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语言学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16.35 KB
- 文档页数:2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况称,又称荀况,战国时期的大儒,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荀子》。
荀子的思想体系广泛而深入,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如下: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本性是自私自利的。
他相信人终生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而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防止人们陷入混乱和争斗。
二、教育论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习俗来塑造的。
他提出了“偏颇之学”的理念,认为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三、专政论荀子主张专制政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明智、有能力、有权威的统治者,他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敬畏和服从。
荀子主张君主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君主应当负责保护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四、天命论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人们应该接受天命的安排,不应该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天命,而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因此,人们应该虚心谦逊,顺应天命,不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兼爱论荀子提倡“兼爱”,他认为人们应该平等地关爱身边的人,无论是自己的家人、亲友,还是社会上的陌生人。
他认为,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道德的高尚和纯洁。
然后,他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其和睦和谐。
最后,他要以身作则,用智慧和才干来治理国家和平定世界。
综上所述,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人性论、教育论、专政论、天命论、兼爱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的语言观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思想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语言观是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荀子的语言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的重要性荀子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维的一种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他说:“天下之政,莫重于道,莫近于言。
”(《荀子·劝学》)这句话表明了语言在政治与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荀子看来,传递正确言论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使政权得到社会的认同。
同时,语言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
二、语言的作用荀子认为,语言除了在日常交流中起到沟通作用外,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劝诱和规劝等方式对人进行教育、引导和规范,从而使人在思想上和道德上得到提升和完善。
他说:“以言则训,以训则化,以化则功,以功则成。
”(《荀子·劝学》)这句话表明了语言教育的作用,即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人在思想上和道德上得到提升和完善。
同样的,通过权威性的规劝,可以使人在行为上遵守规律、按照道德标准行事,从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
荀子主张言语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言语必须真实来源于肺腑之言,否则就是空话无益。
他说:“声而无实,言而无据,虚诞之言也。
”(《荀子·劝学》)这句话表明了荀子对于言语真实性的坚持和重视。
言行不一的人,即使口齿再好、措辞再妙,其言语也失去了说服力。
荀子认为只有真实的言语才是有说服力的。
四、言语的能力限制荀子认为,语言有其能力的限制,不能涵盖所有的事物,不能完全表现事物的本质,因此,“言语有限,意义无限。
”(《荀子·劝学》)这句话表明了荀子对于语言表达的能力的认识。
言语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思维的能力是无限的,因此在没有语言表达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到更广阔的世界。
荀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是基于他对于人类思维和理性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荀子认为,言语具有引导人们思想、观念和习惯的作用。
《荀子》名实观反映的语言学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百家争鸣,正是社会制度大转型、学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在一个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候,语言也随之发生了大变革。
先秦诸子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为顺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围绕名实关系的问题,各抒己见。
