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什么是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很多人对于艺术的本质并不了解。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艺术的本质。
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艺术家利用自己的创意和技艺,创造出具有独特观感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起观者的共鸣。
1.情感的表达艺术作品传递的情感是整个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它不能完全解释艺术,但是情感的独特传递方式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欣赏艺术作品。
2.思想的传递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也是思想的传递。
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使观众对社会和人类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
二、对美的追求艺术是对美的追求,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意和技艺,使作品变得优美、动人,并引起观众的美感体验。
美是主观的,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也不同,但是艺术家要通过作品给人带来美的感觉。
1.艺术的美艺术的美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感受艺术的美,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2.美的价值美在艺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良好的心理体验和价值的认同感。
艺术家通过对美的追求,使得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三、创造力的体现艺术是创造力的体现,艺术家利用自己的创意和技艺,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艺术家的创造力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新鲜感和惊喜感,还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1.创意的重要性创意是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艺术作品的灵魂。
只有艺术家有着独特的创意和思考方式,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作品。
2.技艺的重要性技艺是艺术家能够实现创意的关键所在,它是艺术家将创意化为现实的基础。
艺术家通过对技艺不断的追求和提高,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创意,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总结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体现。
艺术作品传递的情感和思想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的价值使得艺术具有永恒的价值,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艺术本质的三种观点艺术本质的三种观点在艺术界,关于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三种不同的观点,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
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的方式,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媒介传递给观众。
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感触和对世界的理解。
这种观点强调了艺术作品的情感吸引力和深刻性,认为艺术作品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引发思考和共鸣。
第二种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
艺术家不仅仅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更是通过创造新的形式和想法来拓展人类的认知和审美体验。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家创造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独特艺术形式和意义。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家的创造力起源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理解,通过创造出新颖的作品来塑造和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第三种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
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经验,通过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美感来享受和欣赏。
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呈现,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所展现的形式、色彩、音调和情感等元素来引起观众的审美享受。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是艺术的核心,艺术家通过创作出美丽、和谐和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来满足观众对美的追求。
这三种观点并不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的表达、创造和审美是艺术本质的不同侧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艺术家通过表达情感和思想,创造出具有独特美感的作品,观众通过鉴赏艺术作品获得审美享受。
艺术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代表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解,使得艺术的本质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总结回顾一下,艺术本质的三种观点分别是:表达、创造和审美。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艺术的核心,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艺术的本质得以完整地展现出来。
对于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来说,我们应该综合这些观点,以获得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艺术体验。
上篇艺术总论1、19世纪末叶,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他们应该是两门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
康拉德*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2、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那么,架在哲学与艺术这两座精神高峰之间的桥梁便是美学。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看法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1、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
2、“艺术生产”理论究竟给艺术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应,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念和情感愿望。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巡回展览画派”: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苏里科夫,列维坦等)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是:社会性。
