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27 KB
- 文档页数:13
课题: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1课时]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图片和各种资料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初步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利用各种地图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平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们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认识到人地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展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1:(猜一猜)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
谜底:打一植物。
【展示】水稻的图片今天,我们讨论一下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从生活中学【展示】水稻小知识水稻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喜高温潮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高温,还需要平整的土地,深厚而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
水稻一年可种1-3次。
在粮食作物中,除玉米外,水稻是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作物。
由于水稻是劳动密集型农业,水稻农业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
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
活动2:世界水稻种植区的分布问:你们知道世界的主要水稻产区在哪里吗?[亚洲的东南部(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 ,这里的稻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展示】世界的水稻产区分布略图问:你知道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又在哪里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包括台州也是水稻的产区。
)【展示】中国水稻产区分布略图问:你能说出湄南河平原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展示】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图(亚洲的东南部——湄南河平原)课本P58第一段找一找:湄公河平原地跨的主要国家(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说一说:湄公河平原所在的纬度带、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点(低纬度、海拔都在200米以下;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水充沛,主要集中在5—10月)活动3:水稻生产的条件问:湄南河平原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它都有哪些适合水稻生产的条件呢?请同学们自习课本P59第一段。
《家住平原》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梳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2、通过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掌握区域间对比的复习方法。
3、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4、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一、【复习方法介绍】【游戏一】大家来找茬时间:5分钟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湄南河平原湄南河平原,位于东南亚山东半岛的泰国境内,濒临波斯湾,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南纬14度~17度,西经99度~103度之间。
湄南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旱地。
湄南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
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
由于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设均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
当地人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师:同学们。
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生(预设):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南纬-->北纬;西经-->东经;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旱地-->水田;小麦、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人工耕种;平房和低矮的楼房-->高脚屋。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垂直的牧场[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初步掌握分析天山垂直牧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
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新课教学]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
教师:(展示图1-1山区景观图、图1-2山区景观图、图1-3山区景观图、图1-4山区景观图、图1-5山区景观图。
)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
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出了好多点子。
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今天我们就到天山山区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教师:(展示图2-我国地形)请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及周边景观。
学生:思考后回答(略)。
教师:(展示图3-1北天山林区、图3-1天山博格达峰、图3-3天山牧场。
)提问: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观点,这里适合发展哪种生产?学生:发展牧业教师:(展示图4-放牧、图5-天山山脉景观的垂直变化)提问: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垂直变化。
《多民族的大家庭》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我国民族数量多,分布不均,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衣、食、住、行、节日等方面,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这些都是中国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况,本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民族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结构分析:在第三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中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课文通过图片以及设计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二,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
少数民族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虽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但对祖国建设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二、课程标准: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三、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2、学会如何使用专题地图;3、通过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来感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4、懂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对民族独特文化形成中的作用;5、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乡土人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尊重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建设和谐大家族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教学难点:民族分布特点。