荀子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前人的名实思想进行了总结批判,创造性的提出“制名之枢要”,真正从理论上对“名”的限制和概括做出了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荀子》;名实观;语言学思想孔子认为正名是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的基本要求,《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正名”就是要明确事物的概念,匡正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统治。
孔子站在旧制度的立场上,维护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涵义,在《论语·颜渊》中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是要维护“君、臣、父、子”这些词的旧有涵义,要用旧的伦理标准,来匡正这些词的内涵和外延。
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基本确立,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了时代要求。
荀子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孔子的名实思想进行了总结批判,科学地认识到名称与事物之间“约定俗成”的关系,“名无固宜,约之以命”,揭示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初步分析了词语的单位,明确词和词组,“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将单音词与复音词作了区分,与现代语言学思想有颇多相似之处。
一、语言的社会性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时,语言特别是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也会随之发生大变革。
在研究事物的名称和客观事物本身之间的关系时,必然要涉及语言问题。
《墨子·经说上》:“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
”“所以谓”是用来作称呼的意思,就是“名”;“所谓”是指所称呼的事物,就是“实”。
“名”是属于语言范围的问题,“实”是属于社会存在的问题。
关于“名”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荀子在前人的研究上唯物的解釋了这个问题。
论荀子的语言观荀子是稷下学宫儒家的一位大师。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稷下学宫度过的。
他受学于稷下,成长于稷下,成熟于稷下,并最终成为稷下学宫中最负盛名的领袖人物。
他立足于儒道,汇通百家之学,成为集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教育家。
《史记孟子旬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荀子早年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主要从事游学活动。
后来游历于齐、秦、赵、楚等国。
他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之职。
李斯、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
后来荀子逐渐发展成主持学宫各项事务和活动的领导者,可见,他当时在教育方面的名望之高。
荀子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恶论。
他从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人之所以能尊尚道德,做出好事,就是由于加强对他们教育的结果,使他们变恶为善。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融合诸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师道观,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学、思、行融合的思想。
荀子《义学》表示:“吾闻终日而恩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汪应辰而行无过矣”。
特别强调在善学、博学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细致思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细致。
荀子指出思是研习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则未明。
因此,他指出理想的“大儒”不只是博学多能够,而最重要的就是存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就是“胡瑗”,思索就是要以礼做为准绳去推论科学知识的曲直不为,反对不谋本义的杂乱鼓腮。
荀子指出“行”既就是自学的方法,也就是自学的目的。
“不登高山,无人知晓天之高也;乎深溪,无人知晓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及而止矣。
”“行”,才就是自学科学知识的真正目的。
总之,学、思、行结合,形成整个自学的完备过程,缺一不可。
这也就是荀子所言的“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持之以恒的思想。
《荀子劝学》开宗明义强调:“学不可以已。
”就是说,学习知识来不得丝毫间断或停止。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人定胜天”、“性恶论”、“隆礼敬士”、“尚贤使能”、“重法爱民”、“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是其主要思想。
《荀子》立论严谨,语言生动。
《劝学》是其烩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教育家和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著作。
是荀况晚年为总结百家争鸣和自己学术思想而写的。
《史记·孟荀列传》中曾写到:“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此书在汉代抄录流传有322篇,名《孙卿书》。
初经刘向整理校定,去其重复290篇,定著32篇,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孙卿子》即《荀子》。
此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
其中《儒效》《议兵》《强国》等篇,似出弟子记录;附于书末的《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六篇疑为弟子所记荀子语及杂录传记。
