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秦克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线工程主要是为解决京、津和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而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解决沿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
其中工程穿越河南境内731km,工程建设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本文从水质污染、局部小气候改变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论述了工程建设对水源地及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一、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一)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1.有效降低水质污染。
水源地的水质污染主要有由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
首先,丹江口水库入库河流沿岸城镇的部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造成水质污染。
水源地淅川县的造纸厂、化肥厂、冶炼厂,都是排放污水的大户,虽然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运行费用昂贵,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致使大量的废水、污水顺流而下汇入丹江口水库,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
例如被当地政府机构内部人士称作“纳税大户”的淅川铝业集团,表面上发展“势头良好”,但新建项目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当地民生;排出的污水和碳素老厂的废水汇入丹江支流,对南水北调的水质造成严重的威胁。
丹江口水库主要汇水支流老灌河流域的西峡、淅川两县城目前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日趋严重。
南水北调的工程实施,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发展生态工业治理,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可以有效治理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丹江口水源地的点源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南水北调工程有何重大意义?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旨在缓解北方水危机,实现南北经济齐飞,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要供水对象,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建成以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主要体现在:第一,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新型的运行机制,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第四,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壮举。
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对华北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将带来巨大的改善,并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
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
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东线调水的影响1、东线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800~1000m3/s,年调水量150亿m3左右,分别占长江年均流量和径流量的3.0%和1.5%,比重都很小,对引水口以下长江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和长江口的拦门沙,不会有大的影响,遇长江枯水,可通过调度管理予以减免。
南水北调对环境与经济的影响研究一、绪论南水北调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覆盖区域最广、投资总额最大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我国华北地区长期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该工程的实施对环境与经济均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从环境与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
二、南水北调对环境的影响1.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流域面积较大,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尤其是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更加严重。
2. 水资源利用及调配出现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导致水资源向华北地区调配,长时间的水资源移动及紫外线照射和涂层人工射线消除增强故出现水质变差,周边地区户外休闲活动的人群会不自觉地受到污染。
3. 影响其它生态系统南水北调工程会造成水质变差,可能会导致一些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三、南水北调对经济的影响1. 对地方经济带动效应显著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周边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使得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并带来就业机会。
2. 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水平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区域生产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 促进区域统一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其实施将有助于促进区域内资源的统一建设,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四、结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环境与经济都有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虽然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但对周边地区经济及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是显著的。
因此,在实施该工程的同时,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政策,以减少负面影响。
在经济及社会尤其是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对中国的水资源分配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力。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1.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的方式,将长江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地区,满足北方地区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解决了北方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缺水问题,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2.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北方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平衡区域的发展差异:中国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则相对匮乏。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通过调水的方式将南方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可以缓解南北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使得北方地区得到了水资源的补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提高了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特别是北方干旱的地区,由于缺水问题的解决,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善土地的肥沃程度,促进植被的生长。
2.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使得南方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南方地区水资源的浪费。
南方地区的水源往往需要通过排放到大海中来实现排水,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将这些水资源转移到北方地区,使得南方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
3.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满足北方地区人民的正常用水需求。
缺水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避免因为水资源短缺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南水北调工程对改善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河南建材201281年第31期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陈何萱河南省白龟山水库管理局(476031)摘要:南水北调在我国的民生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调节南北水源差异的重要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北部地区水源匮乏的问题,是连接南北方且起着调节作用的重要经济渠道,真正地体现出利国惠民的现实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附近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许多问题。
