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一地理必修一一到三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与地球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赤道略大于两极,直径约为12756.7公里。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赤道周围的地壳相对于极区有所突出。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厚度较薄;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厚度较大;地核在地球的中心,分为外核和内核,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3. 地质构造与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是地球表面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包括地壳构造和地球内部构造。
地质构造对地理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如地形地势、气候分布、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分布。
4. 岩层与地质时代地壳中形成的岩石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和演化形成不同的岩层,反映了地球历史上的地质变化。
地质时代是地质对地球历史进行划分和研究的分类单位,常用来研究生物进化和地球环境演变。
第二章:地球的水资源1. 水的重要性与分布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各种储存形式,如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和冰川等。
水是维持生命和地球生态平衡的必需资源。
2.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湖海水,它们是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也是人类生活和工业农业生产的重要供水来源。
3.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储存于地下岩石中,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储量,对于地表水不便获取的地区提供了重要的供水条件。
4. 冰雪资源冰雪资源是地球上的淡水储存之一,包括北极、南极冰盖、山地冰川以及高海拔地区的积雪等,对维持全球水循环和气候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大气与气候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组成,其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不同的层次。
2. 气象要素与观测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通过气象观测站、卫星和雷达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3. 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是指某地长期的天气状况,由气温、降水量、气压、湿度以及风向风速等要素共同决定。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一讲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图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 千米。
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
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
(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海拔在1000m 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d△H(n+1)×d(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要点整理以下是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要点的整理:
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 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和研究方法
-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大地的形状与地壳的构造:
- 地球的形状与基本参数
-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3. 地表的水文系统:
- 地球的水资源分布与利用
- 水循环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4. 大气与气候系统:
-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 气温、降水和风的变化规律
-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5. 大陆与陆地生态系统:
- 大陆的形成与演化
- 陆地生物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6. 海洋与海洋生态系统:
- 海洋的形成与演化
- 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 海洋环境保护与恢复
7.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 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措施
- 灾害应对与救援
8. 人口与城市:
- 人口分布与迁移
- 城市化的过程与影响
- 城市规划与建设
以上是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要点的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五篇说到高一地理必修一,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那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怎么写?以下是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一、重点内容分析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3、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三年制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森林资源现状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地区地区。
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终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沼泽地是地球上现存面积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原野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地带可以伸展道穆谢15-25度。
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中所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后代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沙丘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造成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卡塞雷斯省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项目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置于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装配式意识;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性造林相结合;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篇二】五卷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抓“概念”重“消化”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
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这时才能正确无误。
高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归纳必修一(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归纳必修一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地理的重要任务是背诵,若将知识点编成口诀,想必会更好记忆。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1. 地球与地球运动:
-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
2. 大气与天气:
-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 大气环流和海洋流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形成和对天气的影响
- 气温、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的测量及其表示方法
3. 气候与气候区划:
- 气候要素和气候要素分布规律
- 气候类型和气候区划的划分方法
- 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4. 水资源与水循环:
-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 水的循环过程和路径
- 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作用
5. 地理信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研究和社会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6. 人口与城市:
- 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和特点
- 城市化过程及其影响
- 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和城市景观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7. 区域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高一下册第一章手写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涉及地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综合科学,它帮助我们了解和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下面是地理高一下册第一章的手写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 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的各种现象、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2. 地理学的分类:(1)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
(2)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人类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 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地球的基本特征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扁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稍鼓。
2. 地球的结构:(1) 地壳:地球最外围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
(2) 地幔: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由岩石组成。
(3) 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3. 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完成一次自转约为24小时。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完成一次公转约为365.25天。
三、地理坐标与地理区划1. 地理坐标系统:通过经度和纬度表示地球任意点的位置。
2. 经度和纬度:(1) 经度:指定了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线。
(2) 纬度:指定了地球上南北方向的线。
3. 地理区划: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依据,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四、地球的自然环境要素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的外围,由气体组成,包括对地球的保护层臭氧层。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3. 陆地:地球表面上的陆地被分为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4.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组成的生命层,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五、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1. 自然灾害:地球的自然力量所引发的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和洪水等。
2. 环境保护:人类应该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活。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32篇)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精选32篇)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篇1陆地资源(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类型:(表4。
4)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四:气象灾害(1)台风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的海区发生季节:夏秋季节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2)暴雨洪涝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3)干旱(4)寒潮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
五:地质灾害(1)地震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3)滑坡和泥石流(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15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1【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性的大气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3.全球气候变暖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2)采用新能源(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4.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5.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6.酸雨:一般把pH小于的雨水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我国酸雨分布:《20__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__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
