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中医学常用美容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44
艾草敷脸的作用与功效艾草,又称艾叶,属菊科植物,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自古以来,艾草在中医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运用于药用、保健和美容领域。
其中,艾草敷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美容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使用。
本文将就艾草敷脸的作用与功效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其科学性进行分析。
一、艾草敷脸的作用及功效1. 清热解毒:艾草含有挥发油、叶绿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
敷脸时,艾草能有效杀灭面部的细菌,减轻炎症反应,使皮肤更加清爽、通透。
2. 散寒温经:中医认为,艾草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面部经络比较多,敷脸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温暖面部肌肤,提高气血流通,从而改善肤色,使肌肤更加光滑细腻。
3. 调理肌肤:艾草富含维生素A、B、C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滋养肌肤、改善肤质的功效。
敷脸后,艾草的营养成分可以渗透到皮肤深层,滋润干燥的肌肤,调理出油、收缩毛孔,使肌肤更加健康有光泽。
4. 祛斑美白:艾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敷脸时,艾草可以清除面部的自由基,减少黑色素的沉积,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从而起到祛斑美白的效果。
5. 祛痘消印:艾草具有祛痘消印的功效。
艾草中的挥发油能够渗透到毛孔里,杀灭痤疮菌,减少炎症反应,帮助消除痘痘,并减少痘印的出现,使皮肤恢复光滑。
6. 提升皮肤弹性:艾草中的维生素A具有促进胶原蛋白生成的作用,有助于提升皮肤的弹性。
敷脸时,艾草中的维生素A 可以渗透到皮肤深层,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使肌肤更加紧致有弹性。
7. 缓解疲劳:敷脸过程中,艾草的香气能够刺激人体的嗅觉神经,促进大脑皮质的兴奋,改善人的情绪,缓解疲劳,提升精神状态。
二、艾草敷脸的使用方法艾草敷脸的使用方法相对简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敷脸方法。
1. 艾草面膜:材料:艾草粉、蜂蜜、牛奶制作方法:将适量的艾草粉加入蜂蜜和牛奶中搅拌均匀,制作成糊状。
使用方法:将面膜均匀涂抹于清洁的面部皮肤上,保持15-20分钟,然后用温水洗净。
中医食疗驻颜美容术作者:杨漠源李晓青李健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中医在疾病治疗领域凭借其“治本”的特性得到了世界医学的认可。
通过对中医相关理念和实践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医食疗在养生保健、美容驻颜、护肤生发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效果,随着人们健康美容理念的不断加强,药膳依靠其副作用小、美容彻底、成本低廉等优点,受到广泛的推崇。
本文主要通过对食疗、药疗之间的联系,药膳制作的基本原则、药膳分类和常用驻颜验方等内容的阐述,向读者传达中医食疗美容术的有关知识。
【关键词】中医食疗;驻颜;美容;药膳【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47-01中医食疗在我国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食疗在我国劳动人民治疗疾病、强强健体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中医食疗的理念逐步的运用到美容、康体、护肤、生发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从很多的医疗典籍和孤本验方中可以发现,古人对于中医食疗在美容康体方面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和“食”之间本身就存在功能的交叉,体现在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的作用。
在公元前的周代,就设有专门负责皇族食疗保健的“食医”;我国最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谷为养”的论述,强调药物可以用于疾病的祛除,而五谷、果蔬等却可以加速疾病的治愈;隋唐时期的相关专著有《千金要方》和《圣济总录》两部,都有针对性的专门设置了“食疗”一门,专门用于介绍各种治疗疾病的食疗验方,贯穿其中的无非就是“药疗不如食疗”的思想;此后一段时期关于食疗的医学著作还有《食疗本草》、《养老奉亲书》以及《食性本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为明代的《本草纲目》一书,其中介绍了五谷、水果和蔬菜类300多种,动物类400多种,均可作为食疗的材料;直到《食物本草》和《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的出现,使我国食疗养生学得以全面的进步。
中医美容的理论基础及其技术应用中医美容属于医学美容范畴,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辨质施调原则,采用中药外用护肤,单、复方剂内调,针灸、按摩等经络调养,膳食调养等中医药美容技术及手段对人形体、容貌进行美化和修饰,以达到形神健美的目的,其理论体系属于综合性技术学科,其活动实施属于中医临床与美容临床范畴。
中医美容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优势及显著的中医特点,其美容技术方法多样,是中医药特色及优势与美容技术的密切结合。
近年,中医美容在理论基础、技术运用及专业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呈现良好发展,表明中医美容具有潜在魅力和未来希望。
笔者就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及技术运用两方面粗浅归纳如下。
