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乘方》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145.22 KB
- 文档页数:4
14.1.3积的乘方-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的乘方的概念;
2.掌握积的乘方的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积的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确定积的乘方的概念;
2.确定积的乘方的运算规则;
3.熟练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方法。
三、课前准备
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2.教辅材料;
3.常规文具。
(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积的概念,复习乘法运算;
2.向学生提问:1) 3×3×3×3的意义是什么? 2) 5×5×5×5×5的意义是什么?(二)讲授
1.讲解积的乘方的概念及其运算方法;
2.分析并解释积的乘方运算法则;
3.通过例题指导学生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方法。
(三)练习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选做教辅材料上的练习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积的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四)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作业检查来巩固积的乘方的概念及其运算方法,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澄清和解答。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积的乘方的概念及其运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积的乘方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应用积的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了积的乘方的运算规则,并且通过例题指导学生运用积的乘方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运用中理解积的乘方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导入、讲授、练习、巩固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气氛,并且通过互动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4.1.3积的乘方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是针对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第14章第1节“积的乘方”中的14.1.3节进行的设计,是该章节中的核心知识点。
学生在初学的时候可能会比较抵触,因此需要巧妙的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的兴趣,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积的乘方的概念,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及其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类比、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及其性质,掌握乘方的基本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乘方的基本运算法则。
四、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乘方的基本运算法则,并简单介绍一下积的乘方的概念。
2.讲解(20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积的乘方的定义和运算法则,通过示例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3.练习(2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获得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加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巩固所学知识点。
4.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在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后,归纳总结积的乘方的基本规律和性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实际应用(15分钟)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以便掌握积的乘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进行思考,总结今天的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和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出改进。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进行评价。
.3积的乘方【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幂的意义,在推理得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中,领会这个性质.2.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探索精神,有助于塑造他们挑战困难,挑战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难点:积的乘方的推导过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观察、实践法、举例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回顾::a m ·a n =a m+n(m、n都为正整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幂的乘方法则:(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提出问题: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与幂的乘方法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其中m,n都是正整数;底数都不变.不同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底数相加,幂的乘方是底数相乘.课件中用集合的思想通过采用圆圈圈示的方法形象的呈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新课讲授:(一)积的乘方体积V=3m a (). 思考:当正方体的边长为1.1×10³时,它的体积如何表示呢?它的体积应是V=(1.1×10³)³.进一步思考:(1)这个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2)它又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运算法则呢?1.计算: (2×3)2与22 × 32,我们发现了什么?∵ (2×3)2=62=36,22 ×32=4×9=36,2.比较下列各组算式的计算结果:[2 ×(3)]2 与 22 ×(3)2[(2)×(5)]3与(2)3 ×(5)3第2题由学生独立动手计算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规律.提出问题: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1)(ab )2=(ab )·(ab )=(a ·a )·(b ·b )=a (2 )b ( 2 );思考:积的乘方法则?(ab ) n =()()() n ab ab ab ⋅⋅⋅⋅⋅⋅个=()() n n aa a b b b ⋅⋅⋅⋅⋅⋅⋅⋅⋅⋅⋅⋅⋅个个=a n b n ,即(ab )n =a n b n (n 为正整数) .归纳: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ab )n =a n b n .(n 为正整数)推广: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积的乘方等于什么?(abc )n = a n b n c n (n 为正整数)积的乘方法则的逆用:a nb n =(ab )n .(n 为正整数)例1:计算:(1)(2a )3; (2)(5b )3 ;(3)(xy 2)2; (4)(2x 3)4.解:(1)(2a )3=23•a 3 = 8a 3;(2)(5b )3=(5)3•b 3=125b 3;(3)(xy 2)2=x 2•(y 2)2=x 2y 4;(4)(2x 3)4=(2)4•(x 3)4=16x 12.课堂练习:(1)(ab 2)3 =a 3•(b 2)3=a 3b 6;(2)(3a 2b 3)3 = 33 •(a 2)3 •(b 3)3= 27a 6b 9; (3)(23x 3y 2)2 = (23)2• (x 3)2 •(y 2)2 =49x 6y 4. 