《荀子》一书,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思想性较强。
其中集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阐述认识论、逻辑思想和思想方法的有《解蔽》《正名》;阐述人生论的有《性恶》;阐述教育理论的有《劝学》《修身》;阐述军事理论的有《议兵》;阐述社会政治思想的有《礼论》《王制》《王霸》《富国》等篇。
《非十二子》以是否符合封建统一原则为标准,对先秦诸子进行了政治性批判。
《成相》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为君、治国之道。
《赋篇》系荀子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荀子》的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
《荀子》中的《天论》篇针对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论,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它把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同自然的客观物质世界区分开来,又联系起来,把天看成一种具有客观法则的自然物质系统,排除天有意志说,承认自然的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是第二性的;强调天不能干预人事、主宰人事,但人事活动又必须遵循“天道”,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但人能“制天命”、“裁万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见解。
浅析荀子的语言学观内容提要:我国的语言学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语言研究。
在诸子百家中,荀子有一篇关于语言论的重要篇目——《正名》。
“正名”是儒家的主张,孔子最早提出“正名”。
而在这篇《正名》中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名学理论,提出了“所缘以同异”观点,理清了万事万物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制名之枢要,让人们既认清了事物的区别,又注意事物的联系。
在文章中荀子主要讨论了制名的方法、名的分类,各种各样的定义、名实关系等问题。
下面是就对《正名》这篇文章,来对对荀子在文中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观进行了大致地梳理。
关键词:背景、名的分类和定义、名实关系和正名的根据、原则、方法“正名”提出的背景在《荀子》书中有一《正名》篇专门论述“正名”的。
荀子认为“正名”,就是要使名称能名副其实。
那这一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从思想上来说,当时百家争鸣、辩诘之风很盛。
但是由于长时间诸侯割据,名地区对同一事物和社会现象的名称不尽相同,加之诸子们只注重辨辞利,而不务其实,而导致了当时在名辨方面发生的混乱。
这种混乱据说到了一种难于收拾的地步,竟使守法之吏、诵数之儒都难辨是非,而因无从遵循产生混乱。
荀子对当时的情景做了一番描写:“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名,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
”看来荀子有点是站在统一学术的立场上的意味,来对当时各家名辨思潮展开清算,以使学术上造成的混乱得以澄清。
但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的话,“正名”是为了纠正春秋以来诸侯、士大夫僭越引起的社会名分之颠倒,也就是纠正天下无道造成的礼坏乐崩的状况而提出的。
当时的孔子也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批评僭越引起的名实混乱,致使礼乐刑罚受到破坏,社会难以治理的现象。
这说明孔子“正名”是着眼于政治上的观点的。
荀子与孔子有所不同,荀子是较为深入地探讨了逻辑思维规律,提出比较系统的逻辑学说。
但荀子他继承孔子“正名”主张,他所说的“正名”,并非仅属逻辑思维规律问题,而是与他的政治主张相联系。
略述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在美国,中国的社会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经历了初创、迅速发展、稳定深入三个阶段。
虽然在我国社会语言学起步较晚,但是对社会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却在很早就已经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典籍中,其中荀子作的正名篇能较集中地反应对语言的看法,其论述至今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语言的产生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名,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名指的是事物的名称,名无固实是说名称不是固定的指称某一事物的,名称和事物之间本来没有什么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名称只是代表了客观事物的符号而已,也就是说语言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本初是任意的。
这和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纲要》里所讲的语言符号是任意的的这个意思表达是一致的。
虽然在名和实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也并不意味着名就可以任意的指称事物,联系名和实的是约,即是指社会的约定。
异于约谓之不宜,语言和客观事物之间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之后,他们的关系就会固定下来,成为了标准,再就不能任意更改,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正像索绪尔所讲事实上,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形式,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或者同样可以说,约定俗成为基础的。
名无固宜和约定俗成从任意性和强制性这两个方面阐述了语言符号的特性。
