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消费量及进出口贸易分析一、植物食用油营养食用植物油是以食用植物油料或植物原油为原料制成的食用油脂。
生活中常见的如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食用植物调和油等。
二、食用油产销情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植物油不可或缺,它能为人们提供身体所必须脂肪和热量。
植物油本身含有的营养物质对人类身体有益。
食用油的高沸点和其他理化特征使其适合用于加工食物,可以煎炒炸等,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饮食。
2020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为5476.2万吨,同比增长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植物油的消费以及食用量需求越来越大。
2020年中国花生油消费量为317.5万吨,同比下降6.1%;中国菜籽油消费量为1513万吨,同比增长0.3%;中国大豆油消费量为11985万吨,同比增长12.5%;中国葵花籽油消费量为1513万吨,同比增长0.3%。
三、食用植物油进出口情况随着人们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近几年油料和食用植物油进口呈快速增长趋势。
2020年中国食用植物油进口数量为983万吨,同比增长3.3%;中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金额为74.45亿美元,同比增长17.5%。
《2021-2027年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包括棕榈油)出口数量为26.66万吨,同比下降11%;中国食用植物油(包括棕榈油)出口金额为2.73亿美元,同比下降9.6%。
中国主要植物油出口数量中,2020年中国花生油出口数量为1.23万吨,同比增长25.6%;中国菜籽油出口数量为0.29万吨,同比下降73.5%;中国大豆油出口数量为10.84万吨,同比下降45.3%。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花生油进口数量为26.9万吨,同比增长38.6%;中国菜籽油进口数量为193.2万吨,同比增长19.6%;中国大豆油进口数量为96.3万吨,同比增长16.6%。
国内外食用植物油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1、我国食用油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植物油脂的消费量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对食用油脂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用植物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也普遍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的需求越来越大。
中国的人均消费食用油与世界人均消费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每年仍保持 5.7%的增长比率,食用油行业发展空间依旧可观。
而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油脂油料生产,为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餐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原材料的品质要求,这促使了我国油脂油料生产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于餐饮的消费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安全、卫生”提升到了“营养、健康、美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于上游食品生产企业的要求,有利于具有规模优势、品质优势、新产品开发优势的食品企业的发展。
新的品种的高档和特种食用油不仅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而且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肿、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具有良好功效,具体包括橄榄油、山茶油、核桃油、荠蓝油、红花籽油、亚麻籽油等各种特种油。
健康、营养、多样化的食用油产品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对健康类食品的强烈需求,促使健康营养的食用油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调查显示,油菜籽、大豆、花生、棉籽、葵花籽、芝麻、油茶籽、亚麻籽等八大油料产量由1990年的3452.8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6015.1万吨,增长74.2%,平均年增长3.9%。
我国的油料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仍跟不上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
为满足食用植物油市场供应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政府采取了在提高国内油料产量的同时,增加了油脂油料的进口数量,并呈现不断加速上升的趋势。
现在,我国油脂油料净进口折油总量已由2000年的461.4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2088.9万吨,十年间增长353%,平均年增长35.3%.但与此同时,出现了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已由本世纪初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
植物油加工行业市场现状分析植物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之一,其加工行业在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植物油的需求持续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转变。
从供给方面来看,植物油的来源丰富多样。
常见的植物油包括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
不同的植物油在原料产地、种植规模、加工工艺等方面存在差异。
大豆油是全球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之一。
其主要生产国包括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这些国家拥有广阔的耕地和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大规模种植大豆并进行高效加工。
棕榈油则主要产自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由于棕榈油的产量高、成本低,在食品加工和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菜籽油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有着较大的产量和消费市场。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菜籽油的品质和产量不断提升。
花生油和玉米油等则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在市场上也占据一定的份额。
在加工工艺方面,植物油加工行业不断引入新技术和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传统的压榨法和浸出法仍然是主流的加工方法,但现代技术使得这些方法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
例如,先进的压榨设备能够在提高出油率的同时,更好地保留植物油中的营养成分。
同时,精炼工艺也在不断改进。
通过脱酸、脱臭、脱色等环节,去除植物油中的杂质和不良成分,提高油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一些企业还采用了物理精炼等环保型工艺,以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植物油的品质和营养成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低饱和脂肪、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
