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3)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思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3课时)执教人:执教班级:七(1)(2)【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经线、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教学准备】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表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好像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什么事?(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纽约世界贸易大楼被轰炸)那么,同学们,有谁可以告诉我这两座城市的具体位置呢?(模糊不清)我们上堂课学习了一种手段,依靠它,就可以准确的辨别他们的位置,那样是什么呢?(展示手中地球仪)继续问还有什么方法?(地图)讲述:地球仪和地图的确可以比较准确地读出位置。
可是如何准确读出位置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讲的内容。
首先,同学们看看,地球仪上都画了什么?(喜马拉雅山、中国、海洋;还有一些相交的线)可能会回答经纬线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经纬线?二、纬线和经线(板书)1、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1)纬线的定义和特点(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经线的定义和特点(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3)认识地轴、南极、北极、赤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提问:地球真的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够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2、让学生看教材图1.10(经线图)和1.11(纬线图)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课设计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一课时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经过阅读各种地图,知道地图上的比率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率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识方向。
过程与方法经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地图产生和蔼感,进而在此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课重点:比率尺的有关知识、方向的鉴别。
教课难点:1、地图上方向的鉴别。
2、比率尺大小的鉴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学图过程导入新课用一些生活实例引感师: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回答:导游图,世界入新课,受使用过地图吗?比方你想去地图等。
让学生感地动物园观光需要找寻景点,请受地图的图问你会借助什么工具?想了用途广的解世界热门地域的地点,需要泛,这样用参照什么地图?简单激发途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那么什么是地图?如安在地图上获得各样信息呢?下边我们就来商讨阅转读地图的方法吧!1、比率尺学(1)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学生回答,联系小学时学过的注从头旧会图出示问题:知识知识的衔阅(1) 地图上的比率尺,表示图接读比率尺的观点地公式上距离比实质距离减小的程图(2)多媒体展现比率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三种。
师指引点拨:重申:比率尺其实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数。
变换时注意单位的一致。
1 千米 =100 000 厘米(3)发问: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4)活动:判断比率尺的大小概括总结:比率尺是一个分式。
分子为 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率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率尺愈小。
度。
(2) 比率尺 =图上距离 / 实质距离经过学生练习:稳固三种形式的比率尺 的解说,能够相互变换。
找同学给大家 加深对照展现比率尺的三种形式的转例尺的理换解,让学生娴熟掌握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距离的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猜谜语: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打一常用地理工具(地图)教师引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被评为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一时戳中了多少颗久未远行的心。
今天,不妨让我们一起打开地图,开启一场别具风情的地图之旅。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学习地图的阅读。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学环节一】地图欣赏:多彩的地图世界——古代地图、不同用途的地图、不同比例尺的地图、现代高科技地图等。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节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所以课堂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
通过展现生活中多彩多样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地图用途之广,贴近生活的地理学习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渡:地图的种类有很多,如何选择和使用地图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方便呢,下面就来学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教学环节二】地图三要素之比例尺1.知概念展示比例尺定义幻灯片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
2.学转换展示比例尺三种表示方法表格方法引领:1.演示文字式转换线段式2.讲解文字式变数字式教师点拨:千米变厘米在数字后加五个“零”学生练习:完成下面两个比例尺的转换学以致用:将三幅下面地图的比例尺转化成同一种表示方式,观察三福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如何?学生反馈:学生将三福地图转化成同一比例尺格式,发现三幅地图比例尺一样大。
3.算距离用尺子量算台北到高雄的距离,并计算两地位于亚洲 部,地处 洲和洲, 洋和 洋之间的“十 路口”。
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师点拨:(1)在学案上用直尺测量台北到高雄的图上距离。
(2)再根据比例尺算出两地实地距离。
7.2×40=288 千米4. 做对比: (1)对比北京市地图与中国地图图幅大小有什么区别? (2) 两幅图比例尺有什么区别? (3) 表示的范围大小有什么区别? (4) 两幅图表示内容详略有什么区别?知识结构知识结构 导学过程导学过程 看课件了解比在例学尺案上用直尺量关键结论关键结论1 、知概念2 、学转换3 、算距离概念和公式 算台北到高雄的图 上距离,计算实地距离4 、做对比演示并讲解转比换较方比例尺大小与 法 范围大小、内容详略 的关系比例尺大,范围字小,内容祥;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5.选地图:如果让你画我们校园平面图,你准备选择哪种比例尺?【教学环节三】地图上的方向设计意图:地图上的方向是本节学习的难点,尤其是经纬网定方向和指向标定方向,对于部分同学来讲极容易弄错,因此,在本节课上我采取微课展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微课演示,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看到各种方法如何运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老师的讲解进一步加强理解和巩固,学生记忆深刻,降低了难度。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第3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形状和地球仪使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形状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的形状和构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地球形状的理解。
5.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7.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课题§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教案(1)学1、正确描绘地球的形状,记着地球的一些基本数据什2、掌握纬线的特色么要点1、地球的形状2、纬线的特色我时间来主问题设计点拨学1.地球是一个。
它的均匀半径为千米,最大周长约千米,表面积约平方千米新-课-标-第-一-网至 852.拨动地球仪,能够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叫。
分钟3.地轴与地球表面订交的两点叫自,它们分别是和。
主 4.在地球仪上,与南极和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
全部与赤道平行学的圆圈叫习5.赤道为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称为和,分别用和表示。
北极和南极各为90 度6.按规定,为低纬度地域,为中纬度地域,为高纬度地域7.读图,达成以下知识( 1)认识纬线/ 形状长度(能否相等)指示方向纬线( 2)纬线能够有__条( 3)在图中填出各纬线的度数( 4)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 5)南极点的纬度为,北极团点的纬度为(6)纬度从赤道队合往两极在渐渐作8.读图 1.8 南北半球的区分,回答以下问题(1)南北半球的区分界线是(2)能够有多少条纬线能将地球区分南、北两个半球?(大小相等)5至10分钟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____、_____、_____、___和大小地球均匀半径:_____;最大周长_____;表面积_____纬线的形状是____;长度____;指示方向____纬线:赤道的纬度为____;赤道向北叫____,以____表示;赤道向南小结纲要叫____,以____表示思想北极和南极各为____度导图南北半球的分界线:_________纬度:摆列方向_____变化规律:往两极渐渐_____1、相关纬线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全部纬线都是半圆B、全部纬线长度相等C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我2、“北纬 45°”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来A、 45° E B 、45°S C 、45°N D、45° W用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A 、北回归线B 、赤道C 、南回归线D 、极圈4、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它的周围都朝向()A 、北方B 、南方C 、东方D 、西方课个我堂人来思评小价组课题§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教案(2)学1、掌握经线的特色及经度的标度规律什2、记着东西半球的区分界线,弄清经纬线的差别么要点1、经线的特色2、东西半球的区分我时间来主问题设计点拨学1.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___,也叫____。
《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学校新团初中姓名陈学官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2)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
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
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五、经纬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
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