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中医学常用美容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44
艾草敷脸的作用与功效艾草,又称艾叶,属菊科植物,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自古以来,艾草在中医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运用于药用、保健和美容领域。
其中,艾草敷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美容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使用。
本文将就艾草敷脸的作用与功效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其科学性进行分析。
一、艾草敷脸的作用及功效1. 清热解毒:艾草含有挥发油、叶绿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
敷脸时,艾草能有效杀灭面部的细菌,减轻炎症反应,使皮肤更加清爽、通透。
2. 散寒温经:中医认为,艾草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面部经络比较多,敷脸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温暖面部肌肤,提高气血流通,从而改善肤色,使肌肤更加光滑细腻。
3. 调理肌肤:艾草富含维生素A、B、C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滋养肌肤、改善肤质的功效。
敷脸后,艾草的营养成分可以渗透到皮肤深层,滋润干燥的肌肤,调理出油、收缩毛孔,使肌肤更加健康有光泽。
4. 祛斑美白:艾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敷脸时,艾草可以清除面部的自由基,减少黑色素的沉积,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从而起到祛斑美白的效果。
5. 祛痘消印:艾草具有祛痘消印的功效。
艾草中的挥发油能够渗透到毛孔里,杀灭痤疮菌,减少炎症反应,帮助消除痘痘,并减少痘印的出现,使皮肤恢复光滑。
6. 提升皮肤弹性:艾草中的维生素A具有促进胶原蛋白生成的作用,有助于提升皮肤的弹性。
敷脸时,艾草中的维生素A 可以渗透到皮肤深层,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使肌肤更加紧致有弹性。
7. 缓解疲劳:敷脸过程中,艾草的香气能够刺激人体的嗅觉神经,促进大脑皮质的兴奋,改善人的情绪,缓解疲劳,提升精神状态。
二、艾草敷脸的使用方法艾草敷脸的使用方法相对简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敷脸方法。
1. 艾草面膜:材料:艾草粉、蜂蜜、牛奶制作方法:将适量的艾草粉加入蜂蜜和牛奶中搅拌均匀,制作成糊状。
使用方法:将面膜均匀涂抹于清洁的面部皮肤上,保持15-20分钟,然后用温水洗净。
中医食疗驻颜美容术作者:杨漠源李晓青李健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中医在疾病治疗领域凭借其“治本”的特性得到了世界医学的认可。
通过对中医相关理念和实践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医食疗在养生保健、美容驻颜、护肤生发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效果,随着人们健康美容理念的不断加强,药膳依靠其副作用小、美容彻底、成本低廉等优点,受到广泛的推崇。
本文主要通过对食疗、药疗之间的联系,药膳制作的基本原则、药膳分类和常用驻颜验方等内容的阐述,向读者传达中医食疗美容术的有关知识。
【关键词】中医食疗;驻颜;美容;药膳【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47-01中医食疗在我国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食疗在我国劳动人民治疗疾病、强强健体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中医食疗的理念逐步的运用到美容、康体、护肤、生发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从很多的医疗典籍和孤本验方中可以发现,古人对于中医食疗在美容康体方面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和“食”之间本身就存在功能的交叉,体现在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的作用。
在公元前的周代,就设有专门负责皇族食疗保健的“食医”;我国最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谷为养”的论述,强调药物可以用于疾病的祛除,而五谷、果蔬等却可以加速疾病的治愈;隋唐时期的相关专著有《千金要方》和《圣济总录》两部,都有针对性的专门设置了“食疗”一门,专门用于介绍各种治疗疾病的食疗验方,贯穿其中的无非就是“药疗不如食疗”的思想;此后一段时期关于食疗的医学著作还有《食疗本草》、《养老奉亲书》以及《食性本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为明代的《本草纲目》一书,其中介绍了五谷、水果和蔬菜类300多种,动物类400多种,均可作为食疗的材料;直到《食物本草》和《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的出现,使我国食疗养生学得以全面的进步。
中医美容的理论基础及其技术应用中医美容属于医学美容范畴,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辨质施调原则,采用中药外用护肤,单、复方剂内调,针灸、按摩等经络调养,膳食调养等中医药美容技术及手段对人形体、容貌进行美化和修饰,以达到形神健美的目的,其理论体系属于综合性技术学科,其活动实施属于中医临床与美容临床范畴。
中医美容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优势及显著的中医特点,其美容技术方法多样,是中医药特色及优势与美容技术的密切结合。
近年,中医美容在理论基础、技术运用及专业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呈现良好发展,表明中医美容具有潜在魅力和未来希望。
笔者就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及技术运用两方面粗浅归纳如下。
1 中医美容发展历史回顾中医美容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其发展轨迹大致如下[1-2]:第一阶段为远古至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是中医美容起源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中医美容的萌芽时期;第三阶段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此期是中医美容理论体系逐渐成形时期;第四阶段为宋金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911 年),中医美容的拓展时期,在理论及技术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第五阶段为20世纪初(1911年起) 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医美容被冷落,停滞不前;第六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此期中医美容如沐春风,发展壮大。
各级医院相继开展中医美容服务项目,学术论文、著作纷纷发表,各级学会、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学术水平逐级提高,科研院所积极进行中医美容方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医美容人才培养方兴未艾。
2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及技术运用2.1中医美容的含义:关于中医美容含义的界定,杨智荣[1]五年前提出,目前根据中医美容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将中医美容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广义的中医美容,研究的内容广博,其以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学说为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局限于颜面局部的美化,突出与防疾治病,养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食物、养生等手段补益脏腑、通调气血、扶正祛邪、综合调理,从而改善人体机能、形态与容貌,达到形体美和容颜美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容悦形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狭义的中医美容,重在研究美化、养护容颜及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以中医医术与方药为手段,消除个体容貌上的某种缺陷或改善容貌现状,达到中医所言之“驻颜”、“美颜”、“留颜”、“益容”的目的。
中医美容学的常用手法
中医美容学是指通过中医理论和技术来进行美容和保养。
其中,常用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1. 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细胞再生和修复。
2. 刮痧:用特制的刮痧板在皮肤上刮动,刺激经络,促进局部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使皮肤更加健康。
3. 灸法:利用艾草等中药材,点燃后烧在穴位上,利用药性渗透皮肤,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皮肤的免疫力和修护能力。
4.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加皮肤的营养供应,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达到美容和保养的目的。
5. 拔罐:用特制的罐子在皮肤上吸附,形成局部的负压力,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消除毒素和浮肿,使皮肤更加健康。
以上是中医美容学常用的手法,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和使用。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