这也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符合健康需求的产品。
另外,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对专用植物油的需求也在增加。
例如,烘焙行业需要具有特定性能的植物油,以保证食品的口感和质量。
这就要求植物油加工企业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2023年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分析现状精制食用植物油是指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后的植物油,常用于烹饪和食品加工中。
在中国,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规模庞大,发展迅速。
本文将分析该行业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规模庞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油消费国之一,植物油的市场需求量大,包括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等。
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精制食用植物油的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增加。
其次,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供应链完善。
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油资源,包括大豆、花生、棕榈果等。
同时,国内植物油加工技术不断提升,供应链运作日趋成熟。
这为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也为市场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再次,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质量标准不断提高。
近年来,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标准,对精制食用植物油的质量进行严格监管。
这促使精制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不断加强质量控制和监测,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然而,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
在中国,有着众多的植物油生产企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除了国内企业外,还面临着国外品牌的竞争压力。
其次,产品同质化严重。
尽管精制食用植物油的市场需求量大,但许多企业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区分和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需要加强。
近年来,一些精制食用植物油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或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舆论的谴责。
因此,企业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意识。
未来,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发展的趋势是多样化和高品质化。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对植物油品种的需求将进一步多样化,如亚麻籽油、葵花籽油等。
同时,消费者对植物油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无污染、无添加物的产品越来越感兴趣。
因此,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新品种和高品质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总之,精制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规模庞大,供应链完善,质量标准在不断提高。
2024年压榨植物油市场发展现状引言植物油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许多食品加工和工业用途的基础原料。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增加以及植物油需求的不断增长,压榨植物油市场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当前压榨植物油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压榨植物油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涵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油产品。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压榨植物油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
这种增长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
在中国市场方面,榨菜油是最主流且最受欢迎的植物油品种之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植物油生产和消费国家,榨菜油的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
此外,花生油、大豆油等也是中国市场上较受欢迎的植物油品种。
全球市场方面,棕榈油是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压榨植物油。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主要的棕榈油生产国家,其出口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多数份额。
此外,大豆油、花生油等也是受欢迎的压榨植物油品种。
竞争格局当前的压榨植物油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主要的竞争者包括多家大型植物油企业和农业合作社。
这些竞争者在品牌建设、产品质量、价格优势等方面展开竞争,努力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市场,一些知名的榨菜油品牌在竞争中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
这些品牌通过广告宣传、产品升级以及渠道拓展等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全球市场方面,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这些企业通过质量保证、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拓展等方式赢得了客户的认可。
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压榨植物油市场仍将保持增长趋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植物油作为一种健康的食品原料将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此外,人们对植物油的种类和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种创新。
在技术方面,压榨植物油市场也将不断创新。
基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压榨技术不断涌现,这将提高植物油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供需现状及趋势分析一、食用植物油行业概述食用植物油是以食用植物油料或植物原油为原料制成的食用油脂,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含有维生素E、植物甾醇、多酚、谷维素、角鲨烯、木脂素等多种微量天然营养物质。
