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 格式:pdf
- 大小:223.30 KB
- 文档页数:3
东北农业大学
水利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1001 班
作业组成员: 段晶晶A07110442
徐欣欣
赵越
题兴博
任曼妮
王潇涵
王畑月
王梦莹
1、瑞典圆弧法
这个方法首先是由瑞典的彼得森所提出,故称瑞典圆弧法。
(1)基本假设:均质粘性土坡滑动时,其滑动面常近似为圆弧形状,假定滑动面以上的土体为刚性体,即设计中不考虑滑动土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假定土坡稳定属于平面应变问题。
2、瑞典圆弧法基本原理和公式
(1) 基本原理
瑞典圆弧滑动面条分法,是将假定滑动面以上的土体分成n个垂直土条,对作用于各土条上的力进行力和力矩平衡分析,求出在极限平衡状态下土体稳定的安全系数。
该法由于忽略土条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因此是条分法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2)基本公式:取圆弧滑动面以上滑动体为脱离体,土体绕圆心O下滑的滑动力矩为Ms=Wa,阻止土体滑动的力是滑弧AED 上的抗滑力,其值等于土的抗剪强度τf与滑弧AED长度L的乘积,故其抗滑力矩为
Mr=
安全系数K=抗滑力矩/滑动力矩=
Mr/Ms>1
式中:L——滑弧弧长;
R——滑弧半径;
α——滑动土体重心离滑弧圆心的水平距
离。
该法适应于粘性土坡。
后经费伦纽斯改进,提出φ=θ的简单土坡最危险的滑弧是通过坡角的圆弧,其圆心O是为位于图9-3中AO与BO两线的交点,可查表确定。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佚名
【期刊名称】《农业机械学报》
【年(卷),期】2017(48)3
【摘要】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源于1958年创办的东北农学院农田
水利工程专业。
目前,全院教职员769人,专任教师50人,实验技术人员10人;教授8人,副教授20人;博导6人,硕导20人。
设有农业水利工程(卓越农林
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特色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5个本科专业。
【总页数】2页(PF0002-F0002)
【关键词】东北农业大学;农田水利;工程学院;实验技术人员;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
电工程;水资源工程;工程专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加强高校新生学风建设的实践探索r——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5级学生为例 [J], 唐凯;石铁玉;高凡
2.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实践方案探索——以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J], 孙明霞; 户兴磊; 李全起; 傅臣家
3.安得“广廈”千万间——记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保明及其团队 [J], 吴彪
4.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J],
5.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介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 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建设大学,也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
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 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
建校以来,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学校设有18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
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10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
现有专任教师1 393人,其中教授294人、副教授40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67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 504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人,国家级教学名 东北农业大学”的国家“211工程”重点人。
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师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讲座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79人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 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
拥有 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 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9个本科专业。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 916人,其中研究生3 520人、本科生21 293人、外国留学生103人。
建校至今,已累计培养各级各类学生 10多万人,其中既有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 创新型”人才,也有一批遍布全国的创业型”人才,更有一大批活跃在黑龙江省和全国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落地型”人才。
学校设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是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首批建设院校之一。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务科
水利教字[2019]01号文件
关于上交2018-2019-02学期教学日历的通知各系、实验中心:
教学日历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的具体计划表,现将2018-2019-02学期教学日历上交的相关要求通知如下。
1、教学日历文件请授课教师按word文档形式制订,模版参见附件1。
2、教学日历应明确规定教学进程、授课内容提要、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等;实验课要写明实验名称,实验学时数。
3、教学日历一经制订,不应出现大的变动,但允许主讲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教学改革的新情况。
4、提交时间
请教师于3月4—8日将教学日历纸介版1份提交学院教务科。
附件1:教学日历模版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五日发送: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全体党政领导;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全体教师。
姓名考生编号复试学院复试专业学位类别刘冰102240082802008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何泽102240082802052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滕怀淏102240082802050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吕航102240082802009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刘明轩102240082802049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贾朝阳102240082802024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杨丹102240082802022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王凯102240082802036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卜鑫宇102240082802054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何康旭102240082802007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江鑫102240082802026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陈颖珊102240082802004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杜思澄102240082802056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金永旭102240082802061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李璐102240082802058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吕博102240082802003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李济桢102240082802048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孙天宇102240082802053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学术靳笈102240081504001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学术周家宝102240081504002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学术李宇昂102240081504010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学术邱奇隆102240081504004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学术聂凡102240090322028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郑瑶琪102240090322035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蒋继爽102240090322011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邵琦102240090322019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聂亭元102240090322024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安宁102240090322041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李子旭102240090322023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初玉欣102240090322003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窦泽雨102240090322017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崔耘赫102240090322029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张秀博102240090322032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王思琪102240090322036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孟庆尧102240090322027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张钰莹102240090322040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马超然102240090322006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贾晓晨102240090322038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赵莹102240090322005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吴志欢102240090322039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毕馥漩102240090322034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张家兴102240090322016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姜华庭102240090322025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房永萍102240090322014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王诗琪102240090322001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刘生博102240090322007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张钧102240090322026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修复学术张帅坤102240090323004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生态与气候变化学术于志鹏102240090323005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生态与气候变化学术张天任102240090323008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生态与气候变化学术王文博102240090323011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生态与气候变化学术张海军102240090323013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生态与气候变化学术李云飞102240090323014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生态与气候变化学术何婉莹102240090301010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