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0
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为何都是强者一方失败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在战略上战胜方都能够从全局进行分析,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比如赤壁之战,孙权一方对曹操大军进行细解,并没有被曹宣称的百万大军所吓倒,首先分析了其兵力成份构成,有荊州新降之兵,有从许昌带来的兵,还有袁绍的旧部,虽合兵一处,声势浩大,但内部作战动机并不一致。
其次分析其兵员地域特点,得知曹兵大都为北方人不善水战。
因此制定出水上作战为主的战略。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集团更是把袁绍分析个透。
首先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其次荀彧分析出袁绍谋士不和,各拥一方。
再次又分析了主帅袁绍的个体缺陷。
为官渡之战赢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夷陵之战孙权采取了避其锋芒,求稳待变的战略。
这三大战役所运用的战术共同点都是火攻。
火烧战船,火烧粮仓,火烧连营。
火攻被用到了极致。
这三大战役主战方为何会失败?首先在战略上都犯了轻敌冒进的重大错误。
曹操以百万大军之势,根本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却不知本部兵马不可水战。
袁绍认为自己兵强马壮,没有把曹操放在眼里。
刘备更是以为自己蜀国今非昔比,根本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
其次,这三大战役的失败方主帅都没有看到自身的弱点。
也没有采取一些预防的措施。
比如赤壁之战,曹操以为在隆冬季节以西北风居多,但他却忘却了,偶尔会有东南风,正因为他忽视了这个偶尔,所以给了东吴可乘之机,一把大火使曹操落得个大败。
三大战役的失败方,第2个错误就是在用人上出现失误。
曹操先是被反间计所惑斩了蔡瑁、蔡允,使本来就不习水军的曹兵更处于劣势。
然后又错误的采纳了连船的错误主张。
官渡之战中,袁绍更是错误的把嗜酒如命的淳于琼派去守粮仓,致使粮仓失守被毁。
从而失去战争主动权。
夷陵之战刘备身边几乎无人可用。
所有重大决策都是由他一人说了算,因此就出现了连营300里的错误布防。
三大失败方主帅的个人性格分析,曹操易骄傲,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
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据统计,《三国演义》全书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但每次战争不论是大的战役还是规模较小的战斗,作者写来都是各具面貌。
最突出的是三大战役的描写,三大战役是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此三役直接影响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打败挥师南下的曹操,结果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伐吴而大败,导致蜀汉政权从此走向了衰亡。
这三次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以弱胜强。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仅停留在两军对垒、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政治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
《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尤其是对于像官渡、赤壁和彝陵之战这样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战役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因此,不必等到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描写中,判断出胜负。
先看官渡之战。
当时的江东集团,孙策初亡,大权交给了孙权,孙权吸纳鲁肃等谋士的意见,采取顺从曹操的策略,以图发展;而曹操原听从了张紘的建议,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从三大战役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作者:陈景云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年第06期《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笔者仅就以下三点略微谈谈《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
首先,《三国演义》是以全景式的视角对战争进行全面描写,不仅描写双方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的较量,而且更着重于描写了战争的形势、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谋士的智慧和外交策略等等,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斗力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作者在描写战争时往往通过战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
例如,在描写官渡之战时,从表面上看,袁绍一方地广兵多粮足,他拥有北方的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等大片土地,又有丰足的粮草,共调动了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操,袁绍确实处于优势。
而曹操当时仅七万多人马,虽然说与东吴孙权结盟,但力量悬殊,不足以抗袁。
鹿死谁手,殊难预料。
但袁绍刚愎自用,盲目轻敌,袁绍不但不听取谋士沮授固守粮草与曹操长期作战的建议,还说要杀了他。
这让袁绍的许多谋士有错投主人之感。
袁绍又不善用人,只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粮屯乌巢,淳于琼这个人“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被曹操亲率五千精兵火烧乌巢。
袁军军粮被烧,既失谋士,大将又降曹,军心涣散,纷纷溃退,袁绍只引随从八百余骑逃去。