五、教学过程引入: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年,今年我们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庆国大典。
学生回答:(略)展示:国庆阅兵图片数一数:共有多少个方队?(方队的总数——56个,则象征着中华大家庭的56个民族。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
展示图片:民主团结柱介绍:每根柱子均绘有一对穿民族服装的男女舞者,(代表56个民族)在民族柱的后面对应的是本民族的介绍,和代表性的图腾。
(56根民族团结柱,56个民族的象征。
)提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所见所闻,你知道了那些信息?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一、民族概况篇:1、民族构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共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几种主要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几条严重的铁路交通线;了解考察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的概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考察体会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了解社会的兴趣;通过考察、交流和访问,感受到祖国的广阔、广博与美丽,从而激发起学生们爱祖国、爱家乡的优美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考察路线与计划的确定,以及考察成果的交流、汇报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资料,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考察成果与体会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出自己所知道几种交通方式。
生:热闹讨论,了解比较几种交通方式,如公路、水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以及它们在速度、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航空运输:优点:运输速度最快,缺点:运量少,运价高。
水运:水运运量大,运费省钱,速度较慢,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速度较快,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较快,受自然条件影响少二、自主讨论,自主确定师:首先介绍本次要进行模拟旅行的目的地,引导学生确定交通方式及路线;展示课前收集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生:解放讨论,解放分组,自主确定交通方式及考察路线和内容路线:瑞安——杭州——郑州——西安三、互相交流,自主选择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开展组内讨论,提取有用信息,提倡小组间交流、共享资料,并要求学生记录活动过程,便于教师随时了解进程生:解放分组负责瑞安站、郑州站、西安站的调查、访问、报道。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自主选择汇报考察成果的形式师幻灯展示:资料一: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 34°58’,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漠的黄淮平原。
第一课《国土和人民》第一课时辽阔的疆域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地图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能力目标:通过与其他国家地理位置的比较,分析并感受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通过对我国的面积、四至的介绍及对我国东西端、南北端的距离的量算:感受我国幅员辽阔的事实,并分析我国地域辽阔的优缺点。
情感目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注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三、预设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播放《大中国》MTV,鼓励学生一起跟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提问:刚才播放歌曲的名字?——《大中国》进入本课内容——“辽阔的疆域”(二)“大家来找茬”展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世界政区图”、“中国在亚洲的位置”三幅幻灯片,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并回忆小学学习过的中国的基本知识,准备下面的活动。
应用活动:“大家来找茬”,根据各组的回答情况相应加星。
展示正确答案和国土面积前六位国家及欧洲面积柱状比较图,巩固知识。
(三)“又快又准”展示一幅中国地图,结合图册20页《中国政区图》,快速找出中国的四至,最快找对的组加一个星,并相应展示相关景观图。
量测和计算中国南北和东西的最大距离,最快最接近正确答案的组加星。
疆域辽阔由此产生的现象:1、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南北距离达到了5500千米,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呢?展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引导学生辨识中国共可划分几个温度带,以及杭州属于哪个温度带。
展示“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幻灯片,寻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最高处和最低处分别在哪里,展示相应的景观图,说明南北纬度跨度大导致我国南北冬季气温差异很大。
2、展示“世界时区图(局部)”幻灯片,说明东西经度跨度大导致我国东西时差大,顺便说明目前我国采用的北京时间。
(四)“非常默契”展示“谁和咱们是邻居?”幻灯片,了解中国的邻国。
第三课傍水而居一、教学目标【课标对应】通过典型实例,比拟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千岛湖水美景、地图、文字及视频资料的再现和感知,深化对家乡的了解。
通过对水的时空了解,认识水对千岛湖的重要性。
用情感接力方式升华人水相依关系。
从热爱家乡到建立家乡。
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人水(地)和谐。
2.针对千岛湖镇在水方面存在的问题,能从人与自然和谐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知识与技能】1.感知千岛湖镇的形成与开展,理解傍水而居的生产和生活状态。
2.训练填图能力及从地图中分析获取信息能力,理解千岛湖镇空间格局。
3.加深对千岛湖区域特色生活的认识。
能联系现实、联系生活。
表达综合课程特色。
【过程与方法】音乐和美图入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
水之地,水之美让学生在时间、空间上了解千岛湖,认识社会。
探究水之利,分析水之忧、思考水之策,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来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分析解决社会现象、现实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水〞对城市成长、生产、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尝试从可持续开展的角度提出自己建立家乡的建议。
2.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不同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生活的区域差异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教师自己开发课程资源,表达地方特色时,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如何表达人地(水)关系、教学方法上如何表达探究性。
四、设计思路1.关于教学内容。
本课依附于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傍水而居?一课, 并对本课教学内容进展适当调整。
从教材上看,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太湖流域、大鱼岛村、水城威尼斯,但这三个案例主要分布在沿海或傍海,对中国更多的傍江河而居的内陆城市来说有些遗憾。
内陆学生认识水与本地区意义和作用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同时考虑到水文章太大,人与水关系重大及时间限制,本课主要选取内容为千岛湖水,对世界与国内同类区域的比拟不能兼顾。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目标]1. 能根据资料、图片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分析出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根本特征。
