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学三种范式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49
中国古典美学悠悠华夏五千年,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主要思潮和派别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直接与儒家相关。
“仁义”是中国古代人民一直很推崇的一种道德。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仁时一种美。
“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爱、互助、同情等。
1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2百行以孝为先,这是一种仁爱。
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敬爱父母、笃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
假如一个家庭父母不和睦,妻离子散,而家庭成员整天都心烦意乱,事事不顺心,那么又何来“美学”之说呢?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沉思美之所在,强调唯有遵循仁义之道,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自由,进入美的境界,所以“仁”时一种美。
“忠孝两全”一直是中国古典美所提倡的一种美德。
“孝”是仁的一种,而忠则是义中的一种。
中国文化传统里“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的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对象“伦理型”特征。
“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与之相关的忠信、忠义、忠告、忠言等词,一直都广为流传。
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
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指的就是融合了道德思想,渗透着情感意义。
为实现一定的伦理目标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精神。
“孔孟”之一的孟子高度赞美了这种为理想实现而自我牺牲的一切精神。
那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社会美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的人们为之学习和努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的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金人的诱惑和威胁下不为所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的边疆将士勇敢无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的清朝诗人于谦在诱惑面前洁身自好。
1、“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是( )提出的。
B1.A. 亚里士多德2.B. 克罗齐3.C. 柏拉图4.D. 康德2、《红楼梦》里“晴雯撕扇”的情节充分体现了美的( ) C1.A. 形象性2.B. 时代性3.C. 非功利性4.D. 民族性3、王国维的作品不包括( ) D1.A. 《宋元戏曲考》2.B. 《红楼梦评论》3.C. 《人间词话》4.D. 《诗品》4、“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是以下哪个美学家提出的观点。
( ) C1.A. 朱光潜2.B. 蔡仪3.C. 吕荧4.D. 李泽厚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 ) B1.A. 荒诞2.B. 崇高3.C. 优美4.D. 悲剧6、“客观事物的美的形象关系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而不取决于观赏者的看法”是以下那个美学家提出的观点。
( ) A1.A. 蔡仪2.B. 李泽厚3.C. 康德4.D. 高尔泰7、下列说法是庄子提出来的是() C1.A. 智者乐水2.B. 柔弱胜坚强3.C. 天地有大美不言4.D. 上善若水8、以下大力提倡美感的非功利的美学家是() B1.A. 杜威2.B. 康德3.C. 柏拉图4.D. 孔子9、以下主张艺术是存在真理的“揭示”说的是( ) B1.A. 席勒2.B. 海德格尔3.C. 朱光潜4.D. 荣格10、“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是哪一种思维的特点?( B )1.A. 逻辑思维2.B. 形象思维3.C. 辩证思维4.D. 抽象思维11、相当于“崇高”范畴概念的是( D )1.A. 柔美2.B. 婉约3.C. 适宜4.D. 雄浑12、把美分为“绝对的美”和“相对的美”的是( D )1.A. 黑格尔2.B. 康德3.C. 柏拉图4.D. 哈奇生13、以下不属于“自下而上”研究美学的是( A )1.A. 柏拉图2.B. 费希纳3.C. 立普斯4.D. 丹纳14、“孤立说”的提出者是( B )1.A. 康德2.B. 闵斯特堡3.C. 谷鲁斯4.D. 布洛15、“新松恨不高百尺,恶竹应须斩万杆”属于( A )1.A. 对比想象2.B. 接近想象3.C. 创造性想象4.D. 相似想象16、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方其若翰,气倍词前,既乎篇成,半折心始”,这充分说明了文艺创作中( B )的现象。
人文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美学理论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
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之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
一般定义为关于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
不过,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别是绘画、文学和哲学里)。
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
在艺术上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
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依据这个说法,广义的写实主义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在视觉艺术和文学里,现实主义是一个19世纪的一场运动,起源于法国。
古典主义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
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
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
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课后题答案XXX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通过感性经验来表达理念。
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感性经验。
这种经验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还包括对于理念的认知和理解。
审美的本质:审美的本质是指审美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目的。
这种内在规律和目的是相互协调的,产生了自由的活动方式。
审美的本质体现了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