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小说有两句诗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三国演义》中的三场大战,为何全都败给火攻?三国时期共有三次具有战略转型意义的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这三场战役对蜀汉、孙吴、曹魏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统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有趣的是,这三场跨越时空二十多年的战役,敌对双方都在不断变化,但结束战局的战术却惊人的相似。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三万兵力对峙袁绍十万精兵,赤壁之战蜀吴被迫联合对抗曹操渡江而来的百万大军,夷陵之战几乎没有准备的吴军匆匆应战兵强气盛的刘备,三场战役均是以少战多,居然还都让少数方赢了。
最具有戏剧性的是,弱势的一方全都采取了“火攻”战术,击败了势头正旺的敌对方。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竟然全部败给一个“火”字,不禁让人扼腕:主帅为何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吸取经验教训,回回都败给出奇制胜的火攻招数?首先,在冷兵器时代,火攻造成的隐藏威胁确实不容小觑,面对越是兵力集约的强势阵营,一把野火造成的人力和资源损失,才是最大的威胁。
三国三大战役中,无论是火烧粮草(官渡之战),还是火烧战船(赤壁之战),还是火烧连营(夷陵之战),最终破坏的都是重要战略物资,从而造成战线崩坏。
从这个角度说,对方越是强大,资源越是集中,越容易被火烧成一场空。
其次,这三场战役的强势方不约而同地都犯了持强冒进的战术大忌。
正是因为实力过于悬殊,强势方根本没有做超出常规的战略部署,基本上靠人海和装备碾压,而弱势方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奇招险招上。
最后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情报工作。
弱势方要想奇袭成功,必须获取敌方兵力和资源部署的情报。
偏偏此时强大的敌人,急于把强势的一面展示出来,尤其忽略了敌明我暗的攻略方针,可以说在展示武力威胁的同时,把己方的弱点,全部暴露给了弱势方的情报密探。
最近一部名为《三国谍影》的悬疑小说,就以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些著名的战役为背景,演绎战事背后进行的险象环生的情报暗战。
《三国谍影》先以定军山之战开篇,攻势凌厉的蜀军与夏侯渊率领的魏军在定军山相遇,而正是由于魏军的情报泄露,导致了夏侯渊陷入被动,最终失败被杀。
三国争霸英雄辈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战争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
无论是董卓之乱、赤壁之战还是五虎将的奋勇杀敌,都展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的战争描写和战术分析。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战争场景入手,分析其中的战术应用和英雄形象的表现。
首先,让我们回顾董卓之乱的战争描写以及战术分析。
在小说中,董卓之乱可以说是开启整个故事的序幕,也是战争的开始。
董卓妄图篡位,却遭到了诸侯的联合抵抗。
这场战争虽然没有过多的战术上的亮点,但揭示了许多英雄的个性与能力。
程普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他的智勇双全。
他看穿了董卓内乱的机会,秘密联络了各路诸侯,以形成统一战线对抗董卓。
他巧妙地运用了间谍情报和筹码,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而董卓则因为自己的暴虐和无能,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这场战争虽然没有太多激烈的战斗描写,却展现了英雄们的智谋和领导才能。
其次,我们来看看赤壁之战的战争描写和战术分析。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争场景之一,也是刘备、孙权两位重要角色之间的较量。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强大的军队欲夺取江南,却陷入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埋伏之中。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运用了火攻这一计策,将曹操的船队引入火海之中,造成了大量的损失。
而曹操则因为对水战缺乏经验,无法有效地应对火攻。
最终,曹操节节败退。
这场战役的战术上的亮点是火攻的运用,以及周瑜、诸葛亮配合默契的表现。
通过这场战争,周瑜和诸葛亮展现了他们出色的战略眼光和丰富的战斗经验。
最后,我们来看看五虎将的英勇战斗和战术分析。
五虎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他们是刘备帐下最勇猛的部将。
在《三国演义》中,他们的战斗场景常常充满了热血与激情。
关羽是五虎将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位。
他在巴蜀之战中表现出了他的勇猛和高超的战技。
他以一己之力抵挡了曹操的进攻,并在战斗中斩杀了许多名将。
关羽的神勇战斗力和卓越的武艺展现了他的英雄形象。
而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五虎将也各自在战斗中展现了他们的个人特点和战术风格。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
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全书最突出的是关于三大战役的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这三次大的战役,都影响到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又在全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是很用心地写出来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
但作者写来却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显得丰富多彩。
这是因为作者具体地写出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不同的特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
《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写出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真实描写中,判断出谁胜谁负,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负的原因。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评三大战例