1、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欣赏的本质是一种艺术的感知活动。
艺术始终离不开具体形象和情感体感,欣赏者通过感性的形式和形象来理解和把握真理,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和范畴。
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必须直接诉诸审美情感。
3、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
(1)艺术反映现实美。
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是艺术的有力根据或根源。
现实中无论人、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只要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关,都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源泉。
(2)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并且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
(3)艺术是审美对象。
4、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创造。
艺术美是一种物态化的审美创造,具体地说,是由客体的对象要素、主体的生命要素和艺术品的形式要素参与的物态化的审美创造。
艺术得本质一、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就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得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就是第一性得,感性世界就是第二性得,而艺术世界就是第三性得。
二、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就是“自我意识得表现”,就是“生命本体得冲动”。
代表人物就是康德,尼采。
三、“模仿说”或“再现说”在西方文艺史上,这种说法具有一定得影响力,她们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得“模仿”,发展到后来就是对社会生活得“再现”。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得起源、性质与特点、首先从艺术得起源来说,艺术生产本身就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得历史过程中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得,艺术得起源有各种各样得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得起源离不开人类得社会实践。
其次,从艺术得性质与特点来瞧,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得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两个方面得内容,第一方面艺术就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得反应,第二方面艺术生产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得审美理想与情感愿望。
既有客观得因素,又有主观得因素,两方面通过艺术家作家得创作活动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审美形象得艺术作品、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得“不平衡关系”。
在一定得经济基础上,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得精神生产,具有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得奥秘。
从艺术创作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得环节,作为一个完整得系统,揭示了,艺术作品与鉴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相互依存,互相转换得辨证关系。
艺术得特征形象性:艺术得形象性就是主观与客观得统一。
就是内容与形式得统一,就是个性与共性得统一、主体性: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
艺术形象具有主体性。
审美性:艺术得审美性就是人类审美意识得集中表现、就是真善美得结晶,就是内容美与形式美得统一。
艺术起源得五种学说1.起源于“模仿”,就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里特与亚里士多德。
《艺术学概论》课程复习辅导第一讲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
2、“主观精神说”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3、“模仿说”或“再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第二节艺术的基本特征(一)形象性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三)审美性1、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2、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
第二讲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一、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二、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艺术家的艺术才能和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第三讲艺术作品及其三个层次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
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从而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什么是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体验方式,以创造美感和情感共鸣为目的的人类创造活动。
艺术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
艺术的本质源于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
艺术具有多种维度和层面。
在视觉艺术领域,艺术家通过形状、线条、颜色和纹理等视觉元素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和运用,艺术家能够传达出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想。
音乐艺术则通过声音的节奏、旋律和和声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文学艺术则通过文字和故事来传递思想和情感。
艺术的本质还体现在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上。
艺术作品往往被认为是美的表达和体现。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美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美的冲击和享受。
美是主观的,不同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可能不同,但艺术的本质在于引发观众对美的共鸣和感受。
艺术的本质还包括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许多艺术作品通过对社会、政治、文化和个人问题的探讨和揭示,引发观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一幅政治漫画可以通过夸张和讽刺揭示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平。
