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学时/学分:32 /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
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的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
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中药及方剂的功能、临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
了解有关中医药理论及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中医药发展及作用地位,中医药现代化等。
2.中药概述与基本理论中药、中药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目的与任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中药的起源,中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历代医药学家的专著及特点,建国以来对中医药学整理、继承、提高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药的产地、中药材的采收、中药的炮制、炮制方法、中药材的贮存、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用法等。
中药的配伍及七情,用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及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禁忌;用药的剂量,剂量的准确含义(包括常用内服剂量、常用较大剂量、小儿用药剂量等);中药的煎服法,不同药物的特殊煎法,服药方法等。
3.常用中药3.1 解表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中药学基本理论(1)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
(2)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
2.中药学基本知识(1)掌握中药的命名、来源和采制方法。
(2)了解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
3.中药学基本技能(1)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
(2)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中药的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等基本技能。
3.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到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1.平时作业:布置适量的中药学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期末考试:进行中药学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用合适的中药学教材,推荐一些中药学相关的参考书目。
2.实验室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实践基地:联系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1.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进度与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2.实验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3.临床实践:共计1周时间。
4.平时作业:每周布置1次,共计18次。
5.期末考试:共计1次。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来源、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储存方法、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等。
中医药学概论大纲一、导论1.中医药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2.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的比较3.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中医学概论1.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2.中医基本理论a.中医五脏六腑学说b.中医经络学说c.中医气血津液理论d.中医病因病机学说3.中医诊断学a.中医四诊合参b.中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c.中医辨证施治4.中医养生学a.中医调理生活饮食b.中医锻炼养生方法c.中医心理调节技巧三、中药学概论1.中药的起源与发展2.中药的基本概念a.中药的性味归经b.中药的功效与药效c.中药的药物活性物质3.中药的炮制与鉴定a.中药的质量标准b.中药的制剂与剂型c.中药的炮制方法d.中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4.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与应用a.温补药物b.寒凉药物c.清热药物d.清热解毒药物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1.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2.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与探索3.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案例分析五、中医药学的前景与挑战1.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情况2.中医药学的研究与创新方向3.中医药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4.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六、总结与展望1.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2.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路径以上内容为中医药学概论的大纲,涵盖了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与应用,以及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和展望。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医药学的概况和重要知识,增强对中医药学的认识与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概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学时数:54 理论环节学时数:46 实践环节学时数:8学分:3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先修课程:开课单位:临床医学系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及诊断学有关基础知识,熟悉中药、方剂基本知识,了解中医部分常见病及针灸辨证论治常识,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过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及内容。
具体要求分掌握握、熟悉、了解三级(说见各章)。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尽量运用通俗的语言证券交易述,力求概念清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努力做到启发式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好课堂讨论和见习,并要尽可借助直观教具,如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1.了解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阴阳五行学说1.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五行的生克乘侮。
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藏象1.了解脏象的含义和内容。
了解脏象学说的特点。
2.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关系。
3.熟悉六腑的生理特性。
4.熟悉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5.了解气的概念。
熟悉气的分类。
掌握气的功能。
了解血的概念。
了解血的生成。
熟悉血的功能。
掌握血的循行。
了解津液的概念。
掌握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熟悉津液的功能。
经络1.了解经络学说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了解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的气血,腾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的通路。
《中药学》教学大纲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目的要求】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
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代表著作。
(本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包括书名、书名简称、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总数、编写方法、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目的要求】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2.掌握道地药材的含义。
3.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教学内容】中药的产地。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目的要求】熟悉中药炮制的目的。
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
主要是水飞、煅、煨。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药性理论【目的要求】1.掌握药性理论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各自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各自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4.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作用,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6.掌握毒性的含义,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引起中毒的原因,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目的要求】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含义,及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教学内容】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目的要求】掌握病证用药禁忌、配伍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
了解服药饮食禁忌。
用药禁忌。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目的要求】1.掌握剂量的含义及确定剂量的依据。
2.熟悉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3.熟悉中药的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不同要求)及服法。
【教学内容】剂量与特殊用法。
各论第八章解表药【目的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及本章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13味,熟悉药物4味。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份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大体内容《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医科类药品经营与治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药学专业的统设选修课。
本课程课内学时72,共4学分。
《中医药学概论》涉及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必然的中医基础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技术,初步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知识和方剂理论,为尔后从事药品经营与治理相关工作打下初步的中医药学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后续课程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教学大体要求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把握和明白得中医基础理论的大体知识;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大体特点;中医学望闻问切四种大体诊病方式;中医学八纲、脏腑等要紧辨证方式;中药的四气五味、起落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大体理论;经常使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及功能;方剂学的大体理论;经常使用方剂的有关知识等。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建议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严格的制度保障和较好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不是没有要求的自由学习。
专门是对教学环节的实施和学习进程的指导,需要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教学点的责任教师、辅导教师一起尽力来完成。
同时也要求学生与各级教师踊跃互动,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各地教学点,应依照自己教学点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形和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安排本教学点的课程实施。
要使学生了解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要求,对学生上网学习、参加集中辅导、参加小组讨论、收看电视课、参加见习、完成形成性作业册应有具体的要求、组织和检查方法;帮忙学生制定学习打算;对外聘辅导教师的资格应把关,专门是对每一年新聘用的辅导教师应使其了解电大的教学模式和辅导要求。
五、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合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纳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医学价值,为学生日后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中药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药学的分类与特点2. 中药基础-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 中药炮制与保存- 中药配方与制药工艺3. 中药材- 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 中药材的采集、贮藏与加工-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4. 中药制剂- 中药煎剂与汤剂- 中药丸剂与丸剂的制备- 中药膏剂、散剂、颗粒剂的制作5.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6. 中药配伍学- 中药相互作用与药物配伍- 中药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应用7. 中药临床应用-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中药治疗常见病与慢性病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预防保健作用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药学中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 理解和熟悉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2. 技能与能力- 能够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 掌握中药的炮制、配伍和制剂制备技术- 具备基本的中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能力3. 分析与综合- 能够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和慢性病治疗方法- 具备中药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应用能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科学地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