任意性指的是语言符号在产生之初是任意的,与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而强制性是指语言在社会生活的实际运用当中,就具有了一定的强制性。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荀子运用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了约定俗成的理论,开创性的指出了语言是任意性和强制性的结合,正确的阐述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历时和共时的社会语言观从历时的角度讲,语言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着的系统。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相应的发生着变化,荀子在《正名篇》中对此也有比较较深刻的阐述,例如,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
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从“名实之争”看荀子的语言学思想——论语言的社会约定性【摘要】荀子的《正名篇》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语言论”,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石。
荀子语言学思想的核心是约定俗成。
本文通过对《正名篇》的管窥及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论战来探讨荀子的语言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荀子《正名篇》名实关系约定俗成荀子在《正名篇》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这段话对“名"与“实”的关系,也就是名称和客观事物的关系,说的非常透彻,解决了古希腊哲学界几百年来争论未决的问题,也对我国先秦诸子的“名、实”之争,进行了总结.可以说,荀子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并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荀子指出“名无固宜”,就是说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一开始时,是没有本质联系,必然关系的,否则世界上各种语言都应该一样。
事实上各种不同的语言,适用各种不同的词语形式来表达同一客观事物的。
可见,名称不过是人们为了表达客观事物而假定的各种符号,即“约之以命"。
但是,这个假定并不是以个人意志的武断的假定,而是人类社会的“约定俗成”。
事物的名称,一旦经人类社会“约定俗成”以后,任何人就不可以随便更改了,正如荀子所指出“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个人是无法随便改变语言的.在这里,荀子深刻地揭示了“名”和“实"的辩证关系,“名"对于“实”既不是本质联系,也不是个人意志的武断符号。
客观事物一旦经人类社会“约定俗成”定下名称以后,就有了客观内容和社会内容,再也不是什么假定的符号了。
这就是语言的社会本质。
而是世界的另一端,就“词”与“物”,即“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们曾经进行过几百年的争辩。
根据双方的所持的观点,可分为“本质论派"和“约定论派"。
论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作者:巩晓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荀子的《正名》篇入手,探讨了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的语言学思想。
关键词:荀子《正名》语言语词语言学一、引言我国的语言研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代表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各个学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斗争,先秦诸子所讨论的问题很广,自然也涉及到语言方面的问题。
一般说来,先秦思想家在语言学方面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言”“意”关系和“名”“实”关系上,也就是关于语言与意义,事物的名称(一般指语言中的词)与事物本身之间的关系。
这是语言学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语言的本质。
因此,先秦思想家在语言学理论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最有名的是庄子、荀子和后期墨家学派的学者。
在先秦时期,语言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荀子也不是语言学家,但他具有进步的唯物观点,在讨论哲学思想问题时,也谈到有关语言的问题。
他的一些看法,即使今天看来,也是很精辟的。
二、荀子及其《正名》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战国末年赵国人,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荀子曾经南到楚国,北到燕国,东到齐国,西到秦国。
秦齐相距约三千里,燕楚相距也不下三千里,其中齐楚两国他住得很久。
从而可以推想,他对当时汉语方言的感性认识是极为丰富的。
一方面,吸取了百家有关“正名”学说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具备了极丰富的方言感性认识。
因此,他所写的《正名》篇就成为公元前3世纪的一部极有价值的“语言论”。
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也主要保存在《正名》篇中。
《正名》篇主要包含以下六个论点:(一)论语词的起源荀子认为,对于社会来说,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语言中的词语是为了满足社会内部人们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这就涉及到了语言的不可缺少性和语言的起源问题。
他说:“异行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
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是必有因废之祸。
《荀子》文本中的语言学思想探究
《荀子》是荀况的代表作,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和哲学思想。
语言学思想也占据重要地位。
“荀子”中语言学思想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荀子”重视文字,二是坚持实证研究原则,三是坚持自然主义教条。
首先,《荀子》重视文字。
文字反映文化,它既是文化的体现,也是语言的表达工具。
荀况关注文字,试图从文字本身找到语言的精确语义,从而探究文化的内涵。
他认为,文字的本质和包含的智慧是一致的。
