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面孔优势效应
- 格式:ppt
- 大小:428.00 KB
- 文档页数:20
好看面孔效应简答题
好看面孔效应是指当人们面对一张美丽的面孔时,会更容易产生愉悦、积极的情绪反应,而这种效应也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以下是一些关于好看面孔效应的简答题:
1. 好看面孔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好看面孔效应的产生可能与人类进化历史有关。
在远古时代,人们更多地依赖外貌来判断其他个体的能力和品质,因此美丽的外表可能代表着健康、智慧和权利等方面的优点。
这种基因遗传到了现代,使得人们对美丽的外表产生更为强烈的反应。
2. 好看面孔效应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有什么影响?
好看面孔效应可能会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当面对一张美丽的面孔时,人们可能会更容易接受其提出的请求或建议,或者更愿意与之合作。
此外,好看面孔效应也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例如在购物时对漂亮店员的态度会更友好。
但是,好看面孔效应也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例如,当面对一张不美丽的面孔时,人们可能会更容易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3. 如何减少好看面孔效应的影响?
减少好看面孔效应的影响可能需要一些技巧和策略。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相反的面孔效应,即在面对不美丽的面孔时,更多地关注其积极的方面,例如才华、品德等方面。
此外,我们也可以训练自己的视觉感知能力,例如通过看一些不规则的图形或线条来锻炼视觉注意
力,从而减少好看面孔效应的影响。
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验为特征的R反应(“记得”)上。
其研究范式主要有经典范式、自传体提取范式和R/K范式。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程说。
影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因素主要有: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
西方一些研究表明,自我参照的记忆成绩优于参照母亲的记忆,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得到参照父亲和母亲的记忆与自我参照有同样好的成绩,显著优于参照名人的记忆,并且父母之间元差异。
这支持了独立型/依赖型自我概念模型中的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包括父母的观点。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安德鲁·杰克逊,曾经于1837年出任美国总统。
在他妻子死后,杰克逊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地担忧,家中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性中风,杰克逊因此认定他必会死于同样的症状,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年轻的小姐下棋。
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非常地虚弱,脸色发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边。
“最后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问。
“因为,”杰克逊答道,“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次,但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这时,和杰克逊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可是,先生,你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不要以为这种错误的恐慌只会出现一位垂垂老去的人身上,实际上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一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
形象效应:让自己看上去像个成功者伦敦商学院的著名行为心理学家尼克森教授说:“人们用三个概念描述成功的领导者:性格,能力,形象。
”其中,一个人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他前两项的认识。
因为“社会上的人在自己的大脑意识层已为成功者设立了模式”,所以,在形象上看起来就像一个成功者,是取得别人认可,培养积极心理的重要前提。
对于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形象上“看起来就像个成功者”非常重要,因为在外形上接近成功者是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走向成功的最关键一步。
在很多人看来,具备这种成功形象的人大都是已经成功的人,因此,“看起来像个成功者”不仅能够让你感受到成功者的自信;还能激励自己走向成功,像成功者那样举止、行为;并且还会被人们首先认可是具有潜力的成功者。
拥有这样的心态和待遇,想没有积极心态都很困难。
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如果只注重培养能力,却忽略了对形象的塑造,必定影响其积极心态的形成。
李京是一个专业技术过硬但有时缺乏自信的电子工程师,她曾经在北京一家知名跨国公司工作,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使别人都称她为“能力小姐”。
为了有更好的发展,李京前往一家外企应聘,但是因为不够自信,她在面试中表现得紧张、慌忙,毫无疑问,她失去了那个宝贵的工作机会,并且因为经历了失败的原因,她对自己感到很不自信。
不久,她又收到另一家外企的面试通知。
在面试之前,她请了朋友王芳分析上一次失败的原因。
王芳是一位职业咨询师。
听完李京讲述完上一次的面试经过后,王芳问:“告诉我,你在面试时最大的恐惧是什么?”李京说:“我感到紧张,我没有自信。
”王芳:“你几乎能百分百地回答所有的技术问题,你有这种能力!你穿的什么去面试?”当李京拿出自己面试时穿的衣服,王芳却觉得这身服装看上去像“在北京郊区卖菜的大姐”所穿的,原来这套衣服是:一件带花边过时的衬衣,一件宽松化纤混纺的黑西服,一条棕色的、肥大的西裤。
也难怪她感到没有自信!后来,在王芳的建议下,李京试着穿上了一套深蓝色西服套裙。