赵硕102240090301013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于菲102240090301009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尹滕娇102240090301018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许连周102240090301011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包文彬102240090301021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郭凯文102240090301008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王琪102240090301004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石艳香102240090301022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王璐102240090301016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蒋娜娜102240090301024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成泽禹102240090301006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齐佳睿102240090301023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学术李航102240090302005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学术刘丽红102240090302012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学术董强102240090302002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学术于士源102240090302010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学术张辰102240090302024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学术孟静柔102240090302016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学术汤金融102240090302026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学术何义利102240090302003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学术黄子鹏102240090302006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学术霍纪平102240090302025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学术陈志豪102240090302017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学术车俊杰102240090302001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学术管庆凯102240090324018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微生物学学术孔令辉102240090324002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微生物学学术杨睿102240090324015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微生物学学术马添102240090324004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微生物学学术武博文102240090324010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微生物学学术赵鑫102240090324017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微生物学学术赵明明102240090324008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微生物学学术孟祥伟102240090324005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微生物学学术范志华102240090324011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微生物学学术赵志勇102240090324012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微生物学学术毕睿忻102240090324014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微生物学学术张林林102240095132101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徐毅铭102240095132097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孙綦乐102240095132087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韩娜102240095132099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刘桐江102240095132094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杜德林102240095132019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王婧怡102240095132058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张飞雪102240095132009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马文博102240095132044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高月文102240095132052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姜柏志102240095132055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汤钧茜102240095132045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董乐102240095132081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霍雨泽102240095132037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徐源102240095132075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董子源102240095132074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孙琦102240095132029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韩天依102240095132036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李博辉102240095132056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白峻宁102240095132053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张鑫儒102240095132078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宫月102240095132041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苏刘燕102240095132049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吕鑫宇102240095132039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盛文亚102240095132068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邵晨阳102240095132007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肖锋102240095132084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苗雪梅102240095132066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郝帅102240095132048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柴泽艺102240095132003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孟涵102240095132022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刘璐102240095132028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杨文昊102240095132012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刘贺春102240095132082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马瑛骏102240095132011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王旭102240095132054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张祎102240095132006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徐梓淞102240095132038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管权102240095132085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周思文102240095132079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曹宁102240095132034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谭炜102240095132073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陈瑞峰102240095132033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段庆龙102240095132015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许冰102240095132063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李尚102240095132008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杨程泽102240095132027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宋佳琳102240095132002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刁宇彤102240095132061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李清婉102240095132076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张震102240095132016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韩宇南102240095132046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曲思远102240095132031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王月超102240090403007农学院农药学学术郑生威102240090403006农学院农药学学术宋宇宁102240090403005农学院农药学学术邓丰志102240090403010农学院农药学学术张琪102240090403004农学院农药学学术李颖102240090403002农学院农药学学术常新悦102240090403011农学院农药学学术李福鑫102240090403003农学院农药学学术郑瑞明102240090403008农学院农药学学术张春雨102240090402007农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术色晨晨102240090402004农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术周文静102240090402011农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术霍东博102240090402002农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术王紫君102240090402009农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术张宏钰102240090402010农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术庞树鑫10224009513113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李思博102240095131144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阿磊10224009513116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赵宏强102240095131128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刘志远102240095131148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袁悦102240095131138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津镈10224009513114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林佳玉102240095131145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穆文清102240095131123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赵佳鹏102240095131073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郝天乐102240095131125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家瑞102240095131092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