酸雨区域分布范围基本稳定,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
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湖南和江西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最严重的。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知识点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 地理环境的构成及特征2.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的影响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陆地与海洋1. 陆地的构成和分类2. 陆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3. 海洋的构成和特征4. 陆地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第三节大陆的分布与人类活动1. 大陆的分布与形成2. 大陆的物质组成与资源分布3. 大陆的人口分布与人类活动4. 大陆的地区分化与相互联系第四节水资源与人类活动1. 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2.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第五节自然灾害与人类防护1.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2. 自然灾害的原因与发生机制3. 人类的防灾减灾措施4.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章人口与城市第一节人口的数量与分布1. 世界人口总量及其分布特点2.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3.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及其原因4. 人口分布的影响与调控第二节人口问题与发展1. 人口问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2. 人口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3. 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及评价4. 人口问题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城市的功能与结构1. 城市的定义、特征及功能2.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层次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4. 城市规划与实践第四节城市化与人口迁移1. 城市化的内涵和表现2. 城市化的阶段和主要内容3. 人口迁移类型和原因4. 人口迁移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第五节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城市问题的类型和表现形式2. 城市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4.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2.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益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4. 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1. 区域差异的概念和表现2.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3. 区域差异的调控和均衡发展4. 区域发展规划的意义和实践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与区域发展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3. 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1. 区域规划的概念和内容2. 区域规划的目标和原则3.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 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第四章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第一节土地资源的特点与利用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2.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3. 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与变化4. 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第二节农业发展与农业区划1. 农业的地理环境适宜性2. 农业的类型和区划3. 农业发展的原则和模式4. 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可持续性第三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2. 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和路径3. 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趋势4. 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第四节城乡发展差距与农民工问题1. 城乡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2. 城乡发展差距的影响和危害3. 农民工问题的表现和特点4.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途径和措施第五章工业化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工业化与城市化1. 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2. 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阶段3.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第二节工业体系与区域发展1. 工业体系的定义和特征2. 工业体系的分类和空间布局3. 工业体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优化工业体系的目标和措施第三节工业转移与城市更新1. 工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 工业转移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作用3. 城市更新的概念和目标4. 城市更新的方式和实施策略第四节可持续工业与工业节约1. 可持续工业的概念和特征2. 可持续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工业节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4. 工业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全部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自然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略扁球体,存在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和各种经纬度等特征。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不同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倾斜轴和地球的倾斜面:地球的倾斜轴和倾斜面使得地球各地季风、气候和温度有所不同。
2. 地球表层圈与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壳是地球表层最薄的一层,分为岩石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的一层,由铁和镍组成。
3. 地球的尺度与地图•地球尺度的代表:使用1:100 000 000的比例尺表示,即1厘米代表1000公里。
•地球仪和地图的区别:地球仪是对地球的缩小模型,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平面映射。
•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由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要素组成。
二、地球与生命环境1. 生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所有生物聚集的层次。
2. 地球的水资源和水文循环•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组成,其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描述了水在地球表层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3. 地球的岩石与矿产资源•岩石资源:岩石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构造材料,可用于建筑、道路、工业原料等。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矿石、矿砂和矿矿物等自然集合体的总称,用于冶金、能源等方面。
三、地球与人类社会1.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规律: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和平原地区。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 地球的农业与粮食问题•农业和农业区位因素:农业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粮食问题:粮食问题是指人类口粮供应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3. 工业与能源资源•工业的地理分布: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
高一必修一地理下册知识点一、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球体,由内核、地幔、地壳等层结构组成。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稍胀。
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占总面积的29%,海洋占总面积的7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上存在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 地球的水文环境地球上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形成了辽阔的海洋世界。
海洋除了储存大量的水资源外,还对气候起到调节作用,影响着全球的温度、气流和降水等。
海洋资源也包括了油气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等,对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地球的气候环境气候是指在长期时间尺度上,一定区域内的大气变量(如气温、气压、降水等)的平均状态和变化规律。
气候受到地球自转、公转、地形、纬度和大气环流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4. 地球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伤害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风暴、干旱、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地形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挑战。
二、资源与环境问题1. 地球的资源特征地球资源是指供人类社会利用和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物质和能源。
地球资源主要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指能够通过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再生或循环利用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指存在量有限且无法再生的资源,如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等。
2. 能源资源与利用能源资源是指能够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需求的资源。
能源资源主要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
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3. 水资源与利用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完整版以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南北直径与东西直径之比约为3:4。
2.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使得地球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地球的季节变化。
3.地球的纬度和经度:纬度是用来表示地球表面位置的一个角度,以赤道为基准线,分为北纬和南纬;经度是垂直于纬度线的线,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线,分为东经和西经。
4.地图投影:地图是将球体表面的地理现象投影到平面上表示,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有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等距投影等。
二、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经历了宇宙膨胀和加速膨胀等演化过程。
2.太阳系的形成和结构:太阳系由太阳和其周围的行星、卫星、小行星等天体组成。
3.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分为大洲和海洋两大部分。
4.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地球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三、地球的气候1.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一定区域长期的天气状况,而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天的气象现象。
2.气候要素:气候由温度、降水、风向、风速和湿度等多种气候要素组成。
3.气候带:根据地球赤道附近和两极附近气温特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
4.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形和环流系统等。
四、地球上的陆地1.地球的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两大类,构造运动主要有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变动,外力作用主要有风蚀、水蚀和冰蚀等。
2.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由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等地貌组成。
3.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冰雪和地下水等,其中河流是最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五、地球上的水域1.地球表面的海洋:地球表面约71%为海洋,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北冰洋等。
高一必修一下册地理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地球的变化和发展。