为了降低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文章对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生态环境的效应做出阐述,并提出几点降低不良影响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生态环境;效应环保节能0引言我国疆域辽阔,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1]o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对不同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也不尽相同。
南水北调作为我国的重大民生工程,起着有效缓解北部地区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作用,是一条促进南北方经济交流的重要纽带叫虽然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南北地区的交流沟通起着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其在建设、使用的过程中对受水区生态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对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进行调查研究后,可以发现这些受水区存在着水体富营养化、鱼类繁殖周期被破坏等问题,这与环境保护的理念背道而驰。
如何减少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众多水利专家、工程建筑师及有关部门关心的重点问题。
1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1.1对受水区生物系统的影响开渠、改道、引流等工程建设活动会改变受水区河道的方向及沟渠的流向,且会对受水区原有的地形地貌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受水区原有生物的生存状态,长期以往必定会导致受水区生物系统出现重大变化[3]o对那些有着湿地珍贵自然资源的受水区来说,湿地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中栖息的陆生、水生动物因失去生存的条件而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不能有效进行捕食、栖息和繁衍等生物活动如果它们不能适应受水区的变化将面临种群灭绝的风险,受水区的生物多样性就会大受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一、引言南水北调工程是近年来中国最重要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之一,涉及多个省市的水资源的调配和分配。
虽然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水资源供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建设也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因此,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非常必要。
二、南水北调工程概述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大型的水利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经过多个阶段的建设和调试,已基本建成(2021年)。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目的是调配水资源,解决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市等大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资源短缺情况。
整个南水北调工程是由南水南调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三个大规模部分组成。
三、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是明确南水北调工程对周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的潜在或实际影响的过程。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需要调配的水质和水量的荷载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可能或者实际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和陆地、水域、空气等环境质量变化;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可能的水资源地域和领土争端以及居民生活、农业、城市以及水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四、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方法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遥感法、实地调查、实验分析、模型模拟、历史资料整理等。
1. 遥感法:该方法主要是基于遥感图像数据,以数据挖掘和方法分析的方式来评估南水北调工程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快速获得大量数据的信息。
2. 实地调查: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地的实地勘验、实地测量和样品分析等方式,获得实际数据,评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实验分析:通过现场实验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自然环境可能或者已经实际产生的影响。
4. 模型模拟:该方法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模型来预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
5. 历史资料整理:通过整理相关历史资料来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历史,并对可能的未来影响进行预测。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重大的水利工程项目之一,旨在向中国北方输送江南地区的丰富水资源。
这个被誉为“世纪工程”的工程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对南水北调工程周围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环境、土壤、植被等多方面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环境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发起和实施至今已有数十年,其间改变了周围的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工程大量调水,使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资源的水位下降,导致周围环境的湿度明显下降,湖泊、河流生态系统的渐进退化和土地退化现象增加。
工程施工还损坏了许多沿岸湿地和红树林等重要的生态系统,加剧了生态恶化的趋势。
土壤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大量调水,使得周边土壤遭受深刻而持续的影响。
一方面,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安放水管而破环了土壤的结构和压实,保持地面开拓平整以便于水道的敷设,从而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沉淀等影响。
土壤被挖出后还会在调水时向外倾泻,导致邻近地区土壤的性质发生变化,一些农田出现了产量下降的现象。
这些坏境令大量农民面临着严峻的生计问题,土地资源贫瘠化现象也逐渐增加。
植被影响大量调水不仅会对土壤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周边植被产生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使地下水表降低了数十厘米,湿度也一并降低,因此对邻近的树木生长力造成了影响。
树木的根系经常深埋于地下,但当前地下水的流动较少而时常不满地表,导致根系处于干燥状态,也使得树木生长环境变得不适合。
这些对植被的影响,不仅影响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景观的变化,也对周边生态系统产生了消极影响。
总结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了深刻影响。
调水导致周边地区湿度和水位下降,造成环境、土壤、植被的多方面影响。
虽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改善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应意识到南水北调工程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的大量负面影响,采取合适的措施,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评估研究第一章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92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最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建设既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两个方面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评估研究,以期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依据。
第二章经济效益评估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水资源利用效益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可以实现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和综合利用。
它可以将华南、川渝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的水引到黄淮海平原和北京及周边地区,弥补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缺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据统计,南水北调工程每年可以向北方供应44.8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满足当地1亿人口的生活用水需求。
