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大师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8
布希亚的后现代身份是如何可能的李秀杰内容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生了日益剧烈的变化,媒体、电脑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和时间经验,让人们更强烈的感觉到社会文化的矛盾,甚至是根本性的断裂。
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社会”。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学家——布希亚凭借其对当今社会的独特的、深刻的、另类的、富有哲思的认知,被称为“世界超级理论家”、“现时代最重要和最具煽动性的作者”。
然而布希亚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富有争议的人物,人们称他为后现代理论大师,但他却又与后现代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本文从布希亚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本人的品性、学术场域中的位置和理论发展脉络等角度来说明布希亚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身份是如何可能的。
关键词:后现代;消费社会;符号价值;超真实;内爆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社会的发展步伐是史无前例的。
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作机制,加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西方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生了日益剧烈的变化,媒体、电脑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和时间经验,让人们更强烈的感觉到社会文化的矛盾,甚至是根本性的断裂。
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或者“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后现代时刻已经来临,并使知识分子、艺术家和文化经营者大为困惑,他们不知道是该积极地加入到这场嘉年华会呢,还是冷眼旁观,直到这场新狂热消失在文化时尚的漩涡之中”。
[1]这种迥异于以往的社会形态,为建筑、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领域内的思想浪潮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
理论界的“后时代”(后工业主义、后结构主义、后人道主义、后历史和后现代主义)也来临了。
在上述的社会大背景下活跃着一位富有争议的理论家,这便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
布希亚被认为是法国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创作力最为丰富的后现代理论家。
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马歇尔•萨林斯一、后现代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都错了这个题目涉及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现状。
从20世纪晚期起,我们就被困在后现代主义自己造就的无知以及新自由主义自称的万能之中。
后现代主义热衷于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解构,如一位卓越的美国人类学家所说,它有“精巧而自由的不确定性”,这种观念使我们对于不确定性已经麻木不仁了。
而欢庆胜利的新自由主义则把理性选择和最大化利己的经济主义前提当作普遍的人性特征,并用这去解释从青少年的过失行为到自杀率的一切行为。
我们要么由于后现代欢庆的不确定性而变得一无所知;要么由于新自由主义而变得无所不知,其实也还是一无所知。
有意思的是,后现代主义所攻击的系统性和秩序,即所谓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元叙事”;人们常常把它们等同于启蒙运动;后现代主义与它们的对立,在很多方面使得它成为19世纪反启蒙运动的浪漫主义的再生。
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观察到,后现代主义为了反对启蒙主义的真理和理性标准,“将世界看成是随机、没有根基、多样、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看成是一整套不统一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则孕育了某种程度的怀疑主义,怀疑真理、历史和范式、自然的既定性和身份的内聚性具有的客观性。
”那些标榜时尚的词语,在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的作品中早已经流行起来,传递着关于不确性的浪漫价值。
想想当前社会科学主义的流行程度,你们就可以明了:比如“灵活的”、“无限制的”、“不规则的”、“随机的”、“有争议的”、“分形的”、“不稳定的”、“流动的”、“分离的”、“截面的”、“不可预知的”、“千变万化的”、“不一致的”、“转化的”、“去中心的”、“可穿透的”、“颠覆性的”。
这样,我们也许已经不再谈“结构”、“文化类型”、“系统”、“绝对关系”、“文化秩序”、“文化形态”、“支配符号”、“民族精神”、“本质”、“社会事实”、“比较归纳”、“互补性对立”、“编码”、“机械团结”、“交换领域”、“功能关系”、以及其他类似的标示社会与文化中某类秩序的词语。
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 1901-1974)简介(路易·康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美国现代建筑师。
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
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
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
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设计思想:路易·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
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
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
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启迪。
评论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相当多的建筑评论家认为,路易斯·康是一位在现代建筑的演变中居关键地位,因而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重要启迪的学者,认为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是一个理论、实践皆极为出色,因而无愧为当代大师的人物。