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的研究综述沈祥英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09370125【摘要】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加工的一种研究范式,反映了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
由于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而受到关注,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也有很多。
而关于其脑机制的研究近年也成为了热点问题。
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左右脑半球优势至今还存在争议。
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区涉及前额叶、脑岛、扣带回、颞叶、颞顶交界区和顶叶等多个脑区。
搞清楚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生理基础和精神疾病患者自我意识缺陷的病理机制和深入了解一般面孔识别、心理理论及自我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我面孔识别脑机制脑区1 引言看一张你和别人的合照的时候,你是不是会第一个看自己的脸,然后再看别人的脸?或者在一大堆的快速呈现的照片中,要是其中有你的存在,你总能看到你自己的照片?我们对于有自己面孔的东西总是那么容易就注意到了。
对于自我面孔识别这一特殊的现象引起了很多的研究和关注。
自我面孔是个体区分自我与他人的重要特征,自我面孔再认能力也被认为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加工的一种研究范式,反映了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
与识别他人面孔相比较, 自我面孔识别在行为反应、种系发生、个体发展以及神经机制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目前这一领域已成为探究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行为指标方面,自我面孔识别在速度上快于识别他人的面孔;种系发生方面,只有人类和大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才具有识别自己面孔的能力;个体发展方面,儿童出生后不久即能识别他人面孔,但要在18个月左右才能表现出自我面孔识别能力;脑机制方面,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自我面孔识别具有不同于识别他人面孔的神经机制,可能主要是右脑的功能【2】。
自我面孔识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即人们对自我面孔的识别快于对他人面孔的识别;2、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存在文化差异,有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不会产生这一效应;3、自我面孔识别的正性自我偏见,正性自我偏见是指个体在知觉自我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在社会比较中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的倾向,目的是希望对自己产生满意感、能力感和有效感。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对于外貌和吸引力的重视人们对外貌和吸引力的重视源于心理学中的一些常见理论和概念。
如克罗宁-琼斯等人提出的"物理吸引力"假说,佐助霍夫的"相似性原则"以及西塞斯基提出的"影响力"理论,这些理论揭示了人类对外貌和吸引力的情感和认知影响。
首先,克罗宁-琼斯的"物理吸引力"假说认为,外貌对人们的社交互动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
研究表明,对于身材高大、面容英俊的个体,人们倾向于将他们与积极的特质联系在一起,如自信、魅力和成功。
相反,对于外貌平凡或不符合主流审美标准的个体,人们容易产生消极评价,从而在社交交往中感到困难。
其次,佐助霍夫的"相似性原则"也对人们对外貌和吸引力的重视提供了解释。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外貌、爱好和价值观相似的人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
这意味着外貌相似度高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从而建立更牢固的关系。
因此,在社交交往中,外貌对于人们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具有基础性的影响。
最后,西塞斯基的"影响力"理论对外貌与吸引力的重视提供了心理学角度的解释。
西塞斯基认为,人们的吸引力是通过在社会中具有权力和影响力来体现的。
相貌佳丽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赞赏和关注,这种赞赏和关注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塑造了他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影响力。
除了以上理论解释,外貌和吸引力的重视也可以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人们对外貌和吸引力的重视是基因遗传和生存优势的结果。
吸引力的外貌特征往往与健康、繁殖能力、遗传优势等因素相关联。
因此,人们对外貌和吸引力的追求和重视实际上是在寻找健康和优质基因的合适伴侣。
总的来说,人们对外貌和吸引力的重视可以从心理学的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从克罗宁-琼斯的"物理吸引力"假说到西塞斯基的"影响力"理论,这些理论都揭示了外貌对人们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自我参照标准(SRC)的文献回顾营销1101班韦惠欢宋韵扬瞿颖慧曾静韩相珍(韩)联系方式:**************日期:2014.11.1自我参照标准(SRC)的文献回顾一、自我参照标准(SRC)的定义自我参照标准,据美国学者詹姆斯·李定义,即无意识的参照个人的文化价值观、经验和知识,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与自我参照标准密切相关的是民族中心主义,即认为自己的文化和公司最清楚应该怎么做事情。
一般来说,当来自富裕国家的经理在相对不富裕国家的市场工作或与那里的经理相处时,可能出现民族中心主义。
自我参照标准和民族中心主义阻碍了真实的评价国外市场的能力。
