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二经络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46.00 KB
- 文档页数:59
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主治概要经络主治①本经、本脏腑病证②相表里脏腑的病证③经络所过,主治所及④其他特殊治疗作用穴位主治①本经、本脏腑的病证②局部近治作用③特殊作用④表里经病证⑤特定穴治疗作用穴位定位①大致解剖位置②横纵坐标③简便取穴法①肺系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②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2)手阳明大肠经①头面五官病:目痛,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②热病,神志病:热病昏迷,眩晕,癫狂等③肠腑病证: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3)足阳明胃经①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②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鼻衄,齿痛,耳病③神志病:癫痫④热病:热病汗出⑤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转筋,腰膝冷痛、半身不遂(4)足太阴脾经①脾胃病: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等②妇科病:月经过多,崩漏等③前阴病: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④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胸胁痛等(5)手少阴心经①心、胸、神志病:心痛、心悸,癫狂痫等②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腕臂痛等(6)手太阳小肠经①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②热病、神志病:昏迷,发热,疟疾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项背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①脏腑病证:十二脏腑及其相关组织器官病证②神志病:癫,狂,痫等③头面五官病:头痛,鼻塞,鼻衄等④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项、背、腰、下肢病证等(8)足少阴肾经①头和五官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②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厥冷,内踝肿痛(9)手厥阴心包经①心胸,神志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痫等②胃腑病证:胃痛,呕吐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上臂内侧痛,肘、臂、腕挛痛,掌中热等(10)手少阳三焦经①头面五官病:头、目、耳、颊、咽喉病等②热病:热病汗出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胸胁痛,肩臂外侧痛,上肢挛急、麻木不遂等(11)足少阳胆经①头面五官病:侧头、目、耳、咽喉病等②肝胆病:黄疸、口苦胁痛等③热病、神志病:发热,癫狂等④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12)足厥阴肝经①肝胆病:黄疸,胸胁胀痛,呕逆及肝风内动所致的中风、头痛、眩晕、惊风等②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尿、小便不利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13)督脉①脏腑病:五脏六腑相关病证②神志病,热病:失眠,健忘,癫痫,昏迷,发热,中暑,惊厥等③头面五官病:头痛,眩晕,口、齿、鼻、目等疾患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头项、脊背、腰骶疼痛,下肢痿痹等(14)任脉①脏腑病:腹部、胸部相关内脏病②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等③颈及面口病:瘿气,梅核气,咽喉肿痛,暴喑,口歪,齿痛等④神志病:癫痫,失眠等⑤虚证:部分腧穴强壮作用,主治虚劳、虚脱等证。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络,下面来详细讲解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
刺激十二经络穴道能加速血液流通,使代谢旺盛,促进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保持肺
组织的弹性,提高肺活量,故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十二经络的名称是根据各经联系的脏腑阴阳属性,表里内外,手足上下位置而定,如
将其中归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归属于六脏,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循行于手的为手经,循行于足的为足经。
手三阳经一律从手走头,手三阴经一律从胸走手。
足三阳经一律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一律从足至胸腹。
刺激十二经络穴位后,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
能调节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和肥胖症等。
长期坚持刺激经络穴位,可使心悸发达,延缓心脏衰老,扩张冠状动脉,使血流量增加,故能促进血氧和营养物质吸收,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防止冠心病,脉管病,
肌肉僵直及手足麻木,痉挛和疼痛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它关于经脉的论述可以说是相当详尽。
而经脉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十二条主要经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内经对于这十二条经脉的叙述。
