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之初中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案参考答案【合作探究点一】参考答案:义和团运动(1)原因: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特点: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没有先进思想指导,具有落后性。
(2)问题: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抵制外来事物;比较残暴、落后。
影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但是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文明,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二】参考答案: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①经济上: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加深了人民的矛盾。
②政治上: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深了民族矛盾。
③思想上: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民众迫切要求改革。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B。
【解析】要注意分析维新派思想的特点,从谭嗣同撰写的《仁学》来看,既受传统文化“仁学”的影响,同样也受西方科学的影响。
2.【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围绕“公车上书”分析这场“现代化”运动的功绩。
3.【答案】C。
【解析】注意“庚子闹‘拳’”指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答案】B。
【解析】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基本相同的,故A、C、D三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表现,故B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可知,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提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内容提要】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利权,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
一种是以精英集团内部的激进派为代表,展开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但最终被当权的守旧势力镇压;一种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提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却失败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再次联合。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东南互保”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使其面对困局,开始“新政”。
框架线索一、背景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甲午战后的巨额赔款,促使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加重民众的生活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排满”情绪,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危机严重。
3.新经济力量的增长:伴随着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增强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其开始主导近代中国变革。
4.新思想的深层发展: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精英集团内部的激进派关注到,西方的制度因素有可能解决这一困局,亟待挽救危亡的一场变革。
5.人民群众的推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政府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极其窘迫,为改变命运,广大下层民众,逐渐成为历史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二、表现:(一)戊戌维新运动——上层的改良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素养达标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唯物史观: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厘清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所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实证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签订《辛丑条约》带来的危害,培养解读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
5.家国情怀:领悟义和团运动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时空定位自主预习·必备知识知识点一戊戌维新运动教材清单一、背景1.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兴起。
(1)康有为撰写的《①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2)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②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二、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1)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2)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措施: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④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全部被废止。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五单元是中国近代史内容,讲述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段刻骨铭心的磨难历史。
主要历史内容有: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中国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培养学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维新派、民众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基本的历史事实,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说教材分析《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讲述了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的维新派、民众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的历史。
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以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为顺序,包括戊戌维新X动、义和团X动、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四部分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探索与危机”。
教材以图片和文字介绍导入,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地图、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图片。
另外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设置相关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实践。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一)背景1.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3.思想:维新思想产生、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王韬、郑观应主张:发展工商业,与西方进行商战;实行君主立宪制(2)康梁维新思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梁启超:《变法通议》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封建势力强大,可以减少变法阻力(二)过程1.序幕:1895公车上书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三)结果:失败失败原因:1.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2.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3.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脱离群众,没有严密组织,急于求成4.根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四)评价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积极性:(1)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2)主张革除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促进社会风气革新(3)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3.局限性: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戊戌余音1901年1月,慈禧默许实行新政,下诏变法;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
二、义和团运动(一)原因1.根本原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二)概况1.兴起:1898兴起于山东,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口号:扶清灭洋特点:爱国、反帝、盲目排外评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盲目排外性3.结果:1900年失败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三)评价1.性质:农民阶级自下而上的反帝爱国运动2.积极: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3.消极: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盲目排外;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一)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二)过程(1900年)(三)罪行:烧杀抢掠,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四)统治者态度1.中央: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2.地方:“东南互保”协议影响:使南方免遭战火;削弱了中央集权,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① 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 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③ 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④ 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脉络+同步训练(含答案)知识脉络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思想的兴起。
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2、序幕:“公交车上书”。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失败原因(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6、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口号:“扶清灭洋”。
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4、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1、背景(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2、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维护和扩大殖民利益。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之初中内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涉及初中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的第6课戊戌变法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6课戊戌变法的内容如下:
第一子目康有为和公车上书
简介公车上书及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本目其他内容:
1、人物扫描: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文字介绍带图片
2、相关史事: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3、图片: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
4、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5、课文注释:公车光绪帝
第二子目百日维新
涉及戊戌变法、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主要内容均有
本目其他内容:
1、谭嗣同殉难图
2、相关史事:简叙政变前一天康有为由英国人保护逃往香港,政变当天梁
启超躲入日本公使馆化装逃到日本,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
本课课后内容
A.课后活动:
1、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B。
戊戌变法和
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C。
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B.知识拓展京师大学堂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的内容如下:
第一子目义和团运动
叙述义和团的发展情况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
本目其他内容有:
材料研读:材料出自《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问题: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
第二子目抗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廊坊阻击清廷宣战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天津保卫战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绞杀义和团
本目附有
1、图片:《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美军抢劫的白银》
2、相关史事: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第三子目《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本目附有:
1、图片:《<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2、相关史事:《辛丑条约》的签订后的反映
3、问题思考:想一想,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驻军,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本课课后内容:
1、课后活动:
(1)、填充条约内容
(2)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2、知识拓展:侵略者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材料出自《瓦德西拳乱笔记》
小结:知识层面初中课本没有涉及东南互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