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植物油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等。
不同种类食用植物油优缺点对比二、食用植物油行业产业链1、产业链结构食用植物油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大豆、菜籽、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的种植,原材料产量、价格等方面的变化对食用油加工行业有着重大影响,下游主要面向餐饮业、食品加工业等。
食用植物油产业链2、上游食用植物油行业上游为油料作物种植业。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油料生产国,油料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为食用植物油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油料产量呈增长态势,从2013年的3348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3654.21万吨,期间年均复合增速为0.98%。
2013-2022年中国油料产量变化趋势图相关报告: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三、食用植物油行业现状1、全球近年来全球食用油市场呈现持续成长态势,从细分品类来看,全球常见油类品种主要包括棕榈油、大豆油和菜籽油等。
2021/22年,在全球主要食用植物油产量结构中,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产量占比位列前三。
其中,全球棕榈油产量为7559万吨,占比35.8%,位居第一。
2021/2022年全球食用植物油产量结构2、中国1)经营情况在人类生活中,食用植物油油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其他营养素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机体重要的组成和能源物质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食用植物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1564家,较2021年增加39家,工业总产值10211.4亿元,资产总计5508亿元,行业实现销售收入9694.6亿元,利润总额为308.8亿元。
我国食用油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目前我国食用油工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
下面将从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产量和需求增长迅猛:我国食用油的产量和需求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过去几年食用油的产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而需求增长更为迅猛,年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
这主要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消费能力的增强,以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等因素所驱动。
2.受欢迎的植物油品种:在食用油市场上,植物油是最主要的品种。
其中,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棕榈油等品种最受消费者欢迎。
大豆油和菜籽油在我国的市场份额最大,占据了食用油市场的90%以上。
而花生油则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品种之一,棕榈油则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食用油品种之一3.生产技术逐步升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国食用油工业在生产技术上进行了不断升级。
传统的榨油工艺逐渐被合成提取技术所代替,提高了食用油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研发出了一系列配套设备,如高效榨油机、脱水脱稀设备等,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4.进口依赖度较高:尽管我国食用油的产量和供应能力得到了提高,但仍然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据统计,我国每年需要进口约3500万吨食用油,占全球市场供应量的30%以上。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消费量大,以及部分地区油脂粮食均衡发展的困难等因素所致。
二、趋势展望:1.健康、营养、绿色:未来的食用油市场将更加注重健康、营养和绿色环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用油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生产商将更加注重油脂的品质控制,鼓励绿色种植和无公害生产,推广低温榨油技术,提供更加营养健康的产品。
2.加工技术创新:食用油加工技术将更加关注油脂中有益成分的保留和提取。
如超臨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将取得突破,提高高品质植物油的产量和纯度;超声波辅助萃取技术将更常见,以提高提取效率;纳米技术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也将得到推广和发展。
2024年植物油加工市场发展现状引言植物油是人类重要的食用油和工业原料之一,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可持续生产的关注增加,植物油加工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植物油加工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植物油加工市场的现状1. 市场规模植物油加工市场的规模庞大,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植物油加工市场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总市值超过数千亿美元。
亚洲地区是植物油加工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占据了全球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2. 主要产品主要的植物油加工产品包括食用油和非食用油。
食用油种类繁多,如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
非食用油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如生物柴油、润滑油等。
近年来,随着植物油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植物油副产品得到合理利用,例如植物蛋白粉、植物酮等,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3.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植物油加工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国家依赖进口植物油来满足本国需求,尤其是一些油籽种植条件不佳的国家。
主要的植物油出口国包括阿根廷、巴西、美国等,而中国、印度和印尼等国家是主要的植物油进口国。
国际植物油贸易的发展对于促进全球植物油加工市场的繁荣至关重要。
4. 技术创新植物油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效的榨油机、精炼设备以及提取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植物油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此外,新型的环保技术和绿色生产理念的引入,进一步推动了植物油加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油加工市场的挑战尽管植物油加工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 市场竞争植物油加工市场竞争激烈,主要体现在品牌竞争和价格竞争上。