1. 太阳经:太阳经是十二经脉中最为外侧的一条,从大拇指开始,贯穿整个手臂,再经过颈部、面颊,最后到达头发际。
太阳经主要与外感病有关,如感冒发热、头痛等。
2. 太阴经:太阴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腹部、乳房,最后到达喉咙。
太阴经主要与内脏病有关,如胃病、喉炎等。
3. 少阳经:少阳经是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的一条经脉,在头部分为三支。
少阳经主要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眼痛等。
4. 少阴经:少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经过肝、心、肾三脏,最后到达喉咙。
少阴经主要与心、肾、肝三脏相关疾病有关,如胸痛、失眠等。
5. 厥阴经:厥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沿腿部向上,到达腹部、胸部,最后到达颈项。
厥阴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泻痢等。
6. 阳明经:阳明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胃部、肠道,最后到达鼻子。
阳明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便秘等。
7. 阳维脉:阳维脉是从脚心开始,贯穿整个身体的一条经脉。
它主要起辅助作用,调节其他经脉的机能。
8. 阴维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类似,从脚心开始贯穿到膝关节,最后分为两条支脉到达大腿内侧。
9. 任脉:任脉从下丹田开始,贯穿整个身体,到达上唇。
任脉主要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10. 督脉:督脉是从会阴开始贯穿到任脉的尾端。
督脉主要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有助于维持健康体质。
11. 冲脉:冲脉是从股窝开始贯穿到下腹部,与生殖系统有关。
12. 带脉:带脉是从肚脐开始,沿腰部和背部贯穿到会阴,与生殖系统相关。
总之,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在平时进行正确护理和调节,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十二经络主要穴位治疗1. 手太阴肺经功能:肺主咳嗽、心烦、掌中热。
预防及主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流鼻血。
其它:经络所经过的关节障碍、肌肉酸痛。
走向:由头走手,起始于中府穴,结束于少商穴。
中府穴:胸骨旁开六寸,中在这里就是中气的意思,什么是中气,中气是指脾肺之气。
中府是脾肺之气汇聚的地方,可以兼治脾肺的两脏之病。
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脾的运化不好就会水肿,另外一方面可以治疗水肿。
天府穴:腋横纹下三寸。
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可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穴:肘横纹外侧。
是原穴尺暗指肾,则指雨露、滋润,五行上来讲,肺属金,这个位置属水,金生水,也是指补的意思。
尺泽是补肾的穴位,可治疗高血压、哮喘(因为可降逆气)。
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
主管所有毛孔、孔洞。
是治流鼻血、痔疮的要穴。
对感冒不出汗起到发汗的左右。
是肺经的一个郗穴。
是治疗急性病,急性咳嗽、急性咽喉痛的要穴。
列缺穴:两个合谷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等。
头项寻列缺。
经渠穴:桡骨径突外侧推。
治大便不畅,可以推小臂,还有从大肠经的腕处用力推至商阳穴。
太渊穴:腕横纹处,肺经的原穴,是大补穴,脉之会穴。
鱼际穴:大鱼际外侧。
属火穴,治疗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孩积食症。
少商穴:食指外侧,治疗咽喉的要穴。
咽喉痛,用三棱针扎少商穴,挤出一滴血,喉咙就不痛了。
2. 手明阳大肠经功能:1:打通大肠经,有效防止皮肤病。
2: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3: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走向: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商阳穴:食指外侧,调节便秘。
合谷穴:强壮穴,主要作用就是止疼。
面部的疼痛(三叉神经痛、面部痉挛)、牙痛(右牙痛掐左合谷、左牙痛掐右合谷,配合掐下耳垂贴面部疼痛点,右牙痛掐右耳,左牙痛掐左耳)。
温流穴:是大肠经的郗穴,是补阳气用的。
曲池穴:肘横纹最外端。
艾蓬轩把十二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及各部常见病症,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按照《内经》对经络的记载,虽然经脉的全程像一条入海的河流,一棵繁茂的树木,但最为重要、备受重视的是河流未入海的部分,是树根树干的部分,也就是肘膝关节以下的部分。
长期的临床实践同样证明,此部分腧穴的治疗作用,在整条经脉上,往往是最为突出的。
下面我们就逐一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主治等知识。
1手太阴肺经——上肢内侧前缘主要循行部位:拇指端,鱼际穴处(赤白肉际,即手掌与手背的交界线),太渊穴处(寸口脉动处,即中医诊脉处),尺泽穴处(肘内侧大筋桡侧,即靠近大拇指侧)。
主要诊治病症:肺脏疾病一一咳嗽,喘,咽喉疼痛等。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①尺泽穴下方肌肉丰厚处;②鱼际穴附近肌肉丰厚处。
当肺脏发生疾病时,此两区很容易出现异常反应。
尺泽穴区与鱼际穴区最常见到压痛;急性起病者,在尺泽穴下方常出现明显压痛;长期慢性的肺脏疾病,常可在尺泽穴下方沿肺经出现硬结或条索,伴有压痛;肺脏阳气不足,寒邪较盛者,常可在鱼际附近见到较明显的青筋。
最常用治疗部位:①列缺:止咳奇效。
②尺泽穴区敏感点:调治肺脏要穴。
2手厥阴心包经——上肢内侧中线主要循行部位:中指端,手心中线,腕横纹内侧中点,腕上两筋见,肘内侧大筋尺侧(靠近小拇指侧)。
主治病症:①心脏疾病——心痛,胸痹;②胃腑疾病——胃痛,呕吐。
