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摘抄
- 格式:docx
- 大小:39.38 KB
- 文档页数:2
史记故事摘抄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史记故事摘抄。
史记故事摘抄1:秦戎之战秦仲是非子的曾孙。
他在位第三年,周厉王暴虐无道,丧失民心,诸侯们开始反叛王室。
周朝西部边境的西戎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它先后灭亡了犬丘和大骆家族。
给周王室构成了严重威胁。
周宣王即位以后,秦仲被任命为大夫,受命讨伐西戎,不幸在他执政的第二十三年被西戎杀死。
秦仲一共生有五个儿子,其中最年长的一个名叫庄公。
周宣王召来了庄公和他的弟弟们,打算让他们继承他们父亲的事业,效忠周王室。
便分给他们七千名士兵,命令他们再去讨伐西戎,为他们的父亲报仇。
经过多次激战,庄公等人终于打败了西戎。
西戎的威胁解除以后,周宣王十分高兴。
于是,周宣王效仿先王,再次赏赐非子的后代,将他们的先人大骆受封的犬丘之地也一同划归庄公一族所有,并任命庄公为西垂大夫。
庄公及其族人居住在犬丘故地,他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叫世父。
世父说:“西戎杀害了我的祖父仲,我如果不杀死西戎王替祖父报仇,就绝不再回来。
”于是,世父率领士兵去攻打西戎,把族主的继承权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襄公,襄公便成了太子。
庄公在位四十四年,他去世以后,太子襄公即位。
襄公元年,为了巩固、加强秦人的地位,襄公决定与周王室联姻,他把自己的妹妹穆嬴嫁给了周丰王做妻子。
一年以后,西戎突然发兵包围了犬丘。
世父率兵进行反击,结果不幸被俘。
一年多以后,经过秦戎双方的谈判,世父被释放。
史记故事摘抄2:养由基之箭秦国有位大将叫白起,非常善于用兵,他帮助秦国攻克了韩国、魏国,往北攻取了赵的蔺、离石二县。
公元前281年,他又带兵出伊阙塞(洛阳南的要塞)去攻打梁国。
梁国与周距离很近,周的形势非常危急。
游士苏厉为周君出谋划策,他说:“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您可以说:‘楚国有个养由基,非常善于射箭。
离柳叶百步之外射箭,可以百发百中。
左右观看的人有好几千,都说他箭射得好。
可是有一个人却说:好,可以教给他射箭了。
史记故事读书笔记摘抄10篇1. "刘邦躲过陈胜吴广,其后成为汉朝的开国君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充满变数,有时候接受失败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它会带来新的机遇和转机。
"2. "项羽最后被刘邦打败,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虽然实力强大,但过度自信和骄傲会导致败局。
谦逊和谨慎才是成功的关键。
"3. "曹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的个人品德却备受质疑。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才华和能力只是成功的一部分,道德和正直同样重要。
"4. "孔子一生求学不辍,为了传承和弘扬礼乐教育,他四处行走讲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持之以恒和不断学习是成为卓越人物的关键。
"5. "韩信野心勃勃,但却无法得到刘邦的信任,最终被废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信任是建立成功合作关系的基石。
"6. "秦始皇绞杀知识分子,焚书坑儒,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文化损失。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保护和尊重知识的重要性,它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础。
"7. "孟子提出仁义道德的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德和人伦关系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8. "陆贾为了拯救秦国,四处奔波,去寻找合适的才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识人和善用人才是一个领导者的重要品质,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9.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书编纂工作,遭受各种困难和苦难,却没有放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坚守原则是作为学者和研究者的必备素质。
"10. "项羽败给了刘邦后,被关押在剑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力量和背后的支持是脆弱的,要保持警惕和明智的判断力。
"。
史记故事好句摘抄
以下是《史记故事》中的一些好句摘抄:
1.“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描述唐
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君王的纵情声色和杨贵妃的受宠程度。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达陈胜、吴广起义
时的豪情壮志,展现出他们对于权贵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描绘岳
飞抗金时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他对于民族尊严和国土完整的坚定信念。
4.“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抒发了
项羽在垓下遭汉兵四面埋伏时的悲愤心情,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形容李广将军的忠诚
和品德,表明他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的品德和行为却能够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这些好句摘抄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哲理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史记故事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最近读了,真的是被其中的精彩内容给深深吸引住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边读一边做笔记,摘抄了不少好词好句,收获满满。
先来说说我摘抄的好词吧,那可真是丰富多样。
比如“破釜沉舟”,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仿佛能让人看到项羽那决然的勇气和决心,不给自己留退路,一心只为胜利而战;还有“四面楚歌”,一听到这个词,眼前就浮现出项羽被刘邦大军包围,四周传来楚地歌声,那种孤立无援的悲惨场景;“卧薪尝胆”也是让我印象深刻,勾践为了复国报仇,睡在柴草上,尝着苦胆,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太值得敬佩了。
