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里柯: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
- 格式:docx
- 大小:38.05 KB
- 文档页数:2
《梅杜萨之筏》百度百科《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泰奥多尔·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法国)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
《梅杜萨之筏》从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创作背景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
率领舰队的是一名明显缺乏实际能力的舰长,由于他指挥错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
故事起因船长肖马雷原是一个贵族,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
上船后,他玩忽职守,把随行的小船撇得远远的,主舰单放前进。
主舰在驶近毛里塔尼亚浅滩时,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沙碛。
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只好弃船。
船长却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让他们在汪洋大海里听凭命运摆布。
几天过去了,在饥渴和酷暑的折磨下,许多人开始绝望,他们说胡话,肆意做一些歇斯底里的事。
面包师深信没有获救的可能,投入大海中自杀了,还有一些人撬开酒桶,灌醉自己,企图忘却死亡的痛苦。
不久,这种绝望的情绪越来越疯狂,一些人砍断缆绳,妄图让所有人一块完蛋。
另一些人去拦阻,于是爆发一场激烈的搏斗。
有个叫多米尼克的机械工参加暴乱被扔进海里后,哀嚎着求救。
工程师可怜他,跳下水抓住他的头发,将他拖回木筏上。
但不几天,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又加入第二次暴动中。
经过三次暴乱和平息后,木筏上尸体横布。
又过了几天,食物和水的短缺变成了更大的威胁,两个黑人士兵饥渴到极点,于是违反规定,将最后一桶酒剜个洞用吸管偷喝,暴露后,被人无情地扔进大海里。
有些人把刺刀弯成大鱼钩,希望可以钓鲨鱼。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阿尔代什省,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他的画作对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人物简介1815年进入葛兰(大卫弟子)画室开始学画。
此时,他经常到卢佛尔宫,临摹鲁本斯、委罗奈塞等的作品,同时又受到同窗席里柯的影响,努力于现实的描写。
1822年他发表了最初的浪漫主义作品《但丁与维吉尔》,以强烈的律动感和浪漫式的激情,向大卫风的陈腐传统主义展开了全面的挑战。
继而在1824年发表了反映希腊独立战争的《希阿岛的屠杀》,当即遭到保守势力所谓“绘画的屠杀”的非难,然而从此也确立了他作为浪漫派旗手的地位。
据说展览会前,他被即将同时展出的康斯太勃的风景画明亮的色调所打动,重画了自己作品的背景,因而表现出更强烈的印象。
翌年到伦敦,交识了威尔基、波宁顿等画家,由于受到英国绘画的影响,他的作品愈益明亮和富于激情。
《萨达那帕拉之死》、《自由引导人民》即为此时期所作。
1832年,他以随员身份,随驻苏丹大使到摩洛哥旅行,受到东方风俗的感染,后期画了《阿尔及尔妇女》等。
他在色彩上有意识地应用补色对比,恢复了18世纪辉煌色彩的笔致,同时又打开了通向新的印象派的道路。
德拉克洛瓦卒于巴黎,留有艺术论、日记等。
他的著名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
据说印象派画家从他的作品“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前景的女人背部色彩运用上得益不少。
自由创作美术代表人物及作品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年—1973年)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雷东(Odilon Redon 1840--1916)法国19世纪末象征主义画派画家。
蒙克(Edvard Munch 1863-1944)挪威伟大的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
卢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 1844-1910)法国卓有成就的伟大画家也是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
波纳尔(Pierre Bonnard 1867—1947 )纳比派代表画家。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色彩画家之一。
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 1867—1945)德国版画家、雕塑家。
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野兽派的代表人物。
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 1872— 1944)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
克利(Klee Paul 1879~1940)二十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德裔瑞士画家。
费钦(Nicolai Fechin 1881—1955)俄裔美籍画家。
贝克曼(Max Beckmann1884—1950)出生于德国的莱比锡,逝于纽约。
德国表现主义大师。
夏加尔(Marc Chagall 1887 —1985)白俄罗斯裔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
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奥地利画家,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
斯宾塞(Stanley Spencer,1891-1959)英国著名画家。