最常用治疗部位:内关一一治疗心脏疾病要穴;按揉内关穴出现酸胀感对晕车有奇效。
3手少阴心经——上肢内侧后缘主要循行部位:小指端,神门穴处(手腕横纹掌面尺侧),少海穴处(屈肘,肘横纹内侧端处)。
主要诊治病症:本经临床应用较少,无太多经验介绍。
4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外侧前缘主要循行部位:食指端,虎口合谷处,阳溪穴处(拇指后两筋间凹陷处),曲池穴处(屈肘,肘横纹外侧端)。
主要诊治病症:①头面官窍各种病症(以口鼻为主);②疹病。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①曲池穴下方肌肉丰厚处;②虎口肌肉丰厚处。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武当山道医:祝华英作者简介祝华英,武当山道教协会道医,道号达智子。
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北闸乡的一个农民家庭。
祝道长幼时多病,成人后发奋自学中医。
他在学习和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过程中,被十二经脉、经筋、经络、奇经八脉等错综复杂的经脉路线和分支路线引入了茫茫之境。
为了探索和求征“十二经脉”的玄机奥秘,祝道长于六十年代开始修身炼性,参悟人生长寿之法,逐步将祖国医学与仙学相贯通,终于在“胎息”境界中证悟出“十二经脉”玄妙的运动规律,揭示了数千年来所失传的“十二经脉”真谛;并将古圣人所隐秘的部分详尽剖析阐明,以成全璧。
祝华英道长今年六十八岁。
他因家庭出身原因只读过小学。
后因族人多为疾病所苦发心自学中医,四十多年来行医从来分文不取。
祝道长在武当山出家已二十多年,他修炼数十年经脉早已打通,按照他的十二经脉理论诊治效果极好,除了本地山民,很多人从外地、外省甚至国外来找他看病。
我常说您要是想发财早就有上千万了。
这是祝道长的新书。
祝道长前些年出版他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是买书号出的。
花了上万。
印了五千册书,不知道怎么销售,大半从北京拖到了武当山自己卖。
有外地朋友邮购祝道长还要跑到山下邮寄,邮寄费也经常没有规矩,他寄一本亏一本。
老人家长期居住在深山,社会关系不多,他出书实在困难。
这本新写的小册子是自费印刷的,有的是朋友出资助印的。
祝道长花了一两万还被人坑了。
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学说最丰富、最关键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灵枢》的核心所在。
由于对其认识须以修真体悟为基础,而经脉之无形部分运行的实相历来被道家视为天机秘而不宣,因而古今医书之论述或悖谬失当,或语焉不详,世谓道人即指有奇方异术之人,也即先秦的神仙家。
湖北省武当山道教协会道医祝通愚,就是一位有奇方异术之人。
在其所作《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修身炼性方语真谛里言道,他于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经多年修炼终于悟出了十二经脉运行的真相玄机。
中医学关于“十二经脉”的简述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直行主干,为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为十二脏腑所属络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故又称“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有一定的循行路径和分布规律,有一定的走向及交接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各有专属的穴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而组成,命名原则如下。
上为手,下为足: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
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阴经”;分布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阳经”。
按照阴阳三分法,阴分为三阴:太阴、阴、少阴;阳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
手足各有三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手足各有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
脏属阴,腑属:十二经脉与六脏六腑各有特定的配属关系,六阴经属于脏,并冠以所属脏之名,如内属于肺则称“肺经”;六阳经属于腑,并冠以所属腑之名,如内属于胃则称“胃经”。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
在内踩尖上8寸处交又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走行方向的规律,《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循上肢内侧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循上肢外侧,走向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循下肢外侧,走向足趾端;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经下肢内侧走向腹部、胸部。
三、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中医十二经络的功能主治1. 手太阳经•功能:从手部发散出来,贯穿手臂,连接心脏和小肠。
手太阳经主要负责阳气的调节和推动。
•主治:治疗心悸、胸痛、手臂麻木、肩颈痛等相关症状。
2. 手少阳经•功能:从手太阳经、手三阳经发散而出,穿行于手臂外侧,连接心包和三焦。
手少阳经主要负责调节身体的热度。
•主治:治疗头痛、目赤、耳聋、胸痛等相关症状。
3. 手阳明经•功能:从手太阳经、手少阳经发散而出,贯穿手臂、肘关节,连接大肠和胃。
手阳明经主要负责调节体液的运行。
•主治:治疗口干、口苦、便秘、腹胀等相关症状。
4. 足阳明经•功能:从足部发散出来,贯穿小腿前侧,连接大肠和胃。
足阳明经主要负责调节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主治:治疗腹胀、便秘、泄泻、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
5. 足太阳经•功能:从足阳明经发散而出,贯穿小腿后侧,连接膀胱和肾。
