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材料(2019年9月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430.50 KB
- 文档页数:27
光的反射课堂实录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下。
上课前请同学看书预习5分钟,完成讲学稿上的预习作业:师:上节物理课我们知道了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请举出应用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生甲:影子的形成生乙:小孔成像生丙:日食、月食的形成师:回答得很好,那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呢?生甲:排队站直生乙:射击瞄准生丙:挖隧道时利用激光准直师:回答得很好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师: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会被反射,仍在原来的物质中传播。
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
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
并在黑板上画出图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
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一、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1:图1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见课件)步骤:1、先在反射面上标出入射点O2、过入射点画出反射面的垂直线ON,即法线。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标上箭头,写上等角)例2、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如图所示,请画出镜面的位置。
(见课件)步骤:1、画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ON 2、根据法线与反射面垂直,画出镜面。
《有趣的磁铁》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有些游戏不仅好玩,而且还藏着好多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做一个“隔物移动小车”的小游戏,好吗?生:好。
师:我先把游戏的规则讲一下。
每组选一个代表,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内那个小组先把小车行动到规定位置。
(师说开始,4个代表同时开始,其他学生喊加油,倒计时10、9、8、7、6、5、4、3、2、1停!)师:分别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按要求让小车移动的。
生:小车是铁做的,我们用磁铁来让车进行移动。
师:哦!原来秘密藏在这里!磁铁可以吸铁,它还有一个名子叫“吸铁石”。
不过,我们通常叫它磁铁。
吸铁的性质叫磁性。
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磁铁。
板书课题:《有趣的磁铁》(二)探究活动1、认识磁铁师:同学们玩过磁铁吗?生:玩过。
师:谁来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样子的?生:我玩过的磁铁是长方形的,是在文具盒里安着的开关。
生:我玩过的磁铁是圆环形的,是在坏的录音机里安装的。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磁铁,用多媒体打开磁铁种类图片。
(学生观察后汇报)生:我发现磁铁有多种形状,有长的、有圆的、还有环形的、圆柱体的。
生:我发现磁铁弯弯的像一个门的形状。
生:……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发现了磁铁有这么多形状,你能根据形状给它们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吗?生:这种弯弯的像门形的磁铁,我给它起名叫门形磁铁。
生:这种长条形的磁铁,我给它起名叫长条磁铁。
生:这种圆环形的磁铁,我给它起名叫圆环磁铁。
生:……师:你们取的名字真不错,很形象。
为了有一个统一名字,我们把这种长条形的磁铁叫做“条形磁铁”,把这种弯弯的磁铁叫“蹄形磁铁”,把这种圆环形的磁铁叫“环形磁铁”。
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生:磁铁上刷有两种颜色,还分别标有“S”、“N”两个不同的符号。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S”、“N”是磁铁的两个磁极,“S”又称南极,“N”又称北极,。
2、探究性质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磁铁,它还有那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下面我们来玩一玩磁铁,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019版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1.在科学上,我们把动物的四条腿叫做四肢,两条前腿叫前肢,两条后腿叫后肢。
2.猫的四肢前端叫做猫足,猫足有爪子和肉垫组成,特点爪子锋利、肉垫柔软和弹性。
猫足的肉垫有消音、缓冲、防滑等作用,爪子有爬树、搏斗、捕食等作用。
3.猴子的前肢细长而且灵活,有助于攀爬。
海龟的四肢如桨,鳍状,利于海中游泳。
袋鼠前肢短小而后肢发达,善于跳跃。
马的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于在草原上奔跑。
骆驼脚掌宽大、厚实,不容易陷进沙漠里面,脚掌厚实可以隔热,保护脚不被高温的沙子烫伤。
4.鱼的身体表面最明显的特点:皮肤表面覆盖鳞片。
鱼身体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身体表面有黏液,利于鱼在水中生存。
5.用装水的气球模拟鱼的身体,在气球外面涂上洗洁精模拟鱼体表面的黏液。
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6.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动物皮肤表面是不一样的。
有的覆盖着鳞,有的覆盖着毛,有的覆盖着甲。
7.鱼身体的侧线属于鱼皮肤的一部分,多长在鱼身体的两侧,能够帮助鱼在水中躲避障碍物,感知水流变化。
8.北极熊体表有厚厚的长毛,这些长毛是中空的,无色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白色,能够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失,抵御寒冷。
9.鸭子的皮肤防水、海豚皮肤能减小阻力、河马皮肤不防晒、变色龙皮肤变色、北极熊皮肤保暖。
10.鸟翅膀形态及结构特点:翅膀像扇形,长着多根羽毛,羽毛有表面光滑、质轻、不易沾水、中空等特点。
