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术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894.50 KB
- 文档页数:24
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护理一、概念:导尿术常用于尿潴留、留尿做细菌培养、准确记录尿量、了解少尿或无尿原因、测定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膀胱测压、注入造影剂、膀胱冲洗、探测尿道有无狭窄及盆腔器官术前准备等。
二、导尿适应症三、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一)尿道粘膜损伤临床表现:尿道外口出血,有时伴血块;尿道内疼痛,排尿时加重,伴局部压痛;部分病例有排尿困难,甚至发生尿潴留;有严重损伤时,可能有会阴血肿,尿外渗,直至肠漏等;并发感染时,出现尿道流脓或尿到周围脓肿。
预防与处理:1、插管前常规润滑导尿管,以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2、操作时手法轻柔,插入速度要缓慢;3、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导尿管;4、插管时延长插入长度,这样可避免导尿管未进入膀胱,球囊充液膨胀而压迫、损伤后尿道;5、耐心解释,待患者安静后再进行插管;6、导尿术所致的粘膜损伤,轻者无需处理或经止血镇痛等对症治疗即可痊愈。
(二)尿路感染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当感染累及上尿道时,可有寒颤、发热,尿道口可有脓性分泌物;尿液检查可有红细胞,白细胞,细菌培养可见阳性结果。
预防及处理:1、导尿用物品必须严格灭菌,插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温柔,注意会阴部消毒;2、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尿失禁者可用吸水会阴垫或尿套;3、应用硅胶和乳胶材料的导尿管代替过去的橡胶导尿管;4、用0.1%乙烯雌酚无菌棉球做润滑剂涂擦导尿管;5、导尿管外涂上水杨酸,可抑制革兰氏阴性杆菌,预防泌尿系感染;6、当尿路感染发生时,必须尽可能拔出导尿管,并根据病情采用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三)尿道出血临床表现:导尿术后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同时排除血尿来自上尿道,即可考虑为导尿损伤所致。
预防及处理:1、防止尿道粘膜损伤的措施均适合于防止尿道出血;2、凝血机制严重障碍的病人,导尿术前应尽量予以纠正;3、尿道粘膜充血水肿的患者,尽量选择口径较小的导尿管,充分做好尿道润滑,操作轻柔;4、插入导尿管后,第一次放尿不超过1000毫升;5、镜下血尿如果较为严重,可以适当使用止血药。
留置导尿术及护理留置导尿术是一种将导尿管插入膀胱内,以代替正常排尿的方法,常用于需要长期排尿的病患或无力排尿的患者。
留置导尿术的目的是确保尿液的正常排出,并防止尿液在体内滞留引起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以下是留置导尿术及护理的详细介绍。
1.决定留置导尿的适应症。
留置导尿通常适用于需要连续排尿或无法自主排尿的患者,如手术后、尿潴留、神经性膀胱等情况。
2.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导尿管需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来选择合适的尺寸和长度。
3.防止感染。
术前必须做好消毒和无菌操作,使用消毒洗手液清洁双手,并戴上手套。
用无菌草酸盐溶液清洁尿道口和周围区域。
使用无菌导尿包或穿着无菌手套,确保导尿管不受污染。
1.选位。
患者需要采取侧卧位,屈膝并分开双腿,以暴露会阴区。
男性患者要保证阴茎充分外露,女性患者要将阴唇分开。
2.麻药局部浸润。
使用局部麻药草酸盐进行尿道口部位的麻醉,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3.插管。
用手持式灯检查尿道口和尿道,以找到目标。
用消毒润滑剂涂抹导尿管,缓慢插入尿道直到尿液流出。
再将导尿管缓慢插入膀胱内,并将固定装置固定在腹部或大腿上。
4.确认位置。
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尿液,用象限法检查尿液pH值和白细胞计数,以确认导尿管是否在膀胱内。
1.导尿管的护理。
保证导尿管的畅通,定期清洗导尿管和更换导尿袋。
每天至少清洗2次导尿袋,并定期更换导尿袋,减少感染的风险。
2.皮肤的护理。
保持尿道口和周围区域的干燥和清洁,以防止细菌感染。
定期更换导尿带,避免长时间压迫皮肤。
3.监测尿液。
每天至少检查3次尿液的颜色、量和性状。
注意是否有血液、脓液或异味,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问题。
4.监测患者的状况。
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和呼吸,观察是否有腹痛、尿频、尿痛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
1.感染。
导尿管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因此术后应加强导尿管和尿道的护理,注意个人卫生。
2.结石。
长期使用导尿管会增加结石的风险,需要定期检查尿液中是否有结石形成。
留置导尿技术的操作及护理 (一)留置导尿技术的操作及护理留置导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护理技术,用于患者无法自行排尿或需要持续排尿监测的情况下,安装导尿管以进行排尿。
留置导尿技术必须由专业护士或医师进行操作和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程度。
以下是留置导尿技术的操作及护理:操作步骤:1. 术前准备:专业护士或医师应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告知患者术前注意事项、消毒导尿管、准备好所需用品等。
2. 确定导尿管大小: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大小。
3. 消毒和润滑:将导尿管放入无菌润滑剂中润滑后,消毒导尿口,注意避免污染。
4. 安装导尿管:将导尿管连接好,并轻轻地插入患者的尿道,同时要嘱患者放松身体,以减少不适感。
5. 确认位置:将导尿管进行进一步插入,直到尿液可以流出,并确认导尿管没有移位或移动。