好句那就更多啦!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短短八个字,把当时鸿门宴上那紧张的气氛和暗藏的杀机描绘得淋漓尽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句让我对那些智慧超群的谋士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在营帐中谋划,就能决定千里之外的战争胜负。
在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荆轲刺秦王”这一段。
荆轲,一个勇敢无畏的刺客,为了阻止秦国的侵略,毅然决定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他的朋友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为他送行,那场景,真叫一个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声在易水河畔回荡,让人感受到了荆轲此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来到了秦国。
秦王听说燕国派人来献上重礼,非常高兴,在咸阳宫召见了荆轲。
荆轲捧着地图一步步走向秦王,当地图完全展开的时候,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
这一瞬间,整个宫殿都乱了套。
秦王大惊失色,拼命躲闪。
荆轲紧紧追赶,旁边的大臣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傻了,不知所措。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秦王的御医夏无且把自己的药囊朝荆轲扔了过去,为秦王争取了一点时间。
秦王趁机拔出了长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倒在地上,却依然毫不畏惧,把匕首朝秦王扔了过去,可惜没有击中。
最终,荆轲被冲上来的武士们杀死了。
荆轲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勇气和精神却永远被人们铭记。
他明知这一去几乎是必死无疑,但还是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实在是令人动容。
史记文段摘抄一、“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嘿,你看项羽这身世,那可是相当显赫啊。
就好比那些豪门子弟,出生就带着光环。
你身边要是有这么个人,他家族世代都是英雄人物,你能不高看一眼?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那些家里长辈都是名人的同学,大家都会觉得他们很厉害。
二、“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哇塞,这楚军也太猛了吧!就像一群猛虎冲进了羊群里。
你想啊,其他诸侯的军队都在旁边看着,不敢动,楚军却嗷嗷叫着往前冲,一个能顶十个呢。
这要是放到现在的体育比赛里,就像一支弱队对上强队,大家都以为弱队会输,结果弱队像打了鸡血一样,把强队打得落花流水。
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那可是赵国的大英雄啊。
他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下。
就说他攻打齐国这事儿,一下子就把阳晋给拿下了,这得有多厉害。
就像你玩游戏的时候,有个超级厉害的队友,一路过关斩将,带着大家走向胜利。
四、“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开始的时候身份并不高,只是一个舍人。
可别小瞧他,就像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别看现在小,以后可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
他后来在完璧归赵等事件里,那表现简直绝了。
这就好比在公司里,一个小职员,突然在关键项目里大放异彩,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五、“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越王勾践这故事大家都知道吧。
他那股子忍辱负重的劲儿,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就像一只受伤的狼,在角落里默默舔舐伤口,等待着复仇的机会。
每天尝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耻辱。
这要是放在我们生活中,要是被人欺负了,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有毅力去复仇呢?六、“孔子贫且贱。
典籍里的中国史记篇摘抄
以下是一些《史记》中的经典段落:
1、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
2、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
员父曰伍奢。
员之兄曰伍尚。
其先曰伍举,因直谏而扬名于楚。
3、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所闻见,齐、鲁、楚、越之事,接耳目而刺心脑。
4、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5、墨者巨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
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
”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
荆罪之,阳城君走。
荆收其国。
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信。
既得死焉,不能倍也。
”退卫石兰,石兰曰:“无所事事,若之何?”胜曰:“事之若何?尝以语我来!”石兰曰:“必杀之。
子能使群臣皆绝缚去羁而战乎?”胜曰:“若之何?”石兰曰:“杀之。
”于是呼徒而往。
6、晋荀瑶伐齐。
齐使田好陈于晋军之间。
晋韩虎使舆曳而走之,钟离春伐其右肩、足、膝、髓、腹、肠、首、面而登之。
典籍里的中国史记摘抄笔记
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就像刘胡兰烈士,她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她的死不就比泰山还重吗?她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不就像那些默默奉献的老师们吗?他们辛勤耕耘,却从不求回报,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3.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看看古代那些开国功臣,很多不就是这样被无情对待的吗?真是让人叹息啊!