2.通过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分析 ,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积极参与 ,学会与人合作 ,学会分析比拟、联系实际的方法。
热爱稻作文化 ,形成因地制宜的开展观 ,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水稻生产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谛。
本地属长江三角洲 ,今天 ,我们讨论一下本地这方水土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二、从生活中学1.说一说:〔1〕本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合哪种农作物生长?学生答复:土壤肥沃的平原、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灌溉条件。
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2〕请同学描述一下稻田景观〔略〕教师:我们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本地适合水稻生产。
大米主要产自平原地区。
展示图1——水稻种植2.想一想:〔1〕大家知道大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展示图2——水稻请出生农村的同学边讲解边表演水稻的生产过程。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 ,具体步骤是:1〕播种育秧〔先平整好一块田 ,在上面播种 ,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移植到另外的田中〕2〕插秧〔插秧前 ,土地要平整、灌水〕3〕田间管理〔为了保证秧苗的生长 ,还需除杂草、除虫、施肥〕4〕收割〔把成熟的稻杆割下〕5〕丰收〔脱粒晒干〕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点评及补充:现在有的地方采用直播法 ,减少了育秧这个环节。
请同学们再观看一下水稻的生产流程, 加深理解。
展示图3—1 播种育秧图3—2插秧图3—3 田间管理图3—4 收割图 3—5 丰收〔2〕水稻生产需要很多环节 ,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第三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分析其优越性;了解中国的领土X围,体会中国“疆域辽阔”的特点;掌握中国的行政区划,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能在空白的中国行政图上熟练指出它们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协作交流、建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同学合作,通过查阅地图和其他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知识、借助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整理知识。
2.通过“你说我说、展示成果”展示学生学习、协作交流的成果,建构知识框架。
从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初试牛刀、巩固知识”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疆域辽阔”的基本国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国家主权意识和青少年对国家应有的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1.教师收集相关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制中国政区拼图:先印好中国政区图,上好颜色,粘在硬纸片上,然后按行政区剪下即成拼图。
(在自制拼图的过程中,熟悉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及位置)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展示课题,播放歌曲《大中国》。
过渡引导:歌曲中的家——中国,是你我大家共有的家,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了解你我共有的这个家。
看哪一组同学对自己的“家”了解的更多、更详细。
新课学习一.协作交流、建构知识(前后两桌四位同学为一组,相互协作,利用地图及所查资料完成题目)(一)阅读“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国别面积(万平方千米)居世界位次俄罗斯17101加拿大9972中国9603美国9374巴西8515澳大利亚7686印度2977请回答:中国陆地面积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位,与洲面积最接近。
(二)阅读课本第40页图3—1“中国的疆域”。
1.根据我国的轮廓,快速找出我国的四个端点。
——最南端:4°N附近的曾母暗沙;最北端:漠河以北、53°N附近,某某主航道的中心线;最东端:135°E多的某某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73°E附近,某某的帕米尔高原上。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社会生活,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教材分析重点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如何让学生分工合作,收集分析资料、获取信息,提高探究的能力。
教具教学过程播放:旅游风光片。
叙述:在欣赏旅游风光片的时候,从同学们的表情和眼神中,我看到了你们内心的强烈渴望。
提问:眼见为实,你们最想去什么地方旅游观光、探险?叙述: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我发现:大家最感兴趣的往往是与现在生活的环境有显著差异的城市或景点。
一条优秀的国内旅游线路,应该体现我国地区之间显著的差异,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提问:课文中提供的旅游线路有什么优点?探究学习工作单探究小组——记录员——旅游线路——————————————————旅游景观交通工具线路特色教学过程模拟旅行,考察访问1、学生分析处理资料2、合作学习、讨论线路沿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3、讨论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4、整理材料,写出报告。
展示成果,组织交流学生评价,教师小布置作业练习册1---9题板书设计一、旅游线路二、模拟旅行教学后记第一课国土和人民教学目标知道我国的面积、地理位置、疆域和邻国,濒临的海域和岛屿知道我国行政区的划分教材分析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单位及人口民族的分布难点我国人口和民族分布特点教具我国民族分布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XX年11月1日,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取有关信息的?承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一、众多的人口展示:中国与世界自然资源分比较表展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
承转: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展示: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图归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不平衡。
黑河—腾冲人口占全国人口东南部94%西北部6%提问:为什么中国人口会出现东密西疏的状况?展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人口分布图》归纳: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东部多为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西部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民生产和生活。
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开发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东部人口过分集中,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
西部人口稀少,人才资源缺少。
教学过程二、多民族的大家庭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哪一个民族人口最多?板书1、:我国有56个民族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3、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布置作业练习册10-13题板书设计一、众多的人口二、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后记第一课国土和人民教学目标知道我国的面积、地理位置、疆域和邻国,濒临的海域和岛屿;知道我国行政区的划分教材分析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单位及人口民族的分布难点我国人口和民族分布特点教具少数民族的图片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第一课国土和人民提问:我们平常说“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到底有多大?展示:中国、欧洲、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轮廓,讨论我国国土面积广大的意义,感受我国国土的辽阔。