刘畅102240095131002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于存浩102240095131121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郭雪田102240095131033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汲薇102240095131021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李昕102240095131103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宋翔雨102240095131055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金新月102240095131101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柳添译102240095131114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石忆102240095131072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赵萌102240095131112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罗永绪102240095131089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关博文10224009513101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孙亚男102240095131029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孙铭江102240095131097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陈美红102240095131042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杨涛102240095131083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关方硕102240095131028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宇红102240095131041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勇10224009513104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徐英哲102240095131011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翔超102240095131004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刘鑫102240095131120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李浩然10224009513108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赵佳楠102240095131098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刘志鹏10224009513102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任佰征102240095131048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树峰102240095131001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姚金双102240095131105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李昊102240095131018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吴锐10224009513106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滕达102240095131102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许美荣102240095131111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晏晴102240095131118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韩海成102240095131080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一超102240095131017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孙雨田10224009513103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石红霞102240095131079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周锦涛102240095131124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哲102240095131013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冯广慧102240095131005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姜君学102240095131023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吴博102240095131069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子叶102240095131007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段宇轩102240095131045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吴姗姗102240095131027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范慧明102240095131024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惠兰102240095131085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颜世鑫102240095131093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李岩涛102240095131053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李红宇102240095131065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宇102240095131117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孙铭忆10224009513100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德明102240095131044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侯永琴102240095131104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邢东建102240095131127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堡槐10224009513107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常丹102240095131082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辛添玉102240095131084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马浩然102240095131054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赵敦厚102240095131032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刘翠巧102240095131087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郝红妹10224009513110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郭佩102240095131115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潘喜鹏102240095131068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胡倩102240095131119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杨文鹏102240095131060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牟召雪102240095131099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超102240095131003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雪蕊102240095131047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刘冀102240095131116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左兆慧102240095131063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曹志102240095131020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翟婧宜102240095131015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杨文静102240095131062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逯英娇102240095131067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刘刚102240095131031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书瑞102240095131010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文龙102240095131019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旋102240095131081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姜雪102240090401009农学院植物病理学学术徐浩然102240090401015农学院植物病理学学术刘野102240090401012农学院植物病理学学术杨松润102240090401008农学院植物病理学学术赵一凡102240090401018农学院植物病理学学术程旭楠102240090401014农学院植物病理学学术韩文博102240090401006农学院植物病理学学术郑闫妍102240090401011农学院植物病理学学术王萌102240095132108农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薛佰岩102240095132118农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张嘉博102240095132110农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陈婧102240095132109农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宋朵朵102240095132119农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秘雨萱102240095132120农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赫晨宇102240090102041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孙建强102240090102014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李瑞琼102240090102089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郭凤彩102240090102007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马胜男102240090102013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刘佳瑞102240090102025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张滨烁102240090102104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尚平102240090102010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马佳102240090102054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史飞飞102240090102096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朱晨博102240090102084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陈思美102240090102125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赵宇晶102240090102072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魏茹茹102240090102071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朱子坤102240090102105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杜邦汉102240090102057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王月102240090102021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梁绍铭102240090102012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孙艳辉102240090102016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蒙何102240090102094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张清艳102240090102112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胡艳丽102240090102062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李宁辉102240090102075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