1 中医美容发展历史回顾中医美容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其发展轨迹大致如下[1-2]:第一阶段为远古至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是中医美容起源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中医美容的萌芽时期;第三阶段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此期是中医美容理论体系逐渐成形时期;第四阶段为宋金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911 年),中医美容的拓展时期,在理论及技术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第五阶段为20世纪初(1911年起) 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医美容被冷落,停滞不前;第六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此期中医美容如沐春风,发展壮大。
各级医院相继开展中医美容服务项目,学术论文、著作纷纷发表,各级学会、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学术水平逐级提高,科研院所积极进行中医美容方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医美容人才培养方兴未艾。
2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及技术运用2.1中医美容的含义:关于中医美容含义的界定,杨智荣[1]五年前提出,目前根据中医美容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将中医美容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广义的中医美容,研究的内容广博,其以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学说为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局限于颜面局部的美化,突出与防疾治病,养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食物、养生等手段补益脏腑、通调气血、扶正祛邪、综合调理,从而改善人体机能、形态与容貌,达到形体美和容颜美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容悦形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狭义的中医美容,重在研究美化、养护容颜及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以中医医术与方药为手段,消除个体容貌上的某种缺陷或改善容貌现状,达到中医所言之“驻颜”、“美颜”、“留颜”、“益容”的目的。
中医美容学的常用手法
中医美容学是指通过中医理论和技术来进行美容和保养。
其中,常用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1. 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细胞再生和修复。
2. 刮痧:用特制的刮痧板在皮肤上刮动,刺激经络,促进局部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使皮肤更加健康。
3. 灸法:利用艾草等中药材,点燃后烧在穴位上,利用药性渗透皮肤,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皮肤的免疫力和修护能力。
4.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加皮肤的营养供应,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达到美容和保养的目的。
5. 拔罐:用特制的罐子在皮肤上吸附,形成局部的负压力,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消除毒素和浮肿,使皮肤更加健康。
以上是中医美容学常用的手法,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和使用。
- 1 -。
针灸美容的临床研究进展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愈发强烈,美容方法也层出不穷。
针灸美容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在美容领域崭露头角。
针灸美容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调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近年来,针灸美容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美容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针灸美容的原理针灸美容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气血充盈,则肌肤得以滋养,容颜焕发。
同时,脏腑功能的协调对于美容也至关重要。
针灸能够调节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改善内在的生理功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美容问题。
例如,调理脾胃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改善面色萎黄;调节肝肾可以缓解黑眼圈、脱发等问题。
二、针灸美容的方法1、针刺美容针刺美容是针灸美容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根据美容需求,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刺。
常用的穴位包括面部的攒竹、丝竹空、瞳子髎、迎香、地仓等,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
针刺的手法和深度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穴位特点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艾灸美容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扶阳固脱等作用。