4.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多像那些平时默默积累,关键时刻却能大放异彩的人呀,比如那些突然崛起的黑马运动员!
5.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想想那些胸无大志的人,怎么能理解有远大抱负者的追求呢?真的是差别太大了!
6.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生活中我们不也常常遇到那些给我们提中肯意见的人吗?虽然当时可能不舒服,但事后想想真的是为我们好啊!
7.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这就好像再聪明的人也会犯错,再普通的人也会有闪光点,不能小瞧任何人呀!
8.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这和那些为了实现大目标而不拘泥小节的人是多么相似,他们的格局可真大!
9.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这不就像生活中有些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心怀不轨吗?真是要小心提防啊!
10.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古代的那些军师们多厉害呀,就像现在那些有智谋的领导者,能掌控全局,带领大家走向胜利!
我觉得《史记》里的这些话真的太有智慧了,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人性。
史记摘抄好词好句
《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它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事件,还包含了许多生动、形象、富有哲理的语言。
以下是从《史记》中摘抄的一些好词好句,希望能为您带来一些启示和感悟。
一、好词
英明:形容有远见、有智慧,能够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
忠诚:指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等的忠诚,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英勇:形容在危险或困难面前,能够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的精神。
智慧:指有见识、有思想、有判断力,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谦虚:指不自满、不自大,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步。
二、好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伟大事业的追求,需要经历种种困难和挫折,只有经过这些考验,才能真正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境界差异,有些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无法理解更高远的目标和理想。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句话通过描绘项羽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于英勇精神的赞美和敬仰。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智慧和谋略的重视,只有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总之,《史记》中的这些好词好句,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富有文学价值,对于我们的人生和事业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史记读书笔记摘抄200字(精品7篇)史记读书笔记摘抄200字篇1我看了《史记》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六十六篇历史故事,分别有:《大禹治水》、《纣王失天下》、《不食周栗》、《周公旦辅政》、《烽火戏诸候》、《掘地见母》、《齐国称霸》……《大禹治水》这一篇讲的是:在尧执政时,很多地方都发了大水,老百姓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尧派鲧娶治水,一直到尧逝世都没有治好水,舜执政以后,便派鲧的儿子去治水,他到了水灾严重的地方调查,研究水的规律与流向,禹带领老百姓日夜开凿河道,带着测量工具出发了。
一天,禹刚好遇到了自己的家,他刚想走进家里跟他妻子聊天,就担心地说:“我还没有治好水呢!”他看了一眼,就走了。
为了治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黄河上游有座龙门山,山很大,挡住了黄河水的去路,禹想:“要把黄河的水引入大海,必须凿开龙门山,可这工程量很大!”禹带领大家,用原始的工具在龙门山开山劈岭,最后治好了水,禹和大家欢呼起来!《纣王失天下》这一篇讲的是:殷商的最后一个首领叫纣王,他养了很多飞禽走兽,纣王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
百姓生活痛苦,骂他昏君,谁反对纣王统治,纣王就施以重刑,把他们绑在烧红的铜管上。
姬昌、九候和鄂候是纣王手下的三个部落首领,九候知道纣王喜欢美女,就将美女送去。
美女不笑,被纣王杀掉。
纣王还下令将九候杀了。
鄂候劝纣王,纣王又将鄂候杀了。
姬昌最后也被杀了。
纣王临时抽调奴隶匆忙应战。
战场上奴隶倒戈帮助周武王攻打纣王。
纣王大败,只好自焚。
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成语,我一般般喜欢这本书,因为有些词语还不是很明白。
史记读书笔记摘抄200字篇2在八月份的上旬我看完了一本名曰《史记》的纪传体史书,看完这本厚厚的“大大书”后,我感觉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让我又多了许多知识。
《史记》这本书是由古代的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作,这本书主要记载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开始,到汉武帝的时代,共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中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将其概括地有详有略,并且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我们叙述让人不得不赞叹!不过虽然篇篇皆是精华,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纪中的夏本纪的夏禹(大禹)。
史记好段摘抄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译:项庄在宴席上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2.鸿门宴,项羽请刘邦赴宴,想借机杀掉刘邦,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帮助下逃脱。
3.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译:匈奴还没有被消灭,我怎么能成家呢?