足太阳经主要负责调节和平衡水液代谢。
•主治:治疗下肢浮肿、尿频、遗尿、腰痛等相关症状。
6. 足少阳经•功能:从足太阳经发散而出,穿行于小腿侧后部,连接胆经和三焦。
足少阳经主要负责调节体内阳气的升降。
•主治:治疗头痛、眩晕、耳鸣、便秘等相关症状。
7. 足厥阴经•功能:从足小阳经发散而出,穿行于小腿内侧,连接肝和脾。
足厥阴经主要负责调节血液的运行和营养的供给。
•主治:治疗月经不调、疲劳、消化不良、抑郁等相关症状。
8. 手太阴经•功能:从手少阳经发散而出,贯穿前臂内侧,连接肺和大肠。
手太阴经主要负责调节气血的循环和肺部的功能。
•主治:治疗咳嗽、哮喘、胸闷、便秘等相关症状。
9. 手少阴经•功能:从手太阴经发散而出,穿行于手臂内侧,连接心和小肠。
手少阴经主要负责调节心血的供应和情绪的稳定。
•主治:治疗心悸、胸闷、失眠、手臂麻木等相关症状。
10. 足少阴经•功能:从手少阴经、手太阴经发散而出,穿行于小腿内侧,连接肾和膀胱。
足少阴经主要负责调节水液代谢和性激素的平衡。
•主治:治疗月经不调、泄泻、性功能障碍、腰痛等相关症状。
十二条经络及功能十二条经络一、手太阴肺经肺主咳喘、心烦、掌中热。
肺经的要穴1. 中府穴胸骨中旁开六寸处。
中府指中气之府。
中气指脾肺之气。
中府穴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2.天府穴液横纹下三寸。
古人找此穴方法,在鼻子上点一墨点,手平行与地用头去触胳膊,胳膊上有黑点处即是天府穴。
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因此也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边上。
尺——暗指肾,泽——雨露,即是补肾的穴位,肺经属金,尺泽是金中的水穴,水是指肾,所以这指金生水。
肾虚会上实下虚,气都淤上边来了,揉此穴有降逆气的作用,降逆所即可治高血压、哮喘。
4.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肺经上的郄穴(郄穴治急性病),穴位较深。
主管所有的毛孔,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
对感冒汗不出或开热不出汗,可起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嗽、急性的咽喉痛。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处感风寒引起的头疼,治落枕,头项寻列缺,即头脖子方面有病找列缺。
6.经渠穴桡骨头(桡骨茎突)凸起处外侧边缘。
侧象向外推按。
治咳嗽的要穴,虚寒或肺热引起的咳嗽。
腕横纹边外侧,穴位较深,用大拇指硌此穴较好。
是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等。
8.鱼际穴手平伸像鱼肚子边际处。
属火穴。
治疗热性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即消化不好。
9.少商穴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指掐效果不佳,用三棱针点刺一滴血效果好。
二、手阳明大肠经1.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病。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即皮肤和毫毛)如肺功能弱体内毒素就会在大肠经淤积。
脸上的痘疹、身上的湿疹,可用刮痧法把毒素刮出去。
2.大肠经属阳明经,即气血很旺的经络。
可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如手肿胀,按大肠经上痛点即可。
3. 大肠经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用手敲大肠经小臂这段,如长期便秘的人这段会很敏感。
还有一种方法,即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即手腕至食指大拇指侧处)这一段大肠经。
十二经络具体脉络与主治手太阴肺经:呼吸系统、甲状腺、皮肤手阳明大肠经:结肠、直肠、上呼吸道(副鼻窦、咽喉为主)颜面下部皮肤、口腔足阳明胃经:胃、乳腺、膝关节足太阴脾经:免疫、内分泌、肿瘤、结石手少阴心经:心脏、血管、大脑、神志手太阳小肠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关节足太阳膀胱经:脊椎、泌尿、生殖系统、关节足少阴肾经:生殖、泌尿系统、腰、脑、耳、骨骼系统手厥阴心包经:心脏、血管手少阳三焦经:淋巴系统、炎症足少阳胆经:胆囊、胆道、神经、微血管、呼吸足厥阴肝经:肝脏、眼、生殖器、神经、筋膜手太阴肺经:该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
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中府: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云门: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天府: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侠白: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尺泽: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孔最: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列缺: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经渠: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太渊: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鱼际: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少商: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经起自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阳溪),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1、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中府、天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2、手阳明大肠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合谷、温溜、曲池、结束于迎香穴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