2.2 改善水环境质量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保证黄淮海平原和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饮用水质量。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还可以降低黄淮海平原和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位,避免因地下水过度开采而产生的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可促进地区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2.3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带来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还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钢材和水泥等建材,因此可以刺激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据估算,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每年可带动GDP增长1%以上。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估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水生态系统影响由于南水北调工程需要从其他流域调取水源,因此可能会对调水源地的水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调水可能会影响调水源地的鱼类、水生植被等。
而且,调水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污染事故,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3.2 库区建设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需要修建许多水库来储存调来的水源,因此可能会对库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工期最长的水利工程,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长江、汉江、淮河等南方水源通过调水工程输送到北方的黄河、海河等缺水地区。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南水北调工程对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常年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实现跨区域调水,满足北方地区的用水需求,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提高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这对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止干旱、水荒等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还引入了南方的优质水源,使得北方地区的水质得到提升,对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通过跨区域的水资源调配,使得北方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满足北方的农业用水需求,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减少对南方的农产品依赖,还可以满足北方地区的工业用水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影响。
首先,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征收和搬迁工作,这对于受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需要通过修建大规模的输水工程,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例如河道改变、湿地退化等。
此外,南水北调工程在南方水源地进行水源调度,可能对当地水资源产生影响,导致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针对环境影响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措施。
例如,在征地搬迁工作中,工程部门会确保受影响的农田得到充分保护和恢复,确保受影响居民的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在水源调度方面,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了科学的水资源保护和调度措施,避免了对南方水源的过度利用和损害。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我国的一项大型国家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引水解决华北地
区的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
环境影响分析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前必需进行的环节,本
文将从土地利用、水环境、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阐述。
土地利用方面,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需要建设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和输水管道,将涉及
到大量土地的征收和占用。
此外,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也会造成土地和植被破坏。
因此,在实施工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土地利用评估,选择合适的工程路线和施工方式,最大限
度减少对土地的影响。
水环境方面,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改变长江、汉江等流域的径流状况,可能会改变水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在工程实施前,必须进行水文水资源评估和水环境影响评价,选择合适的水源,并严格控制水质污染。
另外,工程中还需要建设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如水库、水闸、输水管道等,需要对工程实施区域内的水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恢复。
气候方面,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改变流域的水汽循环,可能会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工程实施前,必须进行气候环境评估和气候适应性评价,选择合适的工程路线和
施工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气候的影响。
生态环境方面,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对长江、汉江等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工程实施前,需要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和生态补偿计划编制,选择合适的保护措施,保护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对于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行的一项大规模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从长江、汉江、黄河三大水系中调剂水资源,并向山西、河南、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供水。
然而,这项工程的建设过程以及调水后的实际影响,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下文将会就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开发区域生态系统破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采挖土石方和填筑,工程对于当地的水体、湿地、沼泽等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损害。
此外,整个工程所涉及的区域面积非常广阔,许多原本未开发的区域都被开垦和占用,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
特别是对于水源地这一稀缺生态资源而言,这种破坏就更为严重。
二、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复杂度造成影响。
例如,工程建设中需要在线路、管道、河道等地方新建道路,导致重要湿地的自然断层。
而湿地的重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并过滤污染物,但是这种自然断层会对湿地的原生态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因为许多生物对于自身的自然生境是有依赖的。
因此,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过程中,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水环境质量恶化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对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南水北调的调水量相对较大,水源地的质量会受到影响。
水流的质量受到破坏,物质等污染物的沉积会直接影响到水源地的健康。
这个严重的影响会在新城镇建设中反映出来,如果没有防范措施,新城镇中就会面临建筑用水的问题。
四、生态保护措施不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非技术性问题。
例如,在工程实施中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问题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果保护措施不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就会遭受破坏。
因此,在工程实施之前,就必须对当地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调研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南水北调工程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南水北调工程对水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合理配置水资源是维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在面对水资源不平衡的背景下采取的重大工程措施,其目的是通过调水将丰富的水资源从南方调至北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本文旨在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对水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一、南水北调工程对水资源配置的积极影响1.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将南方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干旱缺水的地区,解决了北方地区长期存在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为北方地区的人民生活、农业灌溉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输水将南方水资源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北方地区,提高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还通过建设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水资源合理利用,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