2.(1)(ab )4 ; (2) (2xy )3;(3)(3×102)3 ; (4) (2ab 2)3.(3)(x 3y 2)5 ; (4)235a a ();⋅ 4. (1) [4(xy )2]3 ; (2) [3(a +b )(ac )]4 .例2:计算.(1) 2(x 3)2·x 3(3x 3)3+(5x )2·x 7;(2)(3xy 2)2+(4xy 3) · (xy ) ;(3)(2x 3)3·(x 2)2.注意:运算顺序是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课堂练习:1.计算(-4×103)2×(-2×103)3的结果是( B )A .1.08×1017B .-1.28×1017C .4.8×1016D .-2.4×10162.计算: 2(x 3)2 · x 3-(3x 3)3+(5x )2 ·x 7解:原式=2x 6 · x 3-27x 9+25x 2 ·x 7 =2x 9-27x 9+25x 9=0.注意:运算顺序是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二)积的乘方的逆运算(ab )n = a n ·b n 逆运算: a n ·b n = (ab )n .试用简便方法计算:(1) 23×53 = (2×5)3 = 103(2)(5)15 × (2)15 = [(5)×(2)]15 = 1015.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0.04)2004×[(5)2004]2=?解法一: (0.04)2004×[(5)2004]2 2)2004 × 54008 =(0.2)4008 × 54008 =(0.2 ×5)4008 =14008 =1; 解法二: (0.04)2004×[(5)2004]2 =(0.04)2004 ×[(5)2]2004 =(0.04)2004 ×252004=(0.04 ×25) 2004=12004 =1.说明:逆用积的乘方法则 可以化简一些复杂的计算.既学既练: 488=(4×0.25)8=1;(0.04)2004×[(5)2004]2= (0.04)2004×[(5)2]2004 = (0.04×25)2004 =1;161701258.)()⨯=-((0.125)16× (8)16 × (8) = 8.课堂练习: 3.计算: (1)(2x 2y 3)3 (2) (3a 3b 2c )4解:(1)原式=(2)3 ·(x 2)3 ·(y 3)3=8x 6y 9;(2)原式=(3)4 ·(a 3)4 ·(b 2)4 · c 4 = 81 a 12b 8c 4.4.如果(a n •b m •b )3=a 9b 15 ,求m , n 的值.解:(a n •b m •b )3=a 9b 15 ,∴(a n )3•(b m )3•b 3=a 9b 15 ,∴ a 3n •b 3m •b 3=a 9b 15,∴ a 3n •b 3m +3=a 9b 15 ,∴ 3n =9, 3m +3=15,∴n =3,m =4.课堂小结:说一说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同底数幂的乘方,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法则及注意事项.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考虑到公式的逆用.作业布置:n 为正整数,且x 3n =2,求(2x 3n )2+(-3x 2n )3的值;【解析】原式=4(x 3n )2-27(x 3n )2=-23(x 3n )2=-92.x +3·3x +3=36x 2,求x 的值.【解析】7.a 3b 2=72时,求a 6b 4的值.【解析】a6b4=(a3b2)2=722=5 184.4.完成本节课配套习题.【板书设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注意:底数相同时,直接应用法则;底数不相同时,先变成同底数再应用法则.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注意事项:幂的乘方与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区别;幂的乘方法则的逆用.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注意:积的乘方的逆用.【课后反思】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与前面相同的方式展开教学. 教师在讲解积的乘方公式的应用时,再补充讲解积的乘方公式的逆运算:a n•b n=(ab)n,同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应用能力,也可以补充讲解:当n为奇数时,(-a)n=-a n(n为正整数);当n为偶数时,(-a)n=a n(n为正整数).。
分课时教学设计(abc)n=a n b n c n(n为正整数)积的乘方法则的逆用:a nb n=(ab)n(n为正整数)活动意图说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环节三:新知讲解教师活动3:例1、计算:(1)(2a)3 (2)(−5b)3(3)(xy2)2 (4)(−2x3)4解:(1) (2a)3 =23∙a3=8a3(2) (−5b)3 =(−5)3∙b3=−125b3(3) (xy2)2 =x2∙(y2)2=x2y4(4) (−2x3)4=(−2)4∙(x3)4=16x12学生活动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是理解性质、推导性质的关键.板书设计积的乘方的法则语言叙述: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符号叙述:(ab)n=a n b n (n是正整数)课堂练习必做题: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 a2∙a3=a6B.(m2n)3=m2n3C.(−y2)3=−y6D.x2+x2=x42. 计算(−x2y)2的结果是()A. x4y2B. x4y2C. x2y2D. x2y23. 计算:(1)82023×0.1252022= ______;(2)(−3)2023×(−13)2022 = ______;(3) (0.04)2023×[(−5)2023]2= ______.a n=2,b n=3,则a3n=_____, (ab)2n=_____.选做题:。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积的乘方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积的乘方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能结合以往知识探究新知,熟练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推理思维,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积的乘方性质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公式。
【课前准备】自学课本P143-144【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阅读。
自已阅读课本P143-144,尝试完成下列问题:(1)(2a)3;(2)(-5b)3;(3)(xy)2;(4)(-2x3)4二、新课学习。
(一)引入: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1)(ab)2=(ab)÷(ab)=(a÷a)÷(b÷b)=a()b ();(2)(ab)3_______=_______=a()b()。
(3)(ab)n=______=_______=a()b()(二)阅读效果交流。
1、运用乘方的意义进行运算。
【教师点拨】关于第(2)、(3)运算,底数是ab,把它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运算。
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最后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进行运算。
2、在观察运算规律的时候,从底数和指数两方面考虑。
【学生总结】我们可以得到的规律是:符号表示:一般地,我们有(ab)n=anbn(n为正整数)语言叙述: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三)阅读中学习。
1、例1、(1)(-5bc)3;(2)(xy2)2;(3)(-2xy3)4.阅读后分析:本题是否是公式的直接应用?能否沿用公式的形式?阅读后讲解:注意系数也要乘方,注意符号。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积的乘方二、课程课时1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中的内容。
积的乘方是整式乘法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之后进行的。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课标目标1.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2.能运用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理解。
法则中指数的运算及符号的确定。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