曹富斌102240090102080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王宁102240090102023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李冬冬102240090102040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裴莹莹102240090102033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吴凤娇102240090102035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李佳102240090102022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李旭102240090102079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卢晴102240090102006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魏国威102240090102015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赵恒星102240090102099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王璎琳102240090102032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邓小民102240090102059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赵洋102240090102061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焦妍102240090102100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吴雨恒102240090102085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王杰102240090102074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王伟苹102240090102046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宋妍茹102240090102049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商靖雯102240090102064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术付金旭102240090101020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武子豪102240090101018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陶雨朝102240090101016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王琦102240090101012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张鑫辉102240090101011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肖凤声102240090101006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邱鹤102240090101021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卢强102240090101027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刘昌壮102240090101002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梅英文102240090101024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张瀚文102240090101005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王玺越102240090101017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梁全喜102240090101014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刘奕彤102240090101008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杨道诚102240090101019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朱雪天102240090101003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康健伟102240095300012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杨清越102240095300011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邢艺莹102240095300005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文博102240095300004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姜祉卉102240095300009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陈静102240095300016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徐园园102240095300017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张妍102240095300026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马頔102240095300023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杨舒畅102240095300025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汤慧营102240095300024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张鑫屿102240083400006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张薇102240083400008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关胜宇102240083400007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隋佳琦102240083400009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陈鑫102240083400001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许思雨102240083400011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张佳鑫102240083400021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张楠102240083400020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徐非凡102240083400014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熊良兵102240083400024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杜金雪102240083400015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董丽丽102240083400022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孙彩艺102240083400023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张盼盼102240083400018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曹伟张102240083400013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许涵102240083400019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张凤详102240083400017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胡雪菲102240083400035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任璐璐102240083400034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秦祁102240083400030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江帆102240083400036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王美琪102240083400029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叶书函102240083400037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王琦102240083400032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佟明悦102240083400027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张学通102240083400038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皇甫敏歌102240083400033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李德方102240083400026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才羿102240083400028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学术付强102240090201012园艺园林学院果树学学术张航102240090201001园艺园林学院果树学学术张有来102240090201011园艺园林学院果树学学术孙鑫宇102240090201010园艺园林学院果树学学术于静102240095131255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杨新雨102240095131212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高梓雪102240095131253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杨柳102240095131178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赵云102240095131219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叶群102240095131229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郝雅玢102240095131211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杜文婷102240095131214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邢玉园102240095131192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刘雯婷102240095131188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刘泰102240095131243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蕊102240095131248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李金凤102240095131250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谈银晓102240095131235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崔玉玲102240095131238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司德立102240095131170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杨娜102240095131189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鹏102240095131180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田春哲102240095131227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孙旭颖102240095131190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杨娜102240095131213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陈雅妮102240095131224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郭潇雨102240095131181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成毅102240095131223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李天天102240095131233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秦开102240095131176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于雅楠102240095131185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鲜红102240095131194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陈萱102240095131175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吴雪梅102240095131193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蕴瑭102240095131206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倩102240095131225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薛志佳102240095131232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冯思铭102240095131198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刘嘉锟102240