他的理论,既有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又糅以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乃至中国老庄学说。
在建筑理论方面,他的言论常常如诗的语言一般晦涩、艰深、令人费解;然而也确如诗句一般,充满着隐喻的力量,引人而又多义。
他的实践,似乎为这些诗句般的理论做了注解;而他的理论,似乎又为他的实践泼洒上一层又一层神秘的色彩。
波普尔:科学伪证主义第一位泼洒后现代反权威主义、反教条主义理论图景的大师:卡尔·莱曼德·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代表作:《科学发现的逻辑》(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猜测和反驳》(conjecture and refutations)《客观知识:进化论观点》(objective knowledge-on evolutionary approach)《自我及其大脑:相互作用的论证》(self and its brain-an argument for interactionismj)库恩:科学历史主义托马斯·萨缪尔·库恩(Thomas Samual Kuhn)当代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美国科学院士、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
代表作:《哥白尼学说的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科学革命的结构》《量子物理学史资料:目录和报告》《必要的张力》《黑体理论和量子的非连续性》《什么是科学革命》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先后在英国大学、加州柏克利大学、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任哲学教授。
代表作:《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理论的刚要》《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经验主义问题》夏皮尔:反预设主义和相对主义杜德理·夏皮尔(Dudley Shapere):当代国际学术界颇具广泛影响的美国哲学家。
代表作:《科学理论的结构》《理性及知识的探索》弗洛姆:后现代生存主义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美国籍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
代表作:《逃避自由》《自为的人》《健全的社会》《超越幻觉的链条》《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人之心——其为善为恶之天赋》《你像神一样存在:一种旧的及其传统的基本的解释》《希望之革命:趋向一种人性化的技术》《人的毁灭性分析》《占有还是生存》《论不顺从及其他论文》莱恩:后现代理解主义莱恩代表作:《分裂的自我》《自我及他人》《健全、疯狂及家庭》《理性及暴力》霍兰德:后现代主客融合主义诺曼·N·霍兰德(Norman N. Holland):代表作:《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德里达:解构主义德里达代表作:《人的终结》《人类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播撒》《文字语言学》《书写及差异》《解构及批评》《继续生存》福柯:反人本主义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代表作:《精神病及心理学》《疯狂及文明》《诊所的诞生:医学知觉的考古学》《事物的秩序:人文科学的考古学》《知识考古学》《什么是作者》《话语的秩序》《权利知识》《戒律及惩罚:监狱的诞生》《作为自由的实践的自我关照的伦理学》《性史》利奥塔:反总体同一性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代表作:《力比多经济学》《话语、图像》《回答这个问题:什么事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罗蒂:后现代文化观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代表作:《哲学及自然之镜》《实用主义的后果》《哈贝马斯及利奥塔论后现代性》《偶然性、反讽和协同性》《客观性、相对主义好真理》《真理及进步》哈桑:后现代不确定性和内在性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代表作:《超批评:对时代的七种推测》《正义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想象、科学和文化变迁》《奥尔甫斯的解体:走向后现代文学》《创新/革故:人文科学研究的新视角》《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化中的新思潮》《后现代转折:后现代理论及文化论文集》杰姆逊:后文化心理逻辑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wson)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及形式》《语言的囚牢》《侵略性的预言》《大众文化中的物化及乌托邦》《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及消费社会》《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迈克尔·格雷夫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
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1934年⽣于印第安纳波利斯。
在⾟⾟那提⼤学毕业后,⼜在哈佛⼤学获硕迈克尔·格雷夫斯⼠学位。
1960年获罗马奖后⼜在罗马美国艺术学院留学,1962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学任教,1964年在该地开设事务所,1972年成为该⼤学教授,此外还在加利福尼亚⼤学任教。
格雷夫斯⾸先以⼀种⾊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画,⽽不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
有⼈认为,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块的堆砌,犹如⼤笔涂抹的舞台布景。
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格雷夫斯是个全才,除了建筑,他还热衷于家具陈设,涉⾜⽤品、⾸饰、钟表及⾄餐具设计,范围⼗分⼴泛。
在美国,尤其在东海岸诸州,在钟表或服装店中,很容易看到格雷夫斯设计的物品出售,从⽿环乃⾄电话机,或是⽪钱夹,都可能标明设计者是格雷夫斯。
在迪斯尼乐园中,⼏万平⽅⽶的旅馆以及旅馆中的⼀切,⼏乎全是格⽒的作品。
除了⼤炮,坦克,潜⽔艇之外,⼤部分的产品格⽒都愿涉⾜。