在《三国演义》中,有三大著名的战役,它们分别是袁绍曹操的官渡之战,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和吴蜀夷陵之战。
在袁曹官渡之战中,曹操仅7万人马,并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反观袁绍,拥雄兵70万,兵精粮足。
但袁绍骄傲自满,刚愎自用,不仅不听手下正确建议,反而逼反谋臣许攸和猛将张颌,逼死对他中心耿耿的谋臣田丰;而曹操虚心纳谏,集思广益,采取声东击西之计,一举攻占袁绍粮草基地—乌巢,使得袁绍全军崩溃,兵败如山倒,仅带八百余骑逃窜。
经过此战,曹操由弱变强,一举奠定了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优势。
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中,孙刘以联军7万余人抗击曹操20多万人。
这时曹操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兵精粮足,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但以周瑜为首的孙刘联军,利用曹军水土不服、军心不稳、人心不齐的弱点,再运用苦肉计、反间计、连环计,并用火攻,让曹操几十万大军在谈笑间就樯橹灰飞烟灭。
经过此战,孙权、刘备分别在江东和荆州站稳脚跟,并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在吴蜀夷陵之战中,蜀国皇帝刘备不顾国家利益,仅为报兄弟私怨,撕破吴蜀联盟,几尽全国之力,去攻打昔日盟友—吴国,反被吴国年轻书生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几乎全
军覆没,落得白帝托孤,含恨而死。
经过此战,蜀国元气大伤,由强变弱,虽经诸葛亮百般努力,也无济于事。
这三大战役,对三国的形成与走向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它们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我们从胜利方中可以得到人心稳定,上下齐心,谋划得当的经验。
从失败方中可以得到骄傲轻敌,人心涣散,谋划不当的教训。
enjoypjj
2014。
从“三大战役”的异同看《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描写战争闻名的经典名著,本文从其描写官渡、赤壁和彝陵三大战役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入手,探讨其战争描写的艺术:战争的摇曳多姿、人物的丰富多彩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通过对作者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异同战争艺术《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流传几百年而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其以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三国鼎立的史实为依据,采取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幅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其中对历次战争的描写,更是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进程中,官渡争霸、赤壁鏖兵和彝陵决胜对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因此,在《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战争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也是这三大战役,透过作者对这三大战役异同的描写,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对描写战争的艺术,享受作者为我们提供的这一顿精神大餐。
一、三大战役的同中之异:作者在对三大战役的描写中,将着力点都放在胜利一方,写出了战胜方的谋略。
乍一看,三大战役中无一例外都使用了火攻,都是以至弱对至强,都是至弱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自己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但是,我们透过这些相同,仔细分析,却可以发现诸多的不同:1、影响战争胜败的关键不同,火烧的对象也就不同:官渡之战中,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均看得很清楚。
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
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吾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的高下立判。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第一篇: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将各种谋略运用夹杂在战争描写中,以突出交战双方斗智斗勇的军事才能,增加了战争场面的可读性。
关键字:《三国演义》战争谋略《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一、从政治斗争着眼,从战略决策写战争后汉三国时期,是军阀横行、战争频繁的时期。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有着明确年代标记的长篇章回小说,标志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正式形成,它的艺术贡献是巨大的。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共描绘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四十多次,但是无一不有声有色,惊心动魄。
可以说在古典文学领域,实在很难找出第二本像《三国演义》那样展示如此丰富多彩、胜境迭见的人才形态和战争形态。
更为巧妙的是在罗贯中的笔下,数十次战争变化多样,无一雷同,无不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政治和军事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这些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然而,《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从来不是独立的、静止的,而是跟着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军事斗争始终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