在高一必修一下册地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以下几个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地球是一个具有球体形状的行星,其表面被大片的陆地和广阔的海洋所覆盖。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缩小并展示在平面上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分布。
二、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学科。
它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工具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收集和利用地理数据,为地理学研究提供支持。
三、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要素和现象。
它包括陆地、海洋、气候、地形和地貌等方面。
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可以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并加深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球表面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和工业等方面。
通过学习人文地理环境,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城市发展和经济状况,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的多样性。
五、中国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广阔疆域的国家,具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特征。
学习中国地理可以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差异等内容,有助于增强我们对祖国的认知和热爱。
六、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知识,包括各大洲、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地理问题。
通过学习世界地理,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了解国际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联系,加深对国际事务的理解。
通过对高一必修一下册地理课程的学习,我们将全面掌握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力,提高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积极运用地理知识解读和理解世界,为构建美好的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高一必修一下地理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探究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针对高一必修一下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地球的形状与地球自转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其赤道略大于南北两极,这种形状我们称之为地球的地球体。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中心轴进行旋转。
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使得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处于昼夜状态。
2. 大气圈和气候带大气圈是指地球周围的气体层,由近到远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外层大气圈等。
大气圈对于维持地球生命活动和气候分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气候带是指地球表面上根据纬度不同划分出的不同气候类型的区域。
常见的气候带有:赤道气候、副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3.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不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地幔是位于地壳下方的高温高压的岩石层;地核则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都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漂移移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类:边界类型包括:边界发散、边界汇聚和边界滑移。
4. 地震和火山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中释放的能量在地壳中传播时产生的振动现象。
地震可以造成地表和地下的破坏,带来严重的灾害。
火山是地球上具有活动的喷发口,由于地下熔岩和火山灰的喷发,形成了火山锥。
火山喷发时会释放大量热能、气体和火山灰,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5.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地球上的水资源大多以地下水、河流、湖泊和冰川等形式存在。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以及从一个地域转移至另一个地域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入渗和地表径流等环节。
6. 地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状况对于人类的生活发展和生存条件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一、地理与人类社会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它与人类社会紧密相关。
地理学通过研究地球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地理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中,我们将学习以下几个知识点。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的基础,它包括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向黄赤交角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身轴线从西向东旋转一周的运动。
这一运动导致了地球的日常变化,如白昼与黑夜的交替。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动。
这一运动导致了一年四季的变化。
同时,地球的轴线倾斜也使得不同地区受到阳光照射的方式和时间不同,形成了气候带的划分。
三、地理坐标和地图投影地理坐标和地图投影是地理学中用来描述地球表面位置的重要工具。
地理坐标系统是以地球地理参考坐标系为基础,通过经纬度来标示地球表面的位置。
经度指的是地球上一个位置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而纬度指的是地球上一个位置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地图投影是将地球表面的三维曲面投影到平面上,以便在纸张或屏幕上呈现。
常见的地图投影方式有等角、等面积和等距,并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
四、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层次结构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上形成了陆地和海洋,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地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固态岩石构成,地幔的运动是造成板块运动和地震的原因之一。
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地球的层次结构决定了地球的内外部构造和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
五、板块构造和地震板块构造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了地球的外壳由若干块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构成并相对运动的现象。
地球上的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拉伸,形成了山脉、平原、河流等地貌。
板块运动常常伴随地震的发生,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地震往往会引发海啸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的知识点总结(通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条据书信、规章制度、礼仪常识、自我介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ersonal experiences, normative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tiquette knowledge, self introduction,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的知识点总结(通用20篇)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的知识点总结(通用20篇)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的知识点总结篇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新4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一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o。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5、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整理5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21.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2.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3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气候分布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4热带草原气候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 _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750—1000)2.位置: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海陆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高原3.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季.4.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马里首都巴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亚,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约翰内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港口城市里约热内卢,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畜牧业发达,耕作业以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 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 S向南北降低23??26 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23??26 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 ,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_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_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_点,依据每隔_??,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整理5篇。
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森林资源现状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篇二】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抓“概念”重“消化”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
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
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
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
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
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
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
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
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
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
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
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
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
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5.抓“归纳”求“规律”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
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
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
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
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
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
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
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
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
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
诸如:(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
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篇三】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00)2、位置: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
秘鲁城市伊基托斯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篇四】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