095131201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杨辉娟102240095131222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艳102240095131247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韩可新102240095131186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方亚鹏102240095131208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雪102240095131237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罗德嘉102240095131234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耿一凡102240095131241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朱晓龙102240095131228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关云102240095131177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梦瑶102240095131183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李圣龙102240095131171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豆志滔102240095131195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陈贺楠102240095131174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吴金宝102240095131182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一凡102240095131197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徐宏志102240095131215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一佳102240095131240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李泽霖102240095131245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任宇兴102240095131217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王清凤102240095131168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李世强102240095131191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葛文倩102240095131244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苗悦琳102240095131199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宁方世新102240095131204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臣102240095131184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袁艳文102240095131210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张一尧102240090202003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朱秀青102240090202052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马慧丽102240090202037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孟令君102240090202061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曹玥102240090202049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李伟102240090202041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陈方圆102240090202014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赵海永102240090202068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刘晨昕102240090202047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王茜茜102240090202001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白洋102240090202033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王乙丁102240090202046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程丽102240090202050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李雪102240090202017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王可心102240090202045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王江珂102240090202034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张雪102240090202029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蔡明珠102240090202053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高东伟102240090202008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米琪102240090202060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王芮鑫102240090202065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闫镜帆102240090202010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王奕人102240090202015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刘梦102240090202064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尹冬102240090202078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姜振102240090202057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薛小棚102240090202004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刘丽佳102240090202066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毛俊莹102240090202016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刘瑞102240090202043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李文颖102240090202070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阮娇娇102240090202076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刘佳麒102240090202025园艺园林学院蔬菜学学术孟令东102240090900001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草学学术张明智102240090900002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草学学术杨劼102240090900005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草学学术张娜102240090900003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草学学术许尚102240095133023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张翼鸣102240095133017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秦小童102240095133008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王富辰102240095133004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连丽娜102240095133021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王亮102240095133007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舒玉福102240095133005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卢涵102240095133006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徐翡102240095133018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成铮102240095133002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李莹102240095133010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张鑫102240095133019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李刚102240095133012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王梓航102240095133016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康铭轩102240095133001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
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是由原资源与环境学院和规划与发展学院合并组建的。
资源与环境学院现下设资源科学系、环境科学系、⼟地规划系、城镇规划系、⽣态科学系、应⽤微⽣物系等六个教学系。
学院有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态学、和应⽤⽣物科学等六个本科专业。
有⼟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态学、⽓象学、微⽣物学、⼟地资源管理、农业遥感与⼟地利⽤、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经济学等10个学科。
学院师资⼒量雄厚,现有教职⼯90⼈。
其中教授16⼈,占教师总数的17.7%;副教授20⼈,占教师总数的22.2%;21⼈,占教师总数的23.3%;助教9⼈,占教师总数的10.5%。
获得博⼠学位的教师22⼈,在职攻读博⼠学位的教师12⼈,具有硕⼠学位以上的教师45⼈,占教师总数的77.6%。
博⼠⽣导师12⼈,硕⼠⽣导师42⼈。
学院现有2个⾃主设置⼆级学科博⼠点、5个硕⼠点和1个专业硕⼠点。
共有国家统招博⼠研究⽣29⼈,硕⼠研究⽣200⼈,推⼴硕⼠86⼈。
在校全⽇制本科⽣1628⼈,函授⽣283⼈,各类学⽣总数达2226⼈;学院下设6个教学系和2个教学实验中⼼,有教学和实验⽤房3000多平⽅⽶,有5个综合实验设计室和8个专业实验室,有先进和常规仪器设备814台(件),总资产价值577.8万元;学院⾮常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实践和动⼿能⼒的培养,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有校外固定实习基地23个。
学院现有⿊龙江省贫困地区发展研究中⼼、⿊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农业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龙江省教育厅新型肥料研发中⼼和东北农业⼤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另外还有学校“211⼯程”建设的“植物营养与⽣长调控⼯程中⼼”和“农业⽣态与环境⼯程中⼼”。
为学院加强对外交流和⼴泛开展项⽬合作及社会服务⼯作,创造了⾮常好的条件。
学院现涵盖农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同时也是学校发展较快和规模较⼤的学院之⼀,现逐步形成具有明显办学特⾊和优势的学院。