在美容方面,艾灸常用于改善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等虚寒症状。
常用的艾灸方法有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等。
例如,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可以补充元气,使肌肤红润有光泽。
3、耳针美容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耳针美容通过刺激耳部的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和内分泌系统。
常用的耳穴有肺、脾、肾、内分泌、面颊等。
可以采用埋针法、压籽法等进行刺激。
4、穴位埋线美容穴位埋线是将可吸收的羊肠线埋入穴位内,通过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来发挥作用。
这种方法具有作用持久、疗效稳定的特点,适用于需要长期调理的美容问题,如肥胖、痤疮等。
三、针灸美容的临床应用1、面部皱纹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皮肤逐渐失去弹性,出现皱纹。
针灸美容可以通过刺激面部穴位,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强肌肉的收缩力,从而减少皱纹的产生。
中医与美容的关系
中医与美容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中国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美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中医学提供了许多有效的美容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外观,还可以改善健康状况。
中医美容的理念是“内外兼修”,即外在美容与内在调理相结合。
中医认为,美容的根本在于内在健康,只有身体内部的健康才能真正反映在外表上。
中医美容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治疗等多种疗法。
饮食调理是中医美容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医认为食物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膳食搭配,选择具有清热解毒,滋润肌肤的食材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此外,中药治疗也是中医美容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可以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气血、阴阳平衡等方面,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针灸、推拿按摩也是中医美容的疗法之一,针灸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调节气血,改善肌肤弹性。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达到美容效果。
总之,中医与美容的关系密切,中医提供了多种美容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外貌,还可以改善健康状况。
中医美容的理念是“内外兼修”,只有健康的内在才能真正反映在外表上。
- 1 -。
浅析中医美容常用方法及应用【摘要】中医源远流长,而现今中医美容的应用更加广泛,这其中包括中药美容法,针灸美容法,埋线美容法以及按摩美容法,本文阐述了这四种中医美容方案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并详细叙述了中医美容在治疗黄褐斑、痤疮方面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中医美容有很多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中医美容;黄褐斑;痤疮;治疗结果【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41-02中医美容近年来应用广泛,中医美容是中医学和美容学的完美结合,它保留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同时又注重外部用药。
中医美容在各个领域都有显著效果,如黄褐斑,痤疮等。
中医美容的常用方法很多,包括中药美容,针灸美容,埋线美容法等,以下我们对这几种方法的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以黄褐斑、痤疮举例,分析中医美容对其症状的作用,进而说明中医美容在皮肤治疗方面的功效。
1 中药美容法中药美容法分为外服法和内服法两种,外服法通常指中药面膜的敷用,内服法主要是依据皮损特点和其他症状进行内调。
1.1 外服法:如果皮损不严重,并且无其他明显症状时选择此方法,本文选取黄褐斑患者23例,采取中药面膜治疗法,所用药物为川芎,当归,红花,桃仁以及防风各10克,细辛4克。
制作成霜剂并用作面部按摩。
每周按摩两次,每个疗程6次。
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1.30%。
也可将白芍、当归、珍珠、白芨、茯苓等药物研磨成粉,加蜂蜜调成糊状物,敷于面部。
每周三至四次。
每个疗程16次,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5.00%。
1.2 内服法:本文选取黄褐斑患者50例,采用服用祛斑汤治疗法,所用药物白芍药,鲜皮,香附,柴胡,白芷各12克,当归及合欢皮各10克等,治疗结果:治疗后有效率为86%。
2 针灸美容法针灸美容法是指利用传统的针刺放血,拔罐以及刮痧等方法治疗损容性皮肤病,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包括针刺疗法,刺血拔罐疗法,耳针疗法以及刮痧疗法。
国医养颜理容妇女欲养颜,先调内分泌宋代著名中医方书《圣济总录》中曰:“驻颜理容……当以益血气为先。
倘不如此,徒区区于膏面染髭之术,去道远矣。
”意思为,面部的美化、荣润,当以调补气血为其根本,外部的粉饰无法起到真正美颜作用。
和一般美容不同,国医养颜理容是从中医妇科调治内分泌功能的经验出发,结合中医常用养生方法,并融合现代营养学、心理学知识,来防治一些损美性疾病,从而养颜驻颜、维护人体的健康美丽。
