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的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作为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最初起源于美国,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在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与郊外化后,给购物者带来在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利;超级市场远离购物者的居住区,到超级市场购物需驾车前往;超级市场卖场面积巨大,商品品项繁多,购物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挑选商品,且还需忍受“大排长龙”等候结帐之苦。
以上种种都使得那些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
由此,促成了便利店的出现。
194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SouthlandCorp oration)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7-Eleven。
在美国,1957年,只有500家便利店,到1990年,美国共有便利店84500家,网点密度为2940人/店,销售额接近1000亿美元,因此有人认为便利店是西方零售业的“爆发户”。
ﻭﻭ日本便利店是6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的,经营便利店最为成功,日本第一家便利店成立于1969年,是由日本橘高糕点批发公司按美国模式建立的沃玛特便利连锁集团。
1973年日本伊藤洋华堂集团与美国南方公司建立7-11便利商店连锁集团。
由于迅速增长的就业妇女、迅速增长单身家庭、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在餐桌上使用预煮食品、经济收入的提高以及娱乐活动的增加等原因,使人们更加追求购物的便利性,为便利店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便利店在日本的发展是成功的。
1991年日本7-11公司应美国南陆公司的要求,在与该公司实现资本参与的同时,实现经营方面的参与,现已成为南陆公司的控股公司。
是年,日本共有41050家便利店、网点密度为3045人/店,便利店在日本零售业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Eleven连锁便利店,1991年的利润高达24.4%,位居日本零售业之首。
到1992年7-11集团在国际上22个国家拥有13950家店,是世界最大的便利连锁店集团。
到1997年7-11在日本本土拥有7000多家店,销售额达到17000亿日元。
罗森便利店市场开发选址经营策略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罗森便利店的主要状况以及其选址策略。
众所周知,便利店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商业零售业态,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现已被我国大中城市的很多特定消费者接受并喜爱,并逐渐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一枝新秀。
在便利店行业,国际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选址正确是成功的一半。
由此可见便利店的选址是何等的重要。
所谓立地是指商店的店址确定,总结国际上便利店经营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日本的经验),便利店的立地条件是保证经营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便利店;罗森;开设;选址策略;结论一、便利店简介及发展史(一)起源及现状便利店是位于居民区附近,指以经营即时性商品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
便利店的兴起缘于超市的大型化与郊外化,超市的变化体现在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如远离购物者的居住区,需驾车前往;卖场面积巨大,品种繁多的商品消耗了购物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账时还要忍受“大排长龙”等候之苦,以上种种使得那些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
于是人们需要一种能够满足便利店购买需求的小超市来填补空白。
192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首创便利店原型,1946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并将店铺命名为“7-Eleven”;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伊藤洋华堂与美国南方公司签订特许协议并在东京丰洲推出1号店。
此后传统型便利店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业零售业态,在日本得到了飞速发展,其特点也被发挥到极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入中国,在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发展较快。
随着石油巨头的介入,便利店在地域分布上更趋分散,加油站型便利店在欧美地区也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世界便利店的发展历程来看,通常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传统型(Traditional)和加油站型(Petroleum-Based)。
