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728.00 KB
- 文档页数:54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1.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2.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二)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1.正向功能(积极功能)2.负向功能(消极功能)(三)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1.显性功能2.隐性功能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一般包括:个人认识,社会宣传导向,家庭父母素质,就业趋势三、教育的功能与本质1.教育功能是教育满足主体需要的呈现形式,教育本质是教育功能的客观基础2.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我们对教育的本质也可表述为: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通过传递人类文化,对人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促使其社会化,进而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实践活动。
3.教育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是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
4.教育的功能和本质相互制约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1.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个体社会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学习生活技能2)内化社会文化3)完善自我观念4)学会承担社会角色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统一。
3.对青少年来讲,教育既是社会教化的主体,又是促进个体内化的有效手段,因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学校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促使个体社会化有了充分的保障。
2)学校教育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有利环境。
二、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1.个性的形成实际上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因为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1)社会化过程使得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个民族,同一个阶层中的人的个性有着共同的特征。
2)由于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己独特的遗传素质,特殊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人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社会化的教化。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育实践的合理性是教育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合目的性以合规律性为前提,合规律性以合目的性为指导。
)一、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法国的勒图尔诺、美国的桑代克。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把教育活动归结为按照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起源论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合理之处: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错误观点: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一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教育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
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整个社会活动的需要——既包括原始社会作为整体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也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个体生命存在、延续和发展的需要;既包括原始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也包括原始人生活交往的需要。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由原始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并对原始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点:(1)教育没有阶级性;(2)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3)教育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极端原始。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个社会的教育存在一些共同特征:(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2)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奴隶社会,阶级性;封建社会,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西方中世纪时期));(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4)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教育;(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章 教育功能1.同伴文化在关于学生文化类型的研究中,以美国学者克拉克(Clark.B.R.)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同伴文化的分类最为著名。
其中,克拉克将美国中学生同伴文化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玩乐型亚文化(the fun subculture),其旨趣主要在于各种文体活动;第二种是学术型亚文化(the academic subculture),其关注中心在于学科课程的学习及学术性课外活动的参与;第三种是违规型亚文化(the delinquent subculture),其特征是回避乃至反抗整个学校教育过程。
同伴群体(peer group)是影响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学生同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学生的年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
学生同伴文化的存在,使学生之间出现了“群”的差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群”的差异,分析其文化类型和特点,因材施教,加以引导,促进个体社会化。
2.案例:狼孩的故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下,发现了两个由狼哺育的女孩。
刚发现时她们有七八岁,其中一个很快就死了,另一个被送到狐儿院进行教养。
开始时,她的生活习性和狼一样,通过专门培养才逐渐恢复了一些人性,但很慢。
两年后,她才会直立,六年后才学会行走;四年后只能听懂几个问题,仅仅学会了六个字,学了六年只学会了四十五个字。
十七岁时,她的智力只相当于普通四岁儿童的水平。
资料来源:《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1期【分析】社会化是人生存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
狼孩脱离了人的生活环境,尽管所承受的是人遗传的基因,但由于后天失去了人类社会的环境和教育,错过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不能有人的正常思维、意识及行为方式,这说明社会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教育的个体功能就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3.应试教育的羁绊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一,教育功能
1,含义:它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类型(一),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三),作用的呈现形式:分为显性和隐性功能
(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1,柴野昌山把它分为四类:显性正向功能;隐性正向功能;隐性负向功能;显性负向功能。
2,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正向功能;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对人的发展的负向功能;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1,《正向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个功能: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2,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负向功能》
**《学好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三,社会功能
1,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政治,经济,文化,人口)
A,对人口: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B对文化:文化保存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创造功能。
C,对经济:1、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2,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D,对政治:1、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 P56 T3练习题::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的政治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现代社会政治对学校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不仅指政治对教育的阶级性的制约与控制,还包括政治为教育发展提供保证,即发挥政治在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学校教育是适应社会政治的需要并为政治服务的。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决定着教育为哪个阶级•(二)政治制度影响部•在阶级社会,统治者的思想道德意识对教育的影响通过课程和教育内容表现出来,集中反映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中。
•如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认识,台湾当局对两岸问题的处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三)•任何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使教育更好地为本阶级利益服务,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必•1.通过立法、人事管理等手段来领导教育。
•2.通过控制财权来领导教育。
•3.通过思想上的优势力量来领导教育。
(四)由于统治阶级总是拥有着最雄厚的政治资源,尤其是因为他们掌握国家权力。
所以,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机会总是由统治阶级来分配。
(五)•1.从行政结构和管理权限的角度来看,一国的教育制度往往就是该国政治制度的翻版,有什么形式的政治制度便有什么形式的教育制度。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着定向、驱动和支持的主要作用。
•从中外教育史可知,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教育制度改革都是由该国政府推动的。
主要是由于该国原有教育制度的功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要求以及国际竞争不相适应。
1.2.(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1.•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
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
•2.•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弘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