格雷夫斯为意⼤利阿勒西公司设计了⼀系列具有后现代特⾊的⾦属餐具,如1985年设计的⽔壶实⽤美观,获得了最⼤的成功,被认为是⼀件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
这把⽔壶具有⼀个最突出的特征--在壶嘴处有⼀个初出茅庐的⼩鸟形象,当壶⾥的⽔烧开时,⼩鸟会发出⼝哨声,⾮常形象。
会吹⼝哨的⽔壶最先是在1922年芝加哥家⽤产品交易会上展出的,是⼀位退休的纽约厨具销售商约瑟夫·布洛克,在参观⼀家德国茶壶⼯⼚时得到灵感设计的。
格雷夫斯设计的⽔壶上,有⼀条蓝⾊的拱形垫料,能够保护⼿不被⾦属把的热量烫伤;它的底部很宽,这样能够使⽔迅速烧开,上⾯的壶⼝也很宽,便于清洗。
温图利非常注重理论研究,他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家之一。
早在1966 年他就己经出版了自己建筑理论著作《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他在这本书中总结了自己在意大利两年居留中对建筑的心得体会,对人文主义和巴洛克风格进行了深人的探讨,认为这两个方面的设计,对于简单直线式的现代主义风格是重要的补充、促进、完善建筑设计,特别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的补充进行了探索与设计试验,他的温图利住宅就是在此以后的1969 年完成的。
1972 年温图利与丹尼斯·布朗( Denise Scott Brown)、史蒂芬·依则诺(Steven Izenour)合作从事设计,并且开始了长期的合作,这个时候,他开始总结自己设计的几个基本的原则。
同年,他在自己此时发表的论文《从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rrom iasvegas)中提出了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原则。
他认为设计家不应该忽视、漠视当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特征,反而应该将当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特点充分吸收到自己的设计中去,这样建筑才可能丰富、进步。
他把建筑分成两个类型,一个称为“鸭子”(ducks) ,指单一冷漠、缺乏时代感的建筑设计;另外一个则称为“装饰外壳”,指采用为良好目的服务的装饰手段而形成的建筑风格。
他呼吁所有的美国建筑家对于形式问题的注意,他认为充斥当时的美国建筑是“丑陋的、平庸的”,他反对设计上当时提倡的崇尚现代主义大师的“英雄主义”作风,提出应该精心地运用历史的装饰风格和设计风格来丰富当时单调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
温图利不断地追求一种典雅的、富于装饰特征的、历史的、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他同时也明确追求简单、明快的造型。
1975 年他设计了德拉华住宅(House in Delaware , 1975)、康涅狄格州长岛的住宅(House on Long Island sound , connecticut , 1983)、伦敦的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圣斯布里厅(the National Galiery , the sainsbury wing , Lodon , 1956-1991)、普林斯顿大学的吴少湘大楼(Gordon wu Hall , Princeton , New Jersey , 1952 - 1984) ,都有明显的这种特征,因为采用严谨的历史主义几何符号,因而他的设计一方面具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所没有的生动、活泼、折衷特点,也没有其它后现代主义那种花哨、哗众取宠的倾向。
来到东方这个夏天与门迪尼一起分享“诗意生活”——意大利国宝级设计大师月底来华【搜门网讯】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杰出代表人物。
他,是卓越的设计理论家、国际设计界明星级人物、世界级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
他,就是“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之父”——亚历山德罗·门迪尼。
7月底,82岁高龄的亚历山德罗·门迪尼将来到中国。
据主办方介绍,亚历山德罗·门迪尼将在7月28日~30日,先后在广东中山、重庆和四川成都与中国的新锐设计师面对面交流。
作为全球居家空间艺术领航者“生活家”CASA的首席创意大师,亚历山德罗·门迪尼将用国际化的视野与中国设计师、艺术界人士共同探讨创全球创意设计,并发现和推动东方新锐设计师,为他们提供更宽广的舞台。
生活家董事长刘硕真说,选择门迪尼先生合作,是因为他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精神,他是后现代主义泰斗级的人物。
“生活家”联手大师合作惊艳亮相国际米兰设计周亚历山德罗·门迪尼被誉为20世纪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如诗般生活”的设计理念伴随这位大师的一生。
他曾被授予法兰西艺术文学骑士勋章、米兰理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为纽约建筑联盟荣誉成员。
2012年4月,“生活家”联手亚历山德罗·门迪尼兄弟闪耀米兰设计周,共同创作了生活家在米兰展的作品SURFACE,之后门迪尼又以生活家首席创意大师身份,亲自为生活家设计产品,并推出以其名字命名的门迪尼系列地板。
2013年4月9日,生活家聘请亚历山德罗·门迪尼为生活家空间艺术研究院名誉顾问。
生活家空间艺术研究院作为中国首个以空间艺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创意研究机构,在成立之后联合全球空间艺术领域的权威专家和知名设计师共同深入研发,惊喜不断。
在2012年举办了5场游走世界的空间艺术活动,并于2013年发布空间艺术流行趋势。
从2012年合作地板创意设计开始,生活与亚历山德罗·门迪尼的合作如今已经延伸到空间艺术,新推出的生活家整体家居将充分融合大师“如诗般的生活”设计理念,体现全球创意设计的国际视野。
后现代主义设计代表人物•PastModernism•1950s —1960s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工业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从建筑设计开始的。
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从70年代初期发展以来,从建筑上影响到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各个方面,因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在此期间产生了多位对当代设计影响重大的设计师。