而这种以文字为中心的语言学思想,正在积极为后世语言研究奠定基础。
其次,《荀子》坚持实证研究原则。
荀况认为,一个语言理论应该是实证的。
他提出,语言学的研究应该基于现实的事实,如古文献中的证据。
他相信客观的实证能够帮助他了解语言。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采取大量的实践,如古代文献的收集和建模,其中也记录了他实验研究的许多细节。
综上所述,《荀子》对实证研究的坚持,对后世语言研究有重大贡献。
第三,《荀子》坚持自然主义教条。
荀况认为,所有的言语活动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有规律可循的。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自然的规律(秩序)来影响的,而不是人为的制度,所以语言的发展应该以自然的规律为基础。
这种自然主义教条得到了全荀学派的普遍支持,也为后世语言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
基础。
综上,《荀子》中的语言学思想主要有三方面:重视文字、坚持实证研究原则和坚持自然主义教条。
荀况的语言学思想为后世语言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在当代语言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荀子·正名篇》看语言的社会约定性和强制性《荀子正名篇》是先秦时期荀子所著的一篇论语说明名辩义的哲学文章,也是先秦语言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荀子正名篇》中提到的以名辩义为核心的语言理论,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语言思想,它认为语言存在社会约定性和强制性,又称“正名”。
荀子主张“正名”,认为语言有一定的社会约定性。
也就是说,词语的意义都是有一定的社会约定规范的,语言的的使用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都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义务性的,不能凭借个人的主观意愿去破坏常识或者说利用同一个词语双重意义。
《荀子正名篇》也提出了“正名”的强制性,认为语言不仅具有社会约定性,还具有强制性,因此不能随意更改。
荀子说,改变正名必然会破坏语言,给社会带来政治和文化上的破坏,因此就必须遵守和实施正名。
改变正名会破坏语言本身的基本语法特征,也会影响人们之间沟通的正常运行,最终导致文化的混乱。
同时,荀子认为,社会的社会约定性和强制性也可以利用语言更好地达到社会秩序。
语言是传达需求、完善法律制度、推动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调节社会关系,社会约定性和强制性就是通过语言来达到的。
语言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约定和强制性。
《荀子正名篇》明确提出了语言有某种社会约定性和强制性的理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荀子正名篇》的观点让我们思考如何利用语言更好地达到社会秩序,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语言,尊重它的社会约定性和强制性,否则,就会破坏语言,同时也会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在语言的用法上,我们也要遵守一定的社会约定。
我们不能随意地更改语言的内容,否则会造成语言不一致,不仅破坏了语言的固有性,也会使沟通失效,导致社会的混乱。
最后,在当今社会实践中,要正确理解语言的社会性,将法律等社会制度规范广泛宣传,加强社会规范意识,形成文明文化行为习惯,避免滋生不当言行,为社会秩序稳定和和谐发展营造一个健康有益的良好环境。
荀子文学思想及影响研究
荀子文学思想及影响研究
荀子是中国三大名著《论语》、《孟子》、《荀子》中最具影响力的作者之一,他的文学思想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教育。
荀子的文学思想融合了儒、法、处理和道三家学说,并将其有机地统一起来。
他深入剖析、归纳了儒家思想,把“礼仪”推上最高境界,认为它是一种仁慈的语言,人要靠它来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实践其思想的崇高精神。
荀子的文学思想也有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智慧”,认为人们要通过思考、分
析来理解宇宙规律,用文字精炼地把思想传达出去,而这种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是荀子修养智慧的训示。
此外,荀子注重“治”,力图把精神融入到治国理念之中实现理想,也为后世提供了思路。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强调两点——“务实”和“权衡”。
务实指的是国家的政治
应该实事求是,对现实的分析要理性地来把握,要坚持让利于百姓的政策,把政治评价和实际结果联系起来,把虚幻和理想与现实结合在一起。
权衡指的是要把权衡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联系起来,以实施向前发展的目标,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荀子给后世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学思想,进而也影响着中国后世有关文
学思想、政治评价、文明建设的发展及方向,从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论荀子的语言学思想本文主要从分析荀子的《正名》篇入手,探讨了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的语言学思想。
标签:荀子《正名》语言语词语言学一、引言我国的语言研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代表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各个学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斗争,先秦诸子所讨论的问题很广,自然也涉及到语言方面的问题。
一般说来,先秦思想家在语言学方面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言”“意”关系和“名”“实”关系上,也就是关于语言与意义,事物的名称(一般指语言中的词)与事物本身之间的关系。
这是语言学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语言的本质。
因此,先秦思想家在语言学理论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最有名的是庄子、荀子和后期墨家学派的学者。
