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40.65 KB
- 文档页数:4
机械创新设计课件1. 引言在机械工程领域,创新设计是推动行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他们在机械创新设计领域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本课程将涵盖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以及案例研究和实践项目,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机械创新设计的原理和实践。
2. 机械创新设计的概念和原理2.1 机械创新设计的定义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在机械工程领域中,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设计并实现具有独特功能和性能的机械产品或系统的过程。
2.2 创新设计的要素•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跨学科思维和系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设计方法:介绍常用的设计方法,例如TRIZ、Axiomatic Design等,帮助学生系统性地解决设计问题。
•技术工具:引入CAD、CAE和CAM等设计软件和工具,提高学生的设计效率和质量。
2.3 创新设计的原则•功能性原则:设计的产品或系统应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并具有创新和独特的功能。
•可行性原则:设计的产品或系统应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能够实现并投入使用。
•可靠性原则:设计的产品或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长期使用。
3. 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法和工具3.1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TRIZ是一种用于解决创新设计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已有的发明和创新,总结出一系列的创新原理和模式,指导设计者产生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3.2 Axiomatic DesignAxiomatic Design是一种基于系统思维的设计方法,通过定义设计参数和功能需求,建立设计的矩阵和关系,从而实现系统化的设计过程,确保设计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3.3 CAD(Computer-ded Design)CAD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缩写,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的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创建和修改设计图纸,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一、课程性质、任务及要求《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本课程共32学时,2学分。
《机械创新设计》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创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机构的演化、组合、变异与创新原理,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设计、选择、确定出最佳性能机构。
通过学习本课程,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创新视野,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设计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了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以及新世纪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能自发调整自己,适应社会需要;2.熟悉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创造力的关系;3.熟悉掌握常用创造原理和创新方法,并能用于指导创新实践活动。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
主要参考教材:[1]《机械创新设计》,张春林、曲继方、张美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机械创新设计》,黄纯颖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机构创新原理》,曲继方、安子军、曲志刚,科学工业出版社,2004三、课程内容(一)、绪论主要内容:创新设计的概念及过程;创新与人类进步的关系,明确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本课程的学习目的、研究内容。
重点:创新设计的概念及过程;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及注意事项。
难点: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教学要求:领会创新设计的概念及过程;领会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及注意事项,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学习目的和研究内容。
(二)、机械创新设计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机械的概念、机械的组成、机械运动系统;机械系统发展,构件、运动副、机构的结构设计;常见的创新思维方法。
重点:构件、运动副、机构的结构设计;常见的创新思维方法。
难点:常见的创新思维方法。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93Z703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实践课3.课程性质:必修4.学时/学分:1W/1学分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6.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该课程实习,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课程目标1. 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2.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课程目标3. 能够针对自己的创新设计目标,清晰的讲述创新设计思路、依据和设计结果等,较好的完成答辩;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所示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设计。
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四、课程的考核环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方式(一)课程的考核环节1.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设计表现、到课率等)和业务考核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及质量情况,答辩情况)组成,均按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业务考核成绩占70%。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93Z703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实践课
3.课程性质:必修
4.学时/学分:1W/1学分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
6.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该课程实习,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课程目标3. 能够针对自己的创新设计目标,清晰的讲述创新设计思路、依据和设计结果等,较好的完成答辩;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所示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设计。
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四、课程的考核环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方式
(一)课程的考核环节
1.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设计表现、到课率等)和业务考核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及质量情况,答辩情况)组成,均按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业务考核成绩占70%。
2.指导教师按照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对指导的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并填写、上报成绩单。
3.课程设计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总成绩。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也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如下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业务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C = C 1+C 2;C 1为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资料的分数,C 2为答辩得分。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考勤
课堂
表现
业务考核
课程总评成绩
目标2 目标3
目标分值50 50 70 30 100
学生平均得
分
A B C1C2λ1(A+B) + λ2C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如下。
课程目
标
考核环节目标分值学生平均得分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1 考勤50 A 课堂表现50 B
课程目
标2
业务考核70 C1
课程目
标3
答辩30 C2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100 λ1(A+B)+λ2C
100
C
+
B)
+
(A
2
1
λ
λ
=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一)先修课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电工电子学(二)后续课
机械设计、机电传动控制、计算机辅助制造、毕业设计等。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 邵丹军,孙琴.机械创新设计实习指导书.自编,2012
[2] 邵丹军,孙琴.机械创新设计实习报告.自编,2012
[3] 邵丹军,孙琴.RObPRo软件中文手册.自编,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