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映和批判社会现象,激发观众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和传递情感。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观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体验和共鸣这些情感。
艺术有时可以是一种释放和宣泄情感的方式,也可以是一种探索和理解情感的方式。
无论是愉悦的情感还是悲伤的情感,艺术都能够帮助人们感受和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
除此之外,艺术还具有一种精神和灵性的维度。
许多人在面对艺术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体验。
艺术作品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使人们与艺术家产生一种灵魂的共鸣。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也能够连接人们的心灵和历史,传递和保存文化的精神。
总的来说,艺术的本质是一种表达方式和体验方式,通过创造美感和情感共鸣来传递人类内心世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
艺术本质的四种主流学说一、表现主义学说表现主义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感受,将内心的情感与观察到的现实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
表现主义追求真实感人的艺术形式,通过夸张、变形和色彩的运用,突出作品中的情绪表达。
例如,范·高和蒙克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扭曲的形象和夸张的色彩,以强烈的表现力传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二、形式主义学说形式主义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元素的运用和组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形式主义强调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的完整性,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和艺术的纯粹性。
例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将现实对象分解为各个不同的形态,通过构图和色彩的变化来表达艺术家的观点和情感。
三、象征主义学说象征主义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象征和隐喻。
艺术家通过符号和象征的运用,将作品中的意义和情感传达给观众。
象征主义追求超越表面现实的意义,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钟表和融化的物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现实的扭曲。
四、认知主义学说认知主义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认知和思维的过程。
艺术家通过作品来激发观众的思考和认知,引发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
认知主义追求艺术作品中的思辨和启示,通过创造性的形式和内容来挑战观众的思维方式。
例如,奥地利画家埃舍尔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不可能图形和透视变化,通过视觉错觉来引发观众对空间和形态的思考。
艺术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和理解。
表现主义强调情感的表达,形式主义注重形式和结构,象征主义强调象征和隐喻,认知主义关注认知和思维的过程。
这些不同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艺术的方式,丰富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无论哪种学说,艺术都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语言,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内心的情感、思想和智慧。
通过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启发。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艺术的本质。
答: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的本质只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他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
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呈现。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文以载道”说。
如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宋代理学家朱熹。
主观精神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德康认为艺术和游戏是相通的,他看到并强调了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我国古代也有此方面的相关学说,如宋代岳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
“模仿”说或“再现”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应当“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答:(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秘密。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什么是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艺术的本质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艺术的本质呢?一、形式是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可以说是形式,形式是艺术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艺术具有内在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艺术家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技法来创造作品,这些作品在形式上独具特色,并且让观众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和经历。
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等。
每种形式表达的方式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形式上的独特性。
二、灵感是艺术的本质艺术家的灵感和智慧是艺术的本质。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悟和认知来创造艺术作品,他们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世界,然后将这些感悟转化为作品。
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可能是由于环境、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所带来的。
当艺术家的感悟和内心体验能够精准地表达在作品中时,作品就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三、表达是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还在于其表达的功能,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试图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而观众则能够从中获得自己的认同和理解。
艺术作品的表达可以是多方面的,像是情感表达、思想表达、审美表达等等。
无论怎样表达,艺术家都致力于将作品中包含的信息,以最为真实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总之,艺术的本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了艺术家的灵感、表达和形式等方面。