很多学者提出了自我参照标准的定义,以下列举其中杰出的三位(如下表1)。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自我参照标准在美国,在交谈或一群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不相干的人之间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人们并没有有意识的考虑这种距离,无需考虑,就能感觉出怎样才合适。
当某人离美国人很近时,他们总感觉到不舒服,不是走远些,就是靠近点儿,调整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此过程中,依据的是自我参照标准。
在一些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可以接受的距离要比美国人感到舒服的距离小得多。
当另一文化的人过于靠近一位美国人时,由于不了解另一文化中可以接受的距离,美国人会无意识的做出反应,按照美国标准后退到适当的距离。
因而,双方都会感到慌乱。
美国人主观的认为外国人过于热情,而外国人则认为美国人过于冷淡,缺乏友善之情。
双方都依据各自的自我参照标准行事,成为文化误解的受害者。
自我参照标准可能使你意识不到文化差异的存在,或者认识不到这些差异的重要性。
因此,要么认识不到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小看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要么就是我行我素,惹恼对方。
美国人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别人请你吃喝,你却拒绝。
在美国,礼貌的拒绝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亚洲以及中东地区,如果你拒绝主人的热情,会冒犯主人。
你不必吃或喝得很多,但你必须接受主人的盛情。
"以貌取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这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的现象。
从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貌取人"可能是人类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大脑通常会选择最不需要花费时间和思考的思维方式。
因此,通过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各种属性(如能力、学识、身份、地位、个性特征)就变得简单快捷。
然而,"以貌取人"并不总是准确的。
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内涵价值、社会条件,以及自身的需要、兴趣、理想、性格、修养等都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
此外,"以貌取人"的理论基础是“相由心生”,即人的外在相貌会受到内在心境、性格、情绪的影响。
但我们也需要注意,这种判断方式可能会让我们陷入“以己度人”的思维陷阱,即以自己的想法揣摩他人。
总的来说,虽然"以貌取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其局限性和可能带来的误解,并努力通过更全面、深入的交流来了解他人。
【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近因效应】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青蛙效应】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
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
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
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
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美人效应】罗马一家自助餐厅的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的妙计。
他请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解囊。
谁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没过几天,就对老板说:“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
”老板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台边反复地数找给他们的零钱。
墨菲定律之瓦拉赫效应: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经营自己的长处,让人生增值曾有一个叫奥托·瓦拉赫的人,中学时,父母为他选了文学之路,可一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竟为“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无奈,他又改学油画,但这次得到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这是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谁料,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并最终成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
这就是人们广为传颂的“瓦拉赫效应”。
比尔·盖茨,这位赫赫有名的世界级成功典范,令无数的人仰慕不已。
他的成功,与他把握住未来的大趋势,尤其是懂得经营自己的强项密不可分。
事实上,盖茨一开始就与伙伴保罗·艾伦看到了个人电脑将改变整个世界的趋势,他们两个人经常通宵达旦地探讨个人电脑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对这场革命的到来深信不疑。
对于初出茅庐的微软来说,“它将到来"是他们的坚定信念,而他们为这将要到来的计算机时代开发软件。
虽然他们没想到他们的公司能迅速跻身于世界舞台的前列,并发挥着超凡的作用,但当时他们至少窥见了IBM或数字设备公司这样的主板生产公司已陷人他们自身无法意识到的困境了。
“我记得从一开始我们就纳闷,像数字设备公司这样的微机生产商生产出的机器功能强大而价格低廉,那么他们的发展前景在哪里呢?”“IBM的前景又在哪里呢?在我们看来,他们好像把一切都弄糟了,而且他们的未来也将是一团糟。
我们对上帝说,天啊,这些人怎么能不警觉呢?他们怎么能不震惊害怕呢?”盖茨的技术知识是微软所向披靡的成功秘诀中最重要的一条,而这也正是他的核心强项,他始终保持着对这一领域的决定权。
在许多时候,他比他的对手更清楚地看到了未来科技的走势。