4.项羽入关中,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
5.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先入雍?译:汉王率领军队向东平定了三秦,为什么要先进入雍地?
6.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译: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统治梁地、楚地九个郡,定都彭城。
7.汉王引兵从临晋渡河,魏王豹将兵从河东降汉。
译:汉王率领军队从临晋渡过黄河,魏王豹率领军队从河东投降汉王。
8.夏说以骑度河从齐王信,共立韩信为齐王。
译:夏说率领骑兵渡过黄河跟随齐王韩信,共同立韩信为齐王。
9.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俱进。
译:汉五年,汉王就追击项羽到阳夏南面,驻扎军队,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人一起进军。
10.高祖与诸侯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译:高祖和诸侯一起攻击楚军,和项羽在垓下决战。
第1篇一、《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其独特的纪传体、丰富的人物形象、深邃的历史思想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读书笔记摘抄1. 人物形象《史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项羽:项羽乃西楚霸王,勇猛过人,却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写道:“项羽既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赵。
”此句生动地描绘了项羽的英勇形象。
(2)刘邦:刘邦乃汉高祖,出身贫寒,却能凭借智慧与毅力,最终推翻秦朝,建立汉朝。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写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此句展现了刘邦的胸怀与智慧。
(3)吕后:吕后乃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以权谋著称。
司马迁在《吕后本纪》中写道:“吕后为人刚毅,喜权,能制诸侯。
”此句揭示了吕后的性格特点。
2. 历史事件《史记》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秦灭六国: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详细记载了秦国灭六国的过程,展现了秦国强大的国力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陈胜吴广起义: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描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揭示了民众对暴政的反抗精神。
(3)楚汉战争: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分别记载了楚汉战争的过程,展现了刘邦和项羽两位英雄的较量。
3. 历史思想《史记》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思想,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天人感应: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夫道者,善人之所尊,恶人之所惧,小人之所患,君子之所贵也。
道,大也,大者必大,小者必小。
史记的故事摘抄《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着,世界大文豪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你知道史记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的故事摘抄,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的故事摘抄:公子为人魏公子,名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僖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魏昭王去世以后,安僖王继位,赐封无忌为信陵君。
当时,范雎逃离了魏国,到秦国做了宰相。
因为范雎怨恨魏国丞相魏齐,所以,他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在华阳城下打败了魏军。
为此,魏安僖王和公子无忌都十分担忧。
无忌为人仁厚,又能够礼贤下士,所以,天下的士人都争相前来归附他。
无忌门下的食客有三千人之多。
在这个时期,很多诸侯国因为无忌的贤能和他门客众多,竟然有十余年不敢侵犯魏国。
有一次,无忌与魏王正在下棋,突然,有大臣报告说从魏国的北方边境传来了烽火警报,赵国的军队南下侵略,就要进入魏国境内。
魏王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就停止了下棋,打算召开紧急会议。
无忌对他说:“大王不要担心,这只不过是赵王打猎而已,并不是入侵。
”于是两个人继续下棋。
但是,魏王心里仍然很害怕,心思早就不在棋上了。
过了一会儿,大臣又来报告北部边境的情况,说赵王是在打猎,不是入侵魏国。
魏王非常吃惊,问无忌说:“公子为什么知道事情的真相呢?”无忌回答说:“臣的门客之中,有人可以打听到赵王的一举一动,他们总是把这些情况及时地报告给我。
因此,我知道赵王是在打猎。
”没想到这句话竟然改变了魏王对无忌的看法,他害怕无忌的贤能,担心他早晚会取代自己,于是再不敢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了。
史记的故事摘抄:颠沛流离伍子胥到宋国以后,正好遇上宋国华氏作乱,就和宋国太子建一同逃到郑国。
郑国君臣对他们很友好。
太子建又前往晋国请求帮助,晋顷公说:“太子既然跟郑君关系友好,太子只要能给我们做内应,我们里应外合,一定能灭掉郑国。
灭掉郑国后,就把它的国土给太子,到时您就有根据地培植力量报仇了。
”于是太子回到郑国后就展开了秘密行动。
没等到时机成熟,正赶上太子因为个人私事打算杀掉一个跟随他的人,这个人知道太子的计划,就把它告诉郑国。
1、韦编三绝。
见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
韦,熟牛皮。
三:多次。
绝:断。
本句大意是:翻来覆去地阔读,竞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好多次。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
”后来人们就把~用以形容读书十分勤奋,把书读烂了多少回。
~的治学精神,至今仍是可以效法的。
2、怒发上冲冠。
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句大意是:气得头发都直竖起来,简直要把帽子都冲掉了。
这是司马迁记载的“完壁归赵”故事中的一个片断。
赵国得到了和氏壁,秦诈称愿以十五城换璧。
慑于秦的淫威,赵国使蔺相如持壁出使秦国。