米罗(J·Miro 1893-1983)二十世纪绘画大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天才之一。
83文/何 琳内容提要: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在世界画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法国画家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是当之无愧的先导,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奠基人。
他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梅杜萨之筏》,被认为是浪漫派绘画艺术的宣言书,对后世的绘画艺术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绘画因题材的新奇多变、个性的强烈鲜明、情感的汹涌澎拜和色彩的丰富表现力,给当时的画坛带来强烈的震撼。
同时,也遭到古典主义画派的猛烈抨击……关键词:浪漫主义;《梅杜萨之筏》;籍里柯;美学特征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首先在德国兴起,继而在法、英等国发展、盛行的艺术思潮。
其产生的哲学基础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它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以及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浪漫主义画派也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产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
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确立,思想获得了极大解放,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强调自我个性、注重个人情感。
一些知识分子往往把激愤的心情和希望都寄托于一些英雄人物或遥远的异国,眼中充满了对新世界与新秩序的渴望。
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的核心思想。
这时期,以达维特、安格尔领衔的新古典主义已逐渐退化成对古代艺术的机械模仿,演变成学院式的僵化风格,同时代精神格格不入,成为束缚艺术发展的绊脚石。
浪漫主义绘画随之应运而生,它强调个性与主观感情、求新求奇、拓展色彩的表现力,这也成了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基本特征。
画家籍里柯是法国反抗古典派绘画的第一个画家,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奠基人。
他短暂的一生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政变和波旁王朝(B o u r b o n)复辟。
其热情洋溢、充满思想和矛盾痛苦的绘画作品,正是这种时代精神转变的反映。
福建招教考试美术考点备考指导二:19世纪的西方美术考点1 新古典主义美术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
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艺术极力反对贵族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强调复兴古代趣味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那种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
维安是法国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他试图反对情欲的、过分雅致的艺术,力求恢复古希腊艺术的朴素、庄严。
由于他的才能和个性的局限,他没能实现艺术上的根本变革。
大卫是维安的学生,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手执利器的战士,还是披布在肩的哲人,无不刚毅坚强,勇于牺牲。
代表作品有《马拉之死》和《拿破仑加冕式》。
安格尔是大卫的学生,他是当时最有独创的艺术家,并被推崇为古典画派的首领,代表作品有《泉》、《大宫女》、《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室》等。
考点2 浪漫主义美术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法国画家籍里柯,其他代表人物有德拉克洛瓦等。
籍里柯是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的先驱。
其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筏》被看成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作,标志着浪漫主义画派的真正形成。
这幅画表现的是法国巡洋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
德拉克洛瓦是法国著名画家,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家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荷兰画家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籍里柯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被称作“浪漫主义的狮子”,代表作《希阿岛的屠杀》、《自由领导人民》、《但丁之舟》。
考点3 现实主义美术1.法国现实主义美术法国现实主义的代表库尔贝、杜米埃、柯罗、米勒及“巴比松画派”等。
库尔贝。
库尔贝认为美术家应当大胆直面人生,以清醒的态度反映当代的现实。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先驱籍里柯,这位充满正义和激情的伟大画家,在古典主义绘画中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绘画表达之路。
