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信息安全》(桂小林版)
- 格式:ppt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87
《物联网信息安全》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302040508课程名称:物联网信息安全学分:4 总学时:64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物联网工程专业先修课程:《物联网工程概论》、《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课程内容包括物联网安全特征、物联网安全体系、物联网数据安全、物联网隐私安全、物联网接入安全、物联网系统安全和物联网无线网络安全等内容。
2.课程任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的内涵、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目标是提升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知识目标学习扎实物联网工程基础知识与理论。
2.技能目标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3.能力目标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兴趣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1. 物联网与信息安全(1)教学内容:物联网的概念与特征;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物联网的安全特征;物联网的安全需求;物联网信息安全。
(2)教学要求:了解物联网的概念与特征,了解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了解物联网的安全特征,了解物联网的安全威胁,熟悉保障物联网安全的主要手段。
(3)重点与难点: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安全特征;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安全特征;物联网安全的主要手段。
2.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1)教学内容: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物联网感知层安全;物联网网络层安全;物联网应用层安全。
(2)教学要求:了解物联网的层次结构及各层安全问题,掌握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掌握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技术,了解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技术,了解物联网的应用层安全技术,了解位置服务安全与隐私技术,了解云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了解信息隐藏和版权保护技术,实践物联网信息安全案例。
物联网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物联网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基于机工社第2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课程目标1:掌握物联网信息安全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物联网安全体系的重要性,能够在物联网系统设计时综合考虑工程经济、安全和隐私问题。
课程目标2:掌握密码学、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等信息安全基础理论,并能够在物联网信息系统中进行应用。
课程目标3:掌握RFID和二维码的安全隐私保护原理与方法,能够利用HASH、密码学理论、RFID安全机制与协议来实现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与保护。
课程目标4:掌握物联网信息安全中的系统安全方法和数据隐私保护机制,能够利用入侵检测、病毒查杀、k-匿名等技术保护物联网系统安全。
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联关系
三、教学内容简介
物联网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大纲四、教学安排详表
五、实践环节
物联网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大纲六、课外学时分配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平时:30%,
实验:20%;
期末:50%
大纲制定者:桂XX
大纲审核者:XXX
最后修订时间:2020年12 月20日。
《物联网信息安全桂小林物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物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就是物联网,但是现在物联网在涉密网络中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
一、物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目前物联网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如。
安全监控、二维码扫描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将是一个物联网的时代。
因为物联网的核心基础是互联网,因此物联网在发展中也会面临着涉密信息遭遇黑客袭击的安全问题,所以物联网迅速发展的一大阻碍就是信息安全问题。
一是物联网在应用层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应用层是三层结构的最顶层。
从物联网三层结构上面分析,网络层和感知层在技术层面已经相对成熟,而应用层在重视程度和技术成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为“数据”、“应用”是应用层的核心功能,物联网的应用层系统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整理,最后将整理出来的数据和各种应用结合起来。
例如: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就是通过对医疗数据处理、整理,然后结合平台系统进行应用的。
物联网的应用层作为数据的最终接收方,在信息安全问题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是物联网在网络层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网络层是三层结构的中间层,主要功能为“输送”,所以也可以称为输送层。
从物联网的三层结构上分析,网络层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连接物联网的感知层和应用层。
因为网络层需要对感知层的信息进行获取,然后安全的传送到应用层,所以物联网在网络层也存在着信息安全的问题。
因为物联网的基础核心是互联网,而互联网具有不稳定的环境特点,所以物联网在传输层面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窃取信息的目标。
三是物联网在感知层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感知层在物联网的三层结构中,处于最基层,也是最容易攻破的一层。
因为感知层主要的功能就是对与数据信息进行获取。
二、物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应对的措施一是物联网在应用层的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应该加强对数据应用的安全管理。
《物联网信息安全》教学大纲《物联网信息安全》教学大纲1. 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授课方式2. 物联网概述2.1 物联网定义与特点2.2 物联网架构2.3 物联网应用领域3. 物联网信息安全基础3.1 信息安全概述3.2 密码学基础3.3 认证与授权3.4 访问控制3.5 安全策略与模型4. 物联网安全威胁与风险4.1 物联网安全威胁概述4.2 物理层威胁与攻击4.3 通信层威胁与攻击4.4 应用层威胁与攻击4.5 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5. 物联网安全保护技术5.1 网络安全技术5.1.1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5.1.2 安全路由与安全网关 5.1.3 VPN与加密通信5.2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 5.2.1 双因素认证5.2.2 访问控制列表5.2.3 角色管理与权限控制5.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5.3.1 数据加密与解密5.3.2 数据备份与恢复5.3.3 隐私保护与匿名化5.4 应用层安全保护技术5.4.1 应用程序漏洞挖掘与修复 5.4.2 安全编码与代码审计5.4.3 安全测试与评估6. 物联网安全管理与政策6.1 安全管理体系结构6.2 物联网安全政策与法规6.3 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置7. 物联网安全案例分析与实践7.1 物联网安全漏洞案例分析7.2 物联网安全实验与实践7.3 物联网安全项目实施与管理附件:1. 课程参考资料2. 物联网安全案例分析报告范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 《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主要用于规范网络安全行为,保护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
2. 《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主要用于保护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存储安全,保障个人隐私权益。
3. 《计算机病毒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病毒防治领域的法律法规,主要用于规范计算机病毒防治行为,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