传统型便利店通常位于居民住宅区、学校以及客流量大的繁华地区,营业面积在50~150平方米不等,营业时间为15~24小时,经营服务辐射半径500米左右,经营品种多为食品、饮料,以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为主,80%的顾客是目的性购买(如7-Eleven、Circle K)盛行于亚洲的日本,中国台湾。
便利店实习报告在我大二的暑假里,我有幸在一家便利店实习了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家便利店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同时也对便利店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一、便利店的发展便利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
最初的便利店主要是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牛奶、饮料、方便面等,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便利店开始提供更多种类的商品,如充值卡、快递服务等,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
在中国,便利店的发展也比较快速。
最早的便利店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但是当时的便利店规模比较小,商品种类也不够丰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加快,便利店逐渐成为了一种受人欢迎的生活方式。
二、实习体验在我实习的便利店,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一天有两个班次。
我上的是下午到晚上的班次。
刚开始进入便利店,我被分配到了打杂的工作,主要就是整理货架、打扫卫生等。
虽然任务比较简单,但是对于我这个实习生来说仍然感到有些吃力。
随着实习时间的延长,我渐渐适应了这种工作节奏,也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工作内容。
我学习了如何收银、如何分类、如何摆放商品等各种基础知识。
同时,我还体会到了便利店员工的一些职业素养,如耐心、细心、尽职等。
三、便利店的特点便利店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营业时间长。
一般而言,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有些门店甚至可以24小时营业。
这种营业时间的长短对于顾客来说非常便利,可以满足他们在各种时间段的日常生活需求。
此外,便利店还注重商品的多样性。
在我实习的便利店里,从牛奶到零食、从充值卡到快递服务,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商品。
这种商品的多样性对于顾客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他们可以在同一家店买到所需的各种商品,不用再去多家店购买。
四、便利店的未来发展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便利店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二部分:培训课程:超市发展史培训目的:了解超市发展历史及趋势培训对象:课级训练学员、超市员工授课人;部门课长培训内容:超级市场的发展一、超市的起源超市的鼻祖是桑德斯(Clavence Saunders),1919年他在美国孟菲斯市开了一家自助商店(self-sernvice),取名叫“滚地小猪"(Piggy Wiggly)。
这个名字是他看见一头莽撞的小猪穿过篱笆逃跑时偶然萌发的。
桑德斯原是一个店员,一天,他在一家餐馆用餐,但当他和那些等待的人站在一起时,他突然闪现出“自助"这个念头,而后来把它运用到杂货店中。
自助商店的入口处装有回转栏,只进不出,店中央是弯弯区区的通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食品杂货,顾客可随意挑选,在出口处有一个结帐柜台,顾客在那里排队付款。
这种自助购物的方式方便了顾客,同时又节省了商店的人事费用,售价比别处便宜,颇受顾客青睐。
因此,“Piggy-Wiggly”的生意日益兴隆,以后陆续在美国各地开设了近3000家分店,桑德斯很快成了身价百万的美国连锁店大亨.这种连锁经营的方式可以大批量的进货,对农场主和制造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但在当时,其主要用在“干货部门”,因为1905年美国实施了商标法,从而使大量具有商标的小包装商品替代了散装商品,这就为开架售货提供了条件。
二、现代超市的诞生世界上第一家现代超市是具有几十年经营食品经验的美国人迈克尔·卡兰(或卡伦)在1930年8月(MICHAEL·CULLEN)在美国纽约洲长岛的牙买加开设的金·库仑(King Kullen)食品商场(也译作卡兰国王店)。
现代超市的英文名称是supermarket,最早起用这个名称的并不是卡兰,而是1933年在辛辛提那市开设的奥拉斯超市(Allers Supermarket).卡兰其人:卡兰出身贫寒,18岁就进杂货店当店员,一直干到45岁才升为克罗格食品杂货公司属下一家分店的经理。
美国便利店发展史作为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最初起源于美国,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在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与郊外化后,给购物者带来在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利;超级市场远离购物者的居住区,到超级市场购物需驾车前往;超级市场卖场面积巨大,商品品项繁多,购物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挑选商品,且还需忍受“大排长龙”等候结帐之苦。
以上种种都使得那些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