土木工程学校排名哪个大学好土木工程学校排名哪个大学好A+等级: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A等级: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福州大学新疆大学贵州大学南昌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广西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侨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汕头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深圳大学长安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广州大学山东建筑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河北工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工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B+等级: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燕山大学内蒙古大学河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济南大学江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北大学湘潭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南京林业大学宁波大学青海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浙江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集美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江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四川理工学院烟台大学辽宁工业大学平顶山工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大连水产学院三峡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北方工业大学攀枝花学院湖南理工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武汉工程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盐城工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华北科技学院黄石理工学院鲁东大学长沙学院常州工学院合肥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襄樊学院B等级: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大学延边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北华大学温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大庆石油学院东华理工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原工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厦门理工学院黄淮学院南阳理工学院许昌学院安阳工学院西安工程大学五邑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佳木斯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天水师范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成都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嘉应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榆林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沈阳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南通大学江苏工业学院西南林学院聊城大学孝感学院塔里木大学重庆三峡学院淮海工学院辽东学院淮阴工学院皖西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浙江林学院重庆科技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湖南工学院井冈山大学西昌学院湖南科技学院青岛农业大学防灾科技学院湖南城市学院邵阳学院潍坊学院白城师范学院泰山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惠州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哈尔滨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北京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茂名学院唐山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基础课程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房屋结构、桥梁结构、地下结构、道路勘测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
2024.5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
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课堂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4],因此,完善以课程思政为重要载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任务。
在国家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宏观背景下,“建筑材料”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充分发挥课程团队“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依托线上线下教学“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5]。
二、“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总体设计(一)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东北农业大学“建筑材料”课程主要讲授工程中常用及主要建材的品种、规格、性能及应用,结合“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依托黑龙江大农业、大水利,引导学生探究水利工程绿色建设管理模式,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水利精神。
(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鼓励学生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包括“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做出贡献,并提升学生通过所学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以基本知识单元为载体,融合建筑材料学特点、思维方法及价值理念,汲取管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精华,兼顾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专业课程主体性,对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整合优化。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关于召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撰写进展第二次汇报会的通知各自评报告撰写工作小组:2019年1月11日,在水利楼208召开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撰写进展汇报会,汇报会由刘东副院长主持,参加汇报会的有学院领导和认证小组骨干成员,各自评报告撰写工作小组负责人从报告撰写进展、存在的困难、下一步工作计划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撰写工作,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通知及水利院发[2018]05号文件《关于印发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撰写工作实施方案(暂行)的通知》,学院决定召开自评报告撰写进展第二次汇报会,具体安排如下:一、会议时间2019年3月21日(周四)下午13:30。
二、会议地点水利楼208会议室。
三、参会人员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各撰写工作小组成员,具体名单如表1。
表1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工程认证自评报告撰写工作小组序分组负责人组员号1总报告刘继龙、刘德平付强、刘东、张索坤、汪恩良2学生张鲁冀、康涛王金武、张索坤、伊飞、郭明军、杨崔阳、孔晓冬3培养目标刘继龙付强、张忠学、王忠波、董文财4毕业要求刘继龙刘东、魏永霞、徐淑琴、许强、刘巍5持续改进刘德平孙楠、王敏、李茉、李胜男6课程体系张作为汪可欣、姜秋香、邵新妍、纪毅7师资队伍杨爱峥、王丽红汪恩良、王立坤、王斌、齐智娟8支撑条件李天霄、蒋睿奇白雪峰、侯为军、赵丹9协调工作赵欢焦阳、崔琦、戚颖10支持与改进李衡、李天霄学生11推进与整改王子龙、张中昊付强、刘东四、汇报要求1.汇报内容:分报告撰写进展、下一步工作计划、分报告完成时间(一定要说明)等;2.汇报形式:利用PPT形式汇报。
五、会议内容1.学校主管领导讲话;2.各小组分报告汇报(PPT);3.汇总问题,现场研讨。
特此通知。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9年3月5日。
第34卷第3期2023年5月㊀㊀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34,No.3May 2023DOI:10.14042/ki.32.1309.2023.03.004中国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王子龙,孙昌鸿,姜秋香,刘传兴,单家珣(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㊀150030)摘要:为完善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措施㊁规划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利用GRACE 卫星评估2002 2017年中国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变化规律㊂结合GRACE 和GLDAS 估算地下水储量变化,与实测地下水储量变化对比验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㊂结果表明:GRACE 模拟地下水储量变化与实测地下水储量变化相关性较强,为0.72;地下水储量在2013年盈余最大,2008年亏损最大,平均增长率为2.23mm /a,秋冬两季有明显亏损,夏季发生盈余;地下水储量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性,2013年前东北少西南多,2013年后东北多西南少,黑龙江省变化较为明显,辽宁省和吉林省受旱灾影响亏损过多;降水量和农业用水量变化与地下水储量变化极显著相关,冬季地下水储量变化与降雪显著相关㊂研究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对中国乃至全球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㊂关键词:地下水储量变化;GRACE;GLDAS;降水量;农业用水中图分类号:P228;S127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6791(2023)03-0360-14收稿日期:2023-01-04;网络出版日期:2023-06-01网络出版地址:https :ʊ /kcms2/detail /32.1309.P.20230531.1450.004.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179035);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Q2019E004)作者简介:王子龙(1982 ),男,山东胶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寒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研究㊂E-mail:wangzilong2017@ 通信作者:姜秋香,E-mail:jiangqiuxiang2017@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作物生长㊁土壤质地以及生态环境平衡[1]㊂地下水储量作为衡量水资源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探究其时空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已成为亟须解决的科学问题[2]㊂此外,地下水储量的观测可用于地下水文研究和水文灾害预警[3]㊂因此,研究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对探究东北三省水储量时空分布及理解跨流域大尺度水资源优化配置有重要意义㊂目前,相比于传统的地下水储量监测方法,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卫星技术打破了传统地基观测成本高㊁气象站点监测结果分布不均等局限性,解决了大尺度水文数据获取难的问题,数据较为精确且监测尺度统一㊂国内外学者将GRACE 卫星广泛应用于全球㊁区域和流域陆地水储量监测,进而计算地下水储量[4-6]㊂其中,国外学者针对流域范围的陆地水储量研究集中于亚马孙河流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国内学者则关注于长江㊁黄河㊁雅鲁藏布江㊁黑河以及珠江等流域[7-10]㊂部分学者也通过监测欧洲和北极地区的陆地水储量来分析当地的水文气候特性[11-12],开展对寒旱地区的地下水储量估算研究,如印度㊁中国北方地区及华北平原地区等[13-15]㊂中国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㊁辽宁省和吉林省,总面积约78万km 2,分布范围为38ʎ36ᶄN 53ʎ36ᶄN,118ʎ36ᶄE 135ʎ06ᶄE,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㊂地下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地下水供水量基本消耗地下水资源一半左右,年际变化不稳定且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中度缺水[16]㊂因冬季寒冷,监测地下水较为困难,长期存在数据稀缺问题,对评估地下水资源和识别地下水影响因素有一定的限制㊂对于东北三省水储量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停留于利用GRACE 卫星监测陆地水储量,分析地下水储量㊀第3期王子龙,等:中国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61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然有限㊂本文基于GRACE新一代数据产品RL06结合GLDAS水文模型反演地下水储量,并与基于实测地下水数据所估算的储量变化对比验证,通过离散小波变换法研究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的变化趋势,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地下水储量的季节变化,借助相关分析法和频谱图研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其变化的影响㊂1㊀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1.1㊀GRACE数据GRACE卫星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德国宇航中心(German Aerospace Center,DLR)合作研发,是监测并记录重力场变化的重力卫星[17]㊂主要为地球系统科学提供高分辨率平均时变地球重力场模型;利用GPS无线电掩星(Radio Occultation)技术获取全球温湿度剖面图;为研究海洋㊁冰川冰盖质量变化和水储量变化提供高精度的重力场模型[18]㊂GRACE数据产品主要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空间研究中心(Center for Space Research,CSR)㊁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eo Forschungs Zentrum,GFZ)和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3家机构对外开放,可在ICGEM(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Global Earth