许多植物油品牌争相进入市场,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价格竞争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很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压低价格,导致行业利润率下降。
2. 资源和环境压力植物油加工需要大量的农作物产量和用水资源。
油料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我国食用植物油发展现状分析一、食用植物油分类及产业链食用植物油是以食用植物油料或植物原油为原料制成的食用油脂。
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花生油、火麻油、菜籽油、大豆油、棉籽油等不同类别。
评定食用植物油的好坏,一般分析其过氧化值、酸价、浸出油溶剂残留和采用加热试验,对相关的指标我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有明确的规定。
粮油行业上游为大宗商品,是资源决定性行业。
产业链中游是农产品加工,如压榨和提炼,上游为大宗商品大豆等农产品,下游客户包括商业零售商、餐饮服务业、食品加工业等。
产业链中游通常为重资产企业,对大豆进行压榨形成毛豆油、豆粕,毛豆油经过精加工成为包装食用油,豆粕则直接作为饲料原料出售给饲料企业。
二、我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发展现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油消耗巨大,2010-2019年我国粮油市场成交额从1467.73亿元增长至1917.29亿元,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逐渐改变,未来粮油市场成交额将持续增长。
随着“低油、低盐”的健康理念传播,当前我国居民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已达到天花板,未来行业增长点可能转向高端食用油市场,追求更营养的优质产品。
2010-2019年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从687万吨增长至953.3万吨,贸易逆差从677.8万吨增长至926.6万吨,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持续增长。
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主力油种为大豆油、菜籽油,2018年消费量分别占比43.1%、22.1%。
2018年大豆油出厂价平均为5452元/吨,菜籽油出厂均价为7009元/吨。
食用植物油出厂价近年来基本保持平稳,2017-18年受到进口大豆价格下滑,食用大豆油出厂价同步下行。
三、我国小袋食用植物油发展现状分析食用油消费升级趋势下,小包装化占比持续提升,品类向更健康、附加值更高的油种升级。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日益提高,以及国家关于限制散装油销售相关法规不断出台,中小包装食用油消费量逐渐上升并成为主流。
2018年小包装食用油消费量占比33%,中包装食用油消费量占比30%,包装化率达到63%。
2023年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植物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
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食用油总消费量约为3200万吨,其中食用植物油占到了85%以上。
此外,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食用植物油生产国之一,每年生产量约为2500万吨左右。
食用植物油行业是一个庞大的细分市场,其中包括豆油、花生油、棕榈油、玉米油、调和油等多个品种。
每种品种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环保压力、消费升级等多种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食用植物油消费结构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食用植物油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转变。
从单一的豆油、花生油消费向多种植物油并存的消费转变是一大趋势。
尤其是调和油市场的兴起,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同时,高端特色植物油的兴起也成为市场发展的新亮点,如橄榄油、芝麻油、山茶油等。
二、大企业越发垄断随着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大型跨国企业越发的垄断了市场,而中小企业则很难立足于市场。
同时,产业链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具备技术、能力、完善的营销策略和后续服务。
另外,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小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采用新技术如今,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开始使用新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其中,采用反渗透膜技术、连续抽提技术、低温萃取技术等,可以减少传统造粕流程所占用的时间和设备的高成本。
这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还可以在减少污染排放的同时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产业升级和环保要求加强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和全社会对环保的高度关注,食用植物油行业将迎来产业升级和环保升级的重大机会和挑战。
未来,食用植物油行业将加强环保要求的标准制定和实施,同时推广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气调包装、储藏技术、产品冷链物流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市场。
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市场现状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食用植物油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产业,其市场现状备受关注。
从市场规模来看,近年来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这主要得益于消费者对食用油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餐饮行业的蓬勃发展。
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食用植物油的市场销售额逐年攀升,且增长速度较为稳定。
在产品种类方面,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食用植物油包括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等。
其中,大豆油凭借其价格优势和广泛的适用性,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花生油则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而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品类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上升。
从消费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是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消费区域。
这些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食用油的品质和种类有更高的要求,消费能力也更强。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居民对食用油的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推动了高端食用油产品的市场发展。
在生产环节,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传统的压榨工艺和浸出工艺在不断改进和优化,提高了出油率和油品质量。