相如见秦王得璧而无意予城,诈称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
然后持壁退到宫柱前,~,秦王怕撞碎玉璧,只好让步。
此句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的盛怒,与“头发上指”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后世表现盛怒的习用词语,并逐渐演化成“怒发冲冠”的成语,在诗词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
3、民以食为天。
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指最重要,最根本的依靠。
此句又作“民以食为天”(见班固《汉书·郦食其传》),本句大意是:老百姓把吃饭作为最要紧的事。
活着就得吃饭,食物是维持人们生命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生活资料,须臾不可缺少,故此句把它喻为天。
可供强调农业生产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时引用,也可用于说明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
4、后来者居上。
汉·司马迁《史记·汲黯列传》。
本句大意是:后来的人超过了先前的人。
这本是大臣汲黯对汉武帝说的一句话。
汲黯反对任用张汤一类酷吏,然而,这些人很快便荣升高位。
汲黯不满,进谏武帝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皇帝陛下用人就好像是堆柴禾,先来的在下边,后来的反倒在上边;而其本意却是指新人提拔太快,职位反而在旧有的人之上。
这句话说得很形象,也很生动,后人便经常引用,但引用的角度变了。
史记里的精彩故事摘抄《史记》是我国史学巨著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同时也是汉代文学的典范。
那你知道史记里的精彩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里的精彩故事摘抄,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里的精彩故事摘抄:齐楚结盟公元前309年,齐湣王为了瓦解秦楚联盟,就派使者给楚王送了一封信说:“现在秦惠王死了,武王继承了王位,他任用樗里疾、公孙衍,可是楚国还是服从秦国。
樗里疾与韩国友好,公孙衍与魏国亲善,如果楚国一定要服侍秦国,韩国、魏国肯定会害怕,到时它们就一定会借这两个人的力量与秦国联合,韩、魏一旦与秦国联合,那么燕国、赵国也会去服侍秦国。
到时候四国都与秦国联合,那么楚国就只有当秦国的一个郡县的份儿了。
楚王您何不帮助我协力收服韩、魏、燕、赵,然后和他们合纵一起尊崇周王室,以便按兵养民,号令天下呢?到那个时候,天下没有人敢不乐意听从您的,您也就功成名就了。
那时,楚王率领诸侯共同攻打秦国,一定能打败它。
到时楚王您便可以夺下武关、蜀、汉地区,占有吴国、越国的财富,专享长江、东海的利益,韩国、魏国也会割给您上党,那么楚国将比现在强大百万倍。
况且大王您被张仪欺诈,丧失了汉中的地盘,然后大军又在蓝田受挫,天下人没有不替您心怀愤怒的。
今天您竟想先服侍秦国!大王您还是仔细考虑考虑吧。
”楚王正想与秦国联合,见到齐王的书信,犹豫不决,就交给群臣们议论。
大家也意见不一。
昭雎说:“大王您不如与齐国、韩国深交以抬高樗里疾的权位,这样,您才能得到韩国、齐国的支持要回地盘。
秦国在宜阳打败韩国,可是韩国却还服事秦国。
到时候秦国攻打三川,赵国攻打上党,楚国攻打黄河外,韩国一定会灭亡。
楚国即使再去救助韩国,也不能让韩免遭灾难了,可是为了保全楚国我们又必须援助韩国。
齐国之所以信任韩国,就是因为韩公子昧是齐国的国相。
韩国已经从秦国夺得了武遂,如果大王再好好亲善它,使它凭借齐国和自己的力量抬高樗里疾的地位,到时樗里疾得到齐国、韩国的支持,他的主人就不敢抛弃他了。
史记故事摘抄精选《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讲述历史的书籍,它叙述了从黄帝的汉武帝这三千余年的故事,它是司马迁耗费毕生的心血写成的。
那你知道史记故事摘抄精选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故事摘抄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故事摘抄精选:叔虞建国晋国的开国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成王的弟弟。
当初,武王与叔虞的母亲结合以后,她梦见天神对武王说:“我赐给你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虞,并且把唐这个地方封给他吧。
”不久以后,这名女子便真的为武王生下了一个儿子,而且掌心上果然有一个“虞”字。
于是武王便给他起名叫虞。
武王去世以后,成王继位,这时唐地发生了叛乱,周公率兵平定了这次叛乱,并将该地纳入王室的直接统辖之下。
后来,有一次,年幼的成王与他的弟弟叔虞一起玩耍。
他把桐树叶削成圭的形状,送给叔虞说:“我用它来册封你吧。
”这时在一旁侍候的史官佚便趁机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册封叔虞。
成王却说:“我是跟他开玩笑的,你不要当真。
”而史官佚则说:“天子无戏言。
天子的话只要一出口,史官就要记载它,臣下就要用礼仪来完成它,乐师就要用乐章来歌唱它,因此天子说过的话就一定要执行。
”于是成王便将叔虞册封在了黄河、汾水东边,也就是纵横一百多里的唐地,后世便称他为唐叔虞。
叔虞的儿子燮即位以后,改称号为晋侯,此后,直到晋靖侯继位之后,晋国的历史才有了明确的纪年,并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幕幕精彩、悲壮、伤感的故事。
史记故事摘抄精选:储君风波武公代晋两年以后就去世了,太子诡诸继位,这就是晋献公。
献公五年的时候,晋国兴兵去攻打骊戎,得到了骊姬和她的妹妹,这两人都是国色天香,长得十分漂亮。
献公对这两个美人十分宠爱。
几年以后,大臣士为劝谏献公说:“原来的晋国还留有为数不少的公子,他们对您即位一直耿耿于怀。
您如果不杀死他们,将来恐怕会威胁到您的统治。
”献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便派人分头诛杀这些公子。
同时,献公还命人在聚这个地方修筑了城邑,起名叫绛,并且把都城迁到了这里。
史记列传摘抄手迹1、管晏列传: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司马迁《史记》2、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司马迁《史记》3、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马迁《史记》4、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5、高祖本纪: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6、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7、刺客列传:天雨粟,马生角——司马迁《史记》8、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司马迁《史记》9、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司马迁《史记》10、"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史记》"11、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