他爱马、画马,最终却因马而英年早逝,他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个人情感和现实生活,他是一位拥有“骑士”精神的画家,他的作品对之后的艺术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浪漫主义绘画骑士:泰奥多尔·籍里柯/《中国民商》 庄双博“所有震撼灵魂的东西,所有留下恐怖感觉印记的东西,都通向崇高。
”关于浪漫主义绘画丹尼斯·德里多曾如此写道。
浪漫主义绘画通过历史事件和艺术家的想象,创作出能够深刻反映当时历史现状和艺术家态度的伟大艺术作品,对于社会改革的推动和对君主制度的反复辟提供了丰沃的艺术土壤。
西班牙弗兰西斯科·德·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法国泰奥多尔·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法国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希奥岛的屠杀》……无一不给观众以心灵的触动。
在这些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中有一位杰出艺术家,他在学生时代因不肯循规蹈矩地遵从古典绘画原则而被老师认为其在绘画上没有什么前途,他曾和德拉克罗瓦共同在格罗画室学习绘画,他一生钟爱画马、骑马,最终在33岁坠马受伤不治而亡,英年早逝的他仅用十余年的艺术职业生涯创作出很多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他就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
师从古典主义绘画名家泰奥多尔·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于法国北部诺曼底鲁昂的一个律师家庭,少年酷爱绘画,后随全家迁往巴黎。
1808年,17岁的籍里柯师从画马名家霍勒斯·韦尔内的父亲卡尔·韦尔内(Carle Vernet,1758-1835 年)学画。
卡尔·韦尔内是法国版画家、军事画家,曾以古典主义手法画过《马德里城下的拿破仑》,成为拿破仑军队的军事画家。
其父克洛德·约瑟夫·韦尔内(Claude-Joseph Vernet,1714-1789年)是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曾居罗马,曾画过法国海港组画。
画家柯罗的简介法国画家柯罗对大自然的描绘与歌颂,是印象派画家的先驱者。
柯罗一生创作了将近三千幅绘画,其中最主要的是描绘风景的作品。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画家柯罗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画家柯罗的简介柯罗(CorotCamille,1796~1875),法国画家,出生于巴黎,早年师从古典派画家贝尔坦,因学业的优秀而获奖金,到罗马留学,在那里住了七八年。
回国后在巴比松村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画了很多风景。
他安贫乐道,乐观豁达,不倦地全力投入创作。
他贴近自然而不抄袭自然。
他爱画那朦朦陇陇的暮色与晨像那颤动的森林、那明洁的湖水、那珍珠般银灰色的天空……用笔松动而富有韵致,虚实相生而见妙理。
他那梦幻与现实相间的独特诗意难以言传。
在风景画的发展史中,他是不朽的丰碑。
此外,他还画很多表现质朴内在美的肖像画,同样具有高雅的气质。
柯罗的艺术特点从40年代中起,特别是1850年以后,人物画成了画家关注的题材,他的人物画兼有古典派和浪漫派的特色,笔触轻柔细腻、手法洗练,不论画面上的女人是小还是沉思,乃至稍显忧郁,她们的思想都是纯净的,心地都是善良的,尽管他的人物画不如风景画那样杰出,但有些作品比如《戴珍珠头饰的女郎》很为观众喜爱,尤其是《兰衣女》,其精美绝不在专门从事人物画的画家之下。
这类画作在进入20世纪以后,受到了高度的评价。
柯罗的作品《纳尔尼河上的桥》、《罗马的农村》于1927年即在沙龙展出,此后近30年,几乎每次沙龙中都少不了他的作品,奇怪的是对于他的作品,几乎无人加以褒贬,直到1855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买下了他的《马库西的回忆》后,才好似一颗拂去尘埃的珍珠,突然在画坛上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自此不仅画商、顾客盈门,而且作品一再为官方所收购,价格也一路飙升。
《加德湖》以800法郎卖出,20几年过后,市值为23万1千法郎。
柯罗性格活跃,朋友众多,常和他一起作画的画家杜比尼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地说道“到了天堂也要去看看我的朋友柯罗。
277、艾普松赛马-席里柯
277、艾普松赛马-席里柯
277、艾普松赛马席里柯法国 1821年布面油画 122.5x92cm 巴黎卢浮宫藏
席里柯赴意大利考察学习以后创作了这幅赛马作品。
在这幅画中,画家没有去仔细刻画人物具体个性特征,而着力描绘人驾驭烈马的气势,竭力夸张人与马的动势,借以传达画家自身不可按捺的狂暴的情感。
狂暴与激情是浪漫主义画家的基本品格,这和古典主义画家根本不同。
为了表现激情,一切艺术语言、构图、人物造型及笔触和色彩都成了传达情感的符号,本身是无什么意义的。
在这幅画中,人物、马匹和环境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动势和色调不正是给予我们狂暴激情的印象么。
席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法国著名画家,新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
生于法国鲁昂,幼年随全家迁往巴黎,1808年从画马名家韦尔内学画。
1810年入盖兰画室,与德拉克洛瓦相识,常去卢浮宫临摹古代大师的名作。
1816--1817年赴罗马学习。
回到巴黎后展出了那幅著名的《梅杜萨之筏》。
随后,他去了英国学习画马。
在英国,席里柯由于一次意外坠马而英年早逝。
他只活了33岁,短暂的一生给人类留下的艺术遗产有191幅油画、180余幅素描、100余幅石版画和6件雕塑,其中《赛马》、《轻骑兵军官》、《奴隶市场》等都广为人们所称道。
蒙特枫丹的回忆-柯罗
蒙特枫丹的回忆柯罗法国 1864年布面油画65x589cm 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蒙特枫丹的回忆》是柯罗的代表作。
蒙特枫丹位于巴黎北部桑利斯附近,画面展开于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开,林地和湖面温暖而湿润。
长期受风雨吹打而有些倾斜的老树占据画面的一半以上,湖边一棵小树与它呼应,保持了画面的平衡感。
透过薄雾的阳光点点洒在湖面上,草地上的小花正在吐露菁华。
在这生机勃勃的画面中,一位身着红裙的女子正抬头扬臂采摘树上的菌蕈。