同时,一些企业开始引入先进的精炼技术和设备,以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提高食用油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然而,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原材料供应的不稳定。
由于油料作物的种植受到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国际市场油料价格的波动,导致原材料价格起伏较大,给企业的生产和成本控制带来一定压力。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
众多品牌和企业的涌入,使得市场份额的争夺愈发激烈。
一些中小企业在品牌建设、渠道拓展和产品创新方面面临较大困难。
此外,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产品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行业内的企业纷纷采取措施。
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或与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2024年食用植物油加工市场发展现状引言食用植物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食用植物油的需求不断增加。
本文将探讨当前食用植物油加工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市场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食用植物油加工市场在近年来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食用植物油加工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XX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美元。
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受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
市场竞争格局食用植物油加工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厂商和品牌。
主要的竞争者包括国内外大型食用植物油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在全球范围内,一些国际品牌如大豆油和花生油占据了较大份额,而国内市场则以大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等品种为主。
此外,一些新型植物油如亚麻籽油、葵花籽油和橄榄油等也开始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市场特点和趋势1.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升: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植物油的健康和环保属性的关注度也在增加。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植物油,如橄榄油和葵花籽油等。
2.高品质和多样化产品的需求:消费者对于食用植物油的品质和口感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生产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推出更多种类的食用植物油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3.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开始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4.国际市场拓展:伴随全球化的进程,食用植物油市场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国内,国内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国际品牌也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渗透。
5.可持续发展:在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能源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市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1.原材料供应不稳定:植物油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大豆、花生、菜籽等,但受气候、种植面积变化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原材料供应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2023年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全景速览内容概况:我国植物油行业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依靠自主创新及研发,发展十分迅速。
从供需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整体呈波动下降的态势,到2022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为4881.87万吨,同比下降1.8%,其中大豆油产量占比最高,为33.4%;需求量为5512.8万吨,同比下降8%。
关键词:食用植物油行业发展趋势食用植物油行业市场规模食用植物油行业供需情况食用植物油行业竞争格局一、概述食用植物油是以食用植物油料或植物原油为原料制成的食用油脂,是人们每日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其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含有维生素E、植物甾醇、多酚、谷维素、角鲨烯、木脂素等多种微量天然营养物质。
根据原料的不同,食用植物油主要可分为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橄榄油、菜籽油、芝麻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棉籽油等种类,其中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食用植物油消费品种。
二、行业政策粮油行业的发展水平和供需平衡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等一系列问题,大力发展植物油行业对保证食用植物油供应,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鼓励、规范粮油及相关油料作物行业的发展,如202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粮食油料产地烘干设施装备建设,加快提升产地烘干贮藏能力,保障粮食油料生产抗灾减灾、节粮减损需要。
按照设施设备通用、补齐特需要求,布局油菜、大豆等油料烘干能力建设,加强油料水分检测设备研发应用。
三、产业链我国食用油的产业链较常见食品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结构相似,具体主要包括油料作物种植、压榨、精炼、包装和渠道销售等环节。
上游主体为各类油料作物的供应;中游产业主体主要为初榨、深加工企业等。
2023年压榨植物油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压榨植物油行业是指将植物油料加工成可供食用和工业用途的油脂产品的产业。
目前,我国的压榨植物油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涵盖多个品种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等。
下面将对压榨植物油行业的市场现状进行分析。