自由劳动:自由劳动是指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目的。
自由劳动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因为审美活动需要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指美的客观存在和内在结构所遵循的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通过审美活动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揭示和探讨。
美的规律是审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XXX对美的本质的回答是,美就是理念。
美必须是真的,但真与美的区别在于真是思考的对象而不是感觉的对象,美却是感觉的对象。
真只有达到“感性显现”时才成为美,美必须是具有感性形式、可以呈现于意识的。
因此,“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规律”是XXX在论述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不同时提出的,是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一种规律,而且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规律。
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
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审美活动经验是美学原理构成的基本内容,简称“审美经验”。
它是人类审美关系的重要维度,代表审美活动主体的方面与属性。
本章实质是从审美经验现象入手内在地说明审美活动作为“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并将依据审美本质说明审美经验的根源及其前提条件,继而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分析审美经验的心理要素,介绍若干审美经验心理模式,最后概述审美经验的文化类型与差异。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中国儒家、道家和释家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种学说各有其独特的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相互影响和融合。
本文将从儒道释三家的审美观点出发,探讨他们在美学理论上的贡献和影响。
儒家美学注重礼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美是教化的工具。
儒家追求的是人的美德和高尚情操,认为美德是一种最高贵的美。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全面的人文教育,追求博大精深的美德和道德品质。
儒家注重的是内在的美,而非外在的形式美。
儒家对美的定义来自于“大美”,即宇宙、自然、道德的完美之美。
儒家提倡的审美取向是追求内在的高尚情操和修养,以及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高。
儒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道德美、情感美和内在美,是一种可以教化人心、提高人格的高尚之美。
儒家也强调礼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美的内涵是涵养性情,陶冶人的心灵,塑造人的情操。
儒家美学是以道德美、内在美和完善美为核心的审美观念。
道家美学则强调“自然”和“道”的美。
道家认为世间一切皆是虚幻的,真正的美只存在于超然的境界中,美是自然界的秩序和法则所体现出来的“道”的美。
道家认为,生命的美是自然、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是对于世俗和物质的超然之美。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强调的是超越世俗的美和拒绝相对的美。
在道家看来,美并不在乎形式和外在的表现,而是在于内在的内涵和真实的本质。
道家追求的美是一种超然而自由、自然而自在的境界之美。
道家美学强调超脱尘世的净化和归一,是追求一种内心的超脱和超然之美。
道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宇宙、自然、生命之美,是一种可以超脱世俗、超越物质的真实之美。
道家美学是以自然美、超然美和真实美为核心的审美观念。
释家美学则注重“慈悲”和“解脱”的美。
释家认为一切的痛苦和纷扰都源自于人们的贪嗔痴,只有通过慈悲与解脱才能获得真正的美。
释家经典《楞严经》中提到:“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
”释家美学的核心是慈悲和解脱,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生死、超凡脱俗的境界之美。
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主观心灵感受和意趣抒发,讲求写意、情感寄托,将理性、功利、伦理道德溶于美感直觉,不主张对现实外貌作机械琐细的摹拟或直说抽象玄想。 儒家思想不脱离人与社会的关系去观察美和艺术问题,高度重视道德精神的美以及审美与艺术对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儒家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严格按照等级制组织起来的社会,儒家以为必须通过诗教、乐教来净化人的心灵,进而使每个个体意义上的人都能上升到圣贤的境界。基于此,孔子的审美观便是尚用崇实的审美观,儒家的美学便是经世致用的美学,有着明确的政治功利性。 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在这个社会里,一切都被伦理化了、政治化了,文学也因而被作为维系宗法社会统治的工具。宗法社会是人治的社会,“礼”正是为治人而设立的。但光有礼还不够,还必须辅之以“乐”。因为“礼”主“理”而“乐”主“情”。以“礼”正外,以“乐”正“内”。“乐”从一开始就成了“德”的载体,脱胎于“乐”的诗歌理所当然地也担当起“观群怨”的政治责任。古代帝王设立乐府,广采民谣正是基于诗具有既可以察民,又可以正已的功能。“兴观群怨”说,开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之先河,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文学审美的特征。“兴”是基础,观、群、怨都要通过兴才能实现。我们今天说的文学有审美、认识、教育三大功能,认识与教育作用必须通过审美来实现,正是对“兴观群怨”说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在政治上和待人处事上一贯提倡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达到中和的美学手段则是“温柔敦厚”。儒家对诗歌风格的要求是由诗歌教化的目的决定的。温柔敦厚作为诗教,要求诗歌创作必须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符合礼教,维护“家天下”的统治。诗歌本有歌颂和暴露两方面的作用,但歌颂和暴露都有一定的分寸,歌颂过分,成了阿谀;暴露不当,有损礼制,必须把握“中和”这个度。“怨刺”和讽谏是可以的,但只能怨而不怒,“止乎礼义”,用中和的统治者能接受的态度和委婉含蓄的言辞,进行适度地批评,不能过火,不能越线,更不能“犯上作乱”。温柔敦厚作为实现中和之美的手段,寄教义于含蓄婉曲,这对于比兴的艺术方法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总之孔子美学一方面十分注意审美对陶冶个体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审美对协调人群的社会作用,孔子美学的伦理学特征非常清楚。孔子经世致用的美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奠基作用,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正是来自于孔子与儒家的这种审美思想。但是儒家把诗乐作为政治的工具与附庸,也束缚了作家的个性与文学的发展, 再说道家,道家思想由道的自然性质引申出中国古典美学上的自然说。