它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一种交流。
无论其形式如何,艺术都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继续为我们带来思考和启迪。
什么是艺术的本质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表达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交流。
然而,对于艺术的本质,人们一直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什么是艺术的本质,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艺术的情感表达艺术的本质首先在于其情感表达的能力。
艺术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将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转化为作品,借助形式和技巧传递给观众。
无论是欢乐、悲伤还是愤怒,艺术都能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唤起情感的共振。
例如,蒙娜丽莎这幅著名的油画作品,通过莫奈用细腻的笔触和微笑的面容,展现了女性的神秘和内敛。
观众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不仅感受到了美的享受,还能感受到画家对于女性特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的流动与传递,正是艺术的本质所在。
二、艺术的创造力除了情感的表达,艺术还彰显了人类的创造力。
艺术家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展示出新颖的思维和独特的艺术观点。
通过对形式、色彩、材料等的运用和组合,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实现了对于现实世界的重构和再创造。
例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通过拆解、重组和多角度的表达手法,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和视觉形态,呈现出抽象的形象和丰富的层次感。
这种创造力的体现,正是艺术的本质所在。
三、艺术的思想表达艺术还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
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能够表达对社会、人生、世界的思考和观点。
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社会批判或对价值观的反思,都能通过艺术的形式获得更深层次的触动和理解。
这种思想的表达也是艺术的本质之一。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通过对虚构世界的描绘,暴露了政治权力的腐败和对个体自由的压制。
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不仅能够获得小说带来的娱乐,更能从中思考政治权力的滥用和个体自由的珍贵。
这种思想表达,正是艺术的本质所在。
四、艺术的审美体验最后,艺术的本质还在于观众的审美体验。
观众在欣赏和接触艺术作品时,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审美情趣,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
艺术本质名词解释
艺术本质,也称艺术实质,是指艺术运用的真正元素和本质构成。
与艺术价值观不同,艺术本质指的是艺术的根本。
即艺术的特性、目的、手段和影响等特征。
艺术本质是最原始的审美乐趣,也是最终激励艺术家创作的因素。
当艺术家创作时,他们记住艺术本质,把它表达出来。
艺术本质既是形式之美,也是让人愉悦的心理体验。
而整个艺术本质又维度构成:色彩能量、构图技巧以及表现力等。
从这几个维度看,艺术本质涉及到审美和形式,表现出来的是艺术家对审美体验的理解、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决定。
如果说,从一种内在的动机激发起艺术气息,它可以用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出来,也可以用简单的色彩结合形式表达出来,艺术的表现本质就是艺术家的生存观点与价值观念的完美结合。
艺术是一个源泉,也是一场百科全书,它体现出无限的审美火花,是文化交流与理解的依据,也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只有把握其本质,创作艺术作品,才能产生这样独特的审美
享受与感受,而这就需要对艺术本质有清晰的认知、准确的锁定、充沛的灵感,丰富的形
式表达,这也正反映了一个艺术家的审美能力,以及他们抒发内心,表达情感的能力。
综上所述,艺术本质,是指艺术运用的真正元素和本质构成,是真正内涵艺术的核心要素,它是审美和形式的聚集之处,涉及审美乐趣与心理体验,艺术家将本质转化成灵感,再以
色彩能量和构图技巧进行表达,将信念、理念融入之中,以达到艺术的高度。
艺术本质的
把握不仅需要高超的艺术技艺,更需要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考点概述:一级考点:1、艺术的本质: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生产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第一章:一级考点1、艺术的本质: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生产艺术是理念或客观精神的体现。
——客观唯心主义(1)柏拉图:理念论——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刘勰:《文心雕龙》首篇《原道》文以载道1、艺术的本质: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生产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主观唯心主义(1)康德:天才的想象力和独创性——创作主体的重要性、“自由的艺术”、无功利性(2)(2)尼采:主观意志主宰一切;本能欲望具有无限能动性;《悲剧的诞生》(3)“情”、“志”;严羽“妙悟说”;袁宏道“性灵说”1、艺术的本质: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生产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1)亚里士多德: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真实性;艺术模仿本质和规律;艺术比现实更真实(2)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反映现实;包括社会生活;“美”是生活1、艺术的本质: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生产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典型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都具有主体性的特点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自然美和艺术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化真为美艺术作品中的丑(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内容美形式美二者的和谐统一(4)价值、局限性1、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1)克罗齐:“直觉即表现”(2)科林伍德: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3)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1、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万物有灵(2)弗雷泽:《金枝》,交感巫术(3)将军崖岩画、欧洲史前洞窟壁画;原始歌舞1、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1)希尔恩:《艺术的起源》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2)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发生于“动”(3)工具制造: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
浅析艺术的本质浅析艺术的本质艺术本质是精神和物质。
熟识和实践。
再次和表现。
理性和感性。
抽形和形象的高度统一。