由此,促成了便利店的出现。
194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Southland Corporation)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7-Eleven。
在美国,1957年,只有500家便利店,到1990年,美国共有便利店84500家,网点密度为2940人/店,销售额接近1000亿美元,因此有人认为便利店是西方零售业的“爆发户”。
日本便利店是6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的,经营便利店最为成功,日本第一家便利店成立于1969年,是由日本橘高糕点批发公司按美国模式建立的沃玛特便利连锁集团。
1973年日本伊藤洋华堂集团与美国南方公司建立7-11便利商店连锁集团。
由于迅速增长的就业妇女、迅速增长单身家庭、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在餐桌上使用预煮食品、经济收入的提高以及娱乐活动的增加等原因,使人们更加追求购物的便利性,为便利店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便利店在日本的发展是成功的。
1991年日本7-11公司应美国南陆公司的要求,在与该公司实现资本参与的同时,实现经营方面的参与,现已成为南陆公司的控股公司。
是年,日本共有41050家便利店、网点密度为3045人/店,便利店在日本零售业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Eleven连锁便利店,1991年的利润高达24.4%,位居日本零售业之首。
到1992年7-11集团在国际上22个国家拥有13950家店,是世界最大的便利连锁店集团。
到1997年7-11在日本本土拥有7000多家店,销售额达到17000亿日元。
河南胖东来企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一、发展历史及重大事记1995年3月12日胖东来的前身一一望月楼胖子店开业,营业面积40多平方米,由下岗职工于东来带领三名同伴创业。
1995年9月望月楼胖子店做出“用真品,换真心”的承诺,在当时假货充斥,商战激烈的市场背景下,望月楼胖子店独特的承诺和实实在在的商品与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1996年3月于东来等人赴北京向国防工业捐款,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放了专题片《三兄弟的故事》,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1997年8月“望月楼胖子店“更名为”胖东来烟酒有限公司”,提出“创中国名店,做许昌典范”,明确了企业的发展目标。
1997年10月1日胖东来第一个分店一一五一路分店开业。
1998年3月15日纵火案使胖东来刹那间化为乌有,大火毁掉了我们的一切,却锻造了我们的灵魂与坚强,在社会各界及百姓的支持帮助下5月1日望月店重新开业。
1998年9月1日许扶店开业。
1998年6月26日人民店开业1999年3月配送中心,外销部供应部成立。
1999年5月1日胖东来综合量贩开业,第一次把“量贩”这种业态引入许昌。
1999年9月19日胖东来第一个专业量贩——名牌服饰量贩开业,推出“免费干洗、熨烫、缝边”等超值服务项目。
1999年10月1日胖东来新兴店开业。
1999年11月24日胖东来公司7 个连锁店同时做出“不满意就退货”的全新经营理念,至此,构成胖东来承诺的全部内容用真品换真心,不满意就退货。
1999年12月25日鞋业量贩开业。
2000年1月12日健康店开业。
2000年1月26日面包房开业(这是我们的第一种胖东来牌产品)。
2000年1月29日毓秀店开业。
2000年3月1日公司开始实施股份制。
2000年3月12日新许店开业。
2000年4月8日公司保卫科成立。
2000年4月18日胖东来电器量贩开业,营业面积1800平方米,是当时豫南地区最大的电器商场。
2000年5月23日公司网站开通。
2000年7月1日设立服务投诉奖100元。
中国商超的发展历史中国商超是指中国的超市和便利店,它们是零售业的一种形式,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
商超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商超在中国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商超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农村经济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成为人们购买商品的主要渠道。
这些合作社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衣物和其他日用品,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
然而,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限制,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有限,人们的购物体验相对简单和单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商超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中国引入了一些国外的商业模式和理念,如超市和便利店的经营模式。
这些新的商超以其丰富的商品种类、良好的服务和便利的购物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同时,中国市场的潜力也吸引了许多国际连锁超市和便利店进入中国,如沃尔玛、家乐福、7-Eleven等。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商超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商超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不仅大型超市在城市中心和繁华地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规模的便利店也遍布各个街区和社区。