在先秦时期,语言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荀子也不是语言学家,但他具有进步的唯物观点,在讨论哲学思想问题时,也谈到有关语言的问题。
他的一些看法,即使今天看来,也是很精辟的。
二、荀子及其《正名》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战国末年赵国人,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荀子曾经南到楚国,北到燕国,东到齐国,西到秦国。
秦齐相距约三千里,燕楚相距也不下三千里,其中齐楚两国他住得很久。
从而可以推想,他对当时汉语方言的感性认识是极为丰富的。
一方面,吸取了百家有关“正名”学说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具备了极丰富的方言感性认识。
因此,他所写的《正名》篇就成为公元前3世纪的一部极有价值的“语言论”。
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也主要保存在《正名》篇中。
《正名》篇主要包含以下六个论点:(一)论语词的起源荀子认为,对于社会来说,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语言中的词语是为了满足社会内部人们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这就涉及到了语言的不可缺少性和语言的起源问题。
他说:“异行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
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是必有因废之祸。
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贱,下以辨同异。
荀子的语言观荀子(约前325-前236)姓荀,名况,字卿。
中国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荀子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是在当时的赵国度过的。
他从小勤奋学习儒家经典,也学习其他各家学说。
他乐于求师,善于综合各家之长。
荀子50岁时离开赵国,赴齐国稷下学宫讲学。
在那里,一边讲学,一边探讨各家学说,并进行系统的批评和总结,终于成为先秦各派学说的集大成者。
荀子的主要著作有《劝学》,《天论》,《解蔽》,《性恶》等20余篇。
后来被西汉的刘向整理成《孙卿书》,即流传千古的《荀子》一书。
《荀子·正名》论述了正名的问题,提出了“制名以指实”的理论,强调正名的目的与作用。
荀子认为,人们确定的各类名称是有所依据和有所遵从的,刑法的名称仿照上周,爵位的名称依照周代,礼仪的名称依据《礼经》,一般事物的各种名称遵从已有的风俗习惯共同约定。
由此看来,共同约定的名称浩如烟海,制定此类名称的艰巨任务是世世代代完成的。
关于一般事物的名称,荀子首先提到用在人自身的各种名称:生来就如此的叫做“性”或本性,它不是后天形成的;本性的好恶喜怒叫做“情”;对“情”的选择叫做“虑”;思虑长期积累,官能反复运用,而后形成一定的规范,就叫做“人为”;符合功利而办的事叫做“实业”;符合礼义的事叫做“德行”;人自身固有的认识能力叫做“知”;“知”与外界事物相接触所产生的能力叫做“智慧”;人身所固有的掌握才能的能力叫做“能”;本性受到损伤,叫做“病”;偶然的遭遇,叫做“命”。
荀子认为名称有重要的作用,他说,名称一经制定,各种事物的实质就可以分辨清楚,制定名称的基本原则一经实施,思想意志就能相互沟通,所以百姓就一致遵循这些名称,他们认识到扰乱正确的名称是一种犯罪行为。
遵循正确的名称就能够专一于根本的法度,谨慎的遵守法令,这样事业就会长久,事业长久了,功业就会成就,天下的治理就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荀子论述了名称的同与异的问题。
他说,不同人的不同认识要相互交流,不同的事物与其实质是互相维系的。
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摘要:荀子作为先秦诸子集大成者,汲取了诸子百家的精辟论说,提出的社会语言观与两千多年后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他在《正名篇》中探讨的“名”与“实”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语言使用中“约之以命”的社会性,强调了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从无到有遵循的任意性原则与言语群体的内在联系。
同时,荀子关注到语言有阶层变体,提出“明贵贱”、“辨同异”,并藉此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突显其语言治政的目的。
而且,荀子还发现语言不仅有地域变异的“楚语”、“越语”,还有专属于社会集团变体的共同语——雅言,语言在“循旧名”、“作新名”中继承和发展,由此,形成了他的共时和历时的社会语言观。
关键词:正名;任意性;约定俗成;地域变体;社会变体一、引言虽然社会语言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的,但是,在我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正处在西周奴隶制度走向崩溃,而新兴的封建制度酝酿兴起的历史转折时期。
正所谓“礼乐崩坏”,一些蕴涵着社会关系的称谓,以及表述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期间,孔子从恢复周礼的角度出发,提出为政之先“必也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①。
孔子将“正名”这一规范语言的行为,与维护社会政治伦理以及治国统民的政治举措紧密地联系起来,开创了通过规范语言而达到匡正社会秩序的语言政治观。
墨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反对孔子的复古思想,认为周礼之“名”不能约束新兴之“实”,提出“名必符实”和“名实耦,合也”的观点。
《墨辩》中也提到了“君、臣、萌民,通约也”,意思是说社会成员中“君”、“臣”和“民”这些名称本身并不特指某一对象,但经过人们的普遍约定之后便有了固定的所拟之实。
②这说明已经认识到“君”,“臣”和“民”这些语言名词反映了社会的共同约定,只是对语言的社会约定思想还很朦胧。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③强调凡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法则,都不是永恒的自然法则,使名实之辨不再拘泥于谁第一、谁第二的静态考量上,而可以作动态与发展的纵深研究。
《荀子》:语言可通向真、善、美“导读语言是心灵的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
人的意志、情欲、思想和智慧都要由这个门窗透出。
因此,语言这扇窗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先秦时期古人已经意识到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具有往不可返、覆水难收的特点。