1. 市场规模扩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食用植物油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我国每年的植物油生产量逐年增长,其中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等品种的产量稳定增长。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压榨植物油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 行业竞争激烈: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压榨植物油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目前,我国的压榨植物油厂家众多,产品种类繁多,竞争力强。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压榨植物油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3. 产品质量得到重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压榨植物油行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消费者对植物油的品质、安全性、营养价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压榨植物油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4. 健康食用植物油的兴起: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健康食用植物油成为市场的热点。
健康食用植物油通常指无污染、高营养价值、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植物油。
这种类型的植物油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因此,压榨植物油行业应该加强健康植物油的生产和销售,以满足市场需求。
5. 新型植物油的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植物油被研发和推出市场。
这些新型植物油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更好的品质,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植物油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氢化植物油、调和植物油、离子溶剂提取植物油等新型植物油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流行。
压榨植物油行业应该关注新型植物油的发展趋势,以抢占市场先机。
总之,压榨植物油行业市场现状呈现出市场规模扩大、竞争激烈、产品质量重视、健康食用植物油兴起以及新型植物油的发展趋势等特点。
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一、我国植物油压榨业发展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植物油压榨业的飞速发展。
以大豆加工业发展为例,自1996年我国放开大豆进口后,1999年外资开始大举进入,到2000年,我国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油厂在100家左右,日压榨大豆能力为6.4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为600吨,全年大豆压榨能力首次突破1000万吨。
到2001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加至10.7万吨,2004年底达到20.2万吨,2005年底达到了25.4万吨,到2006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企业已超过170家,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27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超过1500吨。
按每年开工率300天计算,年加工大豆能力可达到8100万吨。
在2000—2006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倍。
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处理油料为6000吨的大型油厂,其中5家在中国,即江苏张家港东海粮油(12500吨/天),广西防城港大海油脂(7500吨/天),河北秦皇岛金海油脂(7000吨/天),连云港益海油脂(6000吨/天)和河北三河汇福粮油(6000吨/天)。
全国拥有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集团有益海油脂、中粮集团、九三油脂、大连华农和大连华良,这几家企业集团大豆加工能已达到日处理力10万吨以上。
目前国内大豆初榨工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等五个大豆压榨圈。
其中在东北内陆地区形成了以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东北大豆压榨圈,以压榨国产大豆为主。
在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以大连华农豆业公司、大连日清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公司、烟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三维和黄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大豆压榨圈,这些地区主要以压榨进口大豆为主,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期间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形成了以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连云港益海油脂公司、南通嘉吉公司、宁波金光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江浙大豆压榨圈,常年以进口大豆为加工原料。
在华南地区形成了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东莞嘉吉公司、东莞中谷公司、湛江华农豆业公司、广西大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华南大豆压榨圈,该地区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是在2001年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原料来源均为进口大豆。
在内陆地区形成了以四川金石油粕公司、重庆新涪油脂公司、陕西邦淇油脂公司、周口益海油脂公司、郑州阳光油脂公司为代表的内陆大豆压榨圈,这些油厂既加工进口大豆,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人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012个,年处理油料能力7177.4万吨,精炼能力2166.2万吨。
另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植物油总供给的总量从1996年的1千多万吨增加到2400万吨,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增加至17公斤。
二、外资企业在国内投资状况大豆市场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农产品市场之一,根据WTO准则,2001年以后,我国大豆市场大门被彻底打开,国际市场的大豆疯狂的涌人国内市场,在2001—2003年是我国国内大豆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大豆进口也在2003年首次突破2000万吨,超过国产大豆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资料显示,随着世界大豆加工业重心逐步向我国转移,国内的企业家也纷纷采取了扩张大豆加工业的对策。
2002年,东北新建大型大豆榨油厂4家,日加工量达6500吨;拟建、在建的大型油厂5家,预计日加工大豆6400吨。
河北的金海粮油公司、汇福粮油公司,也将分别于2003年年底将自己的加工能力从2500吨和3000吨提高到6000吨和7000吨。
江苏张家港的东海粮油公司的大豆日加工量2003年已达7000吨。
山东2003年初已有大豆加工厂100多家,日加工能力达3万多吨。
广东的大豆加工能力也在迅速扩张,仅东莞的一家2003年在建的大豆加工厂日加工能力就将达到1万吨至2万吨。
此外,许多小厂也在大力改建、扩建,加工能力也在大幅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日加工600吨以上的大豆加工厂已达100多家。
全国大豆加工能力已近5000万吨。