就是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胜。
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
具体到每一场战争,作者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谋略”的作用。
浅论三国“三大战役”以及战后对形势的影响历代诗·三国(杨简)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
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广义上的三国时期是从东汉到西晋之间一次分裂时期,战争自然是不用说了,是三国时期的主旋律。
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对形势影响比较大的战役,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下面小编就来简单聊一聊这三次战役的始末,以及后续的影响。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挫败袁绍扩张趋势一、“官渡之战”概述在早期曹操和袁绍是一对盟友,也各自制定并履行自己的战略。
袁绍以河北为基础,以黄河和太行山为屏障,然后再向南扩张。
曹操则占据黄河以南,往江淮、大别山发展。
双方在彻底翻脸前各自对付其他的敌人,曹操率先消灭袁术、吕布等人,为了抢占战争的主动权,与黑山军一起救援被袁绍进攻的公孙瓒,发动了“射犬之战”。
结果曹操刚刚打完射犬,袁绍就彻底消灭公孙瓒,双方又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并且袁绍反而领先曹操一步。
因为袁绍的地缘好,敌人少,曹操周围都是敌人或者潜在的敌人。
而且曹操的兵力、装备都有所欠缺。
所以在“官渡之战”前中期,袁绍一直占据上风。
袁绍虽然在白马和延津各吃了一场败仗,但总体上来看,还是占据主动,将战线向南推进到官渡。
双方在官渡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期间发生几次局部的战斗,另外还有刘备在汝南活动,威胁曹操的后方。
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这些战斗中都是曹操取胜,刘备也被驱逐。
但从整体上来看,形势对于曹操来说相当不利,军粮补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按照正常发展,“官渡之战”中曹操很难取胜。
但是袁绍集团内部出现问题。
许攸叛逃到曹营,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袁绍军粮屯集在乌巢。
在这样一种险峻形势下,曹操只能放手一搏,相信许攸的信息,并且超常发挥,用五千人击败超过一万的乌巢守军。
军粮被尽数焚烧,袁绍军心大乱,收获惨败。
整体来看,袁绍的表现不能说蠢,但确实没有协调好手下人才的关系,而且曹操的表现更加高明。
三国演义战争与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被广泛认为是描写三国时期战争和政治斗争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著名的战争场景以及各种独特的战略和策略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战争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一、战争的原因与背景1. 时代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
内外因素的交织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引发了世纪之战。
2. 政治动机在三国演义中,战争常常是由政治原因引发的。
各个势力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使得战争无法避免。
这其中既包括个人之间的争权夺利,也包括各势力之间的领土争夺。
二、战争策略与战术1. 基本战术三国演义中,各方势力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战术来应对战争。
这包括了攻城略地、运筹帷幄、斩将夺旗等等。
有些战术是出于兵法的指导,有些则是基于个人智慧和战争经验的结合。
2. 首要策略在三国演义中,各方势力都追求自身利益,因此制定了不同的战略。
有些采取防守为主,等待时机;有些则采取积极进攻,主动发动战斗。
不同的策略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重要战役与英雄人物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刘备、曹操、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一次重要对决。
通过火攻的策略,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了曹操,从而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次关键战役。
曹操通过灵活的战术,击败了袁绍,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一战役也展示了曹操的军事才能与胆识。
3. 虎牢关之战虎牢关之战是三国演义中关羽与曹操之间的一次重要对决。
关羽以少胜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壮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
四、战争的影响与启示1. 政治影响战争对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改变势力之间的对比关系,重新划定地盘。
在三国演义中,战争之后,新的政权逐渐崛起,曹操、刘备、孙权分据三方,确立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2. 军事启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揭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启示。
2019年第1期【摘要】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演义》的三大战役,并逐渐应用于历史研究。
本文认为,三大战役的说法适用于《三国演义》,但是不适用于三国历史。
在历史上,称得上大战役只有赤壁之战和荆襄之战。
这两次战役,对三国时局有巨大影响,衍生出很多精彩的三国故事,而且曹刘孙三方全都参与。