商超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对传统的小型零售业产生了冲击。
中国商超的发展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兴起给商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许多商超开始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在线购物平台,提供网上购物和送货上门的服务。
这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便利性,促进了商超的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商超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商超竞争激烈,不仅来自国内的竞争对手,也来自国际连锁超市的竞争。
商超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增加商品种类,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以吸引消费者和保持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商超还面临着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挑战。
便利店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最初起源于美国,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在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与郊外化后,给购物者带来在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利;超级市场远离购物者的居住区,到超级市场购物需驾车前往;超级市场卖场面积巨大,商品品项繁多,购物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挑选商品,且还需忍受“大排长龙”等候结帐之苦。
以上种种都使得那些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
由此,促成了便利店的出现。
194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Southland Corporation)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7-Eleven。
在美国,1957年,只有500家便利店,到1990年,美国共有便利店84500家,网点密度为2940人/店,销售额接近1000亿美元,因此有人认为便利店是西方零售业的“爆发户”。
日本便利店是6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的,经营便利店最为成功,日本第一家便利店成立于1969年,是由日本橘高糕点批发公司按美国模式建立的沃玛特便利连锁集团。
1973年日本伊藤洋华堂集团与美国南方公司建立7-11便利商店连锁集团。
由于迅速增长的就业妇女、迅速增长单身家庭、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在餐桌上使用预煮食品、经济收入的提高以及娱乐活动的增加等原因,使人们更加追求购物的便利性,为便利店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便利店在日本的发展是成功的。
1991年日本7-11公司应美国南陆公司的要求,在与该公司实现资本参与的同时,实现经营方面的参与,现已成为南陆公司的控股公司。
是年,日本共有41050家便利店、网点密度为3045人/店,便利店在日本零售业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Eleven连锁便利店,1991年的利润高达24.4%,位居日本零售业之首。
到1992年7-11集团在国际上22个国家拥有13950家店,是世界最大的便利连锁店集团。
到1997年7-11在日本本土拥有7000多家店,销售额达到17000亿日元。
罗森便利店发展史
⽇本罗森株式会社成⽴于1975年4⽉,通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前在⽇本全国已拥有近9000家的优良店铺,成为唯⼀覆盖全⽇本的便利连锁企业。
2000年7⽉,⽇本罗森株式会社在东京和⼤阪证劵交易所同时上市成功,公司以优良的经营业绩赢得了⼴⼤股民的信赖和⽀持。
重庆罗森便利店有限公司,以开设全年⽆休息、24⼩时营业的便利店为主。
公司本着“For The Customers”的经营宗旨,为重庆市民提供优质、安全、让市民放⼼的商品和服务,为顾客提供便捷、商品、服务及信息了解等⽅⾯的便利性。
1、1975年6⽉14⽇⽇本罗森第1号店开张
1988年突破3000家
1999年突破7000家
发展到现在近1万家店铺,成为唯⼀店铺覆盖全⽇本的便利连锁企业
2、上海华联罗森有限公司成⽴于1996年2⽉
是全国第⼀家标准的24⼩时营业的便利店
现有300多家店铺
3、重庆罗森便利店有限公司成⽴于2010年5⽉
2010年7⽉重庆罗森1号店开张。
日本便利店的发展史便利连锁店是50年代中期在美国诞生,从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以惊人速度成长起来的一种食品零售店形态。
如今,便利店已成为日本零售业中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典型代表。
在日本,1974年东京江东区的一家“山本茂酒店”与日本7-11公司总部签订合同,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家、也是全日本的第一家便利连锁店。
便利店是以“方便性”作为吸引顾客的最重要手段的零售店。
1972年日本中小企业厅出版的《便利店手册》中提出的便利店的定义是:“以向消费者提供方便为第一要义,并在经营管理方面追求高效率性的零售企业”,其后还附加了7个条件:(1)商店的位置:消费者可步行来店购物,从住宅步行7至10分钟。