但2003年以后,随着大豆进口贸易的正常化,进口大豆数量急剧增长,以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四大国际粮商为首的国际投资商开始加大投资,全面进入我国大豆加工业。
目前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进行原料进口贸易,如大豆、棕榈油等,二是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三是进行资金参股。
实际中,跨国粮商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往往是三种方式并用。
在原料进口贸易方面,进入2004年后,国际市场投资基金利用其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以及掌控的南美大豆资源优势,开始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疯狂打压,致使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滑落至全行业大幅亏损的深渊。
首先是在CBO吨市场上进行点价方式将高价豆卖到国内市场,同时其国内参股企业利用我国“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可以免交所得税,同时也不用交纳增值税,并且亏损部分还可以冲抵未来的赢利部分”等相关税收规定,规避税收费用实现“把左口袋里的钱亏到右口袋里”,完成资本境外转移目的。
相比之下,我国的民族压榨企业却承受了实实在在亏损。
另外,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外资方还可以通过恶意亏损来达到使中方资本缩水、而其自身却通过资金优势扩大股份的目的,最终达到其操控中国压榨市场的目的。
另外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
根据了解,目前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多数中国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
而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
另外,嘉里、益海合并过程中,通过股份置换,ADM将持有丰益国际的股份。
此外,目前棕榈油是除大豆油外中国第二大消费食用油,也是调和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中国几乎全部棕榈油都依赖进口,中国年进口棕桐油450多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东南亚,而合并后丰益国际将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公司之一,将在中国棕榈油进口中大举获利。
在建厂和投资参股方面,根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人统油脂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0个,仅占6.9%,但统计数据也显示,年产量1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企业30个,总产量达1079.9万吨,占人统食用植物油企业总产量的62.4%。
中粮集团、嘉里粮油集团、益海粮油集团食用植物油产量均达到100万吨以上,分别为205.4万吨、188万吨、152.3万吨。
前10家企业总产量占本行业人统企业总产量的比重达到食用植物油44.7%。
其中嘉里粮油集团、益海粮油集团为外资企业,目前已经合并重组为丰益国际,中粮集团的油脂业务也含有ADM的股份。
汇总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嘉吉公司、邦基公司、托福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来宝公司五家跨国粮商对我国的十多家大豆压榨厂进行了资产重组。
来宝公司先后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和江苏南通宝港油脂,重组了重庆新涪和山东新龙油脂;邦基公司先后收购或控股了山东日照三维油脂、南京华农油脂和天津正大公司,并与中储粮合资在东莞建设大豆压榨厂;嘉吉公司先后收购了东莞华农油脂和阳江丰源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兼并了霸州华农油脂,并对张家港江海粮油工业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与中储粮合资在日照建设大豆压榨厂;托福公司重组了湛江华农公司,并通过郑州阳光公司人股开封正大和许昌山花公司。
此外,中纺粮油公司与ADM等相关外商成立合资公司,先后租赁或入股菏泽华瑞油脂、东莞盈丰油粕公司和蚌埠花园油脂公司,并计划在日照港建设大型粮油物流基地和大豆压榨厂,据悉近期中纺粮油仍在与国内两家大型大豆压榨企业集团商谈重组其属下的大豆压榨厂事宜。
目前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66%。
三、外资进入对国内相关产业影响外资进入我国植物油压榨市场,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植物油需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根据了解,1998/1999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为1094万吨,而2006/2007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突破3200万吨。
而其间国内大豆产量仅为1600万吨左右,严重满足不了国内需求,熟悉国际贸易经验外资的进入对我国解决植物油供应问题带来了好处,特别是在棕榈油进口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繁荣发展。
同时,跨国粮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模式,对我国整个粮油市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外资的进入也促进了国内食用油生产工艺的进步,更新了国内的消费观念。
中国制造受人诟病最多的是技术含量不高,实际上近年来所争议的,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还是中国商品质量危机,折射出的是国内少数企业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条中获利过低,所以遭遇频繁的贸易摩擦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中国食用油行业十几年前,因为技术上的差异,消费的食用油被称为“土油”、“洋油”。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成长,目前在加工工艺等很多技术领域上,已经占据了世界前列的位置,尤其是黄曲霉素去除技术上的成就。
中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创新技术”做起,别无他途。
但另一方面却也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危机。
大量的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我国油籽压榨中心也逐渐转向沿海地带,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大豆,由此也造成我国大豆产区出现卖粮难,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局面。
传统的大豆主产区目前仅黑龙江、内蒙地区产量较高,大豆在黄淮及长江流域已经成为经济作物种植。
在黑龙江省,豆农50%以上的家庭收入来自大豆,尤其是北部地区种植大豆近2000万亩,当地种玉米气温不足,种小麦效益更差,种植大豆是当地40余万户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这部分农民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另外,外资在国内的大肆建厂扩建,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伴随着沿海集中设厂的增多,投资风险也在加大,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数据资料显示,在2000—2006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倍,但在此期间,国内大豆实际压榨量仅增长了1.2倍,国内大豆压榨能力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大豆实际压榨量的增长速度,导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