【关键词】三国;《三国演义》;《三国志》;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荆襄之战一、三国历史并无三大战役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与刘备、孙权的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的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大战役,这三次战役兵力悬殊,但是最终皆以少胜多。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说法也被移植到了三国历史研究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论文和专著在研究三国历史中采用三大战役的说法。
发表于1980年的论文《试谈三国时三大战役异同》中,作者李恩普先生写到:“三国时期二十多年间发生的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夷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较一下这三次大战役的异同……”出版于1981年的专著《国史述要》中,作者区士麟先生绘制了“三国时三大战役比较”的表格,其中的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随着这种说法的流行,到了新世纪,三国三大战役的说法似乎已经约定俗成,几乎成为常识。
就连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中,也曾说:“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第一次战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战,第二战役是曹孙赤壁之战,第三大战役是孙刘夷陵之战。
”但是,若细论起来,会发现三大战役的说法并不适用于三国历史,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都存在一些问题。
先说夷陵之战。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读者甚至相关研究者都认为夷陵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比如前面提到的论文《试谈三国时三大战役异同》中,作者李恩普先生写到:“公元222年,刘备以替关羽复仇为借口,欲夺回荆州,亲率几十万大军进攻东吴。
《三国演义》著名战役研究性学习论文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是军阀相互攻伐.频繁发生战争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
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的是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的战争小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注重人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
例如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赤壁惨败后他却“三次大笑”。
他在硝烟弥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败局中仓皇逃命。
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
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
”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
不坠青云之志。
二、在错综复杂的军事斗争中.以斗智为主赤壁之战,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百万雄师挥师南下。
企图一举统一中国。
丽孙刘联军只有区区八万多人,在赤壁一带抵抗曹军。
在战争开始前.双方进行了多次的斗智。
先是孙刘联军设反问计,使曹操杀掉统帅曹军水军的蔡瑁张允使曹操从主动陷入被动。
为战争后果埋下了伏笔;继而曹操使诈降计被识破。
反中周瑜的诈降计;曹操又依庞统之连环计.用铁锬将战船连接起来。
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和军营.狼狈退回北方。
从上述战争中。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双方的正面战争场面描写多不着笔墨。
而是用大量笔墨写了双方互使诈计,相互斗智的过程。
并且写得曲折生动,跌宕起伏,人情人理。
体现了作者在写战争时的主旨:以斗智为主,斗勇为辅。
三、通过对典型环境描写.突出每次战争的个性《三国演义》中,作者所写到的40多次战役、战争,决无雷同.这是因为作者结合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来描写这战争的。
《三国演义》重要战役解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描写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内容丰富、故事曲折。
其中的一些战役被视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战争和人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解读《三国演义》中几个重要的战役,探讨其背后的政治意义和人物形象塑造。
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刘备和孙权,却在赤壁附近被火攻打败。
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赤壁之战揭示了孙刘联盟的重要性。
刘备与孙权之间的联盟对抗曹操,从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反抗中央政府的力量。
此番战役成功后,孙刘联盟的形成为后来三国鼎立局势的奠定打下了基础。
其次,赤壁之战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
诸葛亮设计利用曹操的虚张声势和严寒天气,制造火攻,成功破坏曹军的战斗力。
诸葛亮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为其塑造了一个智谋超群、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形象。
最后,赤壁之战对于后来的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战役中的火攻策略成为后来战争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深受推崇,也对世界战争史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刘备和曹操在这场战斗中面对面进行对峙,最终曹操成功击败刘备。
官渡之战从政治和军事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官渡之战标志着曹操的政治野心初露端倪。