《史记》12、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司马迁《史记》13、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史记》14、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司马迁《史记》15、魏文王问扁鹊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史记》16、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史记》17、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18、法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史记》19、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史记》20、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史记》好词好句摘抄 篇1 1.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
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6.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7.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
8.迷而知返,得道不远。
9.其志不在小。
10.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
1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2.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
13.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14.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
1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6.溪壑可盈,志欲无满。
17.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
18.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0.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好词好句摘抄 篇2 1)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史记商君列传》 2) 安枕而卧: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
《史记黥英列传》 3) 百步穿杨: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史记周本纪》 4) 补敝起废: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
《史记太史公自序》 5) 不避汤火: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史记货殖列传》 6) 彬彬有礼: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史记太史公自序》 7) 北鄙之音: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史记乐书》 8) 兵挫地削: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 卑谄足恭: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
《史记五宗世家》 10) 暗度陈仓: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史记故事摘抄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后,向韩信辞行。
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
韩信仰望苍天叹息道:“您愿意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我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
”陈豨说:“一切听任吩咐!”韩信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宠信
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但一再告发,陛下就未必不相信了,而且肯定是大怒,亲自率兵前去围剿。
我这时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到时候让他进退不能,
号召其他诸侯夹击他,天下就是咱们的了。
”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他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后来,陈豨因害怕受到谗言而死,果然起兵反叛。
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
没有随从,他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
”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部署完毕后,就等待着陈豨的消息,借机发难。
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
算杀掉。
这个家臣的弟弟连夜上书,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吕后打算把韩信
召来先下手为强,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装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
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前来祝贺。
起初韩信仍然不想去,萧何就亲自上门欺骗韩信说:
“做臣子的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才是。
否则皇帝怪罪下来,你也没什么好处
的!”韩信向来对这个发现自己的萧何,怀着知遇之恩,不好再推辞了。
于是进宫,吕后
立即下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
韩信临死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
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小人所骗,这难道就是天意吗?”