面孔偏见近日,发表在《认知科学趋势》(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总结了目前认知科学领域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
“即使对人们的面部表情加以控制,我们的结果仍然表明,人们对他人进行评估是还是看脸!”奥利维拉说。
一系列的研究证实,这样的判断标准已经蔓延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商业、法律甚至军队之中,人们都被这种无形的标准所左右。
人们习惯从相貌上推断他人的领导能力,并以此作为判断其是否适合作为领袖的依据。
在政界,一个人赢得选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受他的面孔是否使他看起来更有竞争力、统治力、更亲社会。
而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人们习惯选择“看起来像领导”的人成为领导。
而在军队中,类似的面孔则往往会为他的主人带来更高的军阶。
许多人会依据面相来推断正在与自己接触的这个陌生人是否可信。
有研究证据表明,长得“可信”得人更容易获得借款和投资。
一些研究甚至发现,在实验条件下,在合作伙伴的“过去”信息已知的情况下,参与者也还是更倾向于和那些“看起来可信”的伙伴进行合作。
而在司法领域,面孔偏见被用作判断个体是否有过犯罪记录和犯罪倾向的依据。
许多“长了张看起来要犯罪的脸”的人会受到严格的审查,即使是在法庭上,那些面孔特征被判定为“不可信”或“与犯罪有关”的人,也更容易受到指控或被判有罪。
有趣的是,生了一张娃娃脸的成年人,也会被归入“像罪犯”的行列。
脸与印象7月28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年人在对别人建立社会评价和社会印象时,确实会受别人的面部特征影响。
在论文中,研究人员还总结出了部分面部特征和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社会评价是社会知觉的重要部分,这类知觉只在有限的社会物种中存在,并在人类中发展到了极致。
社会评价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很大,几乎不经意识处理——像可信度、强势程度和吸引力这样的有关社会特征的第一印象,在100微秒内就能形成。
人类特别的地方还在于,我们对面孔天生敏感,不仅能分辨面容的细微差别,还有专门的脑区负责“认出”面孔。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有哪些呢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有哪些呢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要做个地道的关系人,在人际交往中多多发挥积极作用,留下好印象。
那么如何做好人际交往呢,读心术这种专业的东西咱学不来,但是了解一下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运用这些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打好关系,也是不错的入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有哪些呢,希望能帮到大家!1、首因效应第一次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很多时候我们还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
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
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交谈技巧,掌握恰当的社交礼仪。
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可以利用这种效应,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为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过在社交活动中要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光具备首因效应是不行的,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即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
2、刻板效应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
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我们在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并不是把个体作为孤立的对象来认识,而总是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使得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认为他具有某一类所有的品质。
中国人怕老板怕到失去自我?实验说: 中国人甚至将老板内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老板面前无自我。
“中国高层的一个弱点是特别怕老板,不敢和老板直接沟通。
”思科中国前总裁林正刚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一个猎头公司的一份报告如是说。
这份报告的数据果壳心事鉴定员没有找到,但中国职场中员工的“惧上”情绪每个人都有体会。
甚至有人怕到夜不成寐的程度。
中国人到底有多怕老板呢?有研究指出,害怕被老板批评的心理甚至会威胁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我的眼里只有我“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认为,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与你自己相关的一切构成了你的自我。
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上不存在相同的自我,自我的独特性决定了我们的独一无二。
自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行动。
所以自我是很重要的。
一般认为人从两岁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标志是通过“点红测验”。
所谓点红测验就是悄悄地在婴儿的鼻子上抹上一点胭脂,然后把TA放到就镜子前面,如果婴儿知道镜子中的是自己,TA就会去擦鼻子。
聪明点的婴儿能在15-17个月时就通过点红测试,大部分的婴儿在18-24个月时都会通过点红测试。
别看点红测试很简单,只有极少数的动物能够通过这个测试(具体请看《猫能认出镜子中的自己吗?》)。
对于成人,认知自己的面孔的能力可以作为其自我意识强弱的指示器。