曹操通过这场战斗成功稳定了自己在中央政府的地位,成为权力的核心。
这场战役使曹操在政治上具备了更强的影响力,为后来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其次,官渡之战显示了曹操的优秀军事指挥能力。
他在这场战斗中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夜袭、穿插军队等,成功地击败了刘备。
曹操在战场上的灵活运用和军事智慧为他在后来的战争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长坂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是著名将领关羽与曹操之间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斗揭示了关羽的勇猛和对义的忠诚,也体现了铁血战士的英雄形象。
关羽在长坂坡一带拒敌数十万,孤军奋战,表现出非凡的战斗力和坚韧的意志。
《三国演义》读后感:浅谈战争与和平(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自古以来,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二者对立而统一。
出生于和平年代的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常听身边的老人讲述,在学校中历史老师也经常会讲到,我自己也看过很多关于战争的电影和电视剧,也看过一些相关的书。
其中《三国演义》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我最喜欢的。
那我们先来谈谈《三国演义》中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
关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当时袁绍手握七十万大军,而曹操只有七万兵马,人数之差可想而知,但曹操却在此次战役中大胜。
《隆中对》中说:“然操遂能克绍者,非唯天时,亦抑人谋也”。
而我说,曹操能能胜是源于他的为人处事,当时袁绍身边有两大谋臣许攸和田丰,但二人素来不和,当时田丰诬告许攸贪污,袁绍不分青红皂白就不再重用许攸,许攸气愤,去投曹操,当时曹操忘履相迎,许攸心中十分感动,便告知了曹操袁绍的粮草储存与乌巢,接下来就有了后来的乌巢之战,曹操彻底瓦解袁绍。
要说袁绍是曹操打败的,不如说是他自己输给了自己,输在自己的性格上。
下面我们来说说第二大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此战役是曹操与孙刘联盟之间的战役,曹操御驾亲征,八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江东,然,赤壁一战当中,曹操大败。
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曹操过于轻敌,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多次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产生了骄兵心里。
第二,曹操远征,大多兵力为北方战士,不擅长水战。
第三,周瑜用了反奸计,曹操本命周瑜同窗蒋干前去说服周瑜归顺,然,周瑜将计就计,使蒋干回去误传蔡瑁有二心,曹操一气之下杀了蔡瑁,就此失去了水师大都督,然后新任命了两个不懂水战的人监管,竟然把战船连成一片,后来战争中诸葛亮巧借东方,周瑜一把大火烧了曹操八十三万大军。
我们再来分析《三国演义》第三大以少胜多的战役,彝陵之战,这是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战役,此战争的起因是由于刘备的兄弟关羽死于吕蒙,后张飞又被其手下所杀,人头又被送给了孙权,当时刘备势力正盛,桃源三结义的情义又是何其深厚,势必要替二位兄弟报仇,故带着满腔的愤怒,亲帅七十万大军攻打孙权,当时孙权任命陆逊为新任水师大督都,陆逊这个人,巧用天时地利,在刘备的节节胜利中,将其引入彝陵避暑,此处树木浓密,天气燥热,此时陆逊一把大火把刘备烧得差点有来无回。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三国时期,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征战连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战斗最频繁的一个时代。
而三国时期发生的最经典的三大战役你知道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官渡之战(公元220年—221年)官渡之战是北方的曹操与袁绍两大集团之间的对决,袁绍兵力10万,曹操兵力2万。
开始,曹操用荀攸之计,在白马、延津两地斩杀袁绍颜良、文丑两员大将,重挫袁绍的锐气。
不过,袁绍的整体实力还是超过了曹操,两军在官渡相持数月,难分高下。
可是,袁绍集团的谋士许攸投靠了曹操,并献计奇袭乌巢。
乌巢乃是袁绍的屯粮之地,被曹操一把火烧了,袁军大乱,张郃、高览等将领向曹操投降。
最后,袁绍只带着八百余骑仓皇逃回河北。
官渡之战,袁绍元气大伤,不久病死,袁谭、袁尚更难以抵挡曹操兵锋,冀州平定。
曹操又北征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成为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军阀。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刘表病死,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望风而降。
曹操追击刘备,占领江陵后,率军东下,欲降服孙权。
在诸葛亮、鲁肃的建议下,孙刘联合,与曹操隔江对峙。
由于北兵不善水战,曹操以铁索将战船连接,以图克服。
不料,孙权集团中黄盖献计,以投降之名火烧曹军战船,使得曹操大败,败逃之中士卒损伤大半。
之后,曹操率领大军回许昌,荆州等地的守军被孙权、刘备打败。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形。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夷陵之战(公元221年—222年)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刘备以报仇之名率军东征孙权。
开始,刘备锐不可当,攻占峡口、秭归等地。
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抵挡刘备。
陆逊坚守不战,两军相持半年,蜀兵锐气丧尽。
陆逊看准时机,水陆并进,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大破刘备。
刘备退守白帝城,陆逊为防魏兵袭击,并未穷追猛击。
夷陵之战,蜀国元气大伤,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为吴、蜀两国再度联合创造了条件。