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
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
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
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
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
十二经络病证治法(表里)肺-大-胃-脾-心-小-膀胱-肾-三焦-心包-胆-肝一:肺:肺居胸中,开窍于鼻,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
上与喉鼻相通,其脉与大肠联络而为表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所以当外邪由口鼻或皮毛侵人,每先犯肺,而致肺的宣发功能失职,即可导致疾病。
1,若外感风寒,肺卫失宣,则多见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痠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涎稀薄,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治当以取手太阴和阳明经腧穴为主,以针泻之,并可用灸。
2,若邪热蕴肺或风寒化热,其症多见咳嗽,气息喘促,痰多黄粘,胸闷,胸痛,身热口渴,或致鼻渊,鼻衄喉痹,舌干质红而苔黄,脉数等。
治宜取手太阴、手阳明经腧穴为主,以针泻之,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3,若湿痰内阻,痰浊壅肺,则可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而量多,胸胁之满,疼痛,倚息不得安卧,舌苔白腻或黄厚,脉多现滑象或滑数。
治宜取手足太阴,足阳明为主,针用泻法。
4,若热邪伤及肺阴,证见咳嗽,咽干,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质红而少苔,脉多细数等,治宜取手太阴,足少阴经腧穴及背俞等,针用补法,禁灸。
5,若肺气亏虚,则见咳嗽气短,痰液清稀,形寒自汗,倦怠懒言,面色㿠白,舌质淡而苔白,脉象虚弱,治宜取手、足太阴经腧穴及其背俞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6,若风寒湿邪袭及经络,则可见其经脉循行部位发生痠楚疼痛,或现拘急,或萎软麻木不仁,肩臂痛等,治宜取手太阴经腧穴及其络穴等,针灸并用。
8,若属热邪上冲可致鼻衄,喉痹,缺盆中痛等,治宜取手太阴、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并可刺血。
二,大肠:大肠居腹,其脉络肺而为表里,为传导之官,主要功能是传送食物槽柏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若大肠传导变化功能失常,即可导致疾病。
1,若寒邪外侵或内伤生冷,其证多见腹痛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滑,脉多沉迟。
治宜取手阳明的募穴及下合穴为主,针灸并用。
2,若热邪袭于大肠,其证多见大便臭秽,肛门热痛,或便下鲜血,或痢下赤白。
若热郁于大肠而致痈肿,则腹痛拒按,而右腿屈而不伸,舌苔多黄燥,脉象滑数,治均宜取手、足阳明经腧穴和大肠的募穴,下合穴等为主,以针为主用泻法。
十二经络流注注解十二经络流注,也被称为十二经脉流注,是中医经络学的一种疗法,它通过使用药物、针灸或按摩等手法,按照经络的走向和特点,将药物或疗法注入经络中,以达到调整和治疗人体疾病的目的。
下面是对十二经络流注的一些解释和介绍。
一、十二经络十二经络,简称十二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络分为十二个主要的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包括手、足、头、躯干等。
十二经络的流注,即是通过向经络中注入药物或疗法,来调理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十二经络流注的作用十二经络流注是一种中医疗法,它通过向经络中注入药物或疗法,来调整和平衡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可以疏通经络,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还可以改善经络的通畅性,促进气血的运行。
通过刺激经络,调整经络的功能,使得经络恢复正常状态,加快疾病的康复进程。
三、十二经络流注的适应症十二经络流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内科病、外科病、妇科病等。
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经过准确的诊断和判断,可以选择经络流注作为治疗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常见的疼痛症、肌肉骨伤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可以通过经络流注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四、不同经络的流注方式不同的经络有不同的流注方式。
根据经络所在部位的不同和病情的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流注方式。
例如,手太阳经可以选择塞药、采用细针流注或通过配穴来进行流注;足太阴肺经可以选择按摩、拔罐或针刺流注等方式。
这些不同的流注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操作要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五、局部症状的治疗十二经络流注可以针对一些局部症状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等问题,可以通过经络流注来缓解症状和改善病情。
因为经络是与身体各个部位相连的脉络,通过刺激相关经络,可以调整局部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促进组织修复。