这幅画树下两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在告诉女子她发现的菌蕈,一个在低头采摘地上的野花。
人物活动的点缀使这幅作品更富于生机,红色的裙子起着活跃画面和强调效果的作用,整幅画面犹如一首温柔婉转的歌曲。
作者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 Camille Cont 1796—1875),法国杰出的风景画家。
他目睹了美术史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兴衰,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
因而在柯罗的身上染上了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的因素。
他40岁以后,成为巴比松画派的志同道合者,画风倾向于这个画派,与巴比松画家们共享自
然写生的乐趣,成为一个在艺术上独具奇趣的风景画家。
《梅杜萨之筏》分析《梅杜萨之筏》分析《梅杜萨之筏》赏析《梅杜萨之筏》是法国浪漫主义的美术的先驱者泰奥多尔.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的优秀代表作。
画作取材于真实的海难事件,即法国海军战舰“梅杜萨号”在开往非洲途中不幸沉没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1816年7月,身为贵族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的船长肖马督,被法国政府指派驾驶“梅杜萨号”巡洋舰远征塞内加尔,不幸在途中搁浅沉没。
肖马皙船长置全舰400余人不顾,带领一帮高级官员乘教生艇逃跑,剩佘的150多人只能利用临时搭建的一只小木筏漂泊于海上。
十多天后,淡水食物全没有了,狂风恶浪摧残誉人们脆弱的心灵,人们开始绝望了,甚至开始互相残杀,嘀食死人肉,到最后仅有10 人存活下来。
这次惨案共死亡140多人,如此的悲剧。
引起了路易十八政府的恐慌,政府想方设法遮掩真相,仅仅在报纸上发一了条简短的讯息,军事法庭轻判船长降职和三年短刑,此事激起了幸存者的愤怒,他们不顾一切,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世,在全世养产生了激烈的反响。
浪漫主义面家泰奥多尔.籍里柯抓住这一董大事件,把它作为重要的创作索材,亲自至西非沿海,观察和体验那里的天空和海洋,拜访海难的幸符者,把自己的构思面成草图。
为真实反映这场参剧,他到医院里去观察置危病人垂死痛苦的惨状,对黄疽病人进行写生,把真实的尸体面到作品中,木筏是他聘请的幸符者中的木匠扎制的一个小模型。
总之,切从真实再现出发,用三角形金字塔的构图,再现了最后绝望时刻最令人震颤的场景。
《梅杜萨之筏》的基本构图形式是两个倾斜的三角形,表现了落难的人们处于严兰危机和存有一线希望的对立统一。
而为了表现落难警们各种不同的心境,以及一些复杂的情绪,糟里柯综合运用了线与形的视觉效果。
并且通过人们的动态形成的上升的金字塔形的构图,有层次、有节奏地把人们由死亡、绝望、痛苦的挣扎升华到希望得放的激情之上,他们之间的形式起伏变化,形成了静与动、低潮与高潮的各种对比。
作品鉴赏:席里柯《梅杜萨之筏》《梅杜萨之筏》是泰奥多尔·席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
《梅杜萨之筏》从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名画档案名称:《梅杜萨之筏》作者:泰奥多尔·席里柯创作年代:1818—1819年尺寸:491×716cm类别:布面油画收藏:法国,巴黎,卢浮宫创作背景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
率领舰队的是一名明显缺乏实际能力的舰长,由于他指挥错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峡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
故事起因船长肖马雷原是一个贵族,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
上船后,他玩忽职守,把随行的小船撇得远远的,主舰单放前进。
主舰在驶近毛里塔尼亚浅滩时,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沙碛。
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只好弃船。
船长却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让他们在汪洋大海里听凭命运摆布。
几天过去了,在饥渴和酷暑的折磨下,许多人开始绝望,他们说胡话,肆意做一些歇斯底里的事。
面包师深信没有获救的可能,投入大海中自杀了,还有一些人撬开酒桶,灌醉自己,企图忘却死亡的痛苦。
不久,这种绝望的情绪越来越疯狂,一些人砍断缆绳,妄图让所有人一块完蛋。
另一些人去拦阻,于是爆发一场激烈的搏斗。
有个叫多米尼克的机械工参加暴乱被扔进海里后,哀嚎着求救。
工程师可怜他,跳下水抓住他的头发,将他拖回木筏上。
但不几天,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又加入第二次暴动中。
经过三次暴乱和平息后,木筏上尸体横布。
又过了几天,食物和水的短缺变成了更大的威胁,两个黑人士兵饥渴到极点,于是违反规定,将最后一桶酒剜个洞用吸管偷喝,暴露后,被人无情地扔进大海里。
籍里柯: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
本文导读:
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2-1824),法国著名画家,新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
籍里柯生于法国里昂,幼年随全家迁往巴黎,1808年从画马名家霍勒斯·韦尔内学画,席里柯重视绘画中的创新,喜欢描绘宏伟、壮阔的场面。
1810年入皮埃尔·纳西斯·盖兰画室,与德拉克洛瓦相识,常去卢浮宫临摹古代大师的名作。
从青年时代起他对马和赛马很感兴趣,常用速写出色地抓住马在运动中的姿态,他得金质奖章的《轻骑兵军官》就是在21岁时画的。
1814年展出《受伤的重骑兵》。
1817年创作了第一批动物石版画。
1816--1817年赴罗马学习。
回到巴黎后展出了那幅著名的《梅杜萨之筏》。
席里柯一生充满坎坷波折,曾因参加保皇派而不得不东躲西藏,怕拿破仑军队抓住;于舅母的畸形恋情,注定了爱情悲剧,并导致家庭破裂;随后,他去了英国学习画马。
在英国,籍里柯由于一次意外坠马而英年早逝。
他的艺术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