6. 固定导尿管:使用适当方法(如止滑带、粘合带等)固定导尿管,以确保不会移动或滑落。
护理措施:1. 导尿管观察:留置导尿技术需要持续观察患者的导尿情况,保持导尿畅通,定期清洗导尿管。
2. 导管口和周围清洁消毒:每天保持导管口周围区域的清洁,并消毒,以避免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3. 导尿管护理:患者留置导尿管后需要每天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压迫导致导尿管弯曲,影响排尿。
4. 导尿中断后重新接通:在更换或重新接通导尿管后,需要进行消毒和检查,确保导尿畅通。
总体来说,留置导尿技术对于需要持续排尿监测或无法自主排尿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操作和护理中都需要专业医师或护士来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在实施留置导尿技术前,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如何护理导尿管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介绍,避免患者犯过错,维护患者的利益。
尿道导尿术的操作要领和护理技巧解析尿道导尿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引流患者的尿液。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的操作要领和有效的护理技巧对于患者的舒适和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尿道导尿术的操作要领和护理技巧进行解析。
一、尿道导尿术的操作要领1. 准备工作:在进行尿道导尿术之前,护士需要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检查患者的病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
其次,准备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包括导尿管、尿袋、消毒液等。
最后,确认患者的身份和同意进行尿道导尿术。
2. 保持无菌:在进行尿道导尿术时,护士需要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
首先,洗手和穿戴好手套。
其次,准备无菌的器材和材料,避免污染。
在操作过程中,护士需要注意手部卫生,避免与非无菌物品接触。
3. 定位准确:准确定位是进行尿道导尿术的关键。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解剖结构,找到尿道的正确位置。
在定位过程中,护士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反应,以确保准确无误。
4. 缓慢插入导尿管:在进行导尿管插入时,护士需要缓慢而轻柔地插入导尿管。
过于急促或用力插入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或尿道损伤。
插入导尿管时,可以让患者深呼吸,以放松尿道肌肉,减少不适感。
5. 固定导尿管:插入导尿管后,护士需要正确地固定导尿管,防止其脱出或意外拉扯。
常见的固定方法包括用绷带将导尿管固定在大腿根部或使用专用的导尿管固定器。
6. 观察尿液:进行尿道导尿术后,护士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尿液情况。
观察尿液的颜色、量以及有无异常物质的存在,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
二、尿道导尿术的护理技巧1. 保持导尿通畅:护士需要保持导尿管通畅,防止堵塞发生。
定期冲洗导尿管,采用无菌的方法进行冲洗,并及时抽出残留的尿液。
2. 维持皮肤清洁:护士需要定期清洁导尿管周围的皮肤,防止感染的发生。
使用适当的清洁剂进行皮肤清洁,并避免使用刺激性物质。
3. 定期更换尿袋:定期更换尿袋是保持患者舒适和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
通常情况下,尿袋应每隔2至3天更换一次,或者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更换。
导尿术和膀胱冲洗术是常见的护理操作,以下是它们的操作流程:导尿术护理操作流程:准备工作:洗手并戴上手套,确保操作环境清洁。
准备导尿包、导尿管、无菌盐水或适当的润滑剂等物品。
告知患者:向患者解释导尿术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准备导尿管:打开导尿包,确保导尿管连接处的封口是完好的。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尺寸的导尿管,并确保导尿管的包装是无菌的。
洗手准备:给患者提供适当的隐私,清洁患者的会阴区域,使用适当的清洁剂。
穿戴手套:打开导尿包中的手套包装,戴上无菌手套。
导尿操作:使用适当的技术和姿势,将导尿管插入患者的尿道,直至尿液流出。
确保导尿管的固定带或附带的气囊固定导尿管在适当位置。
将导尿管连接到导尿袋,确保连接处密封。
教育患者:向患者解释导尿袋的使用和维护,以及注意事项。
强调患者的舒适和避免牵拉导尿管。
膀胱冲洗术护理操作流程:准备工作:洗手并戴上手套,确保操作环境清洁。
准备冲洗液(如生理盐水)和冲洗器具。
告知患者:向患者解释膀胱冲洗术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准备冲洗液:准备适量的冲洗液,根据医嘱或操作指导使用适当的浓度和温度。
洗手准备:给患者提供适当的隐私,清洁患者的会阴区域,使用适当的清洁剂。
穿戴手套:打开冲洗器具的包装,戴上无菌手套。
冲洗操作:将冲洗器具连接到冲洗液容器,并根据医嘱或操作指导将冲洗液导入患者的膀胱。
控制冲洗液的流速和压力,以确保患者舒适并避免过度充盈。
治疗结束:完成冲洗后,将冲洗液和残留液排空。
清洁冲洗器具并妥善处理。
导尿术和膀胱冲洗术都属于医疗操作,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和操作规范。
操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授权,并确保操作环境和器具的清洁与无菌性。
同时,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和关注患者的舒适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好根据医疗机构的具体操作指南来执行这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