Models)中心下载(http:ʊicgem.gfz-potsdam.de/se-ries)㊂本文采用GFZ中心提供的RL06月重力场数据,扣除高频非潮汐大气和海洋的质量变化影响[19],时间范围为2002年4月至2017年6月,共163个月(部分月份缺失),空间分辨率为1.00ʎˑ1.00ʎ㊂对GRACE月重力场数据进行预处理,运用海洋模型和GRACE Stokes系数所估算的1阶重力系数替换原有系数;采用高精度卫星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得到的月估计值替换原有的C20球谐系数㊂基于Swenson提出的去相关滤波器法去除GRACE数据南北条纹误差,以半径为300km的高斯滤波平滑信号噪声,滤波后的数据截取为60阶次,由此计算出球谐系数,并去除沿海区域海平面信号泄露的影响㊂将球谐系数转换为空间分辨率更高的0.25ʎˑ0.25ʎ栅格数据,同时利用gmt_cs2grid函数估算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偏差和泄漏从而降低误差㊂上述处理过程基于冯伟设计的开源程序GRACE_Matlab_Toolbox(GRAMAT)[20],完善部分代码后计算陆地水储量为等效水高度,单位为mm㊂1.2㊀GLDAS数据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s)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GSFC)与美国海洋和大气局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联合研发提供[21],数据可在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中心GES DISC下载(https:ʊ)㊂GLDAS数据集中包含CLSM和NOAH2个陆面模型和VIC水文模型㊂本研究从GLDAS-2NOAH模型数据中提取出逐月土壤水分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25ʎˑ0.25ʎ,时间序列为2002 2017年㊂为削减GRACE后处理过程中信号和精度改变引起的误差,使其与真实陆地水储量近乎相似㊂对数据进行2种处理,一是将GLDAS格网数据进行同GRACE处理方法相同的滤波平滑处理,二是对0~2m土层的土壤水分求和并距平㊂比较2种处理后的GLDAS模型数据,算得尺度因子可以反映出GRACE信号衰减幅度,其中距平处理得到的土壤水分变化即为土壤水储量变化㊂本文采用单一尺度因子恢复法,2种处理方法得到的GLDAS数据之间残差平方和最小时,计算得尺度因子为1.94㊂将其与GRACE估算的陆地水储量相乘,得到最终的陆地水储量变化估计值[22]㊂1.3㊀实测地下水和影响因素数据本文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年鉴“获取东北三省的地下水位实测数据,时间范围从2005 2015年共计119个月(部分月份缺失)㊂研究区实测地下水类型选取为潜水和承压水,选取的地下水位数据362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为地下水水位变幅㊂地下水实际监测点位于东北三省36个城市,共计56个监测点,基本覆盖整个研究区,部分监测点地下水位实测值如表1所示,研究区地下水位监测点位置分布如图1所示㊂表1㊀中国东北三省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变幅Table1Groundwater level variation in some areas of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省份监测点监测时间水位/m黑龙江哈尔滨市香坊木材厂2012-060.15齐齐哈尔市铁峰区新发村2012-070.41鸡西市国土资源大厦2012-090.40辽宁沈阳市康平小城子乡孟家村2013-040.13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2011-050.90鞍山市海城市高坨镇三道村2014-080.27吉林长春市体育馆旁2013-110.57白城市洮儿河王家塘坊2009-100.04四平市条子河车站2007-010.17图1㊀研究区地貌和地下水监测点位分布Fig.1Geomorphology and groundwater monitoring site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㊀㊀降水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ʊ/)和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http:ʊ/zh-hans/),2种数据的精度同为0.1mm㊂本研究选取了位于黑龙江省的气象站降水量逐日变化资料,将其整理汇总为月度数据㊂基于较高分辨率的‘中国1km分辨率逐月降水量数据集(1901 2020)“获取吉林省和辽宁省的降水数据[23-24]㊂根据降水数据集计算得黑龙江省的月值降水量与气象站点的降水量较为相符,可用于计算东北三省的月度降水数据㊂潜在蒸散发数据来源于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本研究根据‘中国1km逐月潜在蒸散发数据集(1990 2020)“获取黑龙江省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潜在蒸散发数据[25-26],精度为0.1mm㊂地表径流数据来自GLDAS的CLSM陆面模型,时间分辨率为1d,空间分辨率为0.25ʎˑ0.25ʎ,时间范围为2003 2017年㊂将其整合处理为月值数据后,计算得地表径流量㊂人口数据来源于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的‘全国各地区常住人口规模(2007 2018)“[27]和‘全国各地区人口出生率㊁死亡率㊁自然增长率(2001 2008)“[28]㊂农业用水量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㊁吉林省和辽宁㊀第3期王子龙,等:中国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63㊀省的水资源公报㊂1.4㊀数据处理方法1.4.1㊀水量平衡原理陆地水储量包含有地表径流量㊁地下水量㊁土壤水量㊁雪水储量及植被冠层储水量[29]㊂由于GLDAS 监测植被含水量和冰川积雪储量变化量相对于陆地总水储量变化量微小,参考已有研究在计算水储量变化时将其忽略㊂同时地表水受水循环的作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探究水储量变化时也基本可以忽略[30-31]㊂由此,构建水量平衡方程如下:ΔS GW =ΔS TW -ΔS SM (1)式中:ΔS GW 为地下水储量变化,mm;ΔS TW 为陆地水储量变化,mm;ΔS SM 为土壤水储量变化,mm㊂为便于验证,需要给实测地下水数据乘以给水度,给水度反映的是含水层释水能力的强弱[32]㊂地下水实际监测点大部分位于松嫩平原㊁辽河平原和白城扇形地,含水层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所提供的含水层岩性给水度经验值,计算得区域平均给水度为0.26[33-34]㊂将观测的地下水位变幅插值平均,得到东北三省地下水位的月度数据㊂计算实测地下水储量变化量公式如下:ΔS GW,me =H ˑ0.26ˑ1000(2)式中:ΔS GW,me 为实测地下水储量变化,mm;H 为地下水水位变幅月值,m㊂1.4.2㊀评价方法为评估模型的准确性,运用了皮尔逊相关系数(r )㊁均方根误差(E RMS )和标准化均方根误差(E NRMS )3种评价指标㊂r 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说明相关性越好;E RMS 越小表示数据一致性越好;E NRMS 有助于比较不同比例的数据集或模型,E NRMS 越接近或小于10%时,模拟值和实测值的一致性较好,但当其大于30%时,模拟值和实测值一致性较差[35]㊂计算公式如下:r =cov(X ,Y )σX σY(3)E RMS =ðn i =1(X i -Y i )2n (4)E NRMS =E RMS Y max -Y min (5)式中:X 为实测值;Y 为模拟值;Y max ㊁Y min 分别为模拟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σX ㊁σY 分别为样本X 和Y 的标准差;n 为样本个数㊂1.4.3㊀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法Mann-Kendall(MK)检验是一种不受少数异常值影响的非参数统计检验,可用于判断水文气象数据的突变年份和变化趋势㊂通常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相应临界值U 0.05=ʃ1.96,U F 和U B 分别是按照时间序列正顺序和逆顺序计算出的统计序列㊂U F 和U B 在临界区内交点所对应的时间即为原时间序列突变开始的时间,当U F >0时序列呈上升趋势,反之呈下降趋势,位于临界值外时表示变化趋势显著[36]㊂1.4.4㊀离散小波变换法离散小波变换法(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DWT)是对连续小波变换的尺度㊁位移按2次方进行离散化得到的,也称为二进制小波变换,其中高频对应高时间分辨率,低频对应高频率精度,可在时间和频率上取得一定平衡㊂将时间序列分解为低频和高频部分,能有效判断时间序列中的潜在趋势,其中最大分解水平上的低频序列可用来表示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37]㊂364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2㊀结果分析与讨论2.1㊀地下水储量空间分布对于东北三省地区有部分国内学者使用CSR和JPL机构提供的GRACE数据模拟陆地水储量变化,为保证准确性和更高的精度,本文获取CSR和JPL机构提供的数据,采取相同的处理方式估算地下水储量变化㊂分析其与实测地下水量的关系,实测地下水量与GFZ㊁CSR和JPL的E RMS分别为23.7mm/月㊁24.8mm/月和24.0mm/月,其在研究区内的精度较好,且GFZ的信噪比值大于其他2种产品,由此可知GFZ产品更适用于东北三省的陆地水储量监测㊂补充GRAMAT已有的代码程序,计算当年12个月数据的平均值,以此来代表该年水储量,再将16a的年水储量距平,得到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年变化的空间分布,并运用克里金法进行空间插值如图2所示㊂地下水储量变化呈现出明显波动趋势,2002 2008年有逐渐下降趋势,2009年短暂上升后出现亏损状态,于2013年增加到最大后缓慢下降㊂整体空间上地下水储量在2013年前表现为南多北少,2013年后表现为南少北多㊂图2㊀2002 2017年基于GRACE估算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年变化的空间分布Fig.2Spatial distribution of yearly groundwater storage variations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estimated from GRACE from2002to2017㊀第3期王子龙,等:中国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65㊀2002 2012年东北部黑龙江省一带地下水储量减少,亏损最大区域位于小兴安岭地区㊁松嫩平原㊁三江平原以及东部山地一带;大兴安岭地区地下水储量相对稳定,对比多年平均长期处于弱增长状态;辽宁省㊁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和长白山地一带地下水储量变化相对较小,处于长期稳定状态㊂2013年研究区地下水储量达到峰值,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增长最大,与该年东北三省洪灾受损严重地区较为吻合㊂2013年后辽宁省和吉林省部分地区受旱灾影响地下水储量开始处于亏损状态且长期难以恢复至正常水平,亏损趋势逐渐向黑龙江省扩散;长白山地一带受洪灾影响较小,地下水储量在2013年短暂增长后重新归于稳定,仅在西南段有一定程度的亏损;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地下水储量在2013 2017年间虽然存在相对缓慢的减少趋势,但较多年平均仍有一定盈余㊂2.2㊀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分析分析地下水储量变化量与实测地下水储量变化量的相关性(图3(a))㊂2002 2017年地下水储量与实测地下水储量变化量具有极显著相关性且相关系数为0.72,表明GRACE模拟的地下水储量变化可以很好地解释东北三省地下水变化㊂GRACE模拟地下水储量平均增长率为2.23mm/a,实测地下水位变化也在逐年增长,平均增长率为3.19mm/a㊂地下水储量变化具有时间差异性,在2013年底达到最大,为72.03mm;在2008年初最小,为-79.36mm;2012 2016年整体变化幅度相对多年平均有所增加㊂实测地下水储量变化幅度在-36~56mm之间㊂根据图3(b)发现,实测地下水储量变化同ΔS SM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满足水量平衡原理,当某一时段土壤水储量减少时,实测地下水储量变化量处于增长状态㊂实测地下水储量变化同陆地水储量变化的趋势和波动更为一致,分析两者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64,且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根据GRACE模拟的陆地水储量中地下水储量占据其重要组成部分㊂图3㊀2002 2017年间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的时间变化Fig.3Temporal variation of groundwater storage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from2002to2017366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对地下水储量变化的时间序列进行MK突变分析(图3(c))和DWT趋势分析(图3(d),D5㊁D6分别表示分解层数为5和6的趋势)㊂由MK突变检验分析表明,地下水储量大部分时间呈下降趋势,在2011年底发生突变后呈现上升趋势并在2014年初显著上升㊂为更好地观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趋势,借助DWT将地下水储量序列分解为6个子序列,其中分解层数为6的低频重构序列反映的变化趋势同MK结果更为相符,趋势更加显著,由此可确定东北三省2002 2017年地下水储量总体呈波动趋势,先下降后上升最终趋于平稳㊂分离出2002 2017年间东北三省季节性地下水储量变化,并通过MK法分析其趋势和突变时段(图4)㊂地下水储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振幅基本为ʃ25mm,与实测地下水储量有较好的一致性㊂春季ΔS GW 在2002 2012年间波动较为明显并存在一定亏损,于2012年发生突变后呈现上升趋势;夏季ΔS GW趋势明晰,在2002 2010年间持续下降,于2010年发生突变后逐渐呈上升趋势,并在8月产生最大盈余,盈余24.83mm;秋冬两季地下水储量在2002 2012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其中秋季ΔS GW存在短期增加,冬季2月份发生最大亏损,亏损-19.04mm,两季于2012年发生突变后逐渐恢复上升趋势,推测地下水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为该季节降水较少,而生产生活供水较大,需要地下水供给㊂由图3(c)和图4可知,地下水储量在年际㊁春季㊁秋季和冬季的突变点均在2012年左右㊂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候事件,春季发生突变是由于黑龙江省该年春季土壤干旱程度最为严重,土壤湿度存在明显下降趋势;秋冬两季发生突变是由于秋季多个台风登陆引起的暴雨天气和冬季大范围暴雪天气,陆地水储量呈持续上升趋势㊂图4㊀2002 2017年间地下水储量的季节变化Fig.4Seasonal variation of groundwater storage