-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鉴定、制剂制备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 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参与中医临床实习,亲身体验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疗效。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任务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中药内容是药剂专业所需的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中药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实用技能,熟悉常用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剂专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知识技能。
2、熟悉常用中药的名称、主要功效、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熟悉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3、了解常用中药来源,采制实践、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4、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指导合理选用中药、中成药的能力。
5、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中医药学概论-方剂学》教学大纲(供汉语言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使用)前言《中医药学概论-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基本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汉语言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起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作用。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36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病证及主要配伍意义,了解方剂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原则。
《中医药学概论-方剂学》学时数为28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无实验课。
教学要求及内容第十二章方剂学基本理论【目的要求】1.学习方剂学基本理论,掌握方剂和方剂学的含义、方剂配伍的主要目的以及君臣佐使药的含义。
2.熟悉主要治法包括的内容、各法的含义、组方变化的情况。
3.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临床常用方剂剂型、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药方法。
【教学内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3.明确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4.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
5.方剂的配伍目的。
6.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
7.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8.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
9.介绍汤剂的煎药方法和服用方法,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第十三章常用方剂第一节解表方【目的要求】1.熟悉:解表方的概念、分类及使用注意。
2.掌握:麻黄汤、银翘散的组成、功效、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3.了解:桂枝汤的组成、功效、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教学内容】1.解表方的概念、分类及应用注意。
中医药学概论A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英文名称: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学分:2学时:36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及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和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
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
本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以及中药学、方剂学基础知识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重要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特点、主治、重要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某些药物的特殊炮制意义、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气血精津液及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的内容。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常用中药的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阴阳五行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中药学概念;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理解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中医药发展概况及思维方式。
重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病、证、症的联系与区别;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绪论1学时一、中医药学史概要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三、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第二节阴阳五行1学时一、阴阳学说二、五行学说第二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生理功能;脏腑、经络的概念,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供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及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用)一、课程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及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经营等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中药、中成药的功效与应用,掌握常用中药饮片性状鉴别;2.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方剂学的基本知识;3.了解中医的四诊、辨证及防治原则。
(二)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识别常用中药饮片,通过分析常用中成药处方,培养学生药品经营和管理能力;2.学会中药和中成药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的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1.树立药品质量观念和药品安全意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2.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五、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及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供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及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教学使用,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各学校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知识结构需要、职业技能要求及学校教学实训条件自行调整学时。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应用,能综合分析和解决药剂工作中实际问题;熟悉: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和会应用所学的技能;了解:指对学过的知识点能记忆和理解。
2.本课程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技能以学会为主。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2.课程目标:a.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全面了解;b.使学生掌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c.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独立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d.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汇报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4学时)a.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b.中医药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4学时)a.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b.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c.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
3.中医药理论体系(8学时)a.中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b.中药学理论体系:药物性味归经、五味归经、药性归类等。
4.中医药治疗方法与技术(10学时)a.中医诊断学:四诊合参、望闻问切;b.中医治疗法:针灸、中药、推拿等;c.中医养生方法:食疗、气功等。
5.中医药学的现代研究与发展(6学时)a.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b.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6.中医药文化与国际交流(4学时)a.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b.中医药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7.学科实践与案例分析(6学时)a.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中医药理论在具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b.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教学方法a.授课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传授知识;b.讨论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c.实践与案例分析:通过实验、实习和病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评估方式a.平时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实验/实习报告等;b.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c.期末考试:综合考核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中医药学概论A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英文名称: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学分:2学时:36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及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和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
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
本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以及中药学、方剂学基础知识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必要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重要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特点、主治、重要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某些药物的特殊炮制意义、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气血精津液及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的内容。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常用中药的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阴阳五行 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中药学概念;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理解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中医药发展概况及思维方式。
重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病、证、症的联系与区别;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绪论 1学时一、中医药学史概要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三、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第二节阴阳五行 1学时一、阴阳学说二、五行学说第二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 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生理功能;脏腑、经络的概念,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任务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中药内容是药剂专业所需的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中药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实用技能,熟悉常用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剂专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知识技能。
2、熟悉常用中药的名称、主要功效、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熟悉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3、了解常用中药来源,采制实践、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4、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指导合理选用中药、中成药的能力。
5、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