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形的空间及质感PPT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3.49 MB
- 文档页数:22
第一单元第三课形的空间和质感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带给我们的美感,树立空间审美意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在平面上表现三度空间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在平面上表现三度空间教具:相关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素描纸、橡皮擦等教学理念:运用感知教学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思考问题中来。
用问题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在有强烈求知欲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很好。
教学流程:导入:多媒体展示三张图片:第一张,五个大小相同的石膏球,呈“一”字形排列;第二张,五个石膏球前面的最小,后面的最大,依次排列;第三张,五个石膏球,前面的最大,后面的最小,依次排列;学生观察思考:哪一组给人的远近空间感最强?答:第三组,为什么呢?带着问题引入新课讲授新课体积和空间的形成上图第三张给我们有个启示就是,在画面中由大到小的变化给我们有从前到后的感觉,这也是空间和体积存在的感觉。
我们如果站在笔直的马路往前看,就会发现越往远看马路就会变得越小。
我们看下面几张图片a、b、c(播放课件)问:这几张图片里的物体有空间和体积吗?学生仔细观察,谈感受答:是有空间和体积的问:为什么会有空间和体积呢?学生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因为物体之间相互遮挡了,所以有了前后和上下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下面三张图片a、b、c(播放课件)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思考:那张图片中的球的体积和空间最强?答:c教师问:为什么c的空间和体积最强呢?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分析回答教师总结:因为c有投影,有暗面、灰面、亮面,有反光。
也就是说,光源照在物体上产生了明暗,我们把这些明暗表现出来,物体在画面上就有空间和体积了。
我们再看下面一组图片a、b、c(播放课件)(学生观察讨论)答:c教师问:为什么c得空间和体积最强?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原来三张图片光照强度不同。
第一张光照最弱,明暗不强烈,空间和体积就弱;而c光照最强,明暗最强,所以空间和体积就最强。
教学目标能够掌握绘画中表现空间的基本透视方法与明暗表现的基本技能,并理解艺术家巧妙运用各种表现方式、方法创造出的各种视觉形象;在了解艺术家为了表达主观意图而采用的各种空间处理方式的基础上,能运用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构建新的视觉形象,养成创新意识;通过借鉴或摹习的方式创作一张能反映一定个性与空间感的绘画作品,提高对绘画中体积、空间、明暗、质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活动分析本课的“活动建议”中包含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目标。
第一个活动侧重于表现绘画作品空间效果的透视方法及明暗表现的手法;第二个活动在前一活动的基础上,突出对材质的运用及表现,并要求学生能打破常规思维方式,通过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创造出富有个性特点的绘画作品。
活动一: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应把握两个活动目的,其一旨在通过静物写生,提高学生绘画造型的基本技能;其二在于培养学生对绘画的空间表现及材质运用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借鉴及模仿教材中范例作品的表现风格来获得学习绘画的乐趣。
活动二:要求学生能够综合所学知识与技能,在教材中各种空间创意作品的启示下,尝试创作能体现个人主观意识并带有空间意味的绘画作品。
本活动的开展及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并鼓励学生利用艺术通感,综合所掌握的各科知识,主动且大胆地进行多种尝试,宜采用较为宽松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树立对学习绘画表现的信心。
教学基本思路为了能让学生创作出具有空间感、体积感和质感的作品,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对常规空间的阐述,通过分析理解教材范例中对常规空间及非常规空间的各种表现方法,然后在实践中掌握一定的绘画空间表现的方法。
接下来,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及教师精辟的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中物象的空间感、体积感和质感的形成原因,并在前一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多种不同表现空间的绘画方法。
最后,通过研究性学习,重点理解绘画中不同的质感所表达的不同含义,拓展绘画表现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笔触的尝试练习和不同材质的综合运用中获得绘画的乐趣,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形的空间及质感————材料质感的表现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美术绘画2、年级:高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4、所属章节:第一单元第三课5、学时数:45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能力目标: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2、教材内容分析:A 本课出自湘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绘画系列第一单元《绘画中的形》第三课《形的空间及质感》,本课时为第二课时材料及质感的表现。
B 重点和难点重点:在绘画中怎样运用材料表达质感(在绘画中质感的表现技法)。
难点:学生通过材料或范画直观感受,运用质感的表现技法创作绘画作品。
3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的美术知识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初步技能操作能力,但鉴于班级中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混合,美术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教学难易,但绘画的教学一旦进入空间表现的领域,就意味着学生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途径来逐步掌握绘画语言表现的图式程序,直至能够将这种图形语言转化为表现自己情感的时候,他们的绘画语言才真正具有了生命力。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绘画诸要素的相关知识,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应该是将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的时候了如何通过明暗表现画面的虚实?如何表现质感……当这些必须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方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呈现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思考如何进行写实绘画训练的有效教学的时候了。
尽管在这一领域的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不能违背的教学原则是:知识必须经过实践方能转化为技能。
因此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有效的练习,在实践中去理解、内化知识,并获得技能。
4 设计思路为了能让学生创作出具有空间感、体积感和质感的作品,首先可以让学生回顾教材中对常规空间的阐述,以及空间的各种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