from2002to20172.3㊀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探究地下水参与水循环路径会受到降水入渗㊁地表径流入渗补给㊁河道排泄和潜水层蒸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灌溉补给和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也会对其造成影响㊂东三省被认为是农业重点发展区,其地下水作为农业用水中的重要部分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38-39]㊂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储量的影响㊂自然因素包括降水㊁潜在蒸散发㊁土壤湿度和地表径流,人为因素有人口数量和农业用水㊂由于人为因素缺乏相关月度数据,因此只比对自然因素与ΔS GW的月相关系数㊂由图5可知,自然因素与ΔS GW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其中,呈明显负相关的是土壤湿度,相关系数为-0.55,地表径流的相关性较小为-0.34;呈较明显正相关的是降水,相关系数为0.33㊂土壤湿度㊁降水和地表径流成为对ΔS GW影响较大的因素㊂在年相关关系中,人口数量与地下水储量变化量相关性不显著,但农业用水与ΔS GW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58㊂本文在探究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水储量变化量的响应关系时,以2002 2011年松辽流域水资源公报所提供数据为例(其大部分区域均与研究区重合),分析发现松辽流域地下水开采量以0.58mm/a的趋势增加,㊀第3期王子龙,等:中国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67㊀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变化量在同期虽处于下降趋势,但二者p值远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㊂而且由于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也会影响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水储量变化量的响应关系,因此暂未考虑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水储量变化量的影响㊂相对于地下水开采,农业用水与地下水储量变化量相关性最为明显,根据黑龙江省水资源公报可知,当地下水储量盈余时大部分被用于灌溉农田㊂图5㊀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地下水储量的相关系数Fig.5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on groundwater storage基于偏相关分析法研究冬季地下水储量变化与自然因素的相关关系,降水与其存在显著相关性,成为气象因子中的主导因素㊂探究土壤湿度㊁潜在蒸散发㊁地表径流㊁综合变量(包括前3种变量)和无变量情况下降水和ΔS GW的相关关系(表2)㊂5种情况下降水和ΔS GW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且在排除地表径流因素的干扰时,其相关系数达到最高㊂土壤湿度对其相关性没有明显影响,而排除潜在蒸散发和综合因素的干扰后相关性明显下降,就对ΔS GW的影响而言,冬季潜在蒸散发与降水存在拮抗关系㊂由于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基本以降雪形态出现,所以冬季地下水储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降雪变化影响㊂表2㊀冬季地下水储量与降水的偏相关分析Table2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groundwater storage and precipitation in winter控制变量偏相关系数显著性无变量0.4020.009土壤湿度0.4070.009潜在蒸散发0.3890.013地表径流0.4260.008综合变量0.3910.018㊀㊀如图6所示,借助降水数据发现降雪和地下水储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有明显的周期性且年㊁半年周期一致,地下水储量变化量的振幅与降雪振幅较为相符㊂变化特征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降雪在2012年底达到峰值,后续2013年底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地下水储量随之在2013年底产生最大盈余㊂其中,2007年1月降雪量骤减现象并没有引起当月地下水储量的改变,但其1 2月明显地减少趋势对整体地下水储量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即在2008年2月达最大亏损㊂由图7可知,地下水储量㊁降水㊁地表径流㊁潜在蒸散发和土壤湿度均呈现出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且368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图6㊀冬季降雪与地下水储量变化量的频谱和时间分布Fig.6Spectrum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nowfall and groundwater storage in winter各年㊁半年周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地表径流因缺少部分数据在周期性上有些微差异㊂对地表径流影响较大的降水量与潜在蒸散发的年振幅分别为259.6mm和500.4mm,相较于其他气象因素的振幅差异明显;地下水储量年振幅与土壤湿度最为接近,在13~18mm之间;地表径流年振幅最小,为4mm㊂地表径流在很大程度上受降水和潜在蒸散发的影响,尤其受潜在蒸散发影响产生较大损失㊂地下水储量的降水补给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被地表径流和潜在蒸散发消耗㊂ΔS GW㊁降水量㊁地表径流㊁潜在蒸散发和土壤湿度年振幅的E RMS分别为2.60㊁35.66㊁0.61㊁63.92和1.84mm/月,由此分析ΔS GW和气象因子的E NRMS均在15.45%以下且差异性较小,表明ΔS GW和气象因子的频谱图较为可信㊂图7㊀东北三省自然因素与地下水储量的频谱Fig.7Spectrum of natural factors and groundwater storage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综合相关系数和频谱图2种分析方法对比可知,自然因素中土壤湿度和降水量对ΔS GW的影响最明显,又因本研究ΔS GW是依据土壤湿度计算而来,所以降水成为地下水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㊂2.4㊀降水量与地下水储量的时空分布关系分析计算得到的东北三省2002 2017年月度降水数据如图8(a)所示,规律与趋势同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2013年降水量增加,同期ΔS GW也有显著上升㊂地下水储量对降水的响应存在一定延迟,不能及时反映季节性变化㊂在6 8月降水增加的背景下,地下水储量则延迟至7 10月开始改变,相较于每年降水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ΔS GW都有少许延迟㊂分析降水量年际变化对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㊂由图8(b)可知,降水量均集中在年平均值425.6mm以下,说明该时段产生明显亏损,与同年ΔS GW有较好的一致性㊂降水累计3a低于年均值,影响其对地下水的补给,从而在2008年初引起最大亏损㊂由图8(c)可知,降水量于2011年集中在年均值偏下处,存在一定的亏损,但在2012 2013年降水量基本集中在年均值附近,尤其是2012年下半年产生明显盈余,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受异常值影响增加比较明显,盈余量一定程度上弥补2011年的亏损量,同期ΔS GW也有较强程。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实习教学经费管理办法水利教字[2019]13号文件依据《东北农业大学实习教学管理规定》,为规范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实习教学经费的使用,提高有限实习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益,结合学院实习教学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基本原则实习教学经费是用于本科实习教学的专项经费。
实习教学经费实行专款专用,超支不补。
实习教学经费支出应取得相应的合法、真实、有效的票据,并由经办人、审核人和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签字后才能报销。
二、经费支出范围实习教学经费只能用于实习师生的差旅费、资料费、材料费、讲课费等项目开支。
1.差旅费:包括实习师、生往返学校与实习地点以及实习期间租用车船等交通费用和住宿费用。
实习学生一律乘坐火车硬座、轮船最低等舱位、公共汽车,实习期间安排集体住宿。
2.资料费:包括实习资料复印、打印、印刷等费用。
3.材料费:包括各种实习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的采购费用。
4.讲课费:包括聘请校外教师、校内返聘退休教师、实习基地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实习的授课费,讲课费标准按照学校相关标准执行。
5.实习指导教师补助费:包括指导学生实习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按照学校相关标准执行。
6.其他:包括购买学生实习安全保险等费用。
三、经费使用职责1.教务处职责宏观控制、监督全校实习教学经费的使用。
2.学院职责制定全院实习教学经费分配方案,检查实习教学经费使用情况。
3.系主任职责安排、指导、规范、监督各系实习带队教师合理使用实习教学经费。
4.实习带队教师职责(1)成立由实习带队教师和2名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实习教学经费管理小组,一人管钱,一人管账,一人监督,建立日常台帐制度;(2)统筹安排实习教学经费,厉行勤俭节约,保证实习计划顺利执行;(3)不得将实习教学经费用于请客送礼、变相旅游等活动。
五、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务科负责解释。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二○一九年七月八日发送: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全体党政领导、全体教师。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水利教字[2019]17号文件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8级按类招生学生专业分流实施细则
根据《东北农业大学本科人才按类招生与培养实施办法(暂行)》的相关规定,以及教务处[2019]076号文件《关于2018级按类招生学生专业选择相关事宜的通知》,制定本细则:
一、组织机构
设立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8级按类分专业选择指导小组
组长:付强
副组长:翟继军刘东
成员:刘继龙(农业水利工程)、王子龙(水利水电工程)、邢贞相(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崔琦、张鲁冀
二、适用范围
1.专业分流对象为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按类招生的2018级全日制本科生。
2.专业范围限于学院所属专业类中包含的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原工程专业),并且学生仅有一次在所属大类内选择专业的机会。
三、专业分流的程序与办法
1.学院2018级专业选择指导小组根据专业条件、发展规划及学科支撑需求,确定2018级各专业招生的数量及上、下限,同本细则一并上报学校,通过后向学生发布。
专业修读名额:(共229人)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30-90(含转专业1人);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30-109(含转专业1人、含退役后复学1人);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30-60(含转专业1人);
每个专业学生人数下限为30人,人数上限如下:
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9010960
2.根据教务处提供的数据(学生前2个学期智育学分绩的总成绩)进行排序和公示。
3.9月29日,按类招生的专业负责人积极安排在该级学生中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介绍与宣传工作,吸引生源,提高专业水平,面向学生提供相关咨询,指导学生填报专业选择志愿。
4.10月8日前学生根据专业分流细则填报《东北农业大学普通本科按类招生与培养专业选择志愿表》。
填报时需将本类所有专业根据个人意向排序后填入志愿栏,不得遗漏、不得空项。
志愿表一式二份,其中“总分绩”项,是将《水利-2018按类招生选专业学生成绩公示》中“2018-2019学年智育学分绩”项中的成绩准确填入。
10月9日上午09:00前将填好的二份志愿表交到现班级班长处,以现班级为单位,由班长收表时负责核查志原表三个志愿是否填写完整、总分绩是否填写准确,班内按“总分绩”成绩排序后上交学院教务科。
5.学院根据学生前2个学期智育学分绩的总成绩排名次序,按照其填报的专业志愿排序依次选录,直至选满各专业人数,结果经专业分流工作组审核后公示三天。
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分配专业。
在保证每个专业学生人数下限的基础上,学院根据教务处公布的学生总成绩从高到低的排名顺序进行志愿检索,如学生第一志愿专业未满额,则分配该生到第一志愿专业;如该生第一志愿专业已满额,但第二志愿专业未满额,则分配该生到第二志愿专业;如该生第一志愿专业和第二志愿专业均已满额,则分配该生到第三志愿专业。
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将请2018级班干部学生代表全程参与,增强专业选择工作的透明度。
6.公示无异议后,10月16日学院将《东北农业大学普通本科按类招生与培养专业选择名单汇总表》报教务处审批、备案。
7.专业分流结果一经核定,不得随意变更,学生于下一个学期按核定后的专业修读。
学院职能部门及各系部做好后续的教学及管理工作。
四、特殊情况处理办法
1.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填报专业选择申报志愿的学生,视为放弃专业选择的权利,将由学院指定专业修读。
2.《志愿表》中专业填写不全且已填专业因成绩原因未能录入的学生,随机分配到剩余专业中。
3.留级学生、转专业学生及高考按专业招生的学生等不参加专业分流。
4.保留入学资格、休学情况,复学后只能回原类及原专业就读。
5.学生前2个学期智育学分绩的总成绩相同者,则依次按一年级(第一和第二学期)修读的高等数学(工科类)1和高等数学(工科类)2平均分、大学英语A/B(1)和大学英语A/B(2)平均分、指定专业基础课水利工程制图(07600333j)的成绩依次排序,直至分出优先次序。
6.未尽事宜由学院工作领导小组联合教务处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研究协调解决。
细则最终由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选择指导小组负责解释。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二〇一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发送: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全体党政领导和全体教师、2018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