2.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学环节:复习旧知。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谁能来分别说一说它们的运算法则?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是aᵐ×aⁿ=aᵐ⁺ⁿ(m、n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法则是(aᵐ)ⁿ=aᵐⁿ(m、n都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为学习积的乘方做铺垫。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2.讲授新课探索积的乘方运算法则教学环节:计算式子。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ab)²和(2x)³,看看结果是多少?并观察式子的特点。
学生活动:(ab)²=ab×ab=a×a×b×b=a²b²;(2x)³=2x×2x×2x=2×2×2×x×x×x=8x³。
学生观察到式子是积的乘方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计算,让学生初步感受积的乘方的特点。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式子的结果,并观察到式子的特点。
《积的乘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积的乘方的意义,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熟练计算。
2.学会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通过具体实例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3.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和演绎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学生准备计算器、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2.新课学习: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积的乘方的意义和运算法则,并尝试用符号语言表示。
然后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法则的运用。
3.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积的乘方的理解。
4.归纳小结:总结积的乘方的意义和运算法则,强调运算法则的关键是确定指数,并注意符号问题。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符号的变化规律。
5.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当的课后练习题,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同时可以安排一些拓展性的任务,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与积的乘方相关的题目等。
6.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积的乘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六、板书设计:积的乘方定义:几个数相乘,每个数都提到一个相同的幂次。
法则:a×b^n=a×b×…×b(n个b)。
运算顺序:先乘后指数化。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积的乘方》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中的第一节的第三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两种幂的运算性质之后紧接着的第三种运算性质,是幂的运算性质的重要组成局部。
它同幂的意义,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有着紧密的联系,教材在后面结合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将幂的运算自然地引入到整式的乘法运算,为整式乘法运算和因式分解打下根底和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分式、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28名,属于小班额,局部学生学习认真,习惯良好,善于思考,团体合作意识强,有较强的组织参与能力。
但整体看两极分化比拟严重,个别学生数学根底非常薄弱,学习吃力。
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开展,成为教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标】1.探究并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能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计算.2.在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中,经历计算、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过程,开展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类比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通过符号语言的运用,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教学重点】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能运用乘方运算性质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推导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过程的理解以及性质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1.教法设计:自学展示法,合作探究法,展示归纳法,类比练习法.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成一个体系,研究方法类同,有前两节课做根底,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从而真正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方法;再运用性质进行计算,注重类比,辨析知识间的区别与和联系.2.学法指导:学生根据问题指导,计算、观察、归纳,从数字到字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总结性质。
在性质的运用中,由抽象到具体,由法那么〔间接经验〕到解题〔直接经验〕,经历数学根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
14.1.3《积的乘方》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理解乘方的概念,掌握乘方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利用乘方的性质计算简单的乘方运算;3.能够应用乘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乘方的定义和性质;2.乘方的运算法则;3.乘方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乘方的概念及其定义;2.运用乘方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教具:黑板、粉笔、习题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明做了3道数学题,每道题做对都有1个金星,现在小明一共有多少个金星?”引导学生思考,带出乘方的概念。
2. 引入新知(10分钟)黑板上写下“2^3”,向学生解释这个表示方法,表示2的3次方,即2乘以2乘以2。
然后向学生提问:“2的3次方等于多少?”引导学生回答。
3. 探究乘方的定义(15分钟)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乘方运算题目,通过让学生自己计算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乘方的定义。
让学生发现:一个数的乘方,就是这个数连乘若干次。
4. 讲解乘方的性质(15分钟)通过讲解示例和一些特殊的乘方,引导学生发现乘方的一些性质,如:任何数的0次方都等于1,任何数的1次方都等于它本身等等。
5. 练习乘方的运算法则(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乘方运算题目,让学生运用乘方的性质进行计算。
并与学生一起检查答案,讲解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6. 应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乘方的定义和性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如果有时间,可以向学生介绍更高级的乘方应用,如科学计数法等。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方的概念及其定义,掌握了乘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能够应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布置布置习题册上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性质中“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的意义.