因为人们普遍存在自我优势效应(self-advantage),即与自我有关的识别和记忆起来会更容易。
比如,与自己有关的记忆会记得更牢固,对自己的面孔的认知会更快。
老板效应:老板面前无自我老板和自己,对哪个反应更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韩世辉及其学生马燚娜招募了20名研究生参加一项测试。
测试的内容非常简单,电脑屏幕上随机显示一张面孔,参与者只需判断它朝向哪一侧。
测试过程暗藏玄机:在其中一组测试中,出现的面孔可能是参与者本人的或是其导师的。
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综述摘要:将他人与自我区分开来是我们人类具备的一项基本认知能力,也是我们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人际互动的关键。
在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能力中一个重要表现则是自我优势效应,这种优势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加工与自我相关的信息;而作为自我优势效应中一个最典型的代表——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已成为探索自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主要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揭示自我面孔识别的加工机制,有助于我们对自我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自我优势效应、自我面孔优势效应、自我面孔识别1 前言根据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显示,自我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社会性;个体在与他人不断的交往中,对自我进行完善和发展。
而在与他人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对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优先加工,自我面孔是与自我相关性最高的刺激,是目前研究发现的最大的自我优势效应。
2 自我优势效应能够很好地将自我与他人进行区分证明了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优势效应作为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是指与自我相关性高的信息的加工好于或者快于与自我无关的信息;与自我相关性高的信息主要包括自我名字、自我面孔和自传体记忆等方面。
在注意研究中的“鸡尾酒效应”证明了个体对于与自我相关性高的信息具有较低的阈限值,从而使与自我相关性高的信息会自动地吸引个体的注意力。
除了将自我优势效应理解为自我信息可以自动吸引个体的注意外,还有研究显示,自我优势效应也可以解释为自我相关信息可以被快速加工;或者解释为自我相关信息也能够调控基本感知加工, 与他人加工相比, 降低刺激对比度很少影响自我图形的感受性[1]。
3 自我面孔识别与自我面孔优势效应面孔作为个体最为突出的外部特征之一,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视觉刺激;因而,自我面孔对于个体而言,具有独特的含义。
有研究者认为,自我面孔识别能力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2];近几年,对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已逐步成为面孔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自我参照框架与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关系外显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的比较自我参照框架是指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以自身为参照点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的一种认知模式。
而自我面孔加工优势则指个体对自己的面孔信息加工的优势,包括更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加工效率等。
本文旨在比较自我参照框架和自我面孔加工优势在外显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中的表现差异,并探讨相关因素的影响。
一、外显面孔感知实验比较在外显面孔感知实验中,研究者会要求被试对提供的面孔信息进行观察、辨别和评价。
根据自我参照框架理论,个体在这一过程中会将自身的特征和经验应用于面孔加工中,从而产生更为主观的认知。
然而,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理论认为面孔加工过程中,个体对自己的面孔信息具有独特的加工偏好,因此在面孔识别和评价任务中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和效率。
研究结果显示,在外显面孔感知实验中,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相对于自我参照框架更为明显。
例如,许多研究发现,个体在识别自己的面孔时比识别其他人的面孔更加准确和快速。
这表明了自我面孔加工优势在外显任务中的显著影响,可能与面孔加工的特殊性和个体关于自己面孔信息的熟悉度有关。
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比较与外显面孔感知不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旨在探究个体无意识或潜意识下对面孔信息的加工和反应。
在这类实验中,研究者通常采用心理学范式,如情感识别任务或隐含联想实验,测量个体对面孔的自动加工和反应。
自我参照框架理论认为,个体在内隐任务中的反应也受到自身特征和知识的引导和调节。
但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理论则提出,在无意识或潜意识加工中,个体对自己的面孔信息会更加敏感和优先处理。
研究结果支持了自我面孔加工优势在内隐面孔感知中的存在。
例如,一些研究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发现,被试在视觉搜索任务中更容易注意到自己的面孔。
此外,一些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也揭示了个体在内隐任务中对自己面孔的更强大脑激活。
三、影响因素的探讨尽管自我面孔加工优势在外显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中的存在已经得到证实,但其具体机制和影响因素仍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