溯后现代主义词源。
哲学家将后现代主义视为后现代知识状态的集中体现,根本特征在于对“元叙事”(Metanarratives)的怀疑与否定(利奥塔尔,1979)。
社会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随后工业社会来临而兴起,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贝尔,1973)。
而在激进主义者看来,后现代主义则是晚期资本主义即多国化资本主义的特征,表现为现代主义深度模式与历史意识的消逝(杰姆逊,1986)。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母体之中,在二战之后与之分离,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出现,表现出与精英文化彻底决裂的禀赋,70-80年代期间真正震慑了思想界并更具综合性与包容性,90年代后由欧美地区扩播到亚洲地区。
后现代主义思潮发展轨迹显示了一定内在逻辑,如柯勒所说:“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有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
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摈弃的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当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经历着“颠覆性转折”之时,后现代主义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方式具有一定特殊性,两者的相互认同始于前者对后者的研究特性之一—空间要素的关注,而发展于后者对前者理论观念的借用与采纳。
什么是后现代?表现?特点。
后现代产生原因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后现代评价积极:反独断,回归人性消极:混乱,无序后现代主义的线索时间: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后现代。
感性理性:古希腊:前苏格拉底—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方法论、态度,柏拉图理念,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中世纪:奥古斯丁神性压抑人性和谐秩序完满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反神性,扬人性启蒙运动:理性现代(19世纪):理性独断,损害人性后现代: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1. 后现代主义概念后现代主义主要包含两个意思: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
(主要是时间层面)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
亦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
(批判)——一般意义的理解(文化,社会,经济)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
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发展)——文学,绘画,建筑。
本身就有了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只是继承并发扬。
后现代性是与现代性对抗,对立,对现代性批判中建立的,也就是有2. 特点1,反理性。
2,时代性。
汇集了多种文化,文学,哲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
它孕育于现代主义母胎,在二战后于现代性决裂,成为一个对西方现代性加以质疑的思潮。
3,批判性——反本质,反中心。
4,碎片化——反同一,反整体。
差异,不确定,多元性。
3. 表现:电影广义许多反映小人物生活的电影都可以归于后现代。
典型:阿甘正传。
王家卫。
4.原因直接原因:反现代根源:后现代-现代(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世纪(天主教)-古希伯来、古希腊。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起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的欧美。
后现代主义对环境的影响首先体现于建筑设计界,而后迅速波及到其他设计领域。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
这本书成了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
文丘里的建筑理论是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少就是乏味”的口号,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
他认为,“现代建筑”是按少数人的爱好设计的,群众不了解,因此必须重视公众的通俗口味与喜爱。
1972年,他出版了《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把赌城中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世俗建筑与设计奉为流行文化的杰出代表。
在这一点上,他与波普运动一脉相承。
后来的一些美国建筑师如格雷夫斯(Michael Groves,1934―)、穆尔(Charles Moore,1925―)等人又把目光转向传统的建筑风格上,特别是古典主义。
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借鉴历史建筑的部件和装饰,如柱式、山花等,并把其与波普艺术的艳丽色彩与玩世不恭的手法主义结合起来。
穆尔于1975―1978年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作,它由各种历史式样的建筑片段构成。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1939―)出版了《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系统地分析了那些与现代主义理论相悖的建筑,明确地提出了后现代的概念,使先前各自为政的反现代主义运动有了统一的名称和确切的内涵,并为后现代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发言人斯特恩(Robert A.M.Stem)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Arnamentation)。
他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的象征性,并把装饰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后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建筑界和设计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第七章后现代主义(提纲)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哲学流派,而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
它广泛涉及建筑、文学、艺术、历史、社会、政治以及女权运动等众多学科和领域,其核心是哲学思潮。
“后现代”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
在西方文献中“现代”一般是指自17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的西方现代化以来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
关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尽管有各种说法,不过一般说来,当代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多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哲学。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特征后现代主义思潮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韧,70和80年代在西方一些后工业社会风靡一时,进入90年代则开始走下坡路,至今己呈衰颓之趋。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根源从社会根源看,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反映。
所谓后现代是与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相对应的。
当今属于前工业社会的是亚非拉第二世界国家,属于工业社会的有西欧、日本等国,属于后工业社会的是美国。
从社会根源还应看到,后现代主义首先是对时代状况的确认和诠释。
后现代主义的兴衰也有哲学理论渊源。
西方哲学,从产生至今,一直有两种倾向既分疏对立,又纠缠交汇地发展着。
一种倾向的特征是追寻世界的本质,探求人类知识的基础,表现为营造理论体系,目标是求得真理。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端,这种倾向就声势显赫,硕果累累,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种倾向以怀疑、批判、讽刺、否定为基调,提醒和警告人们不要执迷于现存与流行的见解,而要为另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敝开大门。
这种倾向的开创者是苏格拉底。
从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思维的两难境地。
这既表现于认识论,也表现于价值论方面。
理论界一般认为,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库恩、费耶阿本德等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尼采的反传统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库恩的范式理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等都是现代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