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三大战役三国演义发生决定性的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三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过程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
从“三大战役”的异同看《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描写战争闻名的经典名著,本文从其描写官渡、赤壁和彝陵三大战役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入手,探讨其战争描写的艺术:战争的摇曳多姿、人物的丰富多彩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通过对作者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异同战争艺术《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流传几百年而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其以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三国鼎立的史实为依据,采取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幅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其中对历次战争的描写,更是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进程中,官渡争霸、赤壁鏖兵和彝陵决胜对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因此,在《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战争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也是这三大战役,透过作者对这三大战役异同的描写,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对描写战争的艺术,享受作者为我们提供的这一顿精神大餐。
一、三大战役的同中之异:作者在对三大战役的描写中,将着力点都放在胜利一方,写出了战胜方的谋略。
乍一看,三大战役中无一例外都使用了火攻,都是以至弱对至强,都是至弱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自己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但是,我们透过这些相同,仔细分析,却可以发现诸多的不同:1、影响战争胜败的关键不同,火烧的对象也就不同:官渡之战中,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均看得很清楚。
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
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吾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的高下立判。
经过近两个月的战斗,曹操“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有退回许昌之意,问之于荀彧,荀彧回信要曹操坚守待变,曹操于是“令将士效力死守”。
后来,曹操从袁军细作处得知韩猛将运粮来前线,派徐晃半路拦截烧了韩猛所押粮草,“曹操大喜,重加赏劳。
”而“绍大怒,欲斩韩猛。
”袁绍的谋士审配说:“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
乌巢乃囤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
”一个因粮草短缺而欲退兵,一个因粮草被劫而大怒,此时,粮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在对待这件事上,双方却大异,袁绍派出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守乌巢,而淳于琼并没有感到自己肩挑的是一副事关战役胜败的重担,“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
”曹操从袁绍的谋士许攸处了解到袁军粮草机密后,亲率大军往袭乌巢,将袁绍乌巢之粮一把火烧个干净,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赤壁之战中,曹操大军从北方杀来,败刘备于当阳,降刘琮于襄阳,得荆州之城、江陵之资,与刘孙联军对峙于长江之上。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作战,精良的水军与精锐的战船必不可少,曹操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在许都时,就掘玄武池演练水军,到了荆州之后,又起用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正副都督,操练水军,甚有章法,使周瑜见之,大惊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闻得水军都督是蔡张二人,便思“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蔡张二人为降将,被曹操所猜疑,三江口折兵后,曹操“责之曰:‘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由此可见曹操对蔡张二人的不信任,有了这个前提,周瑜才能巧妙利用蒋干盗书,设反间计除去蔡张,使曹操换上自己的心腹,北人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
曹操水军训练再无起色,加上北方来的士兵水土不服,“俱生呕吐之疾,多有死者。
”庞统借此献连环计,使曹操将大小船只分组锁住,周瑜借一夜东风火烧战船,曹操也就只有败走华容道了。
彝陵之战中,刘备含悲带怒率75万大军杀奔东吴而来,沿长江水陆并进,势如破竹,直至彝陵,并且将75万大军从巫峡建平到彝陵界分,七百余里,连结四十余寨。
东吴举国皆惊,不得已起用年轻儒将陆逊为帅。
陆逊根据蜀军连营情况,紧守关隘,采取拖延战术,等待蜀军犯错而一举歼灭之,即所谓:“今彼驰骋于平原广野之间,正自得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吾当以奇计胜之。
”说明陆逊一上任,就已经定下了火烧连营的计策,只等着刘备犯错。
这时“先主见吴军不出,心中焦躁。
”手下谋士马良提醒他:“陆逊深有谋略。
今陛下远来攻战,自春历夏,彼之不出,欲待我军之变也。
愿陛下察之。
”对于马良的提醒,刘备不以为然,“彼有何谋?但怯敌耳。
”等到先锋冯习奏说“即今天气炎热,军屯于赤火之中,取水深为不便”时,刘备“遂命各营,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待过夏到秋,并力进兵。
”陆逊等的就是这一刻,岂能轻易放过,于是火烧连营,刘备只得败走白帝了。
都是一把火,却烧出了不同的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2、三大战役中双方交战的起因不同:官渡之战中,是至弱的曹操对至强的袁绍。