2.能综合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并正确熟练运用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难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探索过程及其应用方法.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相关资源
微课,动画,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问题: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5a cm ,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该正方体的体积为33
(5) cm V a =.
思考:体积33(5) cm V a =,该如何运算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进一步巩固、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通过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探索3(5) a 等于多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果:①35a ;②315a ;③3125a .
那到底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示:根据乘方的意义和乘运算). 师生共同得出结果: 3333(5) =(5)(5)(5) 5555125a a a a a a a a a ⋅⋅=⨯⨯⨯⨯⨯==.
即:333
(5)5a a =.
在上面的运算过程中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填空:
(1)3( )()___________________ab a
b ===( ). 即:3( )( )()ab a b =.
让学生思考后再次完成填空.
(2)( )( )() ()()()ab
n a b ab ab ab a a a b b ab a b b ⋅⋅
⋅⋅⋅
⋅⋅⋅⋅=⋅==( )个( )个( )个..
即:( )( )() =n ab a b .
于是我们得到:() =n
n n ab a b (n 是正整数).
教师补充解释n 是正整数的原因,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该结论,最后师生共同用精炼的文字概括表述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这个性质可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的情况:() =n n n n abc a b c (n 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推导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这是理解性质、推导性质的关键,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和肯定.
(三)例题解析
【例】计算:
(1)3(2)a ;(2)3(5)b -;(3)22()xy ;(4)34(2)x -.
解:(1)3333(2)28a a a =⋅=;
(2)3333(5)(5)125b b b -=-⋅=-;
(3)2222224()()xy x y x y =⋅=;
(4)3443412(2)(2)()16x x x -=-⋅=.
设计意图:运用积的乘方、幂的乘方的性质进行计算,深刻理解每种运算的意义,在综合运算中避免互相混淆.
【例2】化简求值 201920186464(1)(8)0.12525(2)(2)0.25()(4)-⨯-⨯⨯⨯-
解:
(四)课堂练习
计算:
(1)5(2)b ;(2)32(3)x -;(3)323(2)x y -;(4)23331
[()](2)2
⨯. 解:(1)5555(2)232b b b ==;
(2)322326(3)(3)()9x x x -=-=;
(3)3233332396(2)(2)()()8x y x y x y -=-=-;
(4)233369633
111[()](2)()2(2)228222⨯=⨯=⨯⨯==.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演练机会,加强对积的乘方、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理解及掌握. 六、课堂小结
1.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2.比较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的区别,理解运算性质的实际意义,避免在混合运算中出现错误.
20192018(1)(8)0.125-⨯20182018(8)(8)0.125=-⨯-⨯2018[(8)0.125](8)=-⨯⨯-2018(1)(8)=-⨯-1(8)8=⨯-=-646425(2)(2)0.25()(4)512
-⨯⨯⨯-64125()[0.25(4)]512
=-⨯⨯⨯-64
1(1)=-⨯-11
1
=-⨯=-6464125()0.25()(4)512=-⨯⨯⨯-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内容,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掌握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的区别,理解运算性质的实际意义.
七、板书设计
14.1.3 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