在当代的现实世界里,是中西方艺术本质论的高度统一。
以下是我整理的浅析艺术的本质,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艺术是什么?”这一艺术定义问题本身作为一个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命题,与“美”的定义等问题一道,在西方现当代美学尤其是英美分析哲学美学中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并且已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实体的自我循环的假命题而多被诟病。
此前从狄尔泰已经开头对艺术的本体问题不作追寻,他的探讨退出了本体问题而争论艺术的意义。
他认为艺术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艺术在特定的历史中才有意义;艺术在人们的爱好(关注)中才有意义,因此不存在没有前提(先决条件)的艺术。
分析哲学的先驱乔治·E·摩尔认为,“美”不是一个自然客体,故不能采纳像自然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加以界定,而只能采纳直觉来把握;早期维特根斯坦也认为美属于不行言说的东西,对不行言说的东西,人们只能保持缄默。
闻名分析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由于美学的命题基本上没有实指,所以都是“妄命题”。
因此,美国美学家莫里斯·韦兹和肯尼克,都根本否定给艺术下定义的做法,宣称艺术是不行定义的。
所以,在这些理论来看,艺术什么也不是,什么都不是的就是艺术,艺术的本体在它的宾词后没有成立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没有可能的可能性,恰恰是我们思索的起点。
对艺术的本质问题的追问的不行置否性,在现代艺术中显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显示着并不具有实体的艺术,也就是这种无有的存在,如何在人的心灵中变现为实体的艺术活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很明显,面对“什么是艺术”这类问题,我们并不是要放弃对艺术的追问,而是要转变这种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必需首先思索艺术之为艺术的心灵特质,放在对人的艺术活动的考察上,使我们的思索直接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前的问题开头。
通过艺术活动的分析,进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接受等全部的艺术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艺术与心灵的关系中去寻求艺术的意义。
二、艺术本质论[一]
一、艺术摹仿论
☐对自然世界的形象进行模仿,是人类早期视觉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段。
☐摹仿论出现于古代希腊,而延续至十九世纪,历经两千余年,影响极广。
☐理论要点:
摹仿论认为,只有外部现实世界才是艺术的绝对本源和终极本体,艺术本质上是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摹仿。
☐艺术价值观:
对自然本体摹仿的真实程度,决定了艺术成功的程度。
☐柏拉图(古希腊哲人)——
艺术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随心所欲的进行创作,因为他只要拿一面镜子四处照照就可以了。
☐达·芬奇(十六世纪)——
艺术家的心灵,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去反映和摄取自然。
绘画越是忠实地描绘对象,它就越值得赞美。
☐直到今天,摹仿论的精神一直笼罩着艺术创作,“描绘”、“再现”、“反映”与其精神走向完全一致。
二、艺术表现论
☐艺术表现的自发形态——艺术行为中始终存在自发的、但并不一定自觉的表现行为。
☐情感体验是人内在的、自发的心理活动。
☐模仿本身就含有对内在体验的模仿。
☐艺术表现的理论形态——艺术表现论的出现相当晚近的事。
“艺术表现论仅仅是在最近二百年之内才取代了艺术摹仿论。
在此之前,艺术摹仿论占了绝对统治地位。
”
——约翰·霍斯伯斯
☐表现理论把艺术本质建立在艺术与人的紧密联系上,艺术成为主体生命的外在表现。
“艺术作品本质上是内心激情外射的结果,是艺术家的感觉、情思的整合外化。
”——阿布拉姆斯
☐表现理论设定艺术家的心灵是创作的本源,因此,外部自然只有经过心灵的体验才有审美价值。
“(人们)发现自然在蛮荒状态中,或者当它在他们身上引起模糊的恐怖感的时候,才是最美的。
黑夜和峡谷的幽暗,使心灵为之毛骨悚然、惊惶失措的孤寂,正是浪漫主义者的爱好所在。
”
——勃兰兑斯
☐艺术创作中第一位的是心灵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实,至于外部自然,则是虚假的表象。
☐罗丹认为,艺术重要的不是描摹事物的外形,而是表现内在的真实,表现灵魂、情思的深度。
“当我没有强烈的感情时,是不会动手塑造的。
”
——罗丹
☐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就是运用一定的形象表达人人都可能经验过或可能体验到的情感。
“艺术是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工具。
”
——托尔斯泰
☐这样的认识,必然会影响到艺术的价值观,也会影响艺术的风格特征。
☐20世纪初,克罗奇将表现论推向极端:艺术的本源就是心灵的直觉。
☐他认为,直觉是心灵自主的活动,是心灵创造性的表现。
“艺术即直觉”
——克罗奇
☐现代的表现理论重视艺术形式与情感表现的同构关系——苏珊·朗格运用符号理论建立起新形态的表现理论:“艺术是情感符号”理论。
“凡是难以用语言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完成。
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
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
——苏珊·朗格
三艺术形式论
☐基本观点:
⏹无论是对外部的模仿,还是对内部的表现,只要没有一个合适的、与复现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就可以被认为是非艺术的。
⏹只有当形式确立时,才能带出意味。
⏹形式与意味不可分离。
☐“ 有意味的形式” [ 克莱夫·贝尔]
三艺术形式论
☐理论关键:
⏹艺术品本身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统一体,也就是艺术本体所在。
☐封闭,自足统一体
⏹它不能向原型还原,也没有原型可还原。
⏹它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形式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三艺术形式论
☐典型论调:
⏹“ 音乐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 汉斯立克]
三艺术形式论
☐形式论与文学
⏹形式论最初是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上在随后的时间里,才逐渐扩展到其它艺术门类的研究中。
⏹在这些研究中,以文学研究最为深入,具有代表性。
三艺术形式论
☐分析1:
⏹文学作品由结构和肌质构成
☐结构(故事逻辑)- 肌质(语言)
⏹结构是非文学的,肌质才是文学的
☐作品的文学性集中体现在“ 语言本身” 。
三艺术形式论
☐分析2:
⏹文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有其自身的规律、结构和方法。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
三艺术形式论
☐文学作品既不是传达思想的工具、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不是某种真理的化身,它与“摹仿”、“表现”都无涉。
☐简而言之,文学不是冒牌的宗教、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
小结
☐又一次翻转——由艺术品之外向艺术品本身的翻转。
☐艺术本质研究的一大进步。
四、文化论
☐蒸汽机的发明——西方工业文明的开端。
⏹商品经济
⏹科学技术
⏹思想文化
☐反思——20世纪的生存图景。
⏹技术
⏹控制
⏹人的退化
☐依附、盲目适应、“ 单面人”
☐批判——艺术的本质特征
以意识形态和历史为尺度,对文艺的审美意义加以揭示,并通过艺术的审美解放功能对社会现实加以批判,进而形成艺术本体论的当代形态:文化批判本体论。
⏹阿多诺:“否定性意即在艺术作品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既存事物的,甚至作品的用词遣字也非现实所有”。
⏹马尔库塞:“艺术是独立于既定现实原则的,它所召唤的是人们对解放形象的向往”。
☐艺术的批判
⏹反叛
⏹警告
⏹拯救
☐文化批判论强调历史、思想、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