在后现代主义以前已经存在过一些过一些设计运动,虽然是一些局部的个体的,但是存在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因素,比如50年代中一批青年设计师与CIAM 决裂,造成了现代地方主义,意大利的新自由主义,美国的形式主义,日本风格,和巴塞罗那派,到了60年代末和70年代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后现代先驱人物,如罗伯特·温图利Robert Venturi ,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 ,迈克·格利夫斯Michael Graves ,罗伯特·斯坦恩Robert Stern,分类标题01分类标题02这四个美国建筑师迄今依然是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可以称为“后现代主义派”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同理论家有不同理论家的分类方式后代主义建筑师罗伯特·斯坦恩Robert Stern 在他的著作《现代经典主义》就把这个内容繁杂的运动分成:1. 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助长这种风格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家有:罗伯特·温图利Robert Venturi 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 迈克·格利夫斯Michael Graves 飞利浦约翰逊弗兰克盖利矶崎新特利法列尔。
其中,上面提到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家主要建筑设计代表人物以美国为多几个主要的发起人如温图利,格列夫斯,穆尔都是美国人理论上也没过比较强特别是斯坦恩,詹克斯等等一批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家,其它还有瑞士的马里奥博塔,阿道罗西,德国的OM 温格斯,西班牙的波非,一下简单介绍几个重要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设计观点。
十年前,后现代主义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学建筑的年轻人没有不知道文丘里的,他的两篇后现代主义的檄文《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在西方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院里更是人手一本,我刚刚到美国大学教书那会,当时的系主任就很明确地让我在设计史里面加强后现代主义的分量,特别是讲讲文丘里和格里夫斯、约翰逊和莫斯。
现在看看那段历史,真是见证了一个建筑史上的时代啊!文丘里无疑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具有相当影响的国际建筑大师。
他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实践引发了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他在当代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丘里1925年6月25日出生于美国的费城。
194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学习,毕业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欧洲传统的建筑体系,他又到意大利罗马的美国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in Rome)学习深造。
回国后曾在三个非常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手下工作,一个是奥斯卡·斯托罗诺夫(Oscar Stonorov)在费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一个是功能主义大师埃罗·沙里宁在密执安布鲁姆菲尔德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后是路易·康在费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跟随这三个风格不同的大师工作,文丘里学习到许多东西,一方面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几位大师企图突破密斯风格垄断的努力印象深刻。
1964年,他与友人约翰·劳什(John Ranch)、妻子丹尼斯·布朗(DeniseScott Brown)合作,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始了他漫长的设计生涯。
文丘里重视理论研究,因此从1957年开始,一直到1965年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担任教学,通过教学他一方面把自己的设计思想传授给学生,影响下一代,另一方面利用学院的研究条件来丰富自己的设计思想。
他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家中重要的理论家之一。
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了自己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重要著作,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里程碑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提出要采用折衷的装饰主义来修正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刻板面貌,特别要折衷地使用历史建筑风格,波普艺术的某些特征和美国的商业建筑的细节。
1.格罗皮乌斯(1887~1969)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主要建筑理论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②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皮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行论战。
“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③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
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
之所以20年代末前比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
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
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面的建筑观》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
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
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2)强调三大美术一体。
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融合。
3)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强调造型与功能的协调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面和良好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