2002年,作者汪慧敏教授去香港大学讲学一年,回杭后,开设了针对黄褐斑、痤疮和肥胖的养颜膏方门诊,其中针对痤疮的去痘膏方,由于服用方便,效果明显,深受患者的欢迎;黄褐斑膏方及月经量少导致肥胖的调经膏方由于切合女性内分泌失调的病机,同样也受到了女性朋友的推崇。
《国医养颜理容》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汪慧敏教授研究中医养颜理容的心得,汪慧敏教授原从事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的诊治研究,她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症、妇科炎症、月经量少或闭经等一些妇科病患者的脸上会出现痤疮、黄褐斑,或肥胖体重增加等病症,上述妇科疾病或女性内分泌失调造成许多损美性疾病,单纯了皮肤科或美容院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有时候外部治疗虽可一时减轻斑和痘,但由于没有从内部调理,不久斑、痘又重复出现,而且越来越重。
但通过治疗妇科原发病,调整内分泌功能,不但脸上的黄褐斑、痤疮会逐渐消退;而且月经也归于正常,体重也会缓慢下降。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调理内分泌有养颜驻颜作用。
故汪教授提出“妇女欲养颜,先调内分泌”的观点。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医、针灸养颜驻颜理容的方法,其中减肥部分尤为详细,并附有全身各部针灸选穴操作的照片,可帮助专业人士提高针灸减肥技巧。
书中详细列出了各种损美性疾病的饮食宜忌,罗列的菜肴水果结合了现代医学营养学和中医中药性味知识,如卵巢早衰、黄褐斑和维生素E缺乏有关,所推荐的菜单中大多是现代营养学认为富含维生素E的、而且性味又不太过于寒凉的菜肴和水果,因为过寒会影响血液运行,不利于色斑消退。
中医美容保健方法及临床应用中医美容保健是中医美容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它强调对损容性疾病和美容缺陷的预防,还重视内、外调治相结合,在内通过中药内服或是食疗的方法调整人的阴阳气血,扶助正气,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且延缓衰老,在外施用外用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固密肌腠,防止外邪入侵,或调整局部气血或美化局部。
根据美容保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中药、饮食、按摩、气功、针灸等多种方法。
1 中医美容保健方法及临床应用1.1中药美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内服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清热、凉血解毒之类药物整体调理人的阴阳、气血、脏腑,进而达到抗衰驻颜目的,以整体健康来保证局部之美,同时外用中药或中药化妆品,直接作用于体表,以达到祛斑除皱、养颜驻容、延缓肌肤老化的作用。
内、外同用使脏腑阴阳平衡、经络气血调和,进而提高生理功能达到美容保健的目的。
朱晓薇等选用白芷、丹参、川芎、大黄四味药制成养肤洁肤保健涂膜剂,治疗痤疮总有效率达91.7%。
李刚玉用祛斑汤药物(组成为柴胡12g,白芍12g,香附12g,川芎15g,益母草18g,泽兰10g,浮萍10g,白芷12g,白鲜皮12g,当归10g,合欢皮10g)治疗黄褐斑45例,治愈、好转率达88.9%。
贾丽亚采用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21例,药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羌活、防风各10g,细辛4g。
制成霜剂用做面部按摩,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达90.4%。
1.2药膳美容:食膳美容之理根于“药食同源”,它是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食物或在食物中加入药食两用的中药,以治疗和预防碍容性疾病并强身驻颜的一种中医美容保健方法。
食膳因存在味美、色美、形美、天然、无毒、无副作用、无药物偏胜之弊、易于接受又能保护胃气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
美容药膳的配制和剂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多以食物和药物熔于一炉,既能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具有食物性和味淡、可口宜人、兼补脾胃的特长。
如《宫廷美容长寿方》的“山药粥”为行之有效的美容药膳。
1、皮肤粗黑:靠化妆品增白皮肤,只能一时掩饰,治表不治本。
现向您介绍一种治表治本能使皮肤增白而真白的妙方,即简单又有特效:用白醋与甘油,按2:1混合,常搽皮肤,一日二至三次,能使皮肤湿润,减少黑色素沉积,一月后皮肤即细腻白嫩,洁净光滑富有弹性,充满美感(此方对遗传性黑皮肤均有疗效). 2、除面部皱纹:鲜黄瓜汁半两,加入等量鸡蛋清(约一只蛋)搅匀,每晚睡前先洗脸,再涂抹面部皱纹处,次日晨用温水洗净,连用半至一月,以使皮肤逐渐收缩,消除皱纹有特效3、除雀斑:杏仁*5钱,磨成细粉,用鸡蛋清调成糊,每晚睡前涂面部,次日清晨用温水洗去,一日一次,10~15日显效,以后不发。
4、黄褐斑、蝴蝶斑:冬瓜汁、白醋等量,调匀搽面部,一日2~3次,搽后过10分钟洗去,连用半月即可除净。
5、除面部色素斑:鲜西红柿汁与蜂蜜按2比1混合,涂面部,过10分钟后洗净,连用10~15日,能将黑色素分解,皮肤变白红润。
6、除粉刺(酒刺、青春豆、痤疮):鲜黄瓜汁、白醋等量调匀,先用热水洗脸后再搽脸,一日三次,搽后过10分钟用温水洗去,连用半月可愈。
以后不发。
7.面下粉刺:(验方).蔓菁子研沫。
加入雪花膏每天晚上涂抹数日即愈。
8.脸上黑痣点去掉法:洛阳:赵建林.生石灰、白碱各一半,用酒精调成糊状,点在黑痣上半天即掉。
9.面上黑星:(验方).芫荽(又名香菜)煎汤天天洗,数日去掉。
10.除黑痣:花生米烧焦捣碎,用酒精调匀,涂痣上,每晚睡前涂上并包好,次日晨洗去,连用半月可除(大痣需涂一月)。
11.脱发、头屑、头痒:每次用桑树根皮*4钱、水二斤,加陈醋2两烧开洗头,一日一次,洗后勿用清水过头,连用5天,能促进头皮血液循环,有固发作用,并治头屑、头痒、可再头发。
12.鬼剃头(斑秃、秃顶):按54条使用,并用老姜片每日擦头皮3~5次,与54条同用半月,以后不出一月便重新长出一头浓发。
13.头发增亮:啤酒与陈醋按2比1混合,每日用毛巾吸湿再涂发一次,连用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