因此,其店址位于住宅区附近,顾客主要为半径500米左右范围之内的居民。
(2)店铺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
(3)商品品种:考虑到店铺面积较小,需要压缩同类商品的品种数目,以最常用的生活必需品为主体,包括一般食品、日用杂货、衣料、化妆品和小药品、烟、酒等,至于生鲜食品仅限于适于进行自选的食品。
(4)营业时间:要长于超级市场和一般零售店,原则上是全年无休息日。
(5)从业人员:由于是自选商店,基本上由一名管理者和若干名店员组成,为了实行两班倒,有必要雇佣临时工。
(6)组织形态:为提高效率,宜采取连锁组织形态,可考虑采取特许连锁系统,在总部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商店的营运。
(7)与顾客的关系:虽采用自选方式,仍有必要形成与顾客之间的密切的交往关系。
从上述条件可以看出,便利店是在超级市场大大发展起来的情况下,为填补超级市场未能充分满足的消费者需求的空隙而成长起来的。
日本的超级市场与便利连锁店的区别有:(1)便利店的规模要比超级市场小得多,前者的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而后者的面积一般可达几千甚至上万平方米。
(2)便利店的商品品种一般为3000种左右,而且多为小包装商品,超级市场的商品品种一般达到10000种以上。
(3)便利店一般不出售鲜肉鲜鱼。
711发展史标题:711便利店的发展历程711便利店是世界上最大的连锁便利店之一,而其发展历程也是令人瞩目的。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711便利店的发展历史,从其起源开始,一直到如今的全球化经营。
711便利店的发展起源于日本。
1974年,日本的一家零售公司——千叶商店,决定开设24小时便利店,并将其命名为"Seven-Eleven"。
这个名称很快在日本各地传开,人们纷纷蜂拥而至。
711的便利店以其方便、快捷的服务和多样化的商品而闻名,很快在日本市场占据了领先地位。
随着711便利店在日本的成功,公司开始拓展国际市场。
1981年,第一家711便利店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开设。
然而,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面临着来自竞争对手以及本土消费习惯的挑战。
然而,711便利店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渐赢得了美国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时间的推移,711便利店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
截至2021年,711已经遍布全球19个国家,拥有超过7万家门店。
这些门店提供从饮料、食品、烟草到日常用品等多种商品,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
711便利店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经验。
首先,711注重与供应商的合作,确保供应链的畅通和商品质量的可靠性。
其次,711便利店注重员工培训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友好的服务。
此外,711还积极采取社会责任行动,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提升其企业形象。
711便利店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令人瞩目的。
从一个日本的小店铺到如今的全球连锁巨头,711便利店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也为便利与品质并重的零售业树立了标杆。
期待着711便利店未来的更大发展。
便利店的发展史
作为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最初起源于美国,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在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与郊外化后,给购物者带来在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利;超级市场远离购物者的居住区,到超级市场购物需驾车前往;超级市场卖场面积巨大,商品品项繁多,购物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挑选商品,且还需忍受“大排长龙”等候结帐之苦。
以上种种都使得那些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
由此,促成了便利店的出现。
194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Southland Corporation)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7-Eleven。
在美国,1957年,只有500家便利店,到1990年,美国共有便利店84500家,网点密度为2940人/店,销售额接近1000亿美元,因此有人认为便利店是西方零售业的“爆发户”。
日本便利店是6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的,经营便利店最为成功,日本第一家便利店成立于1969年,是由日本橘高糕点批发公司按美国模式建立的沃玛特便利连锁集团。
1973年日本伊藤洋华堂集团与美国南方公司建立7-11便利商店连锁集团。
由于迅速增长的就业妇女、迅速增长单身家庭、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在餐桌上使用预煮食品、经济收入的提高以及娱乐活动的增加等原因,使人们更加追求购物的便利性,为便利店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便利店在日本的发展是成功的。
1991年日本7-11公司应美国南陆公司的要求,在与该公司实现资本参与的同时,实现经营方面的参与,现已成为南陆公司的控股公司。