曹操在董卓之乱后的镇压青州黄巾军的过程中,招降黄巾军,广纳文武人才,又通过一系列的谋划,将汉献帝接到自己身边予以奉养。
这样,曹操就拥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资本和与诸侯抗衡的军事力量,但与家族背景显赫、击败孔融、公孙瓒,拥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相比,实力还是差得很远的。
好大喜功的袁绍在闻知曹操封孙权为将军,实际上结成了曹、孙联盟后,怒而起兵,妄图依仗兵多粮足,一鼓作气打败曹操,实现统一的目标。
所以,官渡之战是袁绍贸然发动的,没有经过周密的部署与谋划,在赤壁之战中,是至弱的孙刘联军对至强的曹军。
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和后来的一系列战斗,逐渐统一的北方,实力与官渡之战对抗袁绍时不可同日而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乘势进军江南,完成统一大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刘备新败,落脚的地点都没有,孙权接父兄基业不久,根基还不够稳固,与虎狼之师的曹军比,无异于鸡蛋与石头。
可以说,赤壁之战是曹操发动的一场统一中国的战争。
彝陵之战中,是至弱的东吴对至强的西蜀。
赤壁之战后,在诸葛孔明的调度策划之下,刘备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的战略规划,尽得西川之地,拥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本。
而东吴对于战略要地荆州是念念不忘,经过吕蒙、陆逊的精心策划,与曹操联手,终于败关公于麦城,尽夺荆州之地,实现了鲁肃给孙权的初步规划。
关羽、张飞的死于非命,使刘备因愤怒而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自己在隆中对诸葛孔明所许之志向:“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
”忘大义而急小义,尽起西蜀大军75万,分八路水陆并进,誓为兄弟报仇。
三大战役的不同起因,让我们看到了发动战争的复杂性,有政治性的,也有个人恩怨的,使我们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人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三大战役在强弱转换叫人惊叹:三大战役中,都是至弱战胜至强,但造成这种转换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官渡之战前,曹操手下谋士郭嘉在分析曹操与袁绍时,就有十胜十败之说:“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看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与郭嘉的分析毫无二致,加上袁绍集团中各官员彼此勾心斗角,相互拆台,失败只是迟早的事。
赤壁之战时,曹操正处于他政治、军事生涯的顶峰。
人在得意之时容易忘形,曹操作为富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也不能免俗。
在面对弱小的孙刘联军时,其多疑专断,刚愎自负的性格缺陷表露无疑,一是对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心存疑虑,因此非常容易就中了周瑜的反间计,自毁肱股;二是在庞统献连环计后,“谋士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
不可不防。
’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
’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
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
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其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来的军事民主不见踪影,知识的欠缺也表露无遗;三是识人大误,致统一美梦泯于大火之中。
黄盖是江东经历三世的老将,对于他的诈降竟然深信不疑,让黄盖顺风举火,烧掉盖江大船,也是冥冥之中天注定的事。
彝陵之战中的刘备,忘大义而急小义,违背诸葛亮在隆中为其制定的战略规划,轻敌冒进,战术失当,再犯兵家之忌,又缺了诸葛军师的指点,就像他自己说的,鱼离开了水,又怎能不被陆逊利用天气给活活拖死呢?4、战争环境的不同,决定双方采取的战术有别三大战役发生在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决定交战双方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战术,特别是实力弱小的一方,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
官渡之战发生在今天的河南、山东境内,这一带地势开阔,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隘口,官渡在黄河边上,是许都的大门,失去官渡,曹操将会一溃千里,因此,在曹操打算放弃官渡时,荀彧力主“扼其喉而使不能进”,守时待变。
袁军采用筑土山,挖地道进攻,曹军用“霹雳车”,掘长堑对付。
从建安五年八月起至九月终,曹军便军力渐乏,粮草不继,可见荀攸所言速战速决是非常正确的,曹操也是在不停的寻找致袁绍于死地的办法,后来劫烧韩猛所运粮草,又得许攸透露袁绍机密,火烧袁绍乌巢囤粮之地,失去粮草,袁绍几十万大军不战而溃,曹操遂取得决战的胜利,奠定北方霸主地位。
与官渡之战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彝陵之战,同样处于至弱一方的东吴陆逊,却采取了与曹操截然不同的战术。
彝陵之战中,双方交战的地点在今天的重庆、湖北交界处的长江上,据有猇亭、彝陵、马鞍山等关隘,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所,因此,陆逊要“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
彝陵之战从章武元年秋八月至章武二年夏,历时近两年,东吴军队并没有出现当初曹军的“军力渐乏,粮草不继”现象,反而是刘备“心中焦躁”,“命各营,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待过夏到秋,并力进兵。
”陆逊等的就是这一刻,诸葛孔明的话音未落,七百里蜀营已是烈焰熊熊了。
赤壁之战中,周瑜所采取的战术,既不是速战也不是拖延,而是等待。
通过一系列的筹划,双方虽然在兵力上相差较大,但在战争的态势上却是平分秋色,谁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战胜谁。
周瑜定下火攻的策略后,就等着天公的眷顾了,东南风吹起的日子,就是他胜利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