汉十一年的秋天,陈豨在代地举兵叛汉。
刘邦亲征,到邯郸去攻打陈豨的主力部队,
同时,因为燕国靠近代地,燕王卢绾奉命进攻陈豨东北部的军队,陈豨的形势十分危急。
于是他派遣部将王黄,去向匈奴求救。
同时,卢绾也派出使者张胜出使匈奴,扬言陈豨等
人的叛军已经被汉朝打败,奉劝匈奴不要干涉汉朝的内政。
张胜到达匈奴的时候,原燕王
臧荼的儿子臧衍也逃亡到了那里。
他与张胜很熟悉,便去见他,对他说:“先生受到燕国
的重视,是因为您熟悉匈奴的情况,他们不能没有您的帮助。
同样的道理,燕国能够存在
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诸侯们屡次反叛,战事连年不断,汉王需要燕国来帮他镇守边境,
巩固他的天下。
现在,燕王打算帮助朝廷迅速消灭陈豨等叛军,当叛军被消灭光以后,朝
廷就该对燕国下手了。
到了那个时候,先生恐怕就会成为阶下囚了。
所以,您为什么不劝
说燕王,叫他暂缓消灭陈豨叛军,而同时联合匈奴呢?凡事要留有余地,燕王就可以长久
的保留他的王位了;如果朝廷出现紧急情况,这才正是燕王安定封地的好机会啊。
”
张胜认为臧衍的话很对,就私自请求匈奴,帮助陈豨叛军攻打燕国。
卢绾发现匈奴没
有听从自己的建议,反而协助陈豨攻打自己,于是怀疑张胜联合匈奴谋反,便上书请求将
张胜灭族。
但是,张胜回国以后,对卢绾详细说明了他这样做的原因。
卢绾听后醒悟,就
为张胜找了一个替死鬼,替换了他和他的家人,让他们充当联络匈奴的中间人。
卢绾又派
遣密使到达陈豨叛军的驻地,想叫陈豨长期流亡,以使战事连年不绝,自己的封地也就高
枕无忧了。
田儋是狄县人,战国时齐王田氏的同族。
齐国被秦国灭掉之后,大部分皇亲国戚虽然
没有了权势,成为了平民,但仍然保留了过去的荣耀和地位,都变成了地方的望族,所以
田儋的堂弟田荣、田荣的弟弟田横在齐地很得人心。
陈胜起义后,派大将周巿向东攻打狄县,狄县县令忠于秦朝固守县城,周市费尽九牛
二虎之力也没能攻破城池。
田儋眼看着急,心生一计假装绑住自己的家奴,带领着手下的
年轻人请求面见县令,要求县令允许自己当着他的面杀死有罪的家奴。
县令信以为真接受
了要求,等到拜见的时候,他们乘机杀死了县令,然后又召集有势力的官吏和年轻人说:“各地诸侯都已经纷纷反秦自立,齐地是古代的诸侯国,而我田儋是齐王田氏的同族,应
当为王。
”众人都表示拥护支持。
于是,田儋自立为齐王,起兵攻打周巿。
周巿的军队不
敌撤走以后,田儋乘机带兵东进,平定了齐国故地。
此后,秦将章邯带兵在临济围攻魏王咎,魏王派人到齐国求救。
齐王田儋亲自带领军
队援救魏国。
章邯见到魏齐军队有些战斗力,士气也很旺盛,估摸着要打败他们并不容易,于是心生一计,准备在夜间偷袭,他让兵马口中衔枚,趁夜幕的掩护突然袭击沉浸在梦乡
的齐魏联军,联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瞬间就被击垮了,田儋趁混乱逃了出来,却在临济
城下被秦军追上杀死了。
田儋的堂弟田荣收集田儋的余部向东逃跑到了东阿。
齐国人听说田儋战死的消息之后,于是拥立战国时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角
为丞相,田间为大将,来防备诸侯的骚扰和抵御秦军的进攻。
田荣在败逃东阿的时候,章
邯随后进行围追阻截,眼看着撑不住了。
项梁听说田荣的形势危急,于是就领兵来到东阿
城下,一举击败章邯,解救了田荣。
田荣觉得自己的家族为了齐国拼死拼活的,死了这么
多人,就算没有功劳也是有苦劳吧。
你们这些人竟私自立那个什么都没干的田假为齐王,
太可恶了,简直没有把我放在眼里,于是就带兵回去,攻击齐王田假,田假逃到楚国,丞
相田角逃到赵国。
田角的弟弟田间在此以前已到赵国求救,也就留在赵国不敢回去了。
田
荣于是立田儋的儿子田巿为齐王,自任丞相,田横为大将,平定了齐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