3.促进水资源的跨区域调剂: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跨区域的水资源调剂,将水资源从供给充裕地区调剂到供给紧张地区。
这样的调剂可以保证地区之间的供给平衡,缓解了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南水北调工程对社会的影响1.提升水资源供应可靠性: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保证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可靠性,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对当地人民生活、农业灌溉等的影响,提升了社会安全感。
2.促进水资源经济价值的释放: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方面,水资源的供应增加使得农业、工业等行业能够获得稳定的水资源保障,提升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还带动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增长,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3.促进社会稳定和统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使得水资源供应得到平衡,缓解了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和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这有助于促进南北地区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增进了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有利于国家社会和谐稳定。
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分析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南北水资源不平衡的关键措施。
一般说来,跨流域调水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模式:调水→改变原来的水文情势→自然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变化。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实施,必然对水的调出区、调入区及其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不同的影响。
为此,进一步认识、评价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我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平衡,长江及其以南流域的径流量占全国80%以上,耕地面积却不到全国的40%。
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区的面积占全国的12%,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
西北和华北地区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和粮棉油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半岛更是我国人口密集,耕地率高、经济发达的地区,但目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区域经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亟待解决。
而南水北调工程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措施。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
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
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
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形成了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
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东线工程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通过水利部预审。
针对东线工程的不利影响,其主要评价结论如下:1、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由于长江径流量大,调引水量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积、河口拦门沙的位置和长江航运等影响甚微。
南水北调工程对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特别是京津冀地区。
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南水北调工程对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首先,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缓解了严重的水源供应问题。
由于北方地区的降水量稀缺,地下水资源的消耗严重,导致了水资源的紧缺。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的方式,向京津冀地区供应水资源,使得这一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这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恢复作用。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保护措施加强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正常运行,工程所涉及的水源地都进行了严格的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水源地周边的生态环境修复、洪泛区和滩涂的保护等。
这些措施为当地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在一些方面也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南水北调工程需要大量的水库和渠道建设,这直接占用了一定的土地资源,并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碎化。
水库的建设和运行也会对当地的水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水库的蓄水和排放会改变河流的水位和水动力条件,从而对当地动植物的栖息条件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调配可能会导致水资源的不均衡,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
在一些流域,原本应该进入下游河流的水资源被调走,导致下游地区的水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确保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修复。
其次,应加强对水库的管理,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通过科学的排水和蓄水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下游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应加强水资源的合理调配,确保水资源的均衡分配,避免对生态系统产生过大的冲击。
南水北调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区域效应09级地理科学专业田鑫023一、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总体上说南水北调工程将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
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能有效地满足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不断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少对当地水资源的开采量程度,确保当地60%的生态环境保证用水量不受挤占,从而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南水北调是解决华北和西北缺水状况,满足生态环境保证用水量,解决和改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影响有:1、水体生态环境将得到迅速有效的恢复2、有利于无植被陆地生态环境的改造3、有利于改善自然植被生长的条件和人工植被的健康发展4、有利于华北和西北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5、有利于华北和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6、南水北调工程对黄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积极影响①增加上游用水量,改善上流生态环境②提高黄河输沙能力,缓解下游悬河危害二、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一)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水减少,另外水源地20余万移民安置中开垦荒地、建房等生产生活活动和木材需求可能使森林面积减少,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土地淹没改变了原有的湿地结构系统,野生生物生长环境被破坏,打破了水源区动植物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
另外加高大坝后局部库湾处水流变缓,水体交换性能较差,加上被淹土地中营养物质的溶出,可能造成局部库湾水体的富营养化。
3.大坝及干渠以及配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填筑、土料场的取土及弃渣等引起的植被破坏,对施工区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
施工中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若随意排放,将污染周围地表水环境。