11.昆虫翅膀没有羽毛,是膜质的、有翅脉、质轻、扇动速度快、有各种颜色等。
12.企鹅翅膀形状像船桨,翅膀短小,羽毛短小,主要作用是划水游泳。
灰雁翅膀飞行,保持平衡。
13.像青蛙、刺猬、蛇等动物冬天躲进洞里,蜷缩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14.像角马、大麻哈鱼、大雁等动物,由于季节的变化、觅食或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周期性的迁移。
这种现象称为迁徙。
15.大麻哈鱼出生于河流中,孵化后进入海洋。
在海洋里生活一段时间后,大麻哈鱼会逆流而上,进入河流寻找合适的场所产卵。
陈建秋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活动手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活动手册(陈建秋整理202X年9月19日)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二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第三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的传播。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1、以下实验或活动可适当取捨,不要求全部都完成。
2、作业本一栏是指相应记录直接记录在作业本上不需另外设计。
3、实验材料的数量酌情安排,也可用其他合适材料替换。
种子发芽实验探究活动材料长沙市开福区育德小学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计划育德小学五(2)班徐晓露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
这个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
种子发芽和水的关系实验记录表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的实验记录绿豆发芽观察日志育德小学五(2)班徐晓露2019年9月9日星期日晴今天,我想起周六那天从学校借来的2个培养皿,想着老师要我们种绿豆还没开始,我就在冰箱里找了6粒饱满的绿豆。
我首先在盘子里垫几层餐巾纸,做绿豆的“营养吸收地”。
我往其中一个培养皿里加入充足的水分,另一个培养皿里只放较少的水分。
有温暖的“家”了,小主人闪亮登场——绿豆。
我分别把6颗绿豆放到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3颗。
好咯!看看明天会有什么变化呢?我很期待喔!2019年9月10日星期一晴绿豆通过一晚的时间,会有什么变化呢?看看去!哇,水分充足培养皿里的绿豆有的膨胀的好大了,有的已经发了点小芽,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而水分较少组的绿豆却没有什么动静。
希望绿豆越长越好!明天继续观察。
2019年9月11日星期二晴又过了一晚了。
水分充足培养皿的绿豆已经把外面翠绿的“衣服”脱光了,生出小芽,变成了白白嫩嫩的小豆瓣啦!我暗自窃喜,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吃到豆芽菜呢?不过美梦又打碎了,水分较少组的豆豆还是没有多少动静呢!明天看看怎么样?2019年9月12日星期三晴今天时间有点晚喔,不过没关系!哈,水分充足组的绿豆长出了它的脚——根。
根牢牢的抓住纸,好像没了纸,就不能生存了!我觉得水分充足的绿豆长得真快,可是水分较少组的绿豆咋还没动静啊?求你长点芽吧!你再不长,你可就落后了!(有点过于激动了。
)2019年9月13日星期四雨哈哈哈,真是双喜临门。
什么事呢?你来看——水分充足组的绿豆长得都有3~4厘米高了,翠绿的嫩叶惹人喜爱。
学科综合XueKeZongHe教师·TEACHER2019年9月Sep.2019一、小学科学实验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一)教学实验目的不明确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中,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由于教学实验目的指向不明确,使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只收获了实验的过程感受和实验的表层现象,没有获得实验带来的启迪,没有实现实验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溶解的快与慢”中,教师设计了两项实验活动:一个是可溶性固体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哪一种溶解速度快,另一个是如何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
在第一个实验活动中,教师提出两个影响因素,即“同种质量的可溶性固体物质体积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和“不同溶液温度对可溶性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影响”。
学生讨论溶解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后,会继续讨论可溶物的状态和溶液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这样的实验具有局限性,无法使学生越过限制条件,讨论溶解快慢因素。
所以完全围绕实验现象的讨论,不仅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养成,也会使实验变得枯燥无味。
(二)实验报告总结效率低在教学实验目的不明确的前提下,不明白实验为了什么,得出的实验结论和解释会浮于表面,实验的总结质量与学生针对实验的探讨效果也会降低。
多数实验结束后,教师会询问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还有何启发,学生的回答多是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进行分析。
虽说这也在实验的总结范围内,但是学生的这种局限性回答会使实现效果仅停留在实验实现的基础上,并没有透过实验挖掘出新的思路。
这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三)实验分析延伸度不够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进行分析延伸,这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其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越强,获取知识的感受也就越深。
同样,如果学生在实验中紧跟教师的实验步骤,那么在实验结束后,学生的疑问也就越多。
而在真正的实验过程中,由于教师操作的实验节奏太快或太慢,以致学生思路不清晰、节奏跟不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延伸只能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探讨,无法更深层次地挖掘实验背后所体现的自然规律或者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