天地万物都具有自然之美,这种天然的美才是真美。它把美与艺术同人类生活中超功利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从必然与自由的统一上来观察美与艺术问题。道家的崇尚自然,主张心灵观照、无为而无不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审美和艺术实践有着深远影响。 所谓自然,就是浑然天成,没有人为造作的痕迹。它不是不要工巧,而是一种由工而拙的最高的艺术境界。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如拙”。这种艺术的自然美,正是大巧之后的返璞归真。实践自然的审美标准的首推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平淡之宗”。到了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已臻于完美,自然平淡清新质朴的审美追求也进入到了更高的境地并为后世诗人承袭和发展。 道与生俱来就是辩证的。道以为世间万事无不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向对方转化。道的辩证思想同样适用于美学艺术,比如形神、虚实、略详、静动、柔刚、疏密、简繁、庄谐、隐显、平奇、张驰、淡浓、曲直„„。巧妙恰当地处理这些关系,是艺术品之所以高低优劣的重要原因。这是建立在道的虚无性质与辩证性质上的。 庄子认为人的审美活动与人世间的事物不相干,只有在审美过程中排斥一切功利目的,才能在时间和空间都无穷的宇宙间找到一种逍遥自在、适意自得的艺术人生境界。在超越世俗的审美观照中获得美的享受,达到“无用之用”的美感效应。而无用恰恰是最大的用。当人把外物当作欣赏的对象而非攫取的对象时,他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人的心灵就净化了,精神就自由了,情操就高尚了,审美的社会价值也就实现了。 由于“和”的无处不在,容纳万有,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不注重考察具体的一事一物和事物的外在形式,而重在把握或感悟事物的“意”(精神)、神(韵)、气(质)等。如荀子认为“气”为宇宙本源,气化万物;但谁也不能明确说出气是什么,它无处不在,只能凭直觉去感悟。犹如中国传统绘画中强调整体而轻局部,追求神似、气韵、意态等,视神气为个体与整体相通之处,即是中国和谐美以整体规定个体的艺术表现。 儒家与道家理论不同形态各异,但都是地道的中国美学,体现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特色。在当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影响着中国美学发展的方同,因为它们的根是植于生生不息的中华大地上的。
5前沿6 2009年第12期古典时代和谐美的典型形态:优美与壮美李 颖1王洪波2*(1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875;21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北京 100144)[摘 要]优美与壮美是文艺范畴中古典和谐美的典型形态。
二者不仅相形相伴以形成和发展,而且在表现形态、审美特征、审美效果等方面相对而出、各执一端,同时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最终统一于古代素朴的/和谐美0理想;作为历史上最早的文艺形态,优美和壮美成为探讨文艺范畴的起点。
[关键词]优美 壮美 和谐美[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09]12)0186)05当代文艺思潮中的发生学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是同步发生的。
据此,我们也可以把文艺形态的发展史同人类发展史联系起来,作为对文艺形态进行考察的基本原则,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文艺对象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类型。
作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审美范畴,优美和壮美不仅是文艺学历史逻辑递进关系的开端,同时也体现了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艺术所面对和沉思的存在方式与生存境遇。
同人类自身审美意识的发展逻辑相吻合,人类探索美的最初方式,是以素朴的辩证思维为起点,从事物的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中寻找美。
优美与壮美是古典和谐美的典型形态。
二者不仅相形相伴以形成和发展,而且在表现形态、审美特征、审美效果等方面相对而出、各执一端,却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最终统一于古代人素朴的/和谐美0理想。
一/优美0是美的一种最常见的形态,是最早进入人类的审美视野的美学范畴之一。
在人类思维尚不能区别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形态的古代,甚至在无须对美进行严格的哲学思考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美和优美直接等同起来。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美0,从狭义上讲主要就是指美的这种优美形态。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美学观点的思想家从各自的哲学和美学观念出发,对美的本质的理解虽然很不相同,但他们对优美的特征、状貌的描述却有许多共同之处。
论修辞学理论建构中的美辞学叙事范式关于《论修辞学理论建构中的美辞学叙事范式》,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中国修辞学的理论建构有多种范式,这取决于修辞观。
“美辞观”是其中之一,它贯穿了修辞学发展的始终。
中国自古就有美辞观,至现代修辞学建立后,美辞理论体系日臻成熟。
美辞学理论的发展有三个来源:中国的古典修辞思想、英国的美文学和日本的美辞学。
其中,日本明治时代的美辞学理论影响最大。
美辞学是修辞学理论建构的一种叙事范式,它经历了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在数字媒介技术发展的今天,美辞学的叙事范式,对国家修辞学、区域修辞学和全球修辞学的理论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在对中国、日本和英国修辞学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梳理了美辞观的演化和发展轨迹,指出了美辞学在修辞学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美辞学;修辞学;叙事理论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8)03-0171-005中英日:美辞学的渊源关于“美辞”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
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这种对美的追求,贯穿了中国古典修辞论的始终。
美辞论多散落在古典的诗文论中,且人们对美的理解不同,论述的角度也不一样。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这是把美的类型与文体及其表现风格结合起来论述的。
至于孔子所说的“修辞立其诚”[3],则是从伦理,或者说从善的角度说的。
到了现代,人们对修辞的界定和阐释虽然多种多样,提出了许多观点,但是,美辞始终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
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4]其实,“语词适切”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美。
而旗帜鲜明地阐述“美辞观”的要数张弓了。
20世纪60年代初,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提出:“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