是年,日本共有41050家便利店、网点密度为3045人/店,便利店在日本零售业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Eleven连锁便利店,1991年的利润高达24.4%,位居日本零售业之首。
到1992年7-11集团在国际上22个国家拥有13950家店,是世界最大的便利连锁店集团。
到1997年7-11在日本本土拥有7000多家店,销售额达到17000亿日元。
2000年年底,7-11在日本国内拥有8600家店铺。
我国台湾便利店始于70年代末,1977年成立的“青年商社”是台湾最早的便利店。
1979年统一集团引入日本7-11后,当年与桑斯兰德公司签约合作。
便利店在台湾开始大规模发展。
1980年第一家7- Eleven长安门店开幕。
1998年1月加盟店比例超过65%,到1999年3月,门店数已达2009家。
我国内地便利店起步较晚,1995年1月上海牛奶公司开设的可的食品便利店,以及其后相继出现的深圳7-11,华联罗森便利店为中国第一批出现的便利店。
目前中国便利店处于起步期。
便利店是既有食品杂货店供应的便利,又使用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的零售商业组织,是以“便利”作为吸引顾客为主要手段,来满足顾客简单购物和应急之需的一种零售业态。
便利店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出现的时间和发展的背景并不完全相同。
但从总体上来看,便利店是超级市场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从超级市场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一方面,超市的发展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即“购物的不便利”;另一方面,超市的发展为便利店提供了先进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
便利店之所以能够出现并迅速发展,其原因还在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对“购物便利”的强烈需求,便利店正是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零售业态。
具体地说,便利店具有与超市相区别的四个“便利性”业态特征:
1.距离的便利性
便利店与超市相比,在距离上更靠近消费者,一般情况下,步行5至10分钟便可到达。
2.购物的便利性
便利店商品突出的是即时性消费、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品种在2000种至3000左右。
与超级市场相比,便利店的卖场面积小(50至200M2)、商品种类少,而且商品陈列简单明了,货架比超市的要低,使顾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的商品。
实行进出口同一的服务台收款方式避免了超市结帐大排长龙的现象。
据统计,顾客从进入便利店到付款结束平均只需三分钟的时间。
3.时间的便利性
一般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为16至24小时,全年无休,所以有的学者称便利店为消费者提供“Any Time”式的购物方式。
4.服务的便利性
很多便利店将其塑造成社区服务中心,努力为顾客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例如:速递、存取款、发传真、复印、代收公用事业费、代售邮票、代订车票和飞机票、代冲胶卷等等。
对购物便利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就决定了便利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简要历史回顾}
便利店简称CVS,起源于美国,发展成熟在日本,其特点在台湾发挥到极致。
美国的南方公司于1927年首创便利店原型,1948年将店名定为7—11,店铺达47家,此为初创期;1964年特许加盟经营,到80年代末为高速发展期。
日本伊藤洋华堂在1973年与美国签订特许协议,至今拥有8600余家7-11门店,年销售额2万亿日元;1975年,罗森便利东京店开业,现已有近7000余家门店。
台湾统一超商1979年与南方公司签约,现已取得7-11在台湾的永久授权,发展至今已有2700家店铺,占全球7-11门店总数的13%,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排名第三。
它在特许经营方面尤为成功,加盟店比例超过65%。
目前7—11在20多个国家拥有2万多家店铺,是世界最大的连锁便利店集团。
我们可以看出,发源于美国的便利店是在移植到日本后得到飞速发展的,其后又在台湾和泰国被加以推广。
其中原因在于日本和台湾地域狭小,人口众多、密集度相当高,居民出行购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步行,会更多地考虑便利的因素。
同样原因,在国内各中心城市与沿海城市,便利店也会有着较大的生存空间,市场不容小视。
一般认为,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国内城市,便利店就会有生长的土壤。
而它们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富裕程度较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如沪宁杭和广深等城市。
事实上,国内的便利店也正是在这两个地区得以迅速发展。
当然,这些城市的娱乐休闲场所较多、生活节奏较快、消费观念较为超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北京的便利店出现较晚,目前有物美佳联便利、超市发便利和普尔斯马特便利店等,均实行24小时营业。
超市发连锁便利在军博地铁站出口处开设第一家店,月平均销售额达到26万元,其中夜间销售额占了全天销售额的30%。
看来,开拓连锁便利店业态,已经成为这些著名连锁企业的一种共识,今后北京市场便利店领域的竞争将越发激烈。
天津目前尚没有比较正规的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