(二)对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2.中线工程跨四大水系长距离调水,大规模工程建设将在短期内使当地环境产生剧烈变动,部分防洪除涝体系将被大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减少部分土地和森林资源,并对原有水系及植被生态造成影响,还可能造湿地结构的破坏,从而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探究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南水北调东、中、西线,滇中引水,引汉济渭等工程都是从长江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任务十分繁重。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将补充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给,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引言南水北调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改善北部地区用水困难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发展平衡都有很大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从提出到现在运用经历了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很是浩大,穿越了大半个中国。
虽然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我国有很大的民生意义,但是其中也存在汉江中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破坏鱼类回游繁殖规律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顺利运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生态影响研究已经成为众多水利研究专家研究的课题。
一、南水北调的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首次规模巨大的水资源调配,尽管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到现在投入建设已经经历了半个多少世纪的发展。
但是在水资源调配的工程建设与运行方面都缺乏经验。
很多而且类似南水北调的水资源的空间调配在国际舞台上早就有运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墨西哥的南水北调工程、俄罗斯的北水南调工程等都是很好的成功例子。
尽管这些调水工程对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基础条件,但是如果问题考虑不周也会造成隐患,其中俄罗斯的北水南调工程就因为缺乏实践探讨,造成喀拉海的水量减少并对周边民众造成影响。
东线、西线、中线这三条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线构成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布局。
其中,南水北调东线是从长江下游调水往烟台、威海;解决中国华北地区。
西北地区用水问题的西线包括雅砻江、通天河、大渡河三条引水线。
中线直接从长江的支流丹江口调水往北京。
二、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南水北调对水质的影响问题水污染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生态课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作者:韩亚静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4期
摘要:为有效缓解我国南北地区水资源地域分布失衡的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成为解决北方地区土地干旱和水资源危机与南方地区洪涝灾害频繁的国家重大水利建设工程。
但在南水该工程给国民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必定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本文综合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与负面影响,旨在为调水工程的合理运行提供一定参考。
關键词: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
1 引言
作为我国重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南水北调肩负着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调节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重任,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缓解水资源区域上分配不均的最为有效的手段[1],通过南水北调合理分配水资源,能够有效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生存发展,从而为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2]。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是人为改变水资源天然的时空分配格局的活动,对水源区、渠道沿线以及受水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复杂而又深远[1],有些甚至难以预见。
本文就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做出综述,为工程合理运行提供依据。
2 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
2.1 有利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受水区则是最大的受益区。
该工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黄淮海流域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了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了该区域的粮产重任以及黄河沿线各部门水资源竞争的矛盾。
引水增加了黄河水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海河的泥沙淤积的,使生态环境问题得以缓解。
同时该工程还缓解了北方农田灌溉用水量不足等问题,缓解了农林牧渔业用水与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农业用水以及粮食安全方面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调水也增加了城市用水量,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受水区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
此外,调水工程的实施也促进的京杭大运河航运的发展,保证了河段水量,促进南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交融。
2.2 不利影响
2.2.1 对水量平衡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衡问题,因而运行该项目必然会改变水调水和受水区以及沿线各地区河道的水资源量。
虽然我国水资源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现象,但从环境与生态的角度出发,受水区调入水量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水量平衡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二者之间联系紧密,受水区调入的水量也应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考虑在内。
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等水量平衡要素必然会受到项目运行的影响而导致其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地区生态结构的改变。
另外,调水区水量减少也会直接改变当地的气候变化,从而间接造成水量平衡的失衡。
区域的降水量是计算调入区适宜调水量的基本判定标准,对其计算具有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3]。
2.2.2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从丹江口水库调水会导致水库下泄流量的减少,水流减缓,水库下泄的水温低,下游水文要素发生变化[4],生物的栖息环境改变,下游河道洪水期的缩短甚至消失,鱼类产卵所需要的生态条件难以满足,一些鱼类的产卵场消失,而硅藻等生物的生物量将会增多。
水库下泄流量减少造成的下游水流减缓,有利于适宜缓流的鱼类而不利于喜急流的鱼类生存,导致库区鱼类组成发生变化。
高水位输水和蓄渗时淹没的有机质分解和入流营养盐沉积等作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衍。
随水流离开原生生态环境的鱼类会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而面临着生命威胁。
2.2.3 对水质的影响
作为我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的工业污染较为严重,该地区又为东线工程的引水区,东线工程沿途与各个主要河流相交,途经水质严重污染的淮河流域并将污染物沿程输送到海河流域,使得东线工程由南至北水质越发恶化,主要受水区水质污染都较为严重,因此东线工程的水质问题应当受到重视。
2.2.4 对河口海水入侵的影响
东线工程年调水量虽仅占长江年均径流量的3%,但对河口海水入侵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在调水工程未实施之前,长江入海口的海水入侵现象已较为严重,若调水区距海较近且调水工程实施之后,会使下游下泄水量减少,河口水位下降,引发泥沙淤积和海水回灌,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却还会危及到河口沿岸地下水的水质,间接影响到两岸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
3 结语
南水北调工程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而对水资源进行改造的工程,但水资源分布格局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因此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将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不均衡性充分考虑在内,采取经济、合理、科学的措施,在保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小或者解决工程实施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争取以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常玉苗,赵敏.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利经济,2007(02):6-7+11+81.
[2]马芳冰,王烜.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10):20-24.
[3]刘昌明.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海河水利,2002(01):1-5+70.
[4]窦明,左其亭,胡彩虹.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02):63-66.
作者简介:
韩亚静(1999.7-)女,汉族,河南焦作,本科生,研究方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