六、注意事项在进行十二经络流注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十二条经络讲解督脉:从仁中经过头顶到长强督脉就是人体所有的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就是主管人体的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从任中到会阴任脉就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起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淤少、阴道松弛、面部黄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手上六条经络1肺经(大拇指正面)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与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十二条经络讲解2大肠经(大拇指背面)大肠经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与排出。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 肩周痛慢性咽候炎。
3心包经(中指正面)心包经就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与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与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与心肌梗塞,特别就是有心季与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神经衰弱。
4三焦经(中指背面)三焦就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与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改善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 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5心经(小拇指正面)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十二经络的作用及功能主治一、十二经络的概述经络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被认为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络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头部、胸部、腹部、四肢等部位。
每条经络都有特定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二、十二经络的作用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贯穿上肢,起源于胸部,主要功能是主管呼吸,调节气机,潜在作用包括疏散风寒,润肺止咳等。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走行于上肢,起源于鼻孔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排泄,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功能包括通便利肠,清热解毒等。
3.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走行于下肢,起源于目眶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调节脾胃,主治功能包括健脾开胃,消化调节等。
4.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头、背、臀部和下肢,主要功能是主导排泄,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功能包括利尿通淋,舒筋活络等。
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心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血液循环,调节心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安神定志,养心安眠等。
6.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指尖处,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排泄,主治功能包括养血明目,利尿通淋等。
7.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肾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肾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温肾阳,益精补肾等。
8.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脾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调节脾胃功能,主治功能包括补脾健胃,化湿利水等。
9.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心包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心包保护和调节,主治功能包括疏肝理气,舒筋活络等。
10.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上肢和头部,起源于目睛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三焦功能,主治功能包括通神活络,疏风清热等。
11.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分布于头部、胸部和背部,起源于目眶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胆汁的产生和排泄,主治功能包括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等。
1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肝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气血运行,调节肝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润燥通经,疏肝养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