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先秦儒家、道家,其对待语言的思想传统具有某种意义的一致性。
重言、慎言、不发伤人之言成为中西方哲学一个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传统。
在荀子看来,语言有真、善、美三个维度,可以通向真伪、善恶与美丑不同的价值论域。
语言可通向善恶。
语言可以作为道德的载体。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这话后来被《增广贤文》发展为更为通俗的“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是有温度的。
善言良语如同春天般温暖,让人如坐春风,改变人的心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当别人处于困境、逆境之时,一句暖心的话,可以安慰那颗受伤的心灵,可以提供与人东山再起的动力。
而恶言劣语则如同冬天般寒冷,如讽刺、挖苦会对人形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所以荀子又说“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
”言语可以招来祸患,行动也可以招来耻辱。
言语具有化干戈为玉帛之功效,一定要谨慎地对待语言。
语言可通向真伪。
语言可以作为科学的载体。
语言由于与逻辑相通,可称之为一门科学。
荀子认为“君子必辩”,语言有辩明真理的作用。
语言具有客观性、逻辑性与科学性。
而有的语言虽然表面听来“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但却“足以欺惑愚众。
”所以“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
”君子说话有界限,重视语言恰当性;行动有标准,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主张有专重,明确自己的立场,知道该坚持些什么。
所以,“言必当理,事必当务。
”言谈要符合道理,事情符合要求,才是君子所追求者。
辩论是语言辩明真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以人们常说,真理越辩越明。
语言可通向美丑。
语言可以作为艺术的载体,有对美的执着追求。
《荀子》一书充溢着对文学审美的探求。
从“名实之争”看荀子的语言学思想
——论语言的社会约定性
【摘要】荀子的《正名篇》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语言论”,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石。
荀子语言学思想的核心是约定俗成。
本文通过对《正名篇》的管窥及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论战来探讨荀子的语言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荀子《正名篇》名实关系约定俗成
荀子在《正名篇》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这段话对“名”与“实”的关系,也就是名称和客观事物的关系,说的非常透彻,解决了古希腊哲学界几百年来争论未决的问题,也对我国先秦诸子的“名、实”之争,进行了总结。
可以说,荀子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并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荀子指出“名无固宜”,就是说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一开始时,是没有本质联系,必然关系的,否则世界上各种语言都应该一样。
事实上各种不同的语言,适用各种不同的词语形式来表达同一客观事物的。
可见,名称不过是人们为了表达客观事物而假定的各种符号,即“约之以命”。
但是,这个假定并不是以个人意志的武断的假定,而是人类社会的“约定俗成”。
事物的名称,一旦经人类社会“约定俗成”以后,任何人就不可以随便更改了,正如荀子所指出“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个人是无法随便改变语言的。
在这里,荀子深刻地揭示了“名”和“实”的辩证关系,“名”对于“实”既不是本质联系,也不是个人意志的武断符号。
客观事物一旦经人类社会“约定俗成”定下名称以后,就有了客观内容和社会内容,再也不是什么假定的符号了。
这就是语言的社会本质。
而是世界的另一端,就“词”与“物”,即“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们曾经进行过几百年的争辩。
根据双方的所持的观点,可分为“本质论派”和“约定论派”。
“本质论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词汇中的拟声现象和某些词在语音结构中的声音象征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论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荀子的语言学思想解释了这一问题,体现了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观点和两千年后的语言学界的认识基本一致,索绪尔认为“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或者同样可以说,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
”语言学大师赵元任也曾说:“语言跟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完全是约定俗成的关系;这是已然的事实,而没有天然、必然的联系。
”社会实践证明,语言的产生一开始是有着随意性的,只不过是一个代表客观事物的语音符号而已。
名称和事物之间一开始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但当事物的命名一旦确立,社会约定俗成之后,就不能凭个人主观任意改变。
比如秦代的赵高非要“指鹿为马”,而社会共同约定的符号并不因之而改变,“马”依然是“马”,“鹿”依然是“鹿”。
荀子的《正名篇》,广泛涉及了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的作用等语言学的基本问题。
其中,有对前人的继承,也不乏个人的创见。
尤其是他在论证上述问题时,不时闪烁出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
总之,荀子所阐述的语言理论具有开拓性。
作为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对语言和语言学思考认识的深刻性和科学性,对中国古代
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中国语言学史》
《西方语言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