一、辽阔的疆域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展示:《中国政区图》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展示:我国海陆邻国图3、疆界长、邻国多提问:我国东部濒临哪些海域?有哪些岛屿?4、东临四海一洋,岛屿多展示;《世界地图》提问:比较中国与英国、蒙古、美国在海陆疆域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亚欧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美国虽然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濒临的海洋不同。
展示: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提问:我国的海陆位置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教学过程4、越的地理位置二、行政区划展示:课本上的信封提问:信封上的地址是如何写的?归纳: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
1、三级行政区2、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布置作业练习册1-----9题板书设计一、辽阔的疆域二、行政区划教学后记第二课山川秀美教学目标知道我国黄河、长江的基本特征,理解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了解人类利用自然的得失。
教材分析重点黄河、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它们的治理和开发。
难点黄河、长江的主要问题教具长江三峡景观图教学过程播放:黄河、长江片段一、母亲河展示:《中国地形图》展示:《黄河流域图》展示:《黄土高原景观》提问:1、黄河能称为中国的第二大河吗?2、黄河在下游的流域面积为什么窄?3、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4、黄河目前为什么出现断流?归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对黄河泥沙的治理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从1973年开始,黄河出现了断流,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还关系到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
保护黄河,时不可待!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节约用水,不浪费,不污染水源,各地区应该统一用水,在通过合理地跨流域调水来拯救我们的“母亲河”。
展示:《长江流域图》展示:《长江三峡工程图》教学过程提问:1、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对长江流域有什么重要意义?2、长江上游的森林对长江的防洪有什么作用?归纳:森林是地球表面的绿色“地毯”,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防御自然灾害的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布置作业练习册9---12题板书设计一、黄河二、长江教学后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其中以南北方、东西部差异为主线,重点联系实际探讨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同时,激发学生尊重各地人们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特点以及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了解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气候差异及其原因。
2、了解南北方气候差异对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影响。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导课〕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个动画,这个动画的名字叫做《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看了这个动画后,请同学们谈一谈这个动画里面的东北人是怎样的?〔学生〕略。
〔教师〕东北人有东北人的生活习俗,同样南方人也有南方人独特的风土人情,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三单元第三课,共同探究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及形成原因。
〔讲述〕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图中指出东北三省及湖北的地理位置,中国国土辽阔,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全国可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四大区域。
老师的家乡属于哪一地理区域?你们的家乡属于哪一地理区域?〔学生〕略。
〔过渡〕那么南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南北方在气候、自然景观方面有哪些不同呢?〔展示〕《秦岭——淮河分南北》录像。
〔学生回答〕略。
〔结论〕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把东部季风区划为南方、北方。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南方。
〔展示〕南北方图片,请同学们分一分类,如果能说出是什么景观就最好了!一组图片吉林雾淞二组图片哈尔滨雪雕三组图片长江大桥及武汉港四组图片云南梯田,海南椰树〔过渡〕南北方的自然景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北冰天雪地,南方细雨绵绵,这些差异主要由自然环境形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那么,南北方的气候有何差异呢?〔展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A、找一找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B、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最高的地方?c、计算南北方的最大温差?(注:简单介绍等温线图及等温线含义)〔学生〕读图、思考、回答。
〔展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南北方差异情况。
〔结论〕通过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图,我们发现南北方的气温在冬季差异较大,夏季较小,我们的生产、生活不仅受气温的影响,受降水的影响也很大。
〔展示〕南北方民居图片、《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学生〕读图、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找出有效信息。
〔结论〕北方温带气候一月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年降水量少于800mm南方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一月平均气温高于零摄氏度年降水量大于800mm〔过渡〕由于南北方在气温、降水上存在着差异,使南北方在生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上都存在着差异,比如说东北有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与当地的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冰雪虽然给北方带来了寒冷,冻住了山,冻住了水,却冻不住东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那里人们养成了与冰雪相依为伴的生活习俗。
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庞龙的一首歌曲,请说出哪些生活痕迹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你们的衣、食、住、行有哪些差别!〔学生〕欣赏、合作、探究、展示。
〔过渡〕南北方在衣、食、住行上有很大的差异,其实,南北方在文化、语言、戏曲、建筑上也各有千秋。
〔鉴别〕一组图片(南北方节日图片)二组图片(农民画、刺绣)三组戏曲(黄梅戏、二人转)〔课堂小结〕在辽阔、富饶的东北,热烈、浓厚、直爽、淳朴的气息洋溢在广阔的大地上,大山、大林、大雪孕育了大气的东北人,东北人有三气,“豪气、义气、勇气”,东北人喜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东北人更喜欢结交四海的朋友,祝愿我与同学们的